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楼主: 方圆_吉吉

请教CD采样问题

[复制链接]

73

主题

3704

帖子

2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4
注册时间
2006-1-25
发表于 2010-3-11 12: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31

主题

10万

帖子

3765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5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发表于 2010-3-11 12: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ig2man 于 2010-3-11 11:16 发表
。。。。。。。。。
波形是可以完全重构的,跟你想的不一样。。。。输出的时候会有积分器或者叫重建滤镜或者叫低通滤镜(一般是电阻-电容电路,也可以数字实现),出来的波形是平滑的
只要记得波形是完全重构的就可 ...





问题是: 低通滤波出来的"再造波形",和原始模拟波形,是否完全相同呢? 或者更具体地说,在极高频领域内,是否完全相同? 44100HZ的取样率是否能保证完美地,与原始波形完全相同地再造出20K赫兹?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发表于 2010-3-11 12:33:04 | 显示全部楼层
LZ,如果你确实对这类问题有兴趣,最好的方法是去书店找点有关的书看看。在论坛上问和答这些问题,因人的知识不同、对问题的理解不同以及表达准确性等原因,恐怕是难以说清楚的。

你提问说“CD 44.1KHZ的采样,对于15KHZ的波形采样也只是2.94个点,如何能完整的还原这个波形呢?”,表明你对信号的时域、频域、基波、谐波、采样定理等还没有概念。要在坛子上讲清楚这些概念,需要打一大堆字,且还不一定能让你理解。

我在这里也只是简单回答你,在时间域观察,如果以钢琴的最高音c5(我印象中其基频为4100多赫兹,这个音是通常乐音的最高音)为限,那么音频信号的基频最高也就4000多赫兹。在这4000多赫兹范围内的原始信号,一般不是标准正弦波,将这些非标准的正弦波用富氏理论进行频谱分析,可以得到这些非标准正弦波的高次谐波,这些高次谐波都是标准正弦波,但这些代表高次谐波的标准正弦波在时间域中是看不见的,你能看到的都是非标准正弦波的原始波形,且以自己的基频在变化。在时间域中,这些高次谐波并不能单独存在。

采样过程是在时间域中进行的,且都是对基频原始信号进行的,这些原始信号都在按各自的基频变化,只是它们的波形不标准,含有高次谐波。如果原始信号含有的最高次谐波频率是X,那么采样频率至少应是2X。

在采样过程中,不存在对高次谐波单独采样的情况。

我这样说,大概你理解起来还是有困难。

[ 本帖最后由 ljw100 于 2010-3-11 12:5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发表于 2010-3-11 13: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扯几句,睡觉去。

以上面那个c5音为例,如果它不标准到含有高于5次的谐波,那么44100的采样频率就不够用了,也就是说从采样后的离散信号中无法不失真地还原出原始信号。

但话说回来,到目前为止,人耳大约能听到20K左右好像还是“真理”,如果从统计角度看绝大多数人确实只能听到20K,那么那些高于20K以上的信号对绝大多数人的耳朵来说就是无效的,因为人耳这个“低通滤波器”滤掉了高于20K的信号。

提高采样率的作用,从直观上看,是使得由离散点连接成的折线段更接近于原始信号曲线,而不是为了提高带宽后能听到更多。在人耳大约能听到20K这个“真理”被颠覆前,那些远超20K带宽的器材没有意义。如果真要希望听到20k以上,那么就得先到医院去把耳朵改造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8

主题

8983

帖子

246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46
注册时间
2007-10-13
发表于 2010-3-11 13: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LIU哥太专业鸟!!!
不懂
按住那颗驿动的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0

帖子

1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4
注册时间
2007-6-28
发表于 2010-3-11 14: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小白 于 2010-3-11 12:19 发表





问题是: 低通滤波出来的"再造波形",和原始模拟波形,是否完全相同呢? 或者更具体地说,在极高频领域内,是否完全相同? 44100HZ的取样率是否能保证完美地,与原始波形完全相同地再造出20K赫兹?



