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91|回复: 1

(转)历史录音杂谈

[复制链接]

104

主题

2240

帖子

6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66
注册时间
2010-7-28
发表于 2010-9-19 15: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历史录音杂谈

一、  早期的唱片(1887-1925)
1887年,当大发明家爱迪生把他那手摇式腊筒录放唱机摆放在伦敦水晶宫展览时,便开启了留声机商业史上的新纪元,可惜的是:这位大发明家似乎是个古典乐盲,他录制的原始腊筒唱片只作为娱乐而没有实际用途,唯一有保留价值的是少数名人的讲话录音,如维多利亚女王的语音。

后来另一个发明家伯林纳将录音装置作改进,录音载体不用腊筒而用圆盘,方便耐用,终于把腊筒淘汰了。最早出现的是快转粗纹唱片,后来逐渐统一为单面78转,再后又演变成双面78转。

这种早期78转唱片,频响窄,钢琴的高低音区和大提琴的低音区都录不进,干巴贫乏,只有人声和小提琴还将就,那时的小提琴录音必须要在琴上附加一个喇叭管子,便于加强录制效果,因此我们在听这些年代的小提琴录音时会发现声音非常饱满、质感不错(前提是原78转唱片的状态非常好、CD的转制也很好),海菲兹1917年录制的“圣母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由于使用原始声波录音,频响不够,管弦乐的录制怎么办?有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1、乐队人数得删减,空间排列要紧凑一些,以便所有的声音都挤进那个排在面前的录音大喇叭里去。2、低音巴松管、低音大提琴等都用不上,只好以大号来代替(大号音量大,再加上保真度不高,可以混淆)。3、高音区就只好将就了,录不出来就当没这回事。1913年尼基什与柏林爱乐乐团录制的贝多芬第5交响曲、1924年马勒的亲传弟子弗里德指挥柏林国家歌剧院乐团录制的马勒第2交响曲就是采取这种方式录音。所以有时候你发现这些录音的低音声部铜管味很重、大型乐团的演奏变得像室内乐,请不要奇怪。

钢琴录音也是个很大的问题,高频泛音和低音几乎统统听不见,就只有靠我们的心理去复原了。但也有例外,1923年弗里德曼在美国哥伦比亚公司录制的“听,听,云雀”,居然能把弗里德曼的高音色彩捉捕下来了,非常形象生动(当然低音的共鸣就别指望了),而在同时期帕德列夫斯基的同曲录音就乏善可陈,我们丝毫感觉不到这位波兰有史以来最伟大钢琴家的出众之处。

声乐的录制效果最好,卡鲁索、梅尔芭、巴蒂斯蒂尼、德卢西亚、鲁弗、泰特拉奇尼等人的录音值得我们一听再听,甚至帕蒂的演唱也可以勉强欣赏。当然伴奏的钢琴和乐队录制效果就得靠你自己去忍受了。

当时的唱片时值短,容量很小,单面最多只能播放5-6分钟,双面也不过10分钟左右。有的甚至一面只能播放3分钟,短一些的小提琴、钢琴小品以及歌剧唱段可以在一面里容纳,但稍长一些的作品怎么伴呢?唱片公司为了赚更多的钱,迫使歌唱家、演奏家们改编乐谱,以便一面至少能容纳一首完整歌曲或乐曲,这样,大师们在录音时不得不开快车,或者将乐谱精简得不能再精简了,多少影响了这些唱片的艺术价值。当然也有例外:像前述所说的尼基什那个著名的贝多芬第5交响曲录音,就分成多张发行,一个乐章未听完,唱片放完,就换到另一面接着听。萨拉萨蒂1904年录制自己的“流浪者之歌”也是个典型例子。

我们现在欣赏的那个时代的古董CD(1925年以前),几乎全部是从唱片公司或私人手中保存的78转商业唱片转制而来,而原始母盘早已毁损,即使有,经历这么多年,也没什么利用价值,早唱毁了。

一句话,你的古董CD音效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作源盘的78转唱片状态如何,转录工程师的录音理念、方法和使用设备也影响转制效果。

二、  改进的78转唱片(1926-1948)

