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一点资料:
本文曾以《从圆筒留声机到早期声学录音》、《从模拟录音到数码时代》为题连载于《音响技术》杂志2009年4-5期古典音乐录音技术发展简史
一.最早的圆筒留声机录音1857年,法国发明家斯科特(Scott, Leon 1817-1879)发明了声波记振仪(Phonautograph,参见图1),尽管这种仪器只能记录声波的“图像”,而不能再现出声音本身,但为后来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1877年前后,爱迪生在他的“圆筒留声机”(图2)上录下了他亲自朗读的《玛丽有只小羊》的歌词,这短短数秒的声音成为了人类录音史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声。不过,这项成果没有立即得到足够的推广,在随后几年的时间里,这位大发明家的兴趣转到了电照明等方面,只零星地留下了一些实验性录音。
图1 斯科特的声波记振仪(Phonautograph) 直到1887年左右,爱迪生才将改进后的留声机真正提升到商业应用阶段,与此同时,另一种被称为Graphophone的改进型留声机(图3)也由美国哥伦比亚公司逐渐推入市场。遗憾的是,这些新产品更多的仅被用于办公室的语音听写,19世纪保留下来的音乐录音非常稀少,尤其是古典音乐。钢琴家兼发明家霍夫曼(Hofmann, Josef 1876–1957)可能是第一个录音的古典音乐家。1887年,这位年仅11岁的天才在爱迪生的工作室里很愉快地录制了一批卷筒录音,听到自己的琴声,小霍夫曼激动地告诉爱迪生:“真的非常棒”。德国指挥家兼钢琴家彪罗(Bülow, Hans von 1830-1894)则完全相反,据说他在第一次听到自己弹奏的肖邦玛祖卡时差点晕过去。有记载说,爱迪生还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为彪罗录制过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完整演出,但这些录音都遗憾地没有能够保存到现在。19世纪留存下来的最珍贵的声音要数1889年12月2日爱迪生的助手旺格曼在维也纳用圆筒式留声机为勃拉姆斯录下的《匈牙利舞曲第一首》演奏片断与一段讲话。
图2 爱迪生发明的最早的留声机(Phonograph)
早期的圆筒留声机录音流传很少的主要原因在于还没能解决拷贝复制的技术难题。当时,如果要录制小乐队演奏的商业录音,就必须使用10台左右的大喇叭留声机同时工作,即使乐队有足够的耐心把同一曲目反复演奏20遍,也不过仅能得到200份圆筒拷贝。可以想象,这样的制作成本非常高,更糟糕的是如果是为独唱(奏)家录音,那么由于音量较小,最多就只能使用三四台留声机同时录制,如此小批量的低效生产,必然导致圆筒录音异常昂贵且难以推广。事实上,在1890年前后,这些精贵的圆筒主要只在宾馆、酒吧和药店等公共场所的投币机器里使用。
图3 哥伦比亚公司推广的留声机(Graphophone)
如此局限的市场范围加之技术上的诸多缺陷,造成最早一批圆筒录音的曲目范围也较为狭隘,主要是一些流行歌曲、国歌、民谣、歌剧咏叹调改编曲、短小通俗的进行曲、波尔卡和圆舞曲等。愿意进行商业录音的正统音乐家也少之又少,例如在哥伦比亚公司1898年全年的圆筒录音目录里就仅能找出一位古典音乐表演家,还只是在大都会歌剧院跑龙套的法国男中音而已。即便如此,一些大音乐家还是在一开始就对录音技术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柴科夫斯基认为录音技术“是十九世纪所有发明中最惊人、最美丽也是最有趣的一例。”安东·鲁宾斯坦更是顶礼膜拜的把爱迪生推崇为所有表演艺术家的“救世主”。也许,录音技术对音乐表演艺术真正的救赎和影响要到20世纪初前后,母盘复制技术逐渐成熟,唱片录音渐渐取代圆筒录音以后才算正式拉开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