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3-11 17: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enk 于 2011-3-11 09:57 发表 
听音乐太集中就错了,不是你去努力融入音乐,而是你能接受音乐给你带来的感动.况且,听音乐,集中于细节你就错了.起码听现场的时候,大编制的话你顾不上听细节.主要还是听整体.相对而言,包括录音在内,确实反而会"多出一些 ...
忍不住要顶一下.
如果分析"美女"与"丑女"的细胞,恐怕没什么不同啊,但是细胞组合的结果且大不相同.
因此,一旦你钻入音乐中太深,就只能感知"声音"了,音乐消失了.
就犹如身在"庐山中不知庐山真面目"了.
听音乐还是用脑听的好,少用耳朵.多用些感情,少用些分析.
只要你抱着比较的心态去判断,其实音乐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了声音.
人脑似乎无法让"感情"和"分析"这两个功能区协调并行地工作.
因此,很容易理解,一旦我们陷入深度的逻辑思维,其实情绪就消失了.情绪是感知音乐的重要因素.
一旦我们情绪高涨的时候,其实逻辑就变得混乱了.某种程度上这两个功能有些矛盾,但并不抵触.
情绪更多的是潜意识的东西,而思维是超越潜意识的"意识"层.
意识层越活跃.潜意识就受到抑制,这就是情绪不好的时候,我们喜欢找点事做,以便让自己好受些.
当我们睡眠的时候,意识休息了,潜意识开始活跃,因此,我们会做梦.梦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的潜意识.
潜意识的最大特点是,你无法用意识去控制潜意识,你越是控制越是相反.
因此在极度被控制的条件下,我们无法正确用潜意识去感知.
一旦你给被测者一个任务,要求他必须对自己听到的东西给出评判,其实这个评判本身就
跟受测者对待这个压力的能力有关了.有的人可以很从容,有的人就乱了分寸.
比如我们告诉被测者,如果他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就拉出去枪毙,这更加无助于他判断的能力.而是相反了.
音乐对我的影响更多地是影响潜意识,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电影的配乐.
如果没有配乐,那么你恐怕无法感知两个沉默的人究竟在干什么.但音乐会透露一切.
电影的台词和情节越精彩,越扣人心弦,我们越会忘记背景音乐的存在.(当然那些跟情节不和谐,糟糕的作曲例外)
其实我们判断一首音乐的好坏就是它总能给我们一些"声音"之外的东西吧.
我们感动的不是"声音",恰恰相反是"声音"之外的东西,包括存在我们脑海中的某些"东西"
如果刚听完一场音乐会,隔几天再听同一曲子的录音.
我们并不需要总是比较这个录音跟现场有什么不同吧
(有能力保持着几天之前某种声音的人,恐怕不多,不信你自己回忆一下,恐怕记忆都是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声音本身,
可见人脑跟录音机的原理大不相同).
相反我们在找寻当初听音乐会时自己的内心影像,越是能够再现那些影像,就越喜欢这个录音.
唯一不满是,不是录音丢失了什么东西,相反地,他们往往制造出很多本来没有的东西,比如讨厌的噪声
比如某些不属于乐器本身的声响.这些会干扰我们的欣赏.
在这个意义上,才能真正地认识到什么才是高保真.
一个99%相同的声音,不见得会给我们带来99%的感知,这取决于那1%究竟是什么东西.
也许还不如一个89%相同的声音来的更好些.
共同思考,共同进步!
[ 本帖最后由 gzwpf 于 2011-3-11 18:00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