1926年,电气录音开启了新纪元,频响拓宽,保真度也得到很大提高,同时磁带录音机出现,也方便进行大型作品录音。尽管在密纹慢转唱片出现之前,这类唱片的传真度和容量问题仍然存在,但也比以前好了很多。

由于录音技术和重放设备的进步,商业录音、广播录音和现场录音大量涌现,如果不是发生于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后来的二战,我们今天还会享受更多的这个时期的名演。

今天我们在古董CD中不但可以轻易找到克莱斯勒、海菲兹、霍洛维茨、托斯卡尼尼、卡萨尔斯、福尔特文格勒、瓦尔特、老克莱伯、埃尔曼、胡贝尔曼、鲁宾斯坦、施纳贝尔、费尔曼、柯托、西盖蒂、米尔斯坦、吉里、斯基帕、弗拉格斯塔德、庞塞尔、庞斯等一代风云人物巅峰时期的演录,甚至在一般乐迷中知名度不算很高的门格尔贝格、库塞维茨基、魏因加尔特纳、蒂博、埃涅斯库、弗里德曼、莫伊塞维茨、拉蒙德、罗森塔尔、霍夫曼等人的杰作也通过CD载体成为历数家珍般的传奇。

除商业录音以外,现场音乐会录音和广播录音也有不少杰作值得我们聆听,如福尔特文格勒在二战期间录制的贝多芬第3(1944)、第5(1943)、第7(1943)、第9(1942)交响曲,勃拉姆斯第2、第4交响曲,托斯卡尼尼组建NBC交响乐团后30-40年代录制的德彪西、贝多芬、柴科夫斯基、瓦格纳等。

现今世界,一个个传奇人物离我们而去,他们的不朽成就铭记在录音中,而老一代大师的演录更成为艺术世界的珍贵遗产,尽管就今天的标准来讲录音比较差,但他们的演绎风格、他们的独特见解、他们的即兴诗情完全可以作为教材,扭转那些千篇一律、机械化的音乐教学方式。
朋友们!好好珍惜自己的古董吧!多听一次,便多一份心灵震撼。

三、历史录音的选择

录音技术发明太晚,成了历史的遗憾,我们无法领略肖邦的即兴诗情、也无法体会帕格尼尼、维尼亚夫斯基的超凡技艺。然而,唱片总算给我们保留下20世纪初以来许多大师的演绎,尽管许多早期的录音音响很糟,即使通过现有的高科技让它们复活也不能弥补先天缺陷,但它们却记载了19世纪末的浪漫遗风和艺术家的个性风采,从而成为珍贵文献。

欣赏音乐,本身就是一个寻找心灵感应的过程,当你的思想感情与音乐作品旋律和艺术家的意旨融为一体,想象力得到扩展,心智得到发挥时,你的欣赏目的就达到了。然而,由于古董录音本身在技术方面甚至在艺术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降低了心灵契合的可能性,因此奉劝各位“乐”历不深、道行不够,或者非高保真不能听的朋友们,购买历史录音,特别是1925年以前的录音,还需三思而后行。如果你能克服这些缺陷,以最大宽容心态来聆听,善于从嘈杂的背景中寻找激情,那你可以接受历史录音。

欣赏历史录音的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找一个同曲目的立体声录音或现代录音,熟悉作品的旋律、结构以及相对规范的演绎方式,在这个基础上,再聆赏古董,你会发觉很多奇妙的不同。

最早的录音有些什么呢?

勃拉姆斯录制自己的《匈牙利舞曲》(Symposium),约阿希姆录制的巴赫,勃拉姆斯和自己的小品(5首),萨拉萨蒂录制自己的作品(含“流浪者之歌”、“巴斯克随想曲”),卡鲁索早期的咏叹调集,首演者塔马尼奥演唱的威尔第《奥赛罗》咏叹调,帕蒂、德鲁西亚、梅尔芭和巴蒂斯蒂尼演唱的咏叹调,捷克小提琴家翁德里契克、法契里、杨库贝利克演奏的小品,美国女小提琴家鲍威尔录制的小品,克莱斯勒、埃尔曼早期录制的小品,钢琴家圣桑的声乐伴奏录音,1850年代前后出生的钢琴家如杰梅、格里格、帕赫曼、普尼奥、德彪西演奏的钢琴小品和片断,指挥大师马勒录制自己的交响曲片断(钢琴录音)、尼基什的声乐伴奏录音(钢琴),中提琴家特蒂斯、大提琴家卡萨尔斯录制的小品等等。