Fig.4 ASUS Xonar Essence STX, D/A waveform of undithered 1kHz sinewave at –90.31dBFS, 16-bit data (left channel blue, right red).

Fig.5 ASUS Xonar Essence STX, D/A waveform of undithered 1kHz sinewave at –90.31dBFS, 24-bit data (left channel blue, right red).

这是1khz的正弦波,通过华硕声卡的数据,可以看到16bit的波形很难看,而24bit就比较完美了。


这张是dCS Scarlatti的。。。16bit,dithered,大家可以看到dither过的16bit波形好很多!foobar里的dither设置不要关哈


最后一张成绩差点的,Linn Klimax DS, 24bit(好像不如声卡呢。。。)
linn的数字技术不怎么样。。。强是强在模拟部分。

这跟采样率没关系!!声音的自然感(或者“模拟味”)与微动态只跟比特数有关。升频提高密度。只要满足2k sample/秒就可以完美重构这个正弦波了。。
dcs被誉为“播放CD时最有模拟味”是因为它的dithered 16bit的性能最好!

[ 本帖最后由 pig2man 于 2010-3-11 14:1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6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09-5-29
 楼主| 发表于 2010-3-11 19: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楼上各位,有时间我回去找相关的书籍学习下。总的说来因为cd光盘格式的限制,cd光盘无法记录下某些高频信号的高次谐波,也就产生了缺失。如果采样率足够高那么这些都是可以完整的还原出来,这就是很多高采样率的音乐文件给人以信息量大、细节丰富的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2434

帖子

6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1
注册时间
2006-9-24
发表于 2010-3-11 23: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LZ,采样定理只是告诉人们,以大于信号最高频率2倍的频率采样,可以从采样信号中恢复出原始信号来,但并没有告诉如何恢复出原始信号来。现在的做法是由译码电路生成接近于原始信号曲线的折线型曲线,再由低通滤波器来把折线型曲线“打磨”圆滑。

提高采样率,可以使折线型曲线更接近于原始信号曲线,而不是提高采样率后,人耳就可以听到更高更多的高次谐波。器材、录音的带宽可以改变,但人耳对信号带宽的阀值,并不会随着器材、录音的改变而改变。

我不玩PCHIFI,对音乐文件重播的效果不知道。如果高采样率文件确实能给人以信息量大、细节丰富的听感,那只能说明是在20K范围内相对于原始信号来说,失真更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1548

帖子

1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0
注册时间
2009-8-24
发表于 2010-3-12 12: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ig2man 于 2010-3-11 11:16 发表
......比特数就不同了,那个是离散的,会造成量化噪音(量化噪音与采样无关!量化是指把采样点的电压幅度量化为16bit的数据),CD的理论极限信噪比来自于16比特的量化,而采样本身理论上是完美无失真的。


我对这样的说法有些看法。

在此前说得较多的是抽样问题及其理解,未多谈及量化与编码。
量化噪声是由量化造成的,与比特无关;比特是用于编码的,不是用于量化的,用比特来表示量化的数值而已;即量化与比特编码是数字信号形成的其中两步,并且2者不是一回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1548

帖子

1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0
注册时间
2009-8-24
发表于 2010-3-12 13: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说几句。
关于量化和编码:

2hz的模拟信号为例(假设幅度值最大是1v),则抽样频率为4hz,抽样周期是0.25s,即对2hz的模拟信号在一秒钟抽取4个样值。

量化:

什么是量化,量化就是定量化、分级化、标准化。
为什么要量化?如:抽样0v1v的抽样,可能有0.1v的样值、0.43v的样值、0.68v的样值、0.87v的样值……;随机的有很多很多可能的样值。可我们就取4个样值,如何确定4个样值的取值范围。于是要在0v1v间将4个样值定量化、分级化、标准化;即规定4个定量的值(即分级或定标准值)。如0v1v均匀分4个值,0.250.50.751。(注:这是均匀量化,每个量化值间或分级间是固定0.25;若根据概率分布,得知低电压或高电压取值的分布数量较多时,可以用非均匀量化,即量化值间不用定值。)

