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類比轉換器。推出時間:2011年1月,數位輸入端子包括BNC同軸輸入二組,Toslink光纖輸入一組,USB(24/96)輸入一組,類比輸出XLR與RCA各一組,THD+N小於0.0006%,輸出阻抗120歐姆(RCA與XLR),44.1kHz/48kHz取樣時Jitter低於1 picosecond。
2011年1月CES時,我第一次看到Jeff Rowland Aeris數位類比轉換器,小巧精緻的箱體惹人喜愛,而且還是電源分離設計,售價大約一萬美元,價格很有吸引力。當時我心想,Jeff Rowland终于还是推出數位類比轉換器了,只是不知何時會推出CD轉盤?應該會有許多Jeff Rowland的用家期待從訊源到擴大機的一套西裝系統吧!2011年1月初見面,但一直等到年底才拿到機器,在家裡開聲,讀者們看到雜誌評論時已經是二月份了。這整整一年的等待,真的是望穿秋水,性子急的恐怕已經改買別家產品了。不過,一年的等待是值得的,畢竟這是Jeff Rowland的第一部數位類比轉換器。
终于下海竞争了
這麼多年來,Jeff Rowland一直專注在擴大機上,從不涉足喇叭與訊源。我記得以前曾經問過Jeff Rowland本人為何不推出喇叭,他說市面上已經有很多傑出的產品,像Avalon等,因此沒有必要去涉足喇叭領域。如果按照這種邏輯,市面上也早已有很多傑出的數位類比轉換器,為何最終還是推出同類產品下海競爭呢?是代理商的要求嗎?還是自認已經掌握技術要訣,可以現身江湖比個高下?或者,看到了數位流時代的市場需求?仔細想想,數類轉換器雖然是數位訊源,不過還是屬於電子領域,相關技術可以從擴大機領域延伸過來,應該還是Jeff Rowland的強項。
Aeris的箱體承襲他家近年擴大機外觀傳統,體積雖小,但入手沉重,手上拿的好像是整塊實心金屬。機箱表面的細微波紋處理精緻無比,雖然已經看習慣了,但內心還是讚歎不已。面板上由左至右分別是Input、Standby、Mute、Volume四個按鈕,它們的功能我就不說了。除了這四個小按鈕之外,面板上還有好幾個細小的LED燈號,分別是數位輸入端的標示Tos、USB、BNC1、BNC2。 再來是44.1、48、88.2、96、176.4、192,只要軟體是什麼規格,播放時對應的LED燈就會亮起。在這些燈號下方還有SRC (Sample Rate Converter)、Lock燈號,正常播放時Lock燈會亮著,表示已經鎖定數位訊號。這樣的面板設計雖然比他家前、後級多了很多東西,但還是保持一貫精緻簡潔風格。
來到背板,可以看到XLR與RCA類比輸出端各一組(採用Cardas鍍铑鐵弗龍隔離端子,很高級),數位輸入端則有USB、TosLink,以及二個同軸BNC端子(最早發佈的型錄上只有一個RCA同軸數位輸入端,顯然後來修改了),最後就是一個外接電源端。由於背板上沒有RCA同軸輸入端子,但大部分CD轉盤用的可能是RCA同軸端子,所以原廠附有RCA轉BNC接頭,強制您一定要用比RCA端子更好的BNC。讀者們可能會感到不解,Aeris的USB介面只支援到24/96,這麼新的產品按理說都能支援24/192,為何堅持用24/96的USB接收晶片呢?根據原廠設計師的解釋,理由有二個:第一、Aeris使用的USB接收晶片是德儀(TI)TA S1020B USB。USB線即插即用,不需要另外灌入驅動軟體,使用上比192kHz者要灌入驅動程式方便。第二、192kHz的USB線只能在1.5米內傳輸不會損失,而96kHz者卻可以在7.5米內傳輸不會損失。基於這二個原因,設計師最後決定採用TI的TA S1020B USB接收晶片。對了,在Aeris的箱體底部,除了一般的四個腳之外,前端中央還有一個小小的塑料【腳】,那是遙控接收器。
实心铝块挖空当做箱体
Aeris沒有頂蓋,想要一窺內部究竟,只好打開底蓋。底蓋一拿開,映入眼簾的是一塊線路板的背面,以好幾個螺絲緊緊鎖住,再來就是看到整塊6061 T6鋁去挖空的機體。拆掉螺絲小心翻開線路板,線路板本身採用六層精密PCB,上面當然都是體積很小的表面黏著元件,讓音樂訊號路徑達到最短要求。線路板上體積最大的零件就是二個瑞典Lundahl LL1588交連變壓器(此處功能不是[變壓],說是[轉換器]比較切題),這二個變壓器其實就是把單端訊號轉變為平衡訊號輸出之用。用變壓器的好處是可以阻隔地迴路的雜訊,提昇共模排斥率,另外還有一個好處是容易與下一級器材耦合。
簡單的說,整部Aeris其實就是一塊很厚的面板加上一塊實心厚鋁,厚鋁內部挖出幾個小空間來容納線路板上凸起的元件。為何要費心挖出這些小空間?為了隔離這些線路之間的相互干擾。您想想,一旦把線路板鎖上,線路板雖然是整塊的,但因為數位、類比線路都被【埋在】個別小空間中,不就等於提昇隔離度嗎?
