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勃总讲的录音的黄金年代是指五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末期,讨论的范围仅限古典音乐范围。
最早的立体声唱片录音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是见于RCA公司那张明希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演奏的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后来英国的迪卡公司紧接着也接受立体声录音这一概念,把它们之前的FFRR唱片升级为FFSS唱片。最后加入这个阵营的是英国EMI唱片公司,这个公司比较保守,出版同一种录音必有单声道和立体声二种,而效果则以单声道为佳!后来至50年末几乎所有的录音公司都放弃了单声道录音,毕竟发展中的立体声唱片播放效果要比单声道的好的多!
当时美国的RCA唱片公司的制作人费弗尔和录音师莱顿在当时录音理念超前。用二支至三支话筒用特制的三轨录音机录制了大量的现在被称为LIVING STEREO的唱片!听了这些被翻制为激光唱片的播放效果,勃总认为简直不可思议,这些几乎可以活生生重现当年演奏现场的录音在那些今天看来并不怎么样先进的设备上是怎样录出来的?但RCA的好时光到1964年就结束了,这之后RCA放弃了这些录音方式。改用多话筒录音,过份依赖混音台上的后期剪辑、混音,过多的电子技术处理手段。这些东西则使录音丧失了鲜活感。直到今天RCA也没有拿的出什么像样的东西来超越五十年代的录音。而当时的水星公司的录音师罗伯特.法因也利用3话筒和电影胶片录音,效果大抵与RCA相仿。后来cd时代来临,法因的遗孀柯扎特把母带翻出来制做出号称LIVING PRESENCE的CD片的确音效惊人。
而迪卡公司前身是为英国海军水底监听潜艇活动的研究单位,对录音技术有着自己的独门秘技!迪卡的工程师华莱士和大名鼎鼎的威尔金森则研发出一种名为录音树的话筒装置!威尔金森出神入化的将定点话筒作为补位,用来抵消录音树过强的中频,强化了中间定位的准确和清晰。加之对录音场合声频特性的熟悉。迪卡出版的唱片总是具有深遂和宽阔的舞台感,有着极佳的定位和真实的乐器质感和华丽和色彩斑斓的音色!无与伦比的平衡度和动态对比!而当威尔金森逝去后,人们总在讲现今迪卡最好的录音师洛克比威尔金森差的多!洛克录的东西不及威尔金森的有灵魂!
英国EMI公司对录音技术十分保守,这个缺陷是当时公司当家制制人瓦尔特.列格的保守口味所造成的,列格反对一切新出现的事物。当然列格对艺术家还是有独特的眼光。幸而公司拥有像克里斯托夫.比肖普和克里斯托夫.帕克这样的制作人和录音师。他们的制作也极有特点:薄如蝉翼般透明的弦乐音色,极佳的平衡度和细腻度、妙不可言的瑰丽音色。那个时代的录音听起来离舞台较远,不像迪卡和水星那样属把舞台拉的很近的那种感觉,也没有庞大的动态对比!自然EMI的录音听上去颗粒感很细,很精致很有文化底蕴,也最自然。勃总最推祟EMI的录音。可是自这二人退休后EMI就烂了,九十年代萨瓦里希的贝多芬全集一开卖就成为滞销品,尽管媒体杂志一再推荐,但听众说录音缺之灵魂!可在大牌公司里德国唱片公司是最不讲究录音的,他们自认为有卡拉扬、伯姆、伯恩斯坦这些大亨加上阿巴多、列文、小泽征尔等这些小跟班,拥有柏林爱乐和维也纳爱乐乐团这样的超级乐团,人们自然会卖账!不需把录音发挥到极致!到是飞利浦公司还有些可圈可点的好录音!但近年也不行了!
实际上录音艺术和音乐演奏有着共同之处。制作完美的录音一定能重现音乐的精神。正确录音理念应该是像制作人库肖所说的那样:记录下来的演奏,必须以独立的艺术形态传之于世。是以创造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为使命的!要制作一个好录音首先要有一个精通总谱,头脑思考缜密,听力敏锐和长年积累丰富经验及对音乐细部有着微妙感觉的录音师和制作人!造就这样的人需几十年的时光!而当今在这个推祟低成本和浮躁态度占上风的社会,大量依赖电子设备后期制作的情形,导致了录音艺术的堕落是丝毫不足为奇的!
[ 本帖最后由 勃总 于 2010-8-11 20:00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