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4-29 11: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KEF:
英国产业化的大厂,代表着公众口味的“英国声”。既为BBC代制3/5A专用的Bll0/T27单元,自己却迟迟不加入3/5A的生产;既搞过像105那样的前卫产品(比B&W 801还早、最先采用分体结构中/高单元,线性相位排列),却也搞了许多平庸的民用音箱;以成品音箱占据本国和海外大量市场,却也曾大量出售单元、套件,…•。如果说那几家“BBC小厂”代表了个人化和艺术化的英国厂牌,以坚守自己信念为宗旨;KEF可以说代表了集团化和主流的英国厂牌,以“服务公众”为原则。“中产阶级专用hi-fi的正统选择”可以概括KEF的特点。近年来KEF归属金山集团,重新整顿产品系列,停止单元外销(引发了3/5A停产风波), 自身投产3/5A加入发烧市场,刷新100采列,新创New Ref系列向豪华家用市场进军,Coda系列针对普罗发烧大众,AV系列走THX极品路线;…••总之全面发展。当然,普通人的消费总是大头,“公众永远正确的”,但作为发烧友的一员,我衷心祈望KEF的高层领导开恩,永远保留生产三种KEF的不朽之作:Bll0中低单元、T27高音单元和B139超低音单元,幸甚幸甚。
Monitor Audio:
一个颇商业化的发烧品牌。主持人为印度血统,在港台音晌界交际极广。由於拥有自己的音箱加工厂和自己的单元生产厂,所以其中低价位产品物美价廉,推广也很成功,曾经是许多大陆发烧友的入门选择。其高价位产品为Studio系列,采用金属音盆中低单元,音箱木工之华丽在英国堪称第一。其声音特点一如外观,华丽细致,动态也不错,对於发烧初哥极具吸引力。
ProAc:
独树一帜的英国个性化厂牌。主持人Stewart Tyler以其不朽的Tablette而论,绝对是天才设计大师无疑。Tablette其实与3/5A和SL6前後不久,都是七十年代末诞生的。其时正是英国音箱设计天才辈出,群雄并起之时,“BBC声”在正统高级音晌界已居主流,深入人心。如何突破BBC的传统,又能慑服众论自成一家,实在是一门富有挑战性的艺术。此时,Tyler标出“音场重现”为目标,突出音色和质感的BBC声之外,另辟蹊径,打开一片新天地。Tablette的设计确实称得上“别具只眼,自我作古”,绝无因袭别人,特别显示出天才二字。
首先, Tablette采用的单元非常特别,中低单元竟是仅有四寸的Seas纸盆单元,尺寸之小至今保持着吉尼斯世界纪录!高音单元是 Scan的 D2010,这是一双分析力高和性格峻烈的单元,很难驯服;一旦搭配适当,音色的清丽和音场的深阔可称无敌——据我看,名贵至极的Ensemble Reference高音单元也是一只摩过的 D2010 ! Tyler首创将此两只单元搭配,为Tablette奠定了爽劲和淋漓痛快的声底。在音箱结构上, ProAc又倡导缩窄面板,加深测板的窄长形结构,在当年流行宽身箱体的年代。Tyler的设计最早有意识地提出了追求音场重视的目标。Tablette的倒相管内充蜂巢状细管,壁板上贴不同形状的阻尼材料;分音器的设计也显然与箱体和单元作过微妙的调校。
Tablette一出世,其与众不同的风格和高价精品的形象引起了高级音晌圈的普遍重视,尤其是美国天书《TAS 》竟然给它五颗星的荣誉,这是英国设计征服美国人的罕有例子,Tablette也由此风靡音晌圈,成为书架箱经典之作。成名之後,ProAc仍然保持著追烈的个人发烧色彩, Stewart Tyler继续无穷无尽地追求音响之极致,推出了不计工本的Response系列,保持Tablette的优点的同时,在音色的高贵和通透润泽上,更上层楼。 ProAc近来喜用 Scan的透明胶盆单元,效率高,分析力强,音场深阔,层次细致,配含重新流行的300B单端甲类胆机,非常合宜。我曾在北京科艺廊五百平方尺的大试音室,听过用Cary 300 sei合并机。推一对Response3.5,十瓦八瓦的功率竟然推得3.5气象万千。听爆棚交晌乐和流行乐,如 Dire Straits小组都毫无问题,而且音色、音场和定位都靓得惊人。 ProAc音箱的声底清劲、潇洒和明艳(清而不淡,与Celestion不同)。由於强调分析力和强调音场刻划,如果用晶体机推,容易薄声;如果扩音机质素稍差,更会暴露出租硬的毛病。
总之要玩ProAc音箱,扩音机功率不用大,质素却要高。最好用声音厚润有弹力的胆机。 Stewart Tyler自己就是胆机的拥趸,信焉!
