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49|回复: 13

【疑惑】到底应当怎样判断单独一件器材?从其水准和走向上

[复制链接]

49

主题

2523

帖子

1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6
注册时间
2010-9-29
发表于 2011-4-22 11:3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LZ先表示:自己玩到现在早已玩傻然而依旧是个菜鸟
    应当在什么样的周边条件下对器材做判断?
    就拿莱曼black cube说事吧,先说素质:这个级别的器材,少有人会不断测试不同供电条件,避震压镇及各类线材替换所造成的影响的。多是换个音源换副耳机听听——天知道莱曼对周边到底有多敏感。另一方面是同其他机器的AB——比如拿RPX33做参照——的时候。给出同样配置是否公平合理呢?
    再说走向:首先,个人觉得走向这个东西本身就是个很暧昧的考量。莱曼是厚暖的,这个说法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虽然还算是种共识……?)。这样就又要回到周边的影响上了……解码换一根保险丝都能改变整个系统走向这教人情以何堪啊
    毕竟出声要靠一套完整的系统,你不能单独拿出一件来说这个东西究竟如何如何(除非用相关仪器去测……这又涉及到测量本身的可参考读了)。不知各位老烧是什么看法?还请给我等菜鸟指条明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6096

帖子

2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6
注册时间
2008-4-5
QQ
发表于 2011-4-22 11: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样玩糊涂的帮顶

我觉得哈,只要一套价格搭配合理系统能发出非常nb的声音,那每一个组成部分肯定都不差
想看精选美女图片吗?来耳机俱乐部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2554

帖子

3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1
注册时间
2006-6-25
发表于 2011-4-22 11:4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用一篇不是很有直接關聯,主要站在專業評論員的老文章回

/器論二十須知/劉漢盛

牛,或牽著牛的那根繩子?
-器材評論的迷思與正確的音響觀

本文要說的第一件事,便是開宗明義的告訴讀者:這裡所謂器材評論(器論)諸事,不僅單指雜誌社評論員對於音響器材的評論,而是泛指評論員與音響迷對於音響器材的各種型態評論,以及相互之間的異同觀點。

我為什麼會寫器論二十須知?原因為很單純,只是想盡量的揭開存在於器材評論之間的迷思,以及闡述正確的音響觀。讓所有音響迷更深入的了解器材評論的種種困難與盲點,而以更開放、更理性的態度去面對器材評論。

器材評論為什麼會有迷思?因為它涉及太多的主觀、客觀因素與條件,同時也涉及聽覺在生理、心理上的各種反應。也因為聲音只能抽象的聽到,而無法具象的看到、摸到或聞到。因此,器材評論裡不可避免的存在著太多的迷思。

要如何來釐清這些迷思呢?想要以儀器測試來涵蓋器材評論是想法之一,不過這是太過於簡單化的想法,它低估了測試數字與聽感的實際距離;同時也忽略每個人心理、生理上對聲音的不同反應。另一種多數人贊同的器材評論。以個人聽感行的主/客觀評論所傳達的訊息可以用文字描述大部分的聽感,它離真實的聲音較近。但有時以太過侷限於個人的經驗傳承,而無法全面適合所有的人。

既然如此,如果將儀器測試與個人主/客觀聽感相加起來可以破解迷思嗎?老實說,這種想法也太過天真。而兩個失真的蘋果加起來還是失真。它們並不是某部份遭蟲蛀某部份完好,可以挖掉壞的部份湊成一個好蘋果。

好此說來,器材評論的迷思根本無法解開的?沒有錯!器材評論的迷思有些的確無法解開,有些則可部份解開;少數比較具體者則可明白的釐清。

既然無法完全解開迷思,為什麼我要寫這篇文章呢?說到重點了。請注意,我寫這篇文的用意並不是為讀者提供所有解開器材評論迷思的方法,而是要讀者了解器材評論的迷思,從而建立起自已對於器材評論的思考模式。有了自已的思考模式,才有能力建立起屬於自已的正確音響觀。如此一來,當您在寫、讀、討論器材評論時,您就不會是被牽著鼻子走的那條牛。

器論須知第一條
Hi-End音響必須經過學習才能享受好聲
許多人都有這種經驗:買Hi-End音響回去後聲音並不好聽,必須經過一段時間難聽的煎熬之後才有機會享受到美妙的音樂(有很多人一輩子都在聽難聽的聲音)。而買迷你組合回去後,隨便性角落、床頭櫃上一擺,其聲音都不至於太離譜。為什麼會這樣呢?難道是花錢買罪受嗎?

