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Ayre cx-7emp煲机日记
昨日在两位朋友的帮助下,迎娶期待已久的娇妻。因为无论是厂方还是音响评论文章都提到了需要煲机500小时这么一说。所以我这里开个帖以类似日记的形式来记录整个熟化的过程。其中可能是几天一更新,只要声音上有变化,尽可能的一一记录并与各位分享。
但在此说明一点,音响这东西很私人化,而且每个人的听感会有不同,有些东西甚至是蛮难以用言语来形容,我更加倾向于用比喻的方式来描述。目前暂时将这个熟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欢迎用家和感兴趣的朋友一起参与讨论。
先介绍一下我目前的配置:
讯源:Ayre cx-7emp
功放:前级Trigon Snowwhite
后级Quad 909st
音箱:Pioneer S—LH5
说来我也胆大,两万多的讯源,都没接在自己系统里听过,就敢买回来。之所以有这份胆量,还多亏有今年过年时,三位朋友将他们的G08、艺雅5e和文豪cd1搬到我家给我当场AB对比,结果觉得在我系统里,艺雅最合拍,但仍然让我感觉中高频偏薄,高频有点机械和塑料味(当时我觉得可能是转盘用单薄的塑料光驱所致)。虽然在大提琴擦弦时模拟味十足,但我还是怀着坎坷不安的心情迎娶了7emp(以下简称7)。
7.17日记
在店铺里,接在了一套美国的前后级上,喇叭是sasha,一曲fourplay融合爵士中高频细腻、略带水润,感觉不错。低频像茅坑里的石头,硬的要命。反正wilsonaudio推不好,就这样子,我最担心的中高频倒是没问题。
晚上回到家,接到系统里,一开声,一种水乳交融、悠扬的感觉出来了,好似水彩画。背景比原来的松下SL-P700黑了不少。那种欧美机特有的婉约感扑面而来,让我反而感觉是在听味道比较清淡的韵味机种。有个特点引起我的注意,结像位置比原来高,导致这个听感的原因也或许是原来的结像力没现在这么明显,反正我懒得再把松下接上去对比:)
再来说说弱音细节,感觉这些细节像生根发芽了一般,一个个的都发芽开花似地从画面中走出来,尤其是小提琴音阶变换时那种回转的琴音明显比原来听的清楚,而且泛音也可以一路上扬,一切来的都是这么和谐。就现在一开声呈现出的声音表现方式,我想用渲染来形容,就好像一滴墨水滴进清水中,自由弥散的那种感觉。
还有一个小惊喜要说一下,小7的遥控器虽然其貌不扬,但居然能遥控我的前级,这样省事多了。
7.18
今天一回到家就放了一张Jack Johnson放松一下,结果发现有驻波了,原来朋友昨天特地帮我把机器放在电视柜左边那块区域的正中央,这样的话就离机器右边支撑脚下那块垂直的板距离远了,我原来的松下是放在现在图片中这个靠垂直处支撑板的地方,所以就移到了原来松下的位置,驻波基本没有了,大家说器材对震动的反应是多灵敏啊:)
刚才在用《舞迷心窍》煲机时,顺便听了下第三首,相对原来的松下,很明显感觉到声音在流动(音乐的流畅性好了),而且弦乐顺滑的质感挺迷人的。大动态时感觉爆发力强很多,到底是吃牛排长大的机器:)
7.17补充:
小7接入系统后,虽然感到结像比原来高了,但是音像怎么浮在半空,一下子想起朋友的忠告,脚架或喇叭的脚钉最好直接落地,于是跟朋友麻利地把原先当垫片用的5角硬币撤下,尖尖的脚钉直接扎入地板。哈哈!背景更黑了,这种感觉就好像原先曝光有点过度的照片,稍微调一下,质感就全出来了。而且低频向下延伸也顺畅了。
7.20.