这些1910年以前的古董,音质甚至不如矿石收音机,除多数尚能接受外,另一部份即使连我这个忍受能力比较强的人也无法听下去。
1910年以后的录音选择范围就更宽了,音质有了明显改进(特别是自1926年电气录音出现后),参与录音的名家越来越多,群星璀璨,各种诠释争奇斗艳,光彩耀人,可谓八仙过海、可显神通,同时,音乐作品中重要的名作差不多已收进了唱片,由于数量众多,我们不可能大量收集,因此只能择要推荐,以下介绍的录音大多录制于1910-1948年间,即78转唱片的黄金时代。笔者阅历不多,文中如有谬误和遗漏之处,还请各位资深乐友指正。

附注的“适合文献收藏”一词表示因录音原因,不太适合欣赏用途。

声乐家:

1)  卡鲁索:是录音史上第1个、也是最伟大的超级明星,演唱曲目非常广泛,声音洪亮,音域宽广,激情四射,其哭腔唱法影响了后世。RCA或Nimbus、NAXOS出有他的全部录音,但未留下全本歌剧录音。

2)  吉里:音色圆润,修养高,他的MEZZO Voce和假声非常有特色,推荐录音有:全本歌剧《乡村骑士》(由作曲家马斯卡尼自己指挥)、《安德烈.谢尼埃》、《波希米亚人》、《假面舞会》等,另外还有数量众多的拿坡里民歌。

3)  斯基帕:高音区延伸不太宽广,音量也不大,但发音甜润有魅力,趣味高雅,适合抒情男高音角色。推荐他的拿坡里民歌录音。

4)  马蒂奈里与佩尔蒂莱:马蒂奈里的声音清澈明亮,也适合戏剧性角色,Nimbus出有他的拿手唱段;而佩尔蒂莱的发声装饰音比较重,录音不多见,他演唱的拿坡里民歌散见于各家历史录音品牌中。

5)  麦克马克:演唱德奥、爱尔兰艺术歌曲是一绝,发音带有男中音温暖醇厚的特点,特别推荐他与克莱斯勒合作的艺术歌曲录音(克莱斯勒弹钢琴伴奏)。

6)  梅尔乔尔:最伟大的瓦格纳男高音之一,声如洪钟,气势豪迈,他与弗拉格斯塔德合作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现场录音(莱纳指挥)值得我们留恋。

7)  约瑟夫.施密德特:声音醇美柔和,声区衔接自然,他演唱的《女人善变》、《冰冷的小手》等歌剧唱段深刻动人,而录制的艺术歌曲音色之精致,也成为歌迷寻找的目标。

8)  加丽-库契:继帕蒂之后的最伟大花腔女高音,发声轻盈纤柔,Pearl出有她的咏叹调专辑。

9)  伊丽莎白.舒曼:以演唱德国歌剧和艺术歌曲成名,她的舒伯特、莫扎特歌曲录音是艺术史上的瑰宝。

10)  弗拉格斯塔德:历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女高音之一,除了演唱瓦格纳歌剧外,她演唱的德奥、北欧艺术歌曲非常闻名,这些录音散见于DECCA、EMI等品牌中。

11)  庞塞尔:公认的全能女高音,音域宽广,浑厚又纤柔,以演唱《圣洁的修女》、《诺尔玛》和《卡门》闻名于世,可惜没有留下全本歌剧录音,我们只能从RCA、NAXOS公司出品的寥寥数张散曲中欣赏她那美妙的歌喉。

12)  莉莉.庞斯:光看她那俏丽的面容就令人产生购买她专辑的冲动,同加丽-库契一样,她的花腔技巧倾倒众人,除了RCA、SONY等公司出品的咏叹调专辑外,我还没见过她的全本歌剧录音。

