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谷雨

[耳机] GS1000的特点

[复制链接]

4205

主题

10万

帖子

3764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4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发表于 2009-3-30 14:44:36 | 显示全部楼层
谷雨所说的信息量,其实很多时候可以通过聆听"音乐表情"感觉出来. 好的系统,包括耳机系统,可以使你清晰地听到音乐家们的"音乐表情". 而一般的系统你就没有感知到这些,或感知得不深.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87

帖子

4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4
注册时间
2003-11-22
发表于 2009-3-30 16:37:5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下面一段,以为谷雨被盗号了: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87

帖子

4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4
注册时间
2003-11-22
发表于 2009-3-30 17:27:47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高级器材总是可以在大气磅礴中带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很有亲和力。适应性广。
杂食我想不出有更好的声音风格比美国声好。
以前国内发烧,枪手很少。因为群体非常之小。所以烧友的信息辨认能力无关轻重
现在。。。。。。要像FBI一样分析哪家10年内每一个产品,每个的素质,口碑,认可度,适应性,匹配难度等等。
脑子都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5

主题

1万

帖子

602

积分

荣誉会员

Discophil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02
注册时间
2005-9-17

优秀版主奖

QQ
发表于 2009-3-30 17: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谷雨 于 2009-3-30 07:07 发表
信息量其实非常好理解,


我们听现场,所谓处理的有感情,有特色怎么理解。不是增加了音符,而是在力度、停顿、强弱等细节处理上有个性,用情之处、用力之处,演奏家是前后晃的(当然也有一动不动的),你能看见 ...


DING quite agree.........
Nelson Pass rock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发表于 2009-3-30 23: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小白 于 2009-3-30 12:52 发表
中频一个概念是丰满感,比方HD650的中频是很丰满的. 我个人也会用"丰厚"来形容.

但更为重要的是中频的质感. 这个比丰满感要重要. 丰满感,丰厚感,是一种表现风格,而中频的质感,代表着这个频段的硬素质. GS1000的中 ...

就我个人观点,我觉得声音结构比素质更属“基本面”的东西,其权重更大。

用腰粗来比喻不恰当。我前面已说到那种结构上的平衡观点,在我的现场听感中,声音就属金字塔型平衡结构。这种结构的声音,对系统低频的“控制力”要求极高。

再说,我个人觉得质感也与丰满程度有相当的关系,比如播小提琴的G弦、大提琴等,中频不够,那琴箱的共鸣如何充分体现?

[ 本帖最后由 ljw100 于 2009-3-31 00:0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发表于 2009-3-31 11: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信息量与器材,再扯点我个人的理解和推测,说“推测”是因为受专业限制和不从事那方面的具体工作的限制,只能从技术常识的角度去看。

谷雨先生、白版所谈对信息量的认知,我个人觉得可以理解,但若从技术的角度看,这种认知,恐怕更多的要归结到听音者的主观联想范畴内,不能算作是技术范畴的判定准则。

信息量与频宽有关,这已是常识。但若我们把话题限制在PCM录音的范围内,这频宽对信息量影响的程度就值得我们再思考了。以PCM录音和模拟磁带录音(黑胶和CD均源于此)来分析。

CD录音,在采样前必定滤掉22K以上的东西。模拟录音同样也会在记录进磁带前把某个截止频率以上的东西滤掉。难道过去模拟录音的带宽比PCM录音的带宽更宽?

如果过去的模拟录音和现在的PCM录音的带宽都是22K左右,那么造成HIFI圈都认为CD信息量不及黑胶的原因就只能是CD录音数字化时丢失了信息以及重播系统中DA转换时引入了失真,而不是频宽所导致。

如果模拟录音和PCM录音的带宽相当,那么我对现在器材一味追求高于22K频宽的做法严重存疑。理由如下:
1、原始信号本身不需要更高的带宽;
2、在CD重播系统中,在确定的电气环境下,一定的数字编码实际上代表了确定的能量。人为地加大带宽,很有可能稀释了数字信号所携带的能量。

如果为了在技术处理细节上更合理(比如不可能做到在22K处就戛然而止)而不得不适当延长器材的频响带宽,也应尽量不要多增加带宽,老老实实地做好22K以下的频响特性。

至少现在的重播系统主要是以CD为信号源,CD信号不携带22K以上的信号,但无论是器材厂商还是发烧友,却热衷于远高于22K的频响特性,对此我不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7

主题

1万

帖子

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76
注册时间
2009-1-25
发表于 2009-3-31 11: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CD录音,在采样前必定滤掉22K以上的东西。模拟录音同样也会在记录进磁带前把某个截止频率以上的东西滤掉。”