其實,Hi-End音響像古典音樂,它對聲音品質的要求以及美學內涵都比較高,因此必須先經過學習才能一窺堂奧。迷你組合像流行歌曲,它的訴求重點方便易懂勝過精緻嚴肅,感官直接娛樂強過理性深刻探索,因為此無須學習人人都能欣賞。

Hi-End音響要學習的部份有那些呢?第一要先學習對音樂的正確體認,如果不知道正確的音樂為何,便無法擁有調整聲音的標準,更無法奢談讓音響為使用者帶來愉悅。換句話說,沒有正確的音樂體認,就等於是沒有耳朵的音響迷。第二要學習器材之間的個性搭配、喇叭的擺位、各種聲音粗調、微調方法。這些搭配、擺位、粗調微調無一不是經驗的累積(無論是自已或別人的),沒有親自動手的人是無法學到這些經驗的。而且,千萬不要以為這些擺位、搭配、調整是雕蟲小技,它們是具有絕對影響力的。第三要了解空間與聲音之間的關係。空間與聲音的關係說大些是深奧的學問,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說小些則是每位音響迷所必須具有常識。有了空間的基本常識,對於聲音的調整與喇叭擺位將有莫大的幫助。第四要學習「有我有他」的胸襟。利用Hi-End音響聽音樂是一件愉快的事,音響迷應該讓音樂豐富人生,使人生變成彩色的。而不是鬥機動氣傷感情,讓人生變成黑白。享受自已音響之美之餘,同時也包容接納別人音響之美,這是成熟音響迷有容乃大的真情顯示。

器論須知第二條
專業音響雜誌的器材評論有其必要性
當我們在購買一件衣服時,很少會人想到需要以服裝評論作為購買的參考指南(衣)。當我們決定吃一家餐館前,同樣的也很少人會先看美食評論再去光顧(食)。甚至,當我們在決定花巨資買房子前,也從來沒有聽而過必須先熟讀房屋評論再進定購買與否(往)。在衣食住行人生四大項中,大概只有購買汽車(行)時,有些人才會想到要比較每種汽車的性能、配備。更挑剔者才會去翻閱汽車雜誌的試車報告。

然而,如果一個音響迷要買音響,很難例外的,他幾乎都會先熟讀器材評論後,再一家家的去試聽、比較,考慮多時才定案。一般而言,音響器材的售價不會比汽車高,更不如房價,但是,它的購買行為卻是如此的謹慎、挑剔與複雜。究其根本,原因並不在於價格的高低,而在於音響器材所再在的「聲音」是看不到、摸不到、聞不到的東西,它只能靠聽覺去聽到它的。而在人類的視覺、嗅覺、味覺、觸覺、感覺與聽覺中,唯有聽覺是最難以語言或文字來精確形容、或相互傳達經驗的。

您可以清整的告訴旁人,比薩斜塔是斜的,因為大家都看到了。您說這麵包好香大家都會贊同,因為除了靈敏程度不同了之外,大家的嗅覺是相同的。喝一口綠頭湯,大家不會說它是鹹的,因為每個人分辨甜鹹的味覺是一致的。可是,當您形容一件音響器材的透明感或解析力時,在場如果有五個人,恐怕至少就會有五種不同的透明感與解析力的解釋。換句話說,這五個人都知道透明感與解析力名詞所指為何,然而,他們對這兩樣東西的「感受」卻是不同的。音響器材所發出的聲音是如此的難以理解,所以,許多人求助於別人的意見與經驗。器材評論的需求便高懸在某些迷思之上。

器論須知第三條
聽感評論的主觀性與客觀性
任何涉及聽感(非儀器測試)的評論都免不了會同時具有主觀性與客觀性。主觀是與生俱來的,是受成長環境、文化背景以及生活經驗影響的。因此無論是寫評論的人或閱讀評論的人都會有其「可以」溝通或「無法」溝通的主觀。這些主觀除非當事人自已放棄或轉變,否則是無法相互影響的。

「客觀」這兩個字對於新聞報導而言幾乎是一個偉大的夢想,因為新聞媒體一方面報導輿論;另一方面自已製造輿論。同樣的,在聽感評論中,客觀一詞也在著很多問題。不過,即使幾乎沒有絕對客觀的存在,我們仍然要建立起聽感評論的相對客觀性,否則在相互討論時將沒有共識與交集。聽感評論時將沒有共識而交集。聽感評論的相對客觀性,否則在相互討論時將沒有共識與交集。聽感評論的相對客觀性在哪裡呢?在於相互之間所建立的共同「語言」;在於架構一套雙方都能接受的「相對標準」。如果沒有使用共同的「語言」,無論是嘴裡說出的或是筆下寫出的,可能都將是混沌而沒有交集的誤解。為此,我們很早便提出了評、寫音響器材的「音響二十要」。幾年下來,「音響二十要」已經普遍成為音響界共通的語言,雞同鴨講的舊時代已經過去,以「音響二十要」為主軸的「新的音響美學」在今天已經成為新一代音響迷理所當然的要求。