這些小空間包括一個長條空間容納排線,一個大空間容納電源穩壓IC與數位線路(內中包括AKM AK4113VF 24/192數位輸入接收晶片;TI TA S1020B USB接收晶片;Analog Devices AD1895A非同步192kHz Sample Rate轉換晶片;Xilinx Spartan XC3S400 FPGA DSP)。另外二個小空間容納左右聲道類比線路,還有一個長形小空間則容納數位類比轉換晶片AD1853(24/192)。
或許讀者也會問:現在32bit的DAC晶片已經相當普遁,為何Aeris還是選擇24bit的AD1853呢?設計師說AD1853擁有最好的音量控制系統,它不像其他晶片是數位式的,而是類比式,因此在音量增加降低過程中不會減損原來的解析度,是他們所試過中最好者。
從整塊線路板的配置中,可以看出設計者除了考慮杜絕相互的干擾之外,還兼顧視覺美感。例如,類比線路那區塊的最上端就是AD1853數位類比轉換晶片,從這個晶片拉出二條路徑,一邊進入左聲道,一邊進入右聲道,線路布局不僅對稱整齊,而且音樂訊號路徑很短。Aeris的類比緩衝級採用國家半導體所製造的LME49990 0P Amp,設計工程師說這個OP Amp增益高達135dB,共模排斥率也高達137dB,是性能非常好的OP Amp,他們也是嘗試過許多其他產品之後最後才決定的。
電源外接
在這塊厚鋁挖空的箱體內沒有電源變壓器、整流、濾波等電源供應線路,不要忘了Aeris是電源分離設計,大部分電源供應線路都在另外一個獨立箱子裡。請注意,Aeris的電源供應並非電池供電,而是傳統線性電源供應器。從電源箱送出的是經過整流濾波穩壓的直流電,進入Aeris主箱體之後再以Linear Technology LT1963A穩壓IC穩壓。老實說,Aeris被設計成電源外接有其必然性,一則電源分離可以省掉很多隔離電源干擾的多餘設計,一了百了,效果更好;二來如果要內建電源供應,箱體就無法設計得那麼小巧精緻,這會破壞視覺美戚。其實,如果Aeris沒有設計成電源分離,那才更讓人驚訝。假若您對Aeris的外接電源供應器不滿意,沒關係,Jeff Rowland已經準備了選購的巨大電源供應器,稱作Power Storage Unit,它不是電池供電,但內部濾波電容量大得嚇死人,有350法拉,雖然不是電池,但比起電池供電更穩定。
聆聽空間在我家,搭配的前級是Spectral DMC30SS,直入ATC SCM100ASL,CD轉盤用EsotericP-02。在此要強調,Aeris內建音量控制(AD1853擁有音量控制、Mute功能),可以直入後級,音量調整範圍70dB,類比輸出最高可達7V。我試了之後,還是決定透過我的前級。為什麼?聽得比較習慣。
不是浓妆艳抹,而是自然本色
我第一張就拿穆特演奏的莫札特【小提琴奏鳴曲】來試Aeris(Lambert Orkis鋼琴)。原本我還以為會聽到帶著澀味的小提琴,因為這部機器才開箱沒幾天,高頻段應該還沒熱透。但沒想到,我聽到的卻是溫潤的琴音,雖然甜味不是很夠,但已經屬於好聽的小提琴聲。而且,小提琴的聲音線條並非像鋼絲那種細,而是帶著圓潤的線條。鋼琴呢?琴音晶瑩,還帶著恰當重量戚,並且能夠散發出木頭味。要知道,用小提琴與鋼琴這二種很單純的樂器來測試音响器材,可说是硬碰硬,一點模糊的空間都沒有。琴音聽起來是否讓人舒服?是否有木頭味?是否有甜味?音質是否夠好?這些都是測試重點。整體而言,Aeris很輕鬆就過了第一關,它讓人聽起來很自然,很平衡,沒有濃妝艷抹,接近自然本色。