根据四舍五入的原则取近似值,如:0.1v的样值定为0.250.43v的样值定为0.50.68v的样值定为0.750.87v的样值定为1.....等等。

所以量化就是分级取整(按四舍五入原则)。可见由于量化值与实际值存在误差的,这个误差是由于量化而造成的,这个误差就是量化误差也称为量化噪声。

要想降低量化误差,就要提高抽样频率,以增加样值的数量,从而增加量化级别。因此当量化级别一旦确定,其固有的量化误差(量化噪声)便已经确定,所以之后再对以确定的量化级别升频,试图改变原固有的量化误差显然是没有用的。

4个量化值可以用2个比特表示,即2的2次方4(种状态或表示),即000.25010.5100.75111,这样就完成了编码。可见编码只是对量化值的忠实描述,不存在误差;当然传输中的误差不属于编码的误差,是传输误码了。

说明,这里用2个比特表示实际上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如:-0.33v怎么表示,若将+、-的关系考虑其中,2个比特表示就不行了,可以增加一个比特来表示+、-,如:000=+2.5100=-2.5…..;这样就可以了。

可以看出这样一个情况,当样值数量确定,编码的比特位数便可确定,即用多少比特就能描述多少样值。若抽样频率增加,则样值的数量就增加,编码的比特位数也得增加。换句话,抽样频率与比特位捆绑,它们相互对应。单独比特位的增加是没有意义的,只能增加软件和硬件的投入。


[ 本帖最后由 right 于 2010-3-12 15:2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主题

1548

帖子

1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0
注册时间
2009-8-24
发表于 2010-3-12 13: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顺便再说对升频的看法,以均匀量化举例

升频前的量化值0.250.50.751
升频后的量化值0.1250.250.3750.50.6250.750.8751



按均匀量化举例的话,原抽样频率4hz,抽样周期为1/4=0.254个样值则量化值0.250.50.751,升频后抽样频率2×48hz,这样周期为1/8=0.1258个样值则量化值0.1250.250.3750.50.6250.750.8751;这是讨论的已知吧。

比较:
用量化值0.751之间举例,升频后在原量化值0.751之间加入了0.875,已尽量弥补0.751的空间,试图降低误差。
举例看看。
若在用0.751之间的空间有一样值为0.87这样一个前提。

未升频应为0.870.750.12,即误差为0.12,升频后0.8750.870.005,即误差为0.005,二者比较可知,升频后误差降低。

若在用0.751之间的空间有一样值为0.751
未升频应为0.7510.750.001,即误差为0.001,升频后0.8750.7510.124,即误差为0.124,二者比较可知,升频后误差升高。


以上就是比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2160

帖子

3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6
注册时间
2005-1-6
发表于 2010-3-12 13: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right 于 2010-3-12 13:10 发表 多说几句。关于量化和编码: 以2hz的模拟信号为例(假设幅度值最大是1v),则抽样频率为4hz,抽样周期是0.25s,即对2hz的模拟信号在一秒钟抽取4个样值。 量化: 什么是量化,量化就是定量化、分级化、 ...
LS的把量化和離散化混在一起講了,還是分開說比較清楚
退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2330

帖子

1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4
注册时间
2007-6-28
发表于 2010-3-12 13: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概念全错,还是别讨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894

帖子

1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5
注册时间
2007-6-23
发表于 2010-3-12 14: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ricepig 于 2010-3-12 13:49 发表
LS的把量化和離散化混在一起講了,還是分開說比較清楚


不是混在一起讲,而是完全混淆了概念。。。

[ 本帖最后由 whisky_qz 于 2010-3-12 14:1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2451

帖子

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7
注册时间
2009-7-22
发表于 2010-3-12 14:35:23 | 显示全部楼层
估计楼主越看越晕 哈哈
坛友们,不要用xx年的专业来荼毒纯净的烧友了,既然同样的wav音质都不同,就让烧友们把YY进行到底吧
没烧过 不折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QQ|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5-2-22 01:13 , Processed in 0.114359 second(s), 35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