什麼是雙方都能接受的「相對標準」呢?在度量衡裡,每種單位的長度、重量都有其「絕對」的對照樣本。每個國家的100克都一樣重;每個人的一公尺都一樣長,這就是「絕對標準」。然而,聲音只有強度是可以度量的,有關聲音的其他「感覺」是量不出也秤不到的,更不要說每個人在耳朵生理構造上的不同。因此,要找出一種聲音感覺的絕對標準可說是不可能的。

幸好,我們還可以用相互比較的方式來形容聲音,以便讓每個人在讀、寫評論時心裡有個相對的準繩。例如寫評論時如果我只說某器材的速度很快,恐怕讀者還是無法知道它到底有多快。如果我說它的速度感比某牌某器材還快,它的「快」就更加具體了。當然,如果您不知道我舉例比較的那種器材有多快的話,恐怕還是無法真正了解那個「快」。畢竟,評聲音的快絕對異於汽車的快。要評汽車從零到時速一百公里的時間,我們有各家車廠都遵循的測試條件與標準。所以,只要測試時真正照章行事,其測試結果就絕對的可信。然而,要相互了解聲音的快,如果沒有相對的比較,那是不可能成立的。

聽感評論最能顯現音響迷對聲音或音樂的直接感受,因此雖然它無法適合所有的人(有些人堅信儀器測試的重要性遠超過聽感評論),但仍不失為最重要且最值得參考的評論方式。惟閱讀或討論時必須將焦點集中於評論的過程,而非簡短的結論上,否則極為容易被結論所誤導。

器論須知第四條
儀器測試的結果僅可作為聽感評論的輔助
一般而言,儀器測試的「數據本身」是可信的,它代表著器材的某些性能。然而,儀器測試有兩個盲點至成無法完成排除。第一是測試數據相同,聽感卻完全不同。包括工程師們都承認,兩部不同廠牌的擴大機即使有樣的輸出功率數據,同樣的失真數據以及其他數據,同樣的失真數據以及其他數據,其聲音的表現也會完全不同,它無法從測試數據中告訴我們聲音的軟硬粗細鬆緊濃淡。擴大機如此,喇叭尤然,即使測試數據相同,沒有人能從兩對不同廠牌的喇叭中得到相同的聲音。

儀器測試的第二個盲點是測試結果無法全面代表聲音品質的好壞。真空管機測試結果失真大,但到目前為止真空管機仍有大量的簇擁者(尤其高齡達四、五十年的300B機)是著名的反證之一;日本大量生產的音響器材規格第一流,但仍不為Hi-End音響迷接受是著名反證之二。

為什麼會這樣呢?難道所有堅信真空管機聲音好聽的音響迷耳朵都有問題?難道認為日本大量生產音響聲音不好的音響迷都盲目仇目?其實理由很簡單,現今音響產品的測試項目並非針對人類複雜的聽感而設計的,而是為工業生產度量的標準而設計的,而是為工業生產必須有標準,否則產品將無法掌握相同的品質,儀器測試最大的功能即在設定生產標準,降低各種製造上的失真,以提高品質。還有,就是可以提供專業人員溝通的共同語言。

儀器測試既然與聽感沒有全面與絕對的關係,為何還要說它可作為聽感評論的輔助呢?因為它可確定器材在「製造上的品質高低」,為消費者提供某種程度的信心。還有,某些三維圓形顯示的測試結果對於判斷失真方面具有相當好的參考價值。

不過,在此還是要強調,測試的工作是生產廠方要做的事。如果以廠方規模小,買不起測試儀器、或不信賴其測試結果為由,而要雜誌以儀器測試測試來為讀者監管品質的話,那可就本末倒置了。當然,雜誌可以選擇「要或不要」再做一次測試,以檢測雙方測試數字是否相同,不過那已牽涉到雜誌的風格與取向。畢竟雜誌的風格與取向。畢竟雜誌與消費者最重要的就是以耳朵驗收,因為您無法從整疊的測試數據或圖表中「聽到聲音」。

器論須知第五條
不可忽略心理因素對器材的影響
音響心理學(Rsychoacoustic)是目前器材的黑洞之一。經過長時間的測試與經驗,我們開始了解一些有關音響心理學的事。音響界已經證實事前的暗示會影響聽感;盲目測試也同樣會影響聽感。目前更存在另一種迷思:極精細的微調所改變的聲音到底是心理因素影響到聽覺呢?還是精細緻調真的改變了聲音?許多的極精細緻當事者信誓旦旦可以聽出差異,但旁觀者卻一無所覺。對於這種辨音能力,以前大多純粹以耳朵敏銳與否來解釋。現在則發現訓練有素耳朵與心理因素的影響遠超過耳朵天生的敏銳程度。