在这里我想诉诉苦,那就是电源质量问题。大概从两年多前,我就陆陆续续发现家里系统的声音时好时坏,而且这种时好时坏没有规律可言,最早是一个月有几天声音不好,到现在变成了一个月只有几天是电好的,郁闷中。具体表现如下:
电好的时候,声音发得出放得开,整体控制力良好,细节丰富,系统音色具有典型的英国声韵味(或许是Quad后级的特质吧,当然Pioneer的声底也是偏暖的)。
电不好的时候,有几种情况:
1、
声音憋着,发不出,虚软无力。中高频有凹陷。
2、
低频收不住,量多。
3、
中高频干涩,不耐听,整体声音偏薄。
其实17号那天拿回家的时候电就不太好,连我朋友都听出来了,因为他来过我这里好几次,这次被他中奖了。而且17号中午我买好机器后是直接先搬到我朋友家玩的,所以应该可以排除机器本身的问题。17号这天的发病情况就是典型的第一种病例。
通过这两天的煲机,我发现声音虽然比较发得出,放得开,但是总体趋向于偏厚重,虽然跟我原先担心的偏薄背道而驰,但太厚了感觉有点过。我个人分析,或许是煲机过程的必经之路,也可能是cd能量感强了以后,(感觉原先140w的909st好像换成了200w的功放似的),导致现在的电视柜共振更加厉害,或者是信号线在cd强大的动态输出面前控制力差的问题进一步显现。反正先煲着再说吧。
另外,昨晚十点多听DG的王健、皮尔斯*贾宝的Mozart三重奏的第七首时,确实感觉到此机的魅力:原来大提琴擦弦的细节是一带而过的,不够深入,现在明显感觉到弓和弦之间摩擦的质感,及摩擦后的琴腔共鸣。还有就是钢琴的音符似乎有了弹跳力,那种流畅、律动的感觉是以前没有的。
之所以前面提到功放功率感觉增大了,昨天在听叶蓓《双鱼》时,感觉整体声音都变厚实了,而且重量感增加了,整体的气势更加大了,这或许也是美国器材大气的表现。我在客厅上网时,特地关上房间的门,用《The Hunter》煲机,其实音量也就中等,但是在外面感觉里面像是放AV片段一样,有如加了低音炮,房间共振明显比原来厉害,这段时间我的邻居们要遭罪了
7.21
昨晚回家先放了张《Movie LUV》随便煲煲,发现低频张力已经明显显现,声音近一步松化(宽松)。打个比方,一条是全棉的牛仔裤和一条加了莱卡面料的牛仔裤,当你坐下或蹲下时,你就会体会到这种意境。
在听鲍罗丁三重奏时,小提琴的延伸就像高品质的奶昔,听得我是顺滑爽耳,延年益寿(有点夸张哦:)但真的很舒服,相信肯定有更好,但价格而言,我满足了。
最后放了一张Chie Ayado的《Live!》CD1,看过这张专辑DVD版本的朋友都知道,这是凌户在东京的STB爵士吧里的一张现场专辑。舞台上凌户自弹自唱,下面是很长的西餐桌,乐迷们边用餐边欣赏。第三首里,背景中乐迷用餐时西餐刀碰到盘子的声音原来用松下听只能听到类似针尖般弱小细节。现在可好,随着空气感和微动态的提升,西餐刀碰到盘子时的质感很强烈(感觉刀和盘子的接触面大了),观众在鼓掌时的细节也多了不少。听到这里我真想把松下拖出来给枪毙了,他怎么就能把这么多的细节给我私吞了?(不过,看在他之前陪我三年抗战的份上,我还是会授予他同甘共苦荣誉勋章:)
7.23
前两天基本都说了些好的方面,现在来说说不好的东西。其实从第一天开机就给我一个印象,出来的声音属于没有腰身的声音。怎么理解,为何会有三围一词,那也就是说胸围、腰围和臀围肯定是不同的,要凹凸有致才叫身材,但现在的声音虽然是放出来了,但是我总感觉到好像三围尺寸都一样。
另外,我发现低频的某些频段有缺失或者凹陷,导致在播放bass或有些电子低频时感觉声音的某个频段缺乏支撑,还没听到应有的膨胀感就已经一带而过。或者这也可以理解为低频的泛音还没出来,我在煲Onix超级大师电源线的时候有此体验。
看来100小时是底限,最近很忙,基本每天开机3小时,一周也就20小时不到,长征之路才刚刚开始。
7.24.2011
机器已经煲了一周了,基本在20小时左右。《音响论坛》评论7emp的那篇文章中曾提到这么一句话——“全无毛边的干净声底”。我现在已经能够体验到。她的声音很细腻、柔和,但柔和中带有良好的力量感,兼具张力,好似太极。如果要比喻这种感觉,请各位去身边的MUJI(无印良品)专卖店里看一下食品柜台上的(汤圆型)棉花糖,就是那种看上去很细腻,捏在手里有弹性,吃在嘴里很顺滑的感觉。在听Govi的西班牙吉他专辑《Andalusian Nights》时,吉他拨弦声干净、细腻,但手鼓一出来,其力度马上就提醒你小7是个能文能武的家伙。
通过这一周的接触,发现小7可以轻松地分解出音乐中各个声部。昨天听巴伦博伊姆和帕尔曼的Mozart小协时,第一次感觉到这张唱片中钢琴和小提琴各自的独立性和两种乐器的和谐性并存。无论听什么类型的音乐,她都能把各个的声部清楚地交代,让你感受到丰富的层次。