Rogers:
这是英国老牌音晌厂家,早年也曾生产扩音机,成名却因为七十年代开始,为英国广播公司 BBC承制监听箱。随后3/5A和 5/9在发烧圈声名鹊起,Rogers几乎成了英国书架箱的代名词。 Rogers 3/5A的历史沿革已成了发烧圈的一门考据学,在此不多叙,可参见前文。3/5A几家公司都生产, Rogers独得之秘是 5/9和 5/8这两对BBC录音室监听箱。
当然,这两对名器是BBC设计的。Rogers的贡献一是自家为此度身订造的重型聚丙烯透明盆单元,二是薄身的多层胶合木板音箱。现今的发烧友多知道Rogers箱「有箱声],觉得它的分析力不高,声底慢。其实,Rogers的「箱声」大有学问,巧妙地利用箱声染色,正是3/5A, 5/9和5/8这些 BBC箱声底浓郁温馨和沉醉动人的秘密。如果Rogers没有了箱声,它的独特韵味也就荡然无存了。正如名贵的意大利小提琴,天时、地利以及人和造就了空前绝后的一代名器; Rogers的箱板每每不同,再经过多年不同位主人的煲炼,结果竟然对对不同声。在总的Rogers声之下,往往有时能有意外发现。在资身发烧圈内,每一对「老Rogers」都有传奇历史,故事多多。遗憾的是,Rogers虽然是BBC音箱的承造者,自身设计音箱的水准却大有不逮。早期沿袭BBC风格的产品,尚且不错,后来搞起三路分音,内置低音的P-24,理论多多,奈何听感不是那回事。近期为 3/5A特配低音辅助箱,少人问津。再有那对企图停产 3/5A取而代之的 Studio3,受到发烧友的普遍冷落,遭遇远不及Harbeth的P3。
Rogers现在已被港资和记集团收购,在大陆的广告攻势强劲,上海街头上常见Rogers的字样。如果没把 BBC的真髓继承下来,仅仅靠低价普及型产品扩大市场,最後只会走JBL和AR的老路,在发烧圈徒然留下一段光荣的回忆而已。 叫主其事者,慎哉。
Spendor:
这就是 BBC当年的主任设计师Spencer Hughes创立的厂牌,也是唯一夫妻和父子相传的冢庭化英国音箱厂,其保守的传统风格可以想见。Spendor至今坚持着 3/5A的生产,而且保持着务实的价位,只不过偶然接受市场的要求,生产少量名贵木皮的特殊版本而已。同样是3/5A,发烧友不免将之与 Harbeth; KEF和 Rogers相比。一般口碑认为 Rogers早期15Ω产品的音色松灵,弦乐韵味最佳,后期11Ω产品渐失韵致,动态却有改善,Harbeth高音通透,低频深沉韵味在Rogers早期与后期之间,近日的黑檀特别版在音色高贵感上是当今最佳,唯韵味尚须煲炼才可定论;KEF手工精美,低频厚重,声音密度高,中高音韵味稍欠,与传统 3/5A声音有别; Spendor最具正统BBC专业味。声音朴实。染色小,传真度高,宽厚耐听。这里顺便谈一下3/5A煲炼的问题。一般认为3/5A须要一至两年才算开声,主要是3/5A单元、分音器以及箱体须要协调和老化。其中分音器复杂,须时煲炼颇久。至于箱体,Harbeth Spendor和KEF一直采用12mm MDF板。一旦煲炼成熟后,不再容易变化。
早期Rogers用12mm桦木多层板,它是一种甚为敏感和不稳定的材料,每每变化很大,受气候影响。即使煲就后,也还会变,是好是坏,就看主人如何照顾了。现今Rogers还用层板,唯漆层完全不同,它是一种强度很高的新型材料。虽然耐久,声音却变了。说回Spendor的旗舰,除了3/5A和一系列传统风格的两路书架箱外,有一种三路分音大型书架箱S-100极为有名,它是Sepndor的淳厚典雅,又动静相宜,据说可以爆到七彩,面不改色,它是Sepndor为专业监听泡制的器材,产量小,价格甚高。据用过的人说,S-100的难推程度亦不在B&W 801以下,要动用最hi-end的晶体巨无霸才可弄好云云。