因此,當有人告訴您他覺得出精細微調的變化(如喇叭移動一點點)、而一旁的您卻聽不出來來時,先不要急著去懷疑他是否故弄玄虛,而要考慮到音響心理學的層面。

器論須知第六條
了解評論員的標準與對音樂的品味
身為撰寫器材的評論員,他必須要努力建立自已的音響系統以及聆聽室,以便求得自身的參考標準。我們都知道如果沒有經常聆聽高級音級音響品材的經驗,評論員對音響器材的品味與見識恐怕不如一般人。如此,他又有何資格撰寫評論?有一個錯誤的觀念是:撰寫平價器材的經驗就好了。要知道,一個經常開保時捷跑車的評論員與一個經常開喜美房車的人,對於汽車性能的評估標準是完全不一樣的。前者的客觀性與可信度將遠超過後者。所以,身為一個評論員,他的音響器材只有盡一已能力追求最好的,而不是以低參考標準來評寫低價甚至高價器材。

再來,如果評論自已沒有比較理想的聆聽室,或沒有聆聽室,那麼他將無法建立起自已的一套聲音美感標準。他對聲音客觀的相對性比較必然是紊亂多變、甚至想像多於實際聆聽所得。在這種情況下,評論員的聆聽空間對聲音可能會有過分的扭曲,只有少數「負負得正」的器材能夠在他手下討好,對於評論的公正性與客觀性而言,這是莫大的破壞。

評論員對音樂的品味,則完全來自對現場音樂的經驗。無論是古典音樂或流行音樂,現場的效果絕對是標準的源頭。一個評論員不必一生都孜孜不倦於聽現場音樂,但是也必須要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浸淫其中,以便累積足夠正確的聲音美感。有了現場的標準,評論員才能培養出較高與較高與較正確的音樂品味。否則,大提琴的高把位聽成小提琴,腳踩大鼓的聲音與電貝司不分的笑話就會層出不窮。有了現場音樂的品味,再來評時下流行的電子音樂當然更有所本了。

器論須知第七條
器材評論必須以小量多餐方式完成
器材評論不同於吃飯,最忌一次吃飯寫出。為什麼呢?當時的搭配、調整會影響結果;當時的濕度溫度會影響聽感(我自已的記錄是溫度20度C左右,濕度70度左右最好聽。);當時評論員的生理心理狀況會影響聽力(感冒會影響聽力,從山下到山上會影響聽力,情緒不穩會影響聽力,受到某種暗示後會影響結果)。更重要的是,器材通常是越聽越好聽(獲得更適切的調整與更足的Run機時間)。所以,評論器材的方式必須少量多餐,每次聽一點、筆記一點,調整一點、作些別的搭配。將多次不同狀態下聆聽的經驗匯整之後,評論員才能寫出比較客觀的器材評論。一次定生死評論方式是很可怕、且不負責任的。但往往,許多不負責的評論員卻以這種方式為之。

另有一種錯誤的評論方式也很常見,那就是以AB Test在做評論比較時,音量的大小幾乎絕對的左右了比較的結果。不要多,只要大一點點,音量大者通常被指出比較好。而只有少數人知道,要讓二部機器聽起來一樣大聲幾乎是不可能的(輸出輸入的阻抗匹配就能影響)。更少人知道,每次將CD機停下再按開始時,它所傳到前級的電平可能都不一樣大(我的MBL 6010有輸入/出電平表可以看,所以才知道)。因此,習慣於坐著不動、拿著遙控器做AB Test者、或第一聲「陳出來」就斷生死的評論方式是很危險的。為了免除大小聲的影響、為了減少第一聲的偏差,少量多餐是能夠避免錯誤的評論方式。

器論須知第八條
盲點無法避免,推想式加權有其必要
所謂盲點,可以說是看不到或容易忽略者,甚至是明明知道卻無法改變者。評論員自身對音樂的品味是盲點之一,評論員自身器材的表現是盲點之二,評論員自身的聆聽空間是盲點之三,評論員自身的口味偏好是盲點之四,評論員文字敘述的功力是盲點之五。

所以,評論員最好在評論中偶而提起自已的音樂品味;評論員必須告註讀者他的參考器材;評論員最好公開自身聆聽室間,並將空間的的缺點告知讀者;評論員必須坦承自已對聲音的偏好;評論員的文字敘述之必須條理分明且合於邏輯。

再有,一般而言,要將一件器材的個性摸透,並且求得較佳的搭配以及調整,至少也要有三個月半年的時間。而評論員能夠擁有機器的時間恐怕沒有那麼長。一件器材能夠聽個二個月就屬難得,一個月就解決者佔大多數。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要將被評的機器徹底了解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評論員在評論器材時,著重的是被評器材的個性趨向與搭配調整後的潛力,而不是斬釘截鐵的蓋棺論定。最後,由於評論員自身聆聽空間與器材的限制,往往使得器材的表現受到扭曲。基於以上那麼多的盲點,推想式的加權評分絕對有其需要,它能夠讓讀者更容易了解器材的原貌。