13)  玛丽安.安德森:历史上最伟大的黑人女低音,以演唱艺术歌曲为主,RCA出品过她的黑人灵歌集,很不好找。

14)  夏里亚宾:男低音歌王,我最喜欢他的俄罗斯歌曲专辑,情感真切,如果你觉得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民族风味不浓厚,那就去听夏里亚宾的歌声吧,那是最地道的。

15)  其他歌唱家:值得我们留意的还有一些1910-1940年代的著名歌唱家录音,如邦奇、鲁弗、穆齐奥、平扎、沃尔比、施来查克、克劳贝尔、托尔伯格、维内、瓦伦、基普尼斯、李曼、约翰森等人的专辑或散曲,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钢琴家:

1)  帕德烈夫斯基:应该是莱舍蒂茨基麾下声名最著的学生,才华横溢,节奏多变,琴声轻盈富有美感,纯粹的19世纪浪漫派遗风,听他录制的贝多芬《月光》奏鸣曲,其第一乐章速度之快让崇尚规范演绎方式的人们受不了,喜不喜欢就看阁下的口味了。他的大部分录音由RCA、APR公司出品。

2)  戈多夫斯基:与同时代的钢琴家相比,留下的录音不算少,最出色的应该是舒曼的《狂欢节》。

3)  布索尼:如果当年唱片公司有远见,同意布索尼录制巴赫的全部48首平均律,或者那次厂房没有失火导致他的大部分录音被烧掉的话,我们今天面对的就不可能只有8首短短的小曲,从这些录音听来,触键极有层次和色彩,体现了他的实力。

4)  拉赫玛尼诺夫:他的著名4首钢琴协奏曲和帕格尼尼狂想曲录音经过多次转制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本色和风采,这也是众多乐迷贬低他的原因,不过还有补救办法,肖邦第2奏鸣曲、马祖卡、夜曲、波罗乃兹选曲和舒曼《狂欢节》的录音,让我们重新认识他的琴技,名列那个时代三大钢琴家之一绝非侥幸。

5)  罗森塔尔:以弹奏肖邦出名,他在1930年与魏斯曼合作的第1协奏曲以及众多小品录音,属于历史经典,在Pearl的目录上可以找到。

6)  冯.绍尔:李斯特的天才学生之一,自然以演奏老师的作品为荣,他与大指挥家魏因加尔特纳合作的第1、2钢琴协奏曲也是众多乐迷寻求的目标。

7)  列文涅:处世低调,生性腼腆,全部录音只用一张CD就可以装完,但掩盖不了他作为一名世纪伟大钢琴家的实力,听听《蓝色的多瑙河》改编曲,用两只手同时弹奏两个以上甚至四个独立声部又主次分明,这种技巧只有用骇人听闻来形容。

8)  霍夫曼:与帕德烈夫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齐名,弹起琴来极有诗意,结构分明、言简意赅。早期曾为唱片公司录制唱片,但后来坚决反对录音,我们现在看到的20年代末以后的制品都是现场录音。感谢沃德.马斯顿,用高超的转制方法复原了一批批精品,目录见VAI 或APR,尤其是其中现场录制的肖邦第1、2钢琴协奏曲和安东.鲁宾斯坦的第4钢琴协奏曲,生气勃勃,临场感好,是绝对值得顶礼膜拜的,呵呵!话说重了一点。

9)  格兰杰:以演奏格里格钢琴协奏曲和舒曼、肖邦闻名,我们要找的当然是这些录音,而且,听他演奏自己创作的小曲也是幸事一桩。

10)  拉蒙德:李斯特的关门弟子,施纳贝尔以前的贝多芬权威,只说这个,乐迷们应该知道找什么了。

11)  弗里德曼:号称钢琴界的巨人一点也不为过,有人形容他的手指像蒸汽锤,足以把坚果敲碎,除了技巧,他也注重情感和诗意的表达,贝多芬《月光》奏鸣曲、门德尔松《无言歌》选曲、肖邦《马祖卡》选曲录音,充分体现了这种素质,而李斯特的第2匈牙利狂想曲,却气势逼人,刚劲迸发,让霍洛维茨对他崇拜不已。NAXOS出品的5张CD我毫无保留向大家推荐,同样由是沃德.马斯顿转制的。