还要补充一点,我每天早上一睁开眼就打开系统,抓紧煲机。但早上的忙碌氛围容不得我仔细欣赏。可我在卫生间里洗漱时就硬是发现,现在的声音比以前传得更远、更清楚了。好似系统信噪比提升,虽然从我房间到卫生间要经过360度的拐弯,照理说声音早已扭曲地不成样子,但就是可以让你清楚地听到喇叭里发出的悠扬美音,而且这是在中小音量的情况下感受到的。
虽然我不知道500小时后会是什么样子,但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小7。因为这是一台不断带给我新体验和惊喜的机器,我相信这种耐人寻味的变化最终将会把我带入音乐的神殿。
今天还有一个小发现,碟片进仓读碟后,在读取出曲目时间后,转盘还是在工作。但如果按下Stop键,转盘就停止工作了。而且因为光驱是密封的结构,估计转速也比普通cd转盘快,所以碟片播完后,唱片还是有些烫的,但只要自动冷却一两分钟温度就下降了。
2011.8.7
经过3周近100小时的煲炼,声音总体三围已凸显,而且呈现出一种软糯、Q弹的质感。
2011.10.1大跃进
上周朋友到我这里玩,因为当天电也不太好,所以声音整体偏紧。本来带了台DAC HDR,但因为我的前级电源线是做死的,所以也没能试听。朋友既然来了,总希望折腾一下,他告诉我他家里现在的喇叭线是反相接法,他说这样声音更好。那好吧,就反一下相位听听。因为我的喇叭线短,而且喇叭接线柱是朝下的,所以我在功放的这头反了一下,道理应该是一样的。
谁知,这不反不知道,一开声就让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正在试听的是Maxim Vengerov老柴D大调小协,对比原先正相接法,现在的整体控制力好了,乐队各声部的分离度也好不少,活生感和流畅性也提升不少,朋友说感觉整体速度也快了。整体音场也靠后了,老烧都知道,音场靠后,深度变深肯定是好事情。
赶快换上人声听听,看看对不对,Diana Krall的Love scenes的Track 2,Bass的形体感更好了,人声也没有通常情况下相位接反时凹进去的感觉。本来眼皮耷拉的我一下子来劲了,马上请出重口味的日本天后Chie Ayado《Live》,Track 7一曲Love letters喃喃开唱,亲切感油然而生,绫户特有的颤音伴随着台下发出的刀叉声让我犹如置身之中。我在调高音量的同时熄灯,把国都面板的指示灯用唱片遮住,调高音量期待Track 8。哇!琴键每敲击一下后琴弦的震动以及所带出的琴腔共鸣真是让我的听觉神经时刻处于兴奋状态。你别说,没这点口径和箱体想发出这样的感动还真难。这一曲唱完,让我重拾当年邂逅TAD时的feeling。
接下来是泰王72岁生日的爵士专辑,在保有原来宽松、大气的同时,空气感和结像力更上一层楼,金属打击乐器敲打后从空气中慢慢弥散开的延迟声以前还真没听到这么明显。
在听Gil Shaham《The Fiddler Of the opera》时,我再次体会到轻重缓急的钢琴琴键每次敲击后的琴腔共鸣声,可能是小提琴擦弦时弓弦之间不同大小的接触面而导致声音的强弱都听得清清楚楚。钢琴家在急奏时那迅雷不及掩耳的弹奏速度也让我吃惊不已,以前从没听到过这个细节。
再来一段日本说唱Yellow Cherry的《一步目》,以前看音响评论文章,有些评论员会提到一句“音符从喇叭里蹦出来”,我现在就是在真切地体会这种感觉,好立体的感觉,难怪Stereo翻译成中文叫立体声,电子合成器的声音就像含在嘴里的跳跳糖:)良好的节奏感辅以扎实的低频及适当的超低,再一次提醒我是在用中型专业喇叭在听音乐。我很享受这种大开大合的Style!
RR的《舞迷心窍》Track 3乐曲中的爆炸式低频,以前听来总感觉低频和超低一出来,这段像炸弹爆炸一样的低频会被炸得无影无踪(低频散掉啦:),现在听来让我想起我们单位医生夸奖美国人(导弹)制导技术的那句话“打男厕所绝不打女厕所”,大动态上来还是很有型,轮廓清晰、张力十足,“绝不打偏”:)
这次相位反接的提升我甚至感觉比升级CD机的效果还要好,好像喇叭的素质升级了似的。我原本还在诧异,为什么会这样,第二天跟朋友通话时,他的话提醒了我,原来艺雅的RCA输出是反相的,他曾经提过,我也没注意。现在想来我差点把艺雅的好处扼杀掉一大半:)到目前为止,300个小时应该差不多了,我觉得声音已经够好、够感动了,我不再会特地的去煲机了:)
[ 本帖最后由 maurice_zhao 于 2011-10-2 22:45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