器論須知第九條
勿犯見樹不見林的毛病
在器材評論的過程中,二件價差很大器材通常不會被拿來比較。相互論戰的往往是實力相當者。基本上,不同廠牌的器材都會有明顯不同的個性,然而在許多「音響二十要」方面的優劣可能差距不大。可惜,評論這件事本身往往誇大了細微的差距。

再者,我們都了解各種的音響小道具與細部調整都會影響到整體聲音的表現。然而,若是與空間處理以及喇叭擺位的調整相比,我們可以說空間處理以及喇叭擺位的調整相比,我們可以說空間處理以及喇叭擺位所獲得改變是「林」,實力相近者的差距、小道具與細部調整是「樹」。

如果沒有先把「林」處理好,則細微的「樹」之變化將被掩蓋。這也就是許多人聽不出器材之間差異、以及人小道具處理後一無所覺的主要原因(並非當事人耳鈍)。

因此,在音響整體調整的過程中,應該先將音響空間以及喇叭擺位先調整好,繼之才是各種細微的精調。如此,整套音響系統才能發出最好的效果。

器論須知第十條
評論員的結綸不是金科玉律
許多讀者對於評論者的器材評論百分之百照單全收,並且作為自身購買器材的依據。對於雜誌本身而言,這是展現影響力的具體顯示。然而,對於讀者而言,百分之百的盲從並非好事。要知道,評論員並不是神,他只是經驗比讀者還要豐富的人而已。所以,在讀一篇評論時,最重要的去思考這個評論員的評論過程,以及各種比較性的描述。最糟糕的事情莫過於只讀最後的結論、或斷章取義的誇大某部份的表現。

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並不是要你不讀書,而是說明沒有獨立思考能力者的可悲。同樣的,評論員聽感的評論有其可信度,但卻不能盡信。盡信評論就有可能受到嚴重的誤導。請記住,雜誌的器材評論可以作為選購買器材的參考指南,但是,你要注意的是評論的過程,而非只有結論。

器論須知第十一條
二分法評高低是危險的
二分法是推銷術中的重要基本法則。只要能將消費者的思考方向在不自覺中導入二分法,最終的結果就是推銷行為的成功。例如當一個音響店的老板與購買者纏鬥到最後,他會很自然的拿出訂單。通常,老板不會問購買者「到底要不要買」,而是問他「中午送貨方便或晚上送貨方便」事實上購買者還沒有說要買,但是推銷員已經將「要不要買」刻意忽略,而將購買者導入「中午送貨或晚上送貨」二種選擇之一。這就是二分法。事實上,整個推銷、購買行為就是一連串二分法的最終結果。

在極權統治的社會中,二分法是統治者掌控思想的不二法門。在購買行為中,二分法更是推銷成功的必要手段。然而,在器材評論中,二分法竟然也是許多缺乏思考能力的讀者所需要的,這是很危險的現象。事實上,任何一件器材的表現都無法以「好」或「不好」這麼簡單的思考摸式去回答。我一再強調,器材之間的搭配與調整往往有力的左右了好或不好的結果。這種現象也充分的解釋了某件器材在甲系統聽起來認為不好,而在乙系統聽起來卻覺得很好的原因。

除了搭配與調整的影響之外,任何兩件價位相近器材的比較,其長短好壞也是犬牙交錯的。甲器材解析力強,但中頻較薄;乙器材解析力不如甲,但中頻的豐潤卻勝過甲。這兩件器材的取捨之間,就有如在兩部價格相近的汽車中澤一購入般,為了選擇較大的空間,你可能要犧牲較摩登的造型。

總之,無論是選購音響器材、汽車或人生諸事,幾乎都對應該有二分法的存在。一個人嘴裡所謂的「好」其實只代表了他在某方面的「取捨」。他覺得這對喇叭好是因為他取了這對喇叭的「清亮」(其實它的中頻不夠豐潤);他認為嘉年華小車好只因為它的內部空間比較「大」(其實它的造型配備都比較過時);他認為自已的女朋友美麗就只因為她笑起來很「甜」(其實她的身材普通)。無論是評論員或是讀者,都不應該只看到「好」與「不好」的兩個極端,事實上中間犬牙交錯的地帶才是精華所在。

器材須知第十二條
公正與商業化的爭議
一直負責的評論員在評論的過程中,會認真的比較、敘述器材之間的差異。然而卻因為最後沒有下「好或不好」的結論,而被有些讀者誤認為不敢講、模稜兩可,甚至被截上商業化的帽子,這是極不公平的事。相反的,某些評論員語出驚人,貿然妄下斷語,卻因為迎合了某些讀者要求二分法答案的心理,而被認為敢言公正。

在思想受到箝常、民智未開的時代,這種簡單的邏輯無可厚非。然而,在百花齊放,思想極度自由的今天,讀者間還存在有這種想法實在值得深思。廣告多的雜誌就一定是商業化的?這種推論就好像說廣告少的雜誌就一定公正般令人不解。同樣的,評論員只寫好器材就被抹黑歸類為打手也同樣令人費解;難道要浪費篇幅特別去痛批幾件器材才是正義之師器?