Tannoy:
《天朗》是早年间港台发烧圈中赫赫有名老牌名厂,在日本尤为有名,在高级发烧友中,用《金嗓子》或精品胆机推《西敏寺》,绝对是身份之象征,往往数十年不想换机,甚至终生相守。可惜的是,近年来Tannoy竟然也追起时尚来了,大量出产中和低价音箱,搞新科技,铺天盖地在中国大陆推广,甚至许多中小城市的音响店用些真假难辨的“六角箱”播放粤语时代曲,唱卡拉OK……令人不忍卒听。难道这就是传奇的“天朗之声”吗?近年来hi-end界聆听口味已变,代表五十年代科技(与美国JBL同时代)的老贵族Tannoy,痛感美人迟暮,转向暴富一族抛媚眼,令人扼腕。其实平心而论,Tannoy自有不可磨灭的辉煌,它代表着与BBC专家学者路线不同的,英国传统贵族化(非专业化)音响设计的最高成就。Tannoy的基础设计是大型迷宫式背负号角音箱,大型同轴一体化高/低音全频带单元。
Tannoy在五十年代,能设计制造出这样完美的产品,绝对是一代惊世之作,称得上名器这两个字的最确切含意。最近,我在北京发烧圈中对于Tannoy深有认识的友人老范家中,用关氏只有3W输出的直热三极管2A3单端胆机Natural Diamond来推Tannoy专业监听箱LGM。听Borodin String Quartet演奏老柴《如歌的行板》,琴音深情凄婉,沧桑悱恻,真实无比,不少中央乐团的专家听过也惊为绝唱,比之于一代名器Marantz2推Sonus Faber Guarneri,竟然犹胜一筹!
此一刻,我们才觉得真正听Tannoy的声音:高度灵敏的号角/硬边纸盆单元,配合小功率和音色绝美的胆机,以中小音量来听古典弦乐。这正是五十至六十年代古典音乐黄金时代的遗音!我们终于理解了日本资深发烧友抱着老Tannoy巨大的箱体为的是达到高效率和敏感轻柔,并不是用来与JBL比爆棚、与ATC比动态好!真要感谢老范,只有像他那样,喜新不厌旧,才提供了我们理解这一层道理的客观条件。也许我太顽固,也许我太浪漫。总之,我不接受Tannoy近年来的新设计:从那批灰色“防火板”系列音箱之后,Tannoy就尽失往日的光彩,六角箱就更加不足言。可笑的是,在大陆发烧圈中,竟然还有不少人为之鼓吹,把它捧为新星……在我看来,Tannoy只有经典系列“木箱”才是宝藏,值得好好珍藏,发掘它的潜力。
在这个“一切向钱看”的时代,“木箱”还会存留多久?
以上广泛讨论了英国音箱的特色和一批代表性的名作。也直言不讳地站在用户角度上,表达了对各厂牌的看法。「英国声」最可珍视的正是它的传统,它能坚持到今日,除了厂家和代理的功绩之外,杂志和发烧友的择善固执和忠诚不贰至少有同样功绩。例如3/5A的停产而又复产,发烧友用真金白银挽救了一件行将消失的历史名作,其贡献应与绿色环保主义者同等。作为一个老发烧友,在这里喋喋不休,正是希望厂商和代理能晌应我们的心声。在扩大商业推广的同时,牺牲一些利益和坚持生产一些为我们珍爱的精品名器。使后来的发烧友能够买到正统“英国声”音箱,将这个音晌史上重要的流派继承和发扬光大下去,五十年、一百年不变。
附注:这是作者十余年前写给香港《发烧音响》的旧文,原稿久已遗失,原发表为两期连载,现在确切是那期也难以考订。后来有热心朋友将之传抄上网,但互相转帖,常常不完整。现在找到一处比较完整的,又重新作了文字上的勘误,重新发表。此文论及的是十余年前香港/大陆音响圈的当时状况,此后的沧桑,就不及谈到了抚今追昔,也算一段历史的回顾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