这句请老哥详细说说 ,录音是怎样个流程?先录音,滤掉22k以上信号,再采样,再进cd吗?
退烧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发表于 2009-3-31 11: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CD编码所携带的能量被器材不合理地改变了分布,其本质也是失真,不但是对碟片的失真,同时也是对录音现场的再度失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7

主题

1万

帖子

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76
注册时间
2009-1-25
发表于 2009-3-31 11:45: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主要我认为可能录音之后数字领域里22khz以上的数字信号和回放出来的22khz以上声音信号不是一回事
退烧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发表于 2009-3-31 11: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惠蜜蜂,录音的工作流程我也不知道,你可网上搜搜。

一般来说,电路设计时,必须先确定相关的技术指标,再根据技术指标来确定具体的技术实现方案,没有技术指标,技术方案就难以确定。

22K的指标,据说是现代科技研究的结果,即人耳可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在20K左右,再留一点余地,所以最后确定为22.05K。

一旦确定为22K,那么高于22K的信号都将被视为干扰,所以在工程上必须将22K以上的信号先滤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3312

帖子

216

积分

荣誉会员

俱乐部理事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6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9-3-31 12: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还是要重复的:信息量是由频响、失真、信噪比等等一系列技术指标决定的,信息量少的东西,其中一项或者几项技术指标比然存在问题,所以信息量少的东西顶多是声音有特色,不能说声音质量高,因为技术上和制作上的妥协比较多。

其次,CD目前的频响是不是够用,我觉得这个要辩证看,目前的高保真的发展方向就是更宽的频响,更精密的取样精度或者新的取样方法。这个思路无疑是对的。问题在于很多用户的返送端(也就是你的音箱和功房)水平远远不及新标准的要求,所以要么用户体会到的改进不大,要么体会不到,要么反而会闹出乱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1803

帖子

3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4
注册时间
2003-7-9
发表于 2009-3-31 12: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小白 于 2009-3-30 14:44 发表
谷雨所说的信息量,其实很多时候可以通过聆听"音乐表情"感觉出来. 好的系统,包括耳机系统,可以使你清晰地听到音乐家们的"音乐表情". 而一般的系统你就没有感知到这些,或感知得不深.


的确的确,听多了2x-s和ed9,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些个“感情”。
Melco N1=>Man301=》Lavry DAN5=》M902=》JR M125=>>Harbeth m3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403

帖子

2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2
注册时间
2008-1-9
发表于 2009-3-31 16: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嗯,离GSK越来越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发表于 2009-3-31 17: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谷雨先生上面所说是正确的,如果是SACD格式或别的什么需要高带宽的格式,则情况又另当别论,所以我前面的发言也就是只针对CD格式。在CD格式还是主流的情况下,如果信息本身不需要那样大的带宽,一味盲目地去追求大带宽的做法其合理性应值得思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3312

帖子

216

积分

荣誉会员

俱乐部理事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6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9-3-31 20: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信息量并不仅仅是频响一方面的贡献,很多时候是因为失真低。

失真的问题呢,最典型的例子是K1000,K1000最好的是中频的失真非常非常低,所以尽管K1000没低音,没低音信息量,但是中音的信息量非常非常大,是显微镜式的,
我自己琢磨了好久,到底要不要买K1000,K1000在我这里也前前后后待了3、4个月,最后我还是没卖。其实驱动到不是最严重的问题,最严重的问题是K1000太敏感了,别说环保版了、连法国版、德国版、日本版的声音差异都听的一清二楚。这并不是好事,缺点听的太清楚,我又不是CD工艺批评家。
用K1000,你就总是觉得自己的系统有毛病,一会是线的,一会是电的,一会是调光台灯的,一会是洗衣机的,太烦了,但是你不得不承认,这个耳机的中频信息量大,其实很多人说K1000中频质感好,但没注意到K1000的极低失真的特性。
K1000的中频之所以质感好,主要还是因为没有低频的遮掩,遮掩效应低而已。而K1000中频失真小确是实实在在的,这个原因直接影响细节的重现。

所以信息量是一个表象,后面有原因,要去琢磨。

CD机也一样,只有做过底层技术研究的公司,或选用底层技术公司产品的公司,做到东西信息量才足够大,仅仅按BB什么的去搭个电路的,一概不行。

再比如,目前几个非常成功的耳机放大器,我打了个比方,这几个都是在一条跑道上的运动员,没有跑偏的人,总体风格是同一一致的,主要的差异在细节再现的程度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11-1 09:11 , Processed in 0.102945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