除了上述情形之外,有些主觀意識極強的人更將二分法發揮到了極致。只要別人的評論與他自已的聽感不同,他便將該篇評論歸類於不公正、商業化或無耳之列,這是極端幼稚與不公平的想法。或許有這種想法的人應該換個角度想想:如果他能夠以自已的聽感來斷別人的公正與否,對方是也能其聽感來斷他的對錯呢?

器論須知第十三條
聲音表現的標準必須以樂器原音以及現場表演為依歸
在討論器材聲音的正確性時,我們無可避免的,必須以樂器的原音以及現場的音樂表現為依歸。同時,我們亦不可偏廢古典與流行音樂,必須二者兼顧。一個音響迷如果沒有現場音樂會的經驗,即可能會造成自已主觀想像與真實音樂的南轅北轍(「葉公好龍」既由此而來)。我經常強調弦樂不可能會刺耳即由現場音樂會的經驗得來,可惜的是,音響迷家中的弦樂表現多的是刺耳者。「弦樂刺耳即是錯誤」這句話是少數器材評論中顛撲不破的至理名言。

流行音樂中,套鼓的表現可為代表性參考之一。唯有近距離聽過套鼓獨奏的人才能體會鈸的敲擊踩踏質感;也唯有在近距離才的強烈的感受到腳踩大鼓時的快速強烈的感受到腳踩大鼓時的快速衝擊性與堅實質感。Sheffield Lab那張Drum/Track Record可說是測試流行音樂表現的經典之作。

現場爵士樂也是音響迷所必須有的經驗。聽過方知貝司並非臃腫不堪;聽過方知薩克斯風並不是尖瘦刺耳。Proprius那張「當鋪爵士」以及Opus 3許多爵士樂現場錄音堪為參考典範。

最難樹立參考標準但又具有測試能力的就是近年流行的電子音樂。由於這些樂器的聲音大部分都是「創造」出來的,因此在音質音色與質感方面呈現出多變的特質,無法以現場音樂會的表現為依歸。其中對器材最嚴苛的考驗可能是強烈的暫態反應以及令人咋舌的衝擊性。這種音樂的特色剛好可以彌補古典音樂測試的不足(古典音樂多為長線條、和緩起伏的音樂),不過由於其無參考標準可循,因此亦較容易引起爭議。

器論須知第十四條
某頻段突出的表現與器材「好壞」並無絕對關係
器材評論中最氾的錯誤就是將高、中、低頻段的突出表現誤認為器材的好。例如甲器材的低頻量感比乙足,許多人就草率的認為甲器材比乙器材好。丙器材的釵或三角鐵比丁器材清亮,就誤認丙器材比丁器材好。事實上,單一器材的各頻段量感只可視為其特性之一,不能作為好壞的依據。須知,當各種器材搭配在一起之後,加上空間的特性,整個高、中、低頻段的量感就改變了。往往,一個低頻量感太多的房間需要的是低頻量感較少的喇叭;反之,一個高頻反射太強的空間需要的是高頻量感較少的擴大機。「平衡」,是高、中、低頻段量與房間搭配之後的最高準則。

器材真正的好壞高低要從那些方面去評段呢?從「音響二十要」中的第一要:音質、第二要:音色、第四要:音場表現、第五要: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第六要:透明感、第七要:層次感、第八要:定位感、第九要:活生感、第十要:結像力與形體感、第十一要:解析力、第十二要:速度感與暫態反應、第十三要:強弱對比與動態對比、第十四要:樂器與人聲的大小比例、第十五要:樂器與人聲的質感、空氣感、第十六要:細節再生、第十七要:空間感、第十八要:整體平衡性等各項去評斷。

器論須知第十五條
爭不同美感的對錯不如相互包容不同的美感
在討論音響器材的表現當中,最常見的爭執就是以已之表現為美的標準,而貶抑了別人的表現。我們必須承認音響整體的表現有高低之分;但我們也必須體認在「音響二十要」的表現接近時,也會不同特質的美存在。正如選美比賽時,前五名甚至前十名的入選者燕瘦環肥、各有所長。音響之美與人體之美以及各種藝術一樣,會依著擁有者的美感認知而展現出不同的美感。濃郁豐美的音響效果有油畫的美感,纖美透明的效果有透明水彩的特質。相互包容不同的美感不僅讓自已的視野擴大機,同時也取得別人對自身美感的支持。因此,爭美感的對錯不如相互包容不同的美感。

器論須知第十六條
空間、搭配、調整的功夫左右器材的表現
同樣一套音響器材,在不同的空間中、不同使用者的調整之下,一定會呈現出不同的聲音。這種結果已經廣為音響迷所承認。同樣的喇叭,在搭配上不同的擴大機、不同的空間之後,往往會產生截然不同的評論結果。這也是器材評論最容易產生爭論之處。許多人往往以自已所聽為準,去否定對方的人不同結論,甚至認為對方無耳。這就是以已之尺度別人方圓的錯誤結果。