小提琴、鋼琴輕鬆過關,大提琴呢?我刻意挑了比較難過關的【孽子】來試Aeris。所謂【比較難過關】並不是因為這張軟體大提琴錄得特別好,而是錄音電平很高,推測麥克風距離大提琴很近,所以琴音很直接。如果音響系統偏向剛性,或開大音量聽,此處的大提琴很容易流於粗礫。反之,如果聽到沒有大提琴質感的聲音,可能是音響系統的細節再生還不夠。唯有聽到溫暖好聽(不是柔軟)、演奏質感又清晰的表現時,那才是軟硬恰到好處。聽,【孽子】時,Aeris的大提琴聲音已經發出讓人喜歡的美質,剛強有勁的琴音因為抹上溫暖,聽起來並不顯得粗礫,反而散發出一股黏滯的特色。聽到此處,Aeris的聲音特質算是符合我對它的期待:音質美、音色溫暖、樂器形體圓潤、又不缺演奏質感。
平衡、中道、不偏颇
接下來我聽Lara St.John的【Bach the Concerto Album】(Ancalagon唱片,AR131),在聽協奏曲時,合奏琴音甜潤富光澤,而且帶著華麗活潑,弦樂線條又不會太細,屬於很健康的線條。此外,合奏的音響效果豐富,聽起來不像是小編制室內樂團的演奏,可見Aeris所發出的音樂細節相當多。從第十軌開始,來到無伴奏獨奏部分,我聽到的是甜味很足、光澤很夠的琴音,而且雙弦和聲特別美。尤其是最後一首,在快速的演奏中,Aeris還是很清楚的將琴弓轉折時的擦弦質感表現得很真實,而且那把琴的音質之美並沒有因為快速演奏而打折扣。聽到此處,我可以確定Aeris是一部不會讓人擔心的數位類比轉換器。【不會讓人擔心】是什麼意思?是平衡、中道,不偏頗。
聽過幾張器樂曲之後,我來上熟悉的蔡琴【金聲演奏廳】。嗯,吉他與小提琴、大提琴都帶點柔性與彈性,蔡琴嗓音溫暖軟質,唱腔吐氣清楚,但並不會凸出,沒有壓迫戚。錄音底層的噪音相當清楚,但也不會喧賓奪主。而蔡琴的形體也不會特別龐大,也沒有特別的紮實。整體而言,Aeris細節夠多但不強調、聲音清晰又帶著軟質、形體健康不顯肥大。
既然聽了萘琴,接下來當然是Anne Bisson的【Blue Mind】 。這張CD要聽的除了嗓音之外,還有腳踩大鼓、Bass、鋼琴的表現。當然,還有那陰柔的透明感。先說陰柔的透明感吧!Aeris呈現的是一種沒有雜質、很純淨的透明感,聽起來寧靜,不會心起煩躁,這應該是電源分離的最大好處。再來說Anne Bisson的嗓音,柔甜之中帶著滄桑,又透出勁道,不是一路軟到底那種,嚴格說來嗓音的甜味稍微少了一點點,不過聽起來反而比較真。而無論是腳踩大鼓或Bass,其量感都很足,彈性也適當,噗噗聲不是剛性那種,而是接近爵士樂鼓手的適當力道(搖滾樂鼓手的腳踩大鼓通常更有勁)。Bass的顆粒清晰,飽滿,解析力夠好,能夠讓Bass的演奏質感顯現。至於鋼琴,那是豐潤帶甜味、溫暖、音粒龐大、有重量感、尾音足的好聲。
打擊樂器解析高,形體浮凸
小提琴、鋼琴、人聲測試過,接下來要聽【竹竹】,我想了解Aeris對低頻段的控制力,彈性,以及音樂的細節再生能力。從第一首開始,我就發現Aeris的細微樂器抖動的質感很好,聲音不會沙沙混成一團,也不會過於凸出。而吹管【嗤嗤】氣流聲不會搶耳,但已經夠清楚了,這顯現了Aeris中頻段到中高頻段溫潤內斂的一面。再來,竹製打擊樂器的【空空】尾音有形有體,而且有彈性,控制力也很好。音樂中經常出現的竹製打擊樂器敲擊接觸剎那的質感很真實,有【肉感】。我的意思是那敲擊質感不會過於硬梆梆,又不會軟得速度感不夠,是一種我們熟悉的真實敲擊反應。
來到第二首,我發現Aeris的音場背景非常【黑】,与音場內那些樂器形成很高的【對比】。也就是說,那些打擊樂器與吹管浮現在很純很黑的背景之上,讓人聽得非常清楚,但又一點都不搶耳。此時,低頻段的量感不是很多,但彈性與控制力非常好,可以讓我感受到低頻彈出去收回來的軟Q黏勁。
來到第三首,一開始打擊樂器打出來的空間回音既深遠又清楚,這又再度顯示Aeris音場背景之黑。吹奏者的換氣聲同樣也是既清晰又自然,不會特別強調凸出。還有,那些細碎難以形容的打擊樂器聲質感很好,不會碎成一團,還是能夠聽出該有的形體,這也顯示Aeris的解析能力很高。
