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347|回复: 82

[发烧理念] 转帖 狂客发烧白皮书《发烧见闻录》——发烧友的自我修养

[复制链接]

6

主题

136

帖子

3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3
注册时间
2013-5-26
发表于 2013-8-10 09:15: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发烧见闻录》
  ——发烧友的自我修养
  梼昧狂客 著
  序言
  不知不觉间我也发烧多年,此生估计是退不了烧了,当然估计在内心中我也没想退烧,虽然时不时的说说退烧,但归根结底还是下一个折腾周期的开始。我是一个懒人,当然懒也没有什么不好,折腾得少经济方面自然就宽松一些,然后就可以买点花衣服吃点可口的,生活的幸福一些,也许比追求那一点点音质提高更好。
  发烧见闻录这一系列的文章是在朋友的启发下开始写的,我觉得这类有一定理论内涵或者说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文章对于那些刚入门的朋友来说可能比评测更有用。当然我并没有针对任何人任何厂家或者说任何论坛的意思,我的水平和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某些朋友认为我说的有问题,那么欢迎提出宝贵意见,如果我的文章伤害了某些朋友,那么我在这里先道个歉。
  《发烧见闻录》这个文集包含了我对于音响器材和音响理念等多方面的认识和建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各位有什么问题或者异议,欢迎与我联系。
  是为序
  癸巳年二月十一 于炎栊轩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何谓发烧
  第二章 发烧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第三章 发烧的那些岁月
  第四章 选耳机绝对是门学问
  第五章 评测的艺术
  第六章 专业不等于优秀
  第七章 解读放大器
  第八章 关于解码器的二三事
  第九章 聊聊线材和配件
  第十章 19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后记
  第一章 何谓发烧
  什么是发烧?发烧就是一块钱能解决的问题非得用十块钱一百块钱一千块钱来解决,而且解决的还不一定满意;发烧就是大家来找茬,玩了命的PK对比争吵只是为了证明某款器材比另一款高明那么一点点;发烧就是一种生活状态,沉浸在无尽的YY幻想脑补中手持PP敢秒大奥。发烧是种病,而且是种很难治好的病,至于折腾不过是这种病更高级的表现形式罢了。(个人定义仅供参考)
  HIFI是一个十分小众的事情,耳机发烧更是小众中的小众,既然小众那么不被人理解也很正常,就算现在看来那种一大坨子像炸弹一样的随身捆绑或者是为一支2000的耳机上一堆万元级的器材一样不正常。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耳机耳塞市场逐渐扩大,从表面上看发烧的门槛降低了。不少朋友虽然不发烧却也愿意掏钱买一些发烧产品(尽管某些器材类似BEATS耳机在论坛得不到认可),他们对于重放的品质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听着喜欢就行。我周围有不少这样的同学,购买了K420 MX360之类的入门产品并且没有升级的欲望。发烧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次性投资,不必考虑推动、搭配等复杂的问题。这样的朋友是十分幸福的,不幸的是正在看这篇文章的朋友恐怕多数不属于此类。(你中枪了没?)
  之所以说折腾比发烧更高一级是因为折腾包含了大量感性唯心的成分,以什么做为声音标准怎么样才算推好,这些都很难定义。现在不少商家似乎有意引导消费者去折腾,无需过多吹嘘一句耳朵收货就能让诸多自认金耳朵的朋友掏腰包。价格从几百到几千几万都有,产品更是无所不包。脚钉、避震、线材、电处理只要你想折腾总有能折腾的东西。为了一点点不确定的提高花大价钱折腾器材,我们对声音真有这么高的需求吗?发烧折腾到最后我们到底得到了什么?除了留下一堆破铜烂铁糟木头有没有更多的收获?我们享受的到底是音乐带来的快乐还是拥有高价器材的优越感呢?
  在烧了三年之后我开始问自己这些问题。我想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问问自己呢?
  第二章 发烧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上一章结尾那个问题其实是很重要的,可惜许多朋友包括我都不见得想明白了而已。对我来说最开始是音乐——想找一只好耳机来享受音乐,后来上了毒坛情况就不一样了,没有三两件毒物设备都不好意思和人家打招呼。价格太便宜是不行的,三头两百的充其量是入门水平,千八百的也就算凑合事吧,要想说发烧最起码不得2000往上走?经典的那几个耳机都的有吧,谁叫人家经典呢?甭管你听不听哪怕是放在柜子里喂虫子也应该有,冷门货虽然也有精品,不过你要相信敢吃螃蟹的总归是少数人,像EPH100这样的产品顶多热乎个把月而已。样子货自然不能少了,木头 手办之类的总有忍不住的时候,好不好听另说着。什么,701低频不给力?给力不给力还不是你说的,脑放开了没?
