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10-7 15: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接着把字码完
到此,主要设备都齐活了。下面说说线材吧
换线的过程很有意思,如果把音乐比作美人,这个过程就像给美人脱衣服一样。
最早的是一根连接hub和电脑的鸡线,很长。它是一件厚厚的冬衣,包裹在音乐身上。
换条30cm 的鸡线,wow,冬衣马上变薄了,并且解开了口子。
那换上aq carbon,有没有显著的提升呢?事实上有,但是提升不大,冬衣脱掉还有层外套,离美人依旧遥远!
接下来把从hub到DAC的鸡线换成aq carbon.
wow, 声音密度明显提升,宽松度提升。这一步一举将美人的外套脱掉了,原来里面穿的是紧身秋裤,身材赞一个XD
最后一步,把zu oxyfuel拆下来换成qed签名版。
呵呵,这一刻我突然懂了。前面提到的燥热感是从何而来的?就是这条rca。尽管日夜兼程煲了两周,这根zu的线还是成为系统的短板。
它硬生生地把系统应有的解析度吃掉了,一条全新的qed就把它甩到了几条街外。。。
果然没有白被小白版主毒到,QED这条线一下子攻破了最后两道关口,秋裤和..你懂的。
至此,通往音乐之路上面的障碍,基本扫清了,美女触手可及~
总结一下吧
HD650+Solo+小黑条这条路子应该算比较成熟的了。其中解码和耳放风格统一,虽然一个是瑞典一个是英国,但都是细腻的欧洲声。
这样的声音通过肥厚的HD650放出来,一扫往日的阴霾和忧愁。高频和低频的量感质感都相当不错,中频稍逊但也也可圈可点。已经是一套三频比较均衡、可以杂食的系统了。
USB hub 重整信号,在一定程度上过滤了电脑传来的噪声。
QED 签名版和AQ carbon虽然均非top行列,但可贵在没有多少音染,让信号畅通无阻地抵达目的地。
从Hi-Fi性能来看,这套系统并不见得达到什么样的层次。但是从音乐角度讲,它却是一套可以让我安心体会音乐的设备。
这几样精致的小东西,在这个层次上,外观和声音都没有什么好挑剔的了。
简简单单听音乐,简简单单就是美。
[ 本帖最后由 地膜 于 2012-10-7 15:02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