事實上,因為空間、搭配、調整而產生的影響遠遠超過器材本身好壞之間的差異。一套高價器材在拙劣的的使用搭配調整之下,所表現出來的效果往往不如經過仔細搭配調整的中價甚至廉價器材。

器論須知第十七條
不要急著否定別人的聲音表現
許多人往往一聽到與自已的經驗不符的聲音表現時,就馬上否定對方,認為對方沒有耳朵或評論不公正。例如,某甲說有一張CD錄音效果很好,某乙聽了認為不怎麼樣,馬上就否定了某甲的結論。又例如,某甲說某部擴大機很好,某乙拿回去聽認為不好,也馬上否定對方的結論。其實,某乙的結論下得太急、太草率了。因為,他正是「以已之圓度人之方」。

雙方對CD錄音效果之爭的問題會出在於一、某甲的見識真的不夠,野人獻曝。二、某乙的音響系統無法發揮該CD的真正效果。三、某甲見識不夠,野人獻曝。四、該擴大機與某乙系統搭配不合。

從以上的探討,可知其實甲乙雙方對錯的可能性各佔五成,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相同的問題與結果。所以,與其急著指摘對方無耳或評論不公正,倒不如先互換位置思考一下。烏雲無法永遠遮蔽太陽,真正的對錯會在時間的考驗之下水落石出的。

器論須知第十八條
眾皆Best,該如何選擇
當我們在看汽車宣傳廣告時,往往會發現幾乎每種新車都會獲獎。這些獎項來自不同的汽車雜誌、不同的有關機構,甚至保險公司(宣傳其安全性)。同樣的,不同的音響器材都有不同的雜誌、不同的音響器材也都有不同的雜誌、不同的音響迷說它是最好的。有些人認為這些莫衷一是的獎項、稱讚就是欺騙、是宣傳技倆。其實他們錯了!他們錯在誤認為天下只有一種汽車、一種音響是最好的;他們錯在誤認為每一個人對於最好的選擇標準都是一致的;他們甚至錯在受一言堂的茶毒而不知。說穿了,他們是錯在完全以自已的觀點去評判所有的事物。

其實,就是因為每種新款汽車都有其不同的突出優點,所以經由不同角度的評判之後有了不同的獎項;就這因為每一個人對音響器材的好都有其不同的主觀愛好與聽感要求,所以才會有不同的音響獲得不同獎項。

所以,眾皆Best的現象並不足奇,也不一定是欺騙,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選擇。在依賴獎項選購汽車時,您必須解讀該獎項背後的意義。到底風雲汽車所指為何?到底最佳特技獎是什麼科技?同樣的,在聽到雜誌或別人說某器材好時,您也應該深入了解該器材是好在那些特別的地方(過程)?更重要的是那些別人認為的「好」是不是您需要的(思考)?有了這層理智的利斷過程,相信您就不會盲目的追來別人所說的「好」。

器論須知第十九條
認清自已的需要,學習取捨的藝術
一件音響器材與一套音響器材,都會像世界萬物一般,擁有自已的長處與短處。同樣的,每一個都有自已的口味,喜歡不同的酸甜苦辣。因此,認清器材的長短,了解自已的需要,然後再做明智的取捨就成了音響迷修習自持的目標。千望不要迷信於名廠名器的高價,而盲目的買進不合宜的器材;也千萬不要人云亦云,為他人買器材。所以,在閱讀器材評論時,仔細的分析評論的過程,掌握器材的長短以及個性才是重要的課題。如果只一味的以結論做為購買指南,將無法從評論中學習到何者該捨,更談不到修習取捨的藝術。盲目的攫取與錯誤的取捨其後果都是負面的。唯有認清自已的需要,學得如何取捨,才是音響之路的福報。

器論須知第二十條
做自已的主人,但別忘了歡迎鄰居。
有些人在聽音響的過程中沒有主見,人家說什麼他就做什麼。有些人卻具有強烈的主觀排他性,別人說什麼都是錯的。這二種人都太偏兩極了。正確的音響評論觀應該是「做自已的主人」,但同時又別忘了開啟大門歡迎鄰居。」做自已主人的真義在於聽音響、享受音樂本就是很主觀的享受,它就像口嚐菜餚一般,各人有各人的口味。然而,鄰居所端來的菜餚可以豐富我們的見識與經驗,甚至因此而改變了自已的喜好。

因此,聽音響的過程就是以自我為中心點,由這個原點出發,藉由吸收別人的經驗、意見而將「點」擴大為「線」,最後交織成「面」。無論最後的面有多大,您都沒有必要迷失自已,因為最中心的原點是控制在您自已手上的。