  音乐的魅力可能是引诱我们成为发烧友的第一动力,好的音乐确实能打动人的灵魂,但是到底怎么个打动法就不好说了,反正对我来说肯定不是那种没事卖萌的人声或者摔玻璃扔瓶子之类的。古典乐听长了其实还是挺吸引人的,当然长篇的估计没几个人能听得完,倒不一定是没这个兴趣,恐怕更多的是没时间。那么听点片段什么的也是不错的选择,说到这里我觉得很有必要纠正一个概念,那就是什么是小编制什么是大编制,各种谷歌百度也没找到这个词到底是怎么解释的,期待哪位大神来解答一下。
  什么样的音乐是好音乐?我觉得必须是那种充满了真实情感或深刻思想的才是好音乐,表现形式倒成了次要的,甭管你是摇滚还是交响只要有灵魂就值得一听,这也是为什么我很鄙薄目前的发烧碟,随便找一个嗓音过得去的长得也勉强对得起观众的歌手包装一下就成了所谓的发烧人声,真不知道是音乐界的堕落还是唱片界的无奈。回头看看90年代的流行歌曲,不乏罗大佑或郑智化这种破锣嗓子外加悲惨卖相的明星,他们有的是什么?——灵魂!一种活着的音乐,能激起共鸣的音乐!不管是直击现实丑恶还是悲天悯人的情怀都是内心情感的流露,这种境界可不是那种整天纠结于我爱你但你不爱我的歌手能达到的。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歌手经常火了之后就被人遗忘,不是我们想忘了你们而是你们自己不争气。
  对于音乐的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但只截取一个片段或者随便来点主观臆测就敢胡说八道未免有点不负责任,曾看到一篇文章将《月光》和德彪西 阿炳的作品相对比,而原作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也不知道怎么就套上月光这么个名字,然后就是各种牵强的对比。再就是目前流行各种篡改作者的思想,并强加上某些看上去“正面”的东西,其实这种美化是完全没必要的,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就像阿炳音乐上绝对是大师级的,但其人生多少有点失败,主观的演绎是对逝者的不敬和历史的背叛。
  器材!哦,还是要回到器材上,对于器材的追求可能是烧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必然结果,不管你是因为何种原因,也许是一次试听会上的交流,也许是一次刷店的经历,你不可避免的被高端器材吸引了。然后,也许对某些人来说没有然后了,其实能淡定的享受音乐而不一味的追求器材是一种幸福。不幸福的呢?那就咬紧牙关上吧,在前面两篇帖子我曾讨论过评测和线材的水有多深,但是深又如何?总有人自命不凡的认为自己就是金耳朵而且是超24K(最次也得是7N的)的那种,盲听实验有的论坛做过很多次了,结果似乎不怎么理想。为何?当然不是耳朵的问题,谁让今天是火电声音这么糊,细节听不清呀有木有?
  想想现在的音频产品真是可笑,有几个玩家真正搞明白了那些硬件参数的意义?我承认高比特是很有意义的,但频率呢?Bob Katz也只用44K做母带而已(至于这位大师有多高自行百度吧),我们却非要上192K 384K,对此我只能表示遗憾了,音响客观派的妥协也不是一二十年的事情了。当然我们不过是凡人,只是凡人是否也有必要想想他的钱是否花的值得呢?有时候我们听的音乐不过是几万元的东西做出来的,我们却非要用几十万的东西来听他,给一个几千元的耳机配上几万元的前端还美其名曰“推好”,这里我再次忍不住跪求大师解释推好的定义。最可笑的是经常见到有朋友问某某产品能把某某耳机推到几成,说到这我想曾有一位朋友的回帖非常有意思,如果说几万元的配置能推出十成的功力,那么几十万的东西岂不要推出十几成的效果才算够本?
  对器材的追求有时候并不是为了用它,而是享受高价器材带来的优越感,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心理享受。当然这也无可厚非,玩到最高境界其实玩的是人际关系,朋友经常提到你的大名,没事微博互相粉一粉——多有面子,我也不能免俗,我的文章固然说出了我的心里话从另一个角度上说不也是在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吗?(我确信我已经达到了黑的最高境界——连自己都黑了,然后就没有什么不能黑了。)
  这种心理上的享受其快感是明显大于生理上的,一想起帖子被顶了几十页点击量几十万想不心跳加快都不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喜欢晒一些稀有的 罕见的 高价的东西,你说是炫耀也没错,看着下面清一色膜拜 土豪之类的回复,这种感受没有经历过是不知道的,而一旦你体会过恐怕你就会上瘾,然后就是更贵的新玩具。前一阵子大家坛翻译了国外一位超级玩家的横向评测贴,几十个耳机一溜排开,够不够过瘾?够不过有气场?听一个月都不带重样的,接下来呢?恐怕不少器材都逃脱不了封存的命运,有的老古董你敢多听?指不定哪天就罢工了,脆弱的木头你敢多听?一丝划痕都够你心疼一个月的。到了这个程度我觉得已经完全达到了心理上的满足,至于听不听有必要会告诉那些看客吗?
  从音乐到器材再到心理满足,我看能免俗的朋友还真不多,无非是程度的问题,毒文毒物是无穷无尽的,如何把持得住是很关键的。耳听为实,享受音乐才是那些器材应有的功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36