12)  佩特里:勃拉姆斯、梅特涅和布索尼作品的忠实演绎者,平淡之中见真情。

13)  莫伊塞维茨:同为莱舍蒂茨基的学生,与弗里德曼的演奏风格大相径庭,注重琴音的圆润和美感,既然拉赫玛尼诺夫称赞他演奏自己的第2钢琴协奏曲比自己还好,我们为什么不去找这个录音呢?同样,他的肖邦也很有味道。

14)  施纳贝尔:在注重他那著名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录音的同时,别忘了他还是舒伯特和勃拉姆斯专家呢!

15)  吉泽金:很多人都是从他的德彪西和拉威尔录音中认识他的,只可惜那个年代录音技术太落后,钢琴的华彩和强弱层次没体现出来,这恰恰是印象派钢琴曲最最需要的,吉泽金的实力没得到充分展现。不过我看好他的贝多芬第5钢琴协奏曲(瓦尔特版)、莫扎特和巴赫的钢琴曲!

16)  爱德文.费舍尔:又一个德国古典钢琴大师,弹琴有一种苍劲,低音比较浑,但在慢乐章或柔板乐章体现出来的情感又诚挚动人,少有人能及。舒伯特作品、贝多芬的奏鸣曲和第5协奏曲录音都是你无悔的选择!

17)  如果你想扩大眼界,狩猎更多那个时代的大师录音,那很好,这里推荐一些名震一时的人物。

达尔贝特、格里夫、弗里德海姆、西洛蒂、巴克豪斯、冈兹、格伦菲尔德、汉伯格、所罗门、莱维茨基、鲍尔、莫多克、加布里诺维茨等等。


小提琴家:

钢琴家霍夫曼曾在著作中说:小提琴家的人数要比钢琴家多,但根据19世纪末至20世纪世纪初的音乐发展史,真正技艺超群、在乐坛上扬名立万、称得上大师的小提琴家不过就50-60人左右,至于要达到约阿希姆、克莱斯勒和海菲兹那种高度的,更是屈指可数。

约阿希姆是19世纪的小提琴家,与勃拉姆斯、布鲁赫、拉罗、圣桑是同时代人,比柴可夫斯基还要大上9岁,他是推广贝多芬弦乐四重奏、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的功臣,更是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的首演者,树立了新一代德奥演绎风格,匈牙利学派的胡鲍伊、法比学派的马尔西克、俄罗斯学派的奥尔都受其直接或间接影响,功震千秋。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从他1903年留下的寥寥几首录音来评价他,因为文字的叙述比录音更可靠(年老音准偶有失误,但手法严谨,一丝不苟,依稀呈现他当年的风采)。

与约阿希姆相比,萨拉萨蒂是另一位风格迥异的大师,听他1904年留下的8首小品录音,我们努力排除背景嘈杂声的干扰,可以发觉琴声音质纯净、逸美、华丽、流畅,没有一点发紧或粗糙的感觉,很有艺术感染力。适合作为文献收藏。

1858年出生于比利时、法比学派的代表人物伊萨伊是另一位备受小提琴界尊崇的大师,演奏风格高雅,激情浪漫,细腻优美,比萨拉萨蒂中正大气,PEARL 和SONY出有他在1912-1919年的录音,但不适合普通乐迷欣赏用途。

其他小提琴家的录音推荐:

1)  翁德里契克:生于捷克,德沃夏克小提琴协奏曲的首演者,Symposium出有他的小品录音。

2)  鲍威尔:美国的女小提琴家,曾随从约阿希姆学习,发音类似于德奥学派,发音通透直接,高音较干,滑音运用较多,但胜在感情表达充分。她在1910年以后的录音转制不错,在NAXOS目录中可见到。

