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2-10 11: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接上耳机和耳放的听感吧!
先介绍一下周边使用的线材和垫材:
解码电源线:shunyata python helix vx 不用多做介绍了,5-6k音源电源线的首选,声音精致、细腻,两头延伸不错
转盘电源线:aural symphonics cappuccino 其实此线用于转盘是不合适的,早晚得换,但是也就是图个便宜。看上了银彩的G6 ruby hill,无奈袋中无米,只能以后再说
RCA同轴数字线:瑞宝gigaflux 此线虽然能量感一般,也不是属于厚声的线,但其特点也很明显,便是在她身上有着瑞宝所特有的细腻、迷人的高频,犹如阿尔卑斯山的清泉那般清澈与甘甜,令我爱不释手。
RCA信号线:香港fever手工做的top gun品牌线,此线在大陆名声不大,但在香港却是一个老品牌了。别看是diy线,但是身价也不低。该线高低频延伸一般,高音偏暗,但是声底却非常醇厚,有着非常好的音乐性,特别是其中频还是很有特点的。
解码器下的垫材:高丘35s三组,一前两后放置。其实高丘的声音也并非完美,尽管能够提供非常有凝聚力的声音和有弹性的低频,但是我始终觉得高丘垫材的中高音不够鲜活,有些死板。不过这个旗舰型号的35s,用上后声底会变得非常醇厚和凝聚。
说实话,在接入27聆听之前,的确担心solo的素质尚浅,无法完全发挥27的功力,尽管个人还是比较欣赏solo。那么,她能遇强则强吗?
应该说,650在solo的驱动下,还是基本发挥了27的特点:大动态、高解析、高密度、超强凝聚力、宽大的音场以及细腻的声底,声音非常豪放和爽朗,充满了阳刚之气。
听第一张"schubert for two"的时候,吉他和小提琴的形体感一下子放大好多,演奏者的呼气声无需用劲便能轻易捕捉到,仿佛一伸手便能抓到他们。
听大动态的两张协奏曲时,层次感清晰,高低起伏速度很快,高音和低音也是上天入地,不过值得注意的是,wadia 27无论在大系统还是耳机系统上听,其低频是属于那种量感不多但下潜很深的,非常干净但却极具权威感。
不过最令我着迷的却是麦斯基那张哥德堡变奏曲三重奏里的弦乐,空间定位自不必多费口舌,关键这里的弦乐播放起来充满了一种“明亮”的光泽感,请理解我用“明亮”这一词,因为我实在想不出用什么词来形容这种非常特殊的美感,不同于我原先所用的64.4以及一些英国机在播放弦乐时那种略带昏黄的音染,这是一种透明度极高但却异常润滑、精致的感觉。
不过几张唱片听下来,总还是觉得这样的组合听着哪里不太舒服。我是喜欢相对暗一些但密度高的高音的,因为现场的声音往往没有音响重播那么张扬。因此,我还是觉得整套系统的声音有些“往上走”,特别是在播放一些高音录的亮的唱片时,650的声音是有些过于明亮的,但这种明亮也不是毛刺和刮耳,如果声音更能往下沉一些的话,那就更对我胃口了。有了这种“往上走”感觉的同时,我会觉得整套系统的中低频也并不是那么丰润,下盘无法给我带来一种非常密实的包围感和膨胀感。反观我的大系统,由于使用的是胆机,并且在声音的圆润度以及整体平衡度的调节方面更加完善(胆机可换前级放大管,因此调声的余地更大也更方便),因此用上27之后,我并没有觉得在耳机系统上的那些问题那么突出,换句话讲,在大系统上,在保持分析力和动态的同时,不论是高音的密度、圆润度还是中低频的厚润度方面都要比在耳机系统上听到的好的多,而音色上则更为温暖和柔和。
总结一下:不论如何,HD650+solo+wadia 27的组合,在音响性以及声音的真实度方面,能够基本展现出27的强大实力,只是在平衡度上还有所欠缺。至于音乐性而言,说句实话,我完全觉得晶体管的solo的实力还根本未把27温柔、细腻、甚至是缠绵的那一面发挥得淋漓尽致。有朋友要拍砖了,你就那么确信是solo不到位吗?呵呵,告诉你,在我的大系统中,27是一台极富音乐性的解码器,她会把音乐以一种完全不可思议的方式诠释给你。不过想想solo的价格,也就不要勉为其难了。
[ 本帖最后由 Ewigkeit 于 2010-2-10 11:04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