帖子

3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3
注册时间
2013-5-26
 楼主| 发表于 2013-8-10 09:17: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发烧的那些岁月
  接下来就说说我自己发烧的那些青涩岁月吧。我的耳机发烧经历是从大学开始的,在步入大学校门的同时入手了第一支耳机AKG K512,现在看这只耳机自然很一般,不过一想起来还是有些怀念。从最初入门器材的惊喜到后来对高端器材的平淡,器材升级了却没有刚开始玩那种兴奋和冲动,我准备退烧了。
  说起玩耳机完全是一种意外,以前虽然接触过一些耳机不过都比较低端,最好的可能就是一支破得不像样的K240DF。大学生活虽然轻松但也很寂寞,通过玩耳机我认识了很多朋友,也了解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耳机只是一个桥梁就像摄影汽车一样,你玩的虽然是耳机但你得到的不只是声音。
  我自己买的耳机不多,不少都是从朋友那里借的,在这里感谢那些支持我的朋友。低端耳机我没有过多纠结,只买了两只K512和K99。当时觉得这两款产品很不错,其实现在看来K512的性价比也很好日常使用足够了。2010年四月份的一场试听会中我中毒了,而且被毒的死去活来。这时候我遇到了大多数学生党会遇到的问题——钱包不给力,家里的支持就不用想了学校那点奖学金还不够塞牙缝的,我的解决办法很简单——打工。从刷盘子到发传单再到家教,现在已经记不清到底是一个月还是两个月了,反正放暑假之前我用自己的工资买了AKG K271MKII。K271MKII是一个转折点,虽然这只耳机也算不上高档货,但是它让我感受到了不同级别耳机巨大的差异,从这以后我铁了心要上中高端耳机。大二那一年是非常折腾的一年,先是入了DT880 K701然后又借来HD650,便携耳机入了T50P,耳塞入了TF10。前端不给力的毛病终于出现了,推不动怎么办?一边看着毒文一边上火,为啥我的耳机没这声音。罢了不折腾了,器材基本都出了,我也暂时性退烧了。
  2010年九月辽宁大学耳机爱好者联盟成立了,这完全是一个由爱好者自发组织的团体。转眼间两年了,联盟成员16人荣誉会员3人,发布各类帖40余篇,还有不到半年我就毕业了,希望这个联盟能维持下去,如果有辽宁大学的同学看到这个帖子也希望能联系我。
  2011年九月我那颗发烧的心终于按耐不住了,这次我选择了DIY。做了两款便携耳放,又开始计划搞台式耳放,在阿思翠的支持下我的台式耳放终于在今年三月份出炉了。耳放有了音源自然也不能少,从国外代购了一台TASCAM DR-100录音笔,又弄了个TASCAM US-144MKII声卡。此时大多数高端耳机我都听过了,经过反复选择和一个半月的辛苦打工我入了国行DT880PRO,又从朋友那里借来了T1和HD800 A900TI。幸福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转眼间我大四了,大四的一年是折腾的一年,虽然才开始我已经感到很大的压力。生活就是这样,总有这样那样的事情出现,不过有音乐和耳机陪伴我并不寂寞。
  说来我的发烧经历真是乏善可陈,耳塞捆绑都没怎么折腾,大耳机也没折腾明白,没觉得怎么地就从当初的小白变成了现在的老白。渐渐地我发现自己不再像以前那么热衷对比PK了,听音风格也从以前的犀利明亮变成了现在的沉稳扎实。我很难说这种变化是一种进化还是一种退步,也许是我老了吧。
  发烧的经历就是这么多,下面就说说我这几年的感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36