3)  克莱斯勒:他的一生就是传奇,创作了许多小品,大多数格调高雅,深受人们喜爱,1904年录制的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温暖深情的歌唱感人心扉;而在1930年代年录制的《爱的忧伤》、《西班牙小夜曲》、《茨冈女郎》、《罗斯玛琳》等出神入化,甜而不腻。克莱斯勒运弓常用中弓,饱满醇和,加上持续不断的揉音和双音技巧,更增加了音色的甜美度。他的奏鸣曲录音,如贝多芬10首小提琴奏鸣曲、格里格和舒伯特的小提琴奏鸣曲,都是经典之作,而协奏曲录音,如贝多芬、门德尔松、莫扎特第4、勃拉姆斯协奏曲,他先后录了两次,第一次录音琴声自然纯净,第二次录音胜在乐队音响饱满,但每一款都值得聆听。他的演奏风格兼有德奥学派和法比学派的特点。

4)  弗莱什与埃涅斯库:同为著名的小提琴教师,音色属于典雅、内秀的一派,录音不多见,可在Biddulph或Pearl目录中找到。

5)  蒂博:素有法国的“夜莺”之称,风格浪漫,色彩丰富,妖艳迷人,但不适合演奏德奥作品。早期的录音琴音非常迷人(1920年以前),富于沙龙情调,但后期的录音听起来琴音就比较干枯。他最著名的录音还是弗兰克、德彪西和弗莱的小提琴奏鸣曲(与柯托合作)。

6)  胡贝尔曼:他的演奏风格和发音方式可以说是一个“异类”,音色不算特别优美,高音稍干,但动态起伏大,表情丰富,节奏富于变化,气势宏大,有时狂放不羁,有时又多愁善感。也有许多乐迷吃不消他那种夸张的表达。他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克莱采”奏鸣曲、柴可夫斯基和拉罗的协奏曲录音成为著名的经典,很可惜的是他没有留下勃拉姆斯协奏曲录音。

7)  杨.库贝利克:舍夫契克的著名弟子,当年以演奏高难度技巧作品闻名,但留下的录音极少,Pearl出品他1905-1910年代的小品录音,转制很不错,音色多变,也有醇厚温暖的表达,与有关他只重技巧不重音乐性的论述似乎不太吻合。

8)  玛丽.霍尔:英国著名的女小提琴家,先从师艾尔加,后投入舍夫契克门下,从录音中听出她的发音近似于法比学派,端庄规整,但也有一些不得体的滑音。

9)  德尔德拉:与克莱斯勒类似,创作不少小品供自演自拉,他演奏的肖邦降B大调夜曲(改编曲)格调高雅,感情深刻,体现的神韵居然超过了原版钢琴的演奏效果,推荐!

  其他的小提琴家:如纵横天下的海菲兹、音色甜美的艾尔曼、意境深邃的西盖蒂、严谨细致的库伦坎普夫等1890年以后的翘楚人物,因乐迷对他们比较熟悉,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除上述的名家外,还有一些人的录音也值得聆听,如杜波瓦、斯帕丁、韦切伊、赛德尔、沃尔夫斯泰尔、法契里、达兰妮、波利亚金、杜什金、克拉斯纳、布斯塔博等人。

指挥家:

19世纪以前,指挥的功能只不过是一架节拍机,以后,指挥逐渐发展成一门高深复杂的艺术,除了打拍子,
更重要的是诠释音乐,把自己的理念和感情通过乐队表达出来,因此,同一件作品,不同的指挥可以演奏
出不同的效果。确切地说,指挥真正成为一种令人尊敬的职业,还是从瓦格纳时代开始的,要应付越来越
庞大的总谱和管弦乐队,如果没有宏观声部协调能力和过硬的一目十行读谱功夫,是没有资格胜任指挥职
业的,不仅如此,指挥家还要深入研究总谱,找出最能适合表达乐曲的方法,还要排练乐队,把他们训练
成一架步调一致、配合完美的精良机器。