看完以上「器論二十須知」之後,我想您一定很清楚的明白,您做要做一頭被牽著鼻子走的牛呢?還是牽著牛走的那根繩子。當然,如果您更進一步的想當牽著繩子的那個人,那就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4

主题

9196

帖子

170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70
注册时间
2010-2-23

积极参与奖影音发烧友

发表于 2011-4-22 1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基本以价论声,国产一个标准、进口一个标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

主题

8121

帖子

223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23
注册时间
2007-10-20
发表于 2011-4-22 11:51:50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来说,就两条。
一是要尽量把想评价的器材放到一个系统的瓶颈部分。或者至少做到系统中其他部分都合理,而且足够优秀而让想要试听的器材足以发挥出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并且试听者对系统的其他部分足够熟悉。《——其实往往这条最难做到
二是要在“一”基础的系统里进行横向对比。横向对比最能表现出器材的声音走向特点。(单件切换也在SS的试听报告里占很大部分的比重)

当然,系统整体搭配不可以有失误。后级得充分驱动音箱,咸菜垫材电处都有比较高的基本素质。

PS:3年前本坛就有前辈用Esoteric P-70+dCS Delius1394+莱曼推ed9了。咸菜包括蛇王当年的老大,当时刚刚推出的NBS BL2,PAD旗舰等一票华丽丽的顶班。最后曰,我算是对得起莱曼了。

[ 本帖最后由 8492 于 2011-4-22 11:59 编辑 ]
三伏闭门披一衲
兼无松竹阴房廊
安禅不必须山水
灭却心头火自凉

esoteric p03 d03 g0rb
lyra connoisseur 5.0L
glassmaster sd2
krell lat2
accuphase ps510
cse ip20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主题

790

帖子

2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2
注册时间
2006-5-1
QQ
发表于 2011-4-22 11:5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http://sjztg.taobao.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1万

帖子

8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1
注册时间
2005-1-23
发表于 2011-4-22 12:3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84的第一点和第二点
Linn, VAW/Graham Slee, Podium Sou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13

主题

10万

帖子

3764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4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发表于 2011-4-22 12: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概括性地说一句,要能比较准确地判断一件器材,必须试听者对同类器材、对周边HI-FI器材、对现场演奏的真实声音,都有比较丰富的听音经验。没有这种经验,就不可能比较准确地评判一个器材。“数码多”的人为什么面对一件HI-FI器材时只知狂拍照片、猛测数据,然后说到听感时莫名其妙呢? 说到底就是根本没有这样的经验,一头雾水、不懂听好坏罢了。拍照不难、看数据不难,最难的就是这种听音经验。

所以对HI-FI真的有兴趣的人,只有多听,多听各种搭配下的声音,多听现场音乐,没有任何其他捷径。YY绝对不是捷径。

另外,84说的2点也很有参考意义。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1-4-22 12:49 编辑 ]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主题

1642

帖子

2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1
注册时间
2009-11-3
发表于 2011-4-22 13: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录音、器材、听者!三方面缺一不可!全面追求三者其实早已超出常人能力范围,哪怕是专业人士也要穷其一生去学习去理解!个人的判断的标准是自己听着还不错、有共鸣就够了!真正的hi-fi在现场!end又在哪里呢?:D
打开这扇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主题

1642

帖子

2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1
注册时间
2009-11-3
发表于 2011-4-22 13: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手中的器材能高水准的还原一类音乐、甚至一部作品就是幸福的,首先去学习了解你要听的音乐,当然现场是要多听的,对音乐烂熟于心并深刻理解是一切的前提,组建系统并用好的录音试听,好坏自然就知道了。单纯的器材与器材之间的比较对于搭配系统基本只是参考意义,起不到决定作用!
打开这扇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2650

帖子

6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6
注册时间
2011-1-16
发表于 2011-4-22 15: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围观了
zj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5

主题

1万

帖子

602

积分

荣誉会员

Discophil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02
注册时间
2005-9-17

优秀版主奖

QQ
发表于 2011-4-22 17: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评价器材,更多是大家心里争夺话语权和权威感的心理吧~~~

喜欢就好,除非你立志器材评论界~咱是消费者,使这些评论的user,会看,懂得看就行,不用懂怎么produce呀
Nelson Pass rock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主题

2523

帖子

1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6
注册时间
2010-9-29
 楼主| 发表于 2011-4-22 18:2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angmetal 于 2011-4-22 17:41 发表
评价器材,更多是大家心里争夺话语权和权威感的心理吧~~~

喜欢就好,除非你立志器材评论界~咱是消费者,使这些评论的user,会看,懂得看就行,不用懂怎么produce呀


突然意识到自己发了一个很蠢的主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主题

2650

帖子

6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6
注册时间
2011-1-16
发表于 2011-4-22 19: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论坛绝大多数就是没话找话,发什么主题都有意义,就怕搭不上话只好
zj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11-28 20:57 , Processed in 0.098701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