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音乐"发烧"者, 大多比较理智. 器材(音响)"发烧"者, 大多比较冲动. 而且常常更换器材. 我非常欣赏音乐"发烧"者的理智. 也欣赏器材(音响)"发烧"者对器材素质的追求. 器材终归是用来听音乐的. 过分追求音响效果. 意义不大. 但是器材如果差距太远, 本来很好的音乐, 听来也会让人扫兴, 其实音乐"发烧" 和器材(音响)"发烧" 并不对立, 能量力而行.协调统一者----高明; 走极端者----愚昧.---
"器材发烧者,花大钱在器材上。
音乐发烧者,花大钱在唱片上。
曾见某兄,家中昂贵的机器,每次总是一张CD听听某轨的鼓声,要么就是数数蛙鸣,还没听上几分钟,换碟!此音响发烧友也。
又见某兄,家中一套AIWA台式组合音响,满书柜是层层的正版古典,也是价格不菲,此音乐发烧友也。 "
二者都属于"走极端". 昂贵的机器-, 没有发挥其作用; 层层的正版古典,却没有享受到真正美妙音乐;
因此还是那句话-------能量力而行.协调统一者----高明; 走极端者----愚昧.---
" 发烧了就多少有点不理智吧". 我完全同意这个观点,
以我个人理解, 音乐发烧主要表现是;只要条件允许就不会放过现场音乐会, 同时比较爱护唱片. 而且不会放过喜欢的唱片. 不管价钱多少都想收藏下来. 这的确是有点不理智或者让旁人不能理解. 但是这种"不理智"的后果有积累投资的作用. 器材(音响)"发烧"者, 大多常常更换器材. 其后果是消耗投资. 从这一点说( 指常常更换器材). 相对地就更不理智了. 其实发烧路程上总是会更换器材的. 只是不要盲目盲从, 给自己 量力定位 就行.
凡事都不要走极端. 凡事都需要协调统一. 量力定位 , 就是为了更好的协调统一.
"量力定位"后, 对大多数新手来说, 就是投资分配问题了. 以我个人的愚见, 入门级(6--7万或以下); CD:功放:音箱:线材的投资分配比例为;1.5:1.0:2.5:1.0.比较容易得到"物有所值"的效果.
HIFI 音响器材品牌繁多,个性\特点突出的不在少数.只要器材上了一定挡次,了解手上器材的个性特点,扬长避短, 才是最最重要的. 就是"升级", 也要"制定目标",有所取舍.
首先, 音响器材播放音乐是用来欣赏的. 不是用来满足"虚荣" 的.比"品牌"只能满足'虚荣'. 不一定能够满足欣赏音乐的要求. 从小小"细节"入手, 玩好手上的器材; 多练"内功", 了解器材(电路)原理, 多和"烧友", 特别是有经验的DIY"烧友"交流. 挖掘器材(电路)"潜力", 积累经验, 也是在为今后"升级"器材探索方向. 做到有的放矢.
"烧友"初哥, 完全可以从国产器材人手, 性价比高, 重在练好"内功", 搞不好, 经过一番DIY努力, 收获还真不小. 一步到位, 看起来不错. 但是, 不经过一番"练内功",的努力, 几乎没有"一步到位"的可能. 除非百万元也不当钱看. 据我了解, 投资5---6万元, 甚至超过10万元的音响(系统)器材, 满足不了欣赏音乐的要求. 甚至不如一些价格低得多的系统出色. 就其原因. 主要是不了解器材, 没有做到"扬长避短"的选用搭配器材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因为, 如果不是"参考级" 的器材, 都会有一定的个性, 或者说有明显的某些"优点" 和"缺点", 如果几件器材的"优点" 和"缺点"相互抵消, 当然不错, 但是如果几件器材的"优点" 和"缺点"相互叠加, 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