从那时起,涌现了一批杰出的指挥家,冯.比洛自不用说,瓦格纳音乐的权威演绎者汉斯.李赫特、安东.赛
德尔、费利克斯.莫特尔、卡尔.穆克、米切尔.科斯塔,布鲁克纳的信徒赫曼.莱维、古斯塔夫.马勒、阿图尔.
尼基什,勃拉姆斯音乐的积极传道者施泰因巴赫、马克斯.菲德勒,德奥音乐的优秀专家赫尔梅斯伯格、冯.
舒赫,以及到大洋彼岸美国开疆拓土的蒂奥多.托马斯、艾米尔.鲍尔、达姆罗什家族、威廉.格里克,意大
利歌剧的最佳演绎者曼奇内利等人,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里展现才华,很可惜的是:录音技术发明太晚,上
述列举的除了几位有录音传世以外,大多数人无法向我们证明生前的辉煌业绩。

  据资料记载,录音史上第一位参与录制管弦乐的指挥家似乎是卡尔.穆克,他在1903年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录制了一首1分多钟的小进行曲(柴可夫斯基作品),而另一位大师柯罗纳,拉穆勒乐团的创始人,1907年留有录音,但我们没有见到。

  依照前文所述,管弦乐录音比歌唱、独奏的录音要求更高,因此不能指望这些电气录音发明以前的制品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惊喜,即使在二战后,管弦乐录音依然还存在技术上的障碍。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宽容的心态去聆听它们,从浑浊朦胧的音符中去寻找指挥家的激情。

  下面让我们从介绍尼基什开始吧!

1)  尼基什:除了柯罗纳,他应该是留下录音最年长的一位指挥家,从无声录像上看,他的动作优雅、镇静,无人知道他在指挥什么。资料记载他“以热情而能控制乐队弦乐声音美而闻名,以灵活的速度意识著称”,但是他1913年录制的贝多芬第5交响曲,由于受当时录音条件限制,速度感和音色美无法体现出来。而其他留下的录音:柏辽兹的狂欢节序曲、李斯特的第1匈牙利狂想曲和韦伯的奥伯龙序曲,反而更能呈现出自由节奏和他那狂而不乱的精妙布局。尼基什于1884年首演布鲁克纳的第7交响曲,使作曲家第一次赢得广泛声誉,但他去世太早,没有给我们留下与布鲁克纳有关联的声像资料,同样,我也对这位柴可夫斯基专家未能录制第5或“悲怆”交响曲而耿耿于怀。

  2)穆克:瓦格纳的忠实信徒,诠释作品以准确、力求体现作曲家的原意而著称,可以说是“本真主
义”的先驱,很幸运地:他留下了瓦格纳《帕西伐尔》歌剧片断和一组歌剧序曲录音。但仅而已,
如果不是希特勒上台导致他失宠的话,他也许会留下布鲁克纳交响曲录音,从而体现出布鲁克纳
专家的风采。

3)  马克斯.菲德勒:如同尼基什之于柴可夫斯基,菲德勒是勃拉姆斯专家,他留下勃拉姆斯第2、
4交响曲、学院节庆序曲、小提琴协奏曲广播录音,从中依稀可以判别出19世纪浪漫遗风,温暖从容,而对舒曼的第1交响曲的诠释也与现今的指挥家大相径庭,速度对比强烈,朝气蓬勃的气势演变成娓娓而谈的陈述,居然还能这样演!

4)  魏因加尔特纳:维也纳老学究,但如果你认为他刻板、墨守成规,那就错了,魏因加尔特纳对作品的整体节奏控制比较强,但不反对采用自由速度,他的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录音可以体现这一点,而1930年代完成的贝多芬交响曲录音也是艺术史上的瑰宝,其中第3、第9交响曲成为衡量后世录音的标尺。与同代人比较,魏因加尔特纳很幸运,留下的录音比较多。

5)  理查施特劳斯:尽管更多时候是以作曲家的身份出现,但我们丝毫不怀疑他作为一名伟大指挥家的地位,乐迷最感兴趣的就是他指挥自己作品的录音,那可是信手拈来的诠释方式。另外,他对贝多芬第5、7交响曲、莫扎特第40、41交响曲的演绎也很有特点,可惜录音效果太差。