聽過【竹竹】之後,直接換上【La Bamba】,這次要測試的是Aeris的打擊樂器質感、衝擊性、暫態反應等。先說腳踩大鼓,Aeris所發出的鼓聲不是軟肥那種,而是有实體感的,量感不是太多,但夠真實,有些人可能會嫌有點不過癮,其實這是正確的表現。再來,那些細細碎碎的打擊樂器形體清晰浮凸,同樣的不會糊成一團,每個聲音就好像夜晚天幕上的星星。當鈴鼓出現時,其形體並不會蓋過其他打擊樂器,而且震動的聲音可以聽出實體感。
來到第三首,硬梆梆的鼓聲與其他各種打擊樂器透露出Aeris的力道,也是暫態反應表現。因為反應快速,所以每個打擊樂器的【硬度】都能保持,而且活跳跳。這樣的表現說明了Aeris不是一味的內斂,它該收的時候收,該放的時候也放得開,該使上力時絕對不軟弱。相對於第三首的硬梆,第四首的溫柔再次證明Aeris的中性與中庸。長笛的聲音既柔又有吹氣質感,背景那些小聲的管鐘與Bass可說集柔Q之大成。從第三首與第四首的硬梆軟Q對照中,可以確定Aeris的確不脫過往中性中庸的傳統。
直接跳到第十首,這是整張CD中最精采的一段,腳踩大鼓、大鼓以及各式打擊樂器的對比很強烈,可以充分測試器材的極限。在此我要說,Aeris在腳踩大鼓與手擂大鼓的猛爆勁道上還未觸擊到我的【快感點】,也就是說尚差一口氣。當然這是對我這種苛求的人而言,因為我聽過表現得更好的狀況,一般人聽到Aeris這種氣勢已經能夠滿足了。再來,Aeris能夠【Hold】得住整個場面,不論是手擂大鼓猛打,或腳踩大鼓用力踩,音場中其他打擊樂器都不會亂,不會糊,其定位、層次等都依然清晰,而且打擊質感依然真實,這也體現了Aeris的動態範圍寬廣,無論是細微的強弱對比或巨大的強弱對比表現都很棒。
不夸张不抢耳
強烈聲波轟炸過後,我要來一張清純甜美的CD做結尾,用的是Carol的[窗]。為何會選這張只有一把吉他、一個人唱歌的CD呢?因為我曾親耳聽過Garol唱歌,拿現場印象來做比對,雖然無法排除器材影響,但終究還是有個判斷依據。Aeris所展現的Garol嗓音屬於自然甜美型,不過度粉飾,跟我在現場聽到者很接近。而且,第一首與二、三首曲子之間的音質、音色差異很明顯(不同的錄音剪輯),這也凸顯了Aeris對聲音的辨識能力很強。從【窗】的表現中,我可以感受到Aeris那種自然美的特質,不誇張、不搶耳、不營造強烈印象,但散發著恬靜祥和的美聲魅力。
那些年,我们一起买的数类转换器
Jeff Rowland Aeris是一部既精緻又自然的數位類比轉換器,精緻之處不僅在於箱體外觀與作工,連線路板的設計安排,以及所使用的零件處處都可看到精緻的證據。而自然之處則可以從聲音表現上窺知,它的聲音特質中沒有特別華麗的高頻段,也沒有特別龐大凸顯的中頻段,低頻段也沒有出眾的衝擊性,但整體聽來很平衡。雖然在我聽過的眾多數位轉換器中,Aeris尚無法掛頭牌,但它的這種自然聲音特質就像宅男女神陳妍希在[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中的綁馬尾造型,沒有勾魂攝魄的艷麗媚態,但清純中帶著淡淡的幽香魅力,讓人神往。想買Jeff Rowland Aeris就不要猶豫,不要像柯震東一樣,在那些年之後,陳妍希終究嫁了別人,心底只能徒留惆悵。
焦點
①外觀精緻,聲音清純自然平實。②高、中、低頻段平衡,沒有突出,也沒有不足,呈現中道自然美感。
③聲音背景純黑,細節盡出。
建議
如果要直入後級,可選個性活潑,衝擊性較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