6)  托斯卡尼尼:世上对他争议很大,但他确实是20世纪上半叶最有影响力的指挥家,如果说他诠释作品冷酷直白、机械刻板、速度过快、带有粗俗的农民气质,那你最好去找他1940年代以前的录音,甚至广播录音、现场录音都比那50年代后臭名昭著的H8录音室做出来的制品好得多。那个时候的托斯卡尼尼,才真正体现了巅峰时期的水准,不乏感情深沉的表达。总的来说,他诠释的贝多芬、勃拉姆斯、威尔弟、普契尼、柴可夫斯基、莱斯庇基、巴伯等人的作品都有良好的艺术水准。

7)  普菲茨纳:主要以指挥自己的作品闻名,但对贝多芬等人作品的演绎,还是有其特点。尽管很多人并不接受他那变幻莫测的速度。

8)  亨利伍德:英国指挥界的元老,创办“逍遥音乐会”的就是此君,指挥作品很广泛,但令人称道的还是诠释英国作曲家的作品,其中:沃恩.威廉斯的“伦敦”交响曲录音很经典,由DUTTON出品。

9)  弗里德:马勒的亲传弟子,自然也以诠释乃师的交响曲为名,他在1924年录制的第2交响曲是历史上第1个马勒交响曲全曲录音,由于在马勒身边耳闻目染,并经常担任排练任务,应该说该录音最接近作曲家的意旨,激情澎湃,大局感强,(只是录音动态无可避免被压缩了、背景机械声大,但时间为83分钟,无删减)。无独有偶,克莱姆佩勒1960年录制的同曲也有类似的风格,只是在最后乐章的控制上松散了一些。

10)  门格尔贝格:历史上最著名的荷兰指挥家,保持浪漫传统的最优秀代表之一,提倡采用自由节奏,在不损害作品原旨的情况下可作增删和修改,他的巴赫《马太受难曲》录音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同时,他也注重原作的结构,对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理查施特劳斯、马勒、勃拉姆斯、科达伊等人作品的诠释有独到的见解,很有说服力。他的优秀录音如:理查施特劳斯的《英雄生涯》、马勒的第4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1937年版),都是我们追求的对象。

11)  施托克和达姆罗什:两人都是移居美国的著名指挥家,一个掌管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另一个领导纽约爱乐协会乐团(纽约爱乐的前身),留下的录音不多,散见于各家品牌,其中:施托克与施纳贝尔合作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与米尔斯坦合作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是历史经典。

12)  库塞维茨基:以指挥柴可夫斯基、巴托克的作品见长,同时对德彪西、拉威尔的印象派作品能表达出细致微妙的音色,他的著名录音有:柴可夫斯基的第4、6交响曲、巴托克的《管弦乐队协奏曲》、拉威尔的《波莱罗》、西贝柳斯的第4、5、7交响曲和交响诗等。

13)  博丹斯基:一生的成就体现在对瓦格纳歌剧的诠释上,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任指挥,演出时敏捷热情、强调高潮效果,但他对瓦格纳的歌剧作不必要的删改引起了众多的争议,他的广播录音(瓦格纳的歌剧)散见于NAXOS。

14)  蒙特:这位法国大指挥家的录音众多,尤其擅长指挥法国音乐,他的柏辽兹《幻想交响曲》、拉威尔《达芙尼与克洛埃》、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剧乐、弗兰克的交响曲录音有众多的拥护者,同时,他在RCA录制的柴可夫斯基最后三部交响曲很有说服力。

15)  瓦尔特:针对这位大师我就不用多说了,乐迷都很了解,其温暖诚挚的表达适合诠释抒情性强的音乐。如贝多芬的偶数交响曲、勃拉姆斯的第2、3交响曲、马勒的第9交响曲和大地之歌、布鲁克纳的第9交响曲、莫扎特的晚期交响曲等录音,都是我们喜欢的名篇。

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关于指挥家的部分就谈到这里,像比彻姆、富尔特文格勒、克莱姆佩勒、莱纳、安塞梅、波尔特、斯托科夫斯基、阿本德罗特、塔利赫、马尔科、舒里希特、克纳佩尔茨布什、帕雷、豪瑟格尔等1890年以前出生的大指挥家,我没有继续介绍下去,相信大家已经熟悉他们的风格和演绎方式,无需我再多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0

帖子

0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10-10-14
发表于 2010-10-15 13: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11-30 11:46 , Processed in 0.058975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