帖子

3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3
注册时间
2013-5-26
 楼主| 发表于 2013-8-10 09:18: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选耳机绝对是门学问
  什么样的耳机适合你,拜托还是饶了我吧,耳机挑选绝不是简单地1+1等于2,甚至说这是一门学问也不为过。耳机的作用是听音乐,说到听音乐那听现场可以说是最高境界了。谁让他们就是有钱呢,哪里有好的音乐会就飞到哪去听,或者直接把歌手叫到面前让他唱给你听。不过大多数情况下这只能是一个梦想,看这篇文章的朋友估计能做到这一步的不多。
  得了,有钱人的事就不说了,来点实际的。音箱绝对是个好东西,大动态时山呼海啸的感觉,估计耳机这辈子是达不到了,勉强达到的结果是要么耳机出问题要么耳朵出问题。但是音箱这个东西不好整,一不小心预算就超标,买了音箱买不起功放,买了功放买不起CD机,买得起CD机买不起CD,折腾完信号线折腾电源线,一套下来两三万很正常而且这顶多算是中端配置,就算是PCHIFI好的解码器也够我们喝一壶的。
  无奈,穷人,怎么办?换耳塞吧,动铁?动圈?入耳?平头?几单元?完了,彻底乱了。再看看网上说的耳塞对听力的影响,入耳到底是保护听力还是听力杀手?线绿了、硬了、爆了、断了?水货?行货?厂货?再来个神秘得不得了的特殊渠道,神仙都得蒙呀!塞进耳朵闷得慌,佩戴不适换各种千奇百怪的硅胶套海绵套,擦伤耳道都是小事,拔插狠了直接来个鼓膜穿孔也不是不可能。
  耳机貌似没这些问题,不过夏天的顶着个大耳机还真需要不一般的勇气,虽然我没见过耳朵悟出痱子的,不过我相信有人见过。开放式不隔音不过声场表现好,半开放低端很少,全封闭的太热,动不动就三米长的耳机线,在室内用都得掂量掂量。推不动那是必须的,别看有些耳机写着直推,实际上现在MP3那点可怜的功率是喂不饱的,台式解码耳放但凡上点讲究的就不是一两千能顶住的,穷人就是这么无奈。
  看到这里的读者基本已经确定要买耳机耳塞了,没被上面我说的那些吓到的都有成为高烧的潜质,但发烧不是光说不练的,接下来买哪款耳机或耳塞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了,别的不说光是在产著名的耳机耳塞产品就不下百余款,任谁都得挑花眼。而且这个问题恐怕不止是小白会遇到,就是那些老烧也不见得看好就买,怎么办?实体店视听是最好的选择,不过小地方就不好办了,上网看也不见得有太大帮助。大家的褒贬不一,有说好的就有说坏的,没办法挑经典型号吧,这就更惨了,越是经典型号评论就越多越不一样,我当时的感觉就是有时候选择太多也不是件好事。
  算了,不看那些测评文章了(关于评测的那些事情我们以后再说),说说我自己挑耳机的经验心得吧。有一定经验的朋友会带着自己常用的音源或者是常听的歌曲去试机,这是个好习惯,网上的评测大多数时候就是看个热闹,器材环境搭配都不一样,就算有参考意义也不会太大。
  以音效碟去挑选耳机是很有挑战性的一件事,这些碟片在制作过程中人为的突出某些细节或某一频段,听着过瘾其实满不是那么回事。其实用渡口鼓诗口水歌之类的音乐也不是不行,关键是看你平时是否常听此类歌曲,如果极少听的话那么恭喜你那种低音夸张中音浓厚高音暗淡的耳机很可能就这样被你选中了。典型的例子就是SONY XB700,一个能把小提琴演绎成大提琴的东西,当然这种耳机也是有适合的人群,如果你听摇滚就没有问题,但是你能整天只听摇滚吗?或者是整天听经过低音加重的乐曲,如果你确实是这样,我建议你上医院去测一下听力。
  以人声为标准也是常见的挑选方式,尤其是以童丽,伽菲珈而,梁静茹之类的女声为主,这种现象在论坛是很常见的,动不动就来个男毒女毒什么的。这种爱好自然无可厚非,毕竟我们不可能整天听纯器乐。不过问题是现在国内流行的女声碟基本都做的假的不能再假了,口水声一片,加上不少评测的误导,就出现了专为听几声换气咽口水声而去听耳机的奇怪现象。好在现在中低端产品少有那种干冷硬的声音,一般都比较丰满解析也不是很高,说白了就是多少都有点混,加上商家试听的机器多为暖声底的东西,问题不明显,而且在他们的共同作用下反而会产生一种中频温暖厚实的感觉,口水声也被柔化不少。对于一名小白这是很有杀伤力的,因为他听起来不会刺耳,有一种温暖的包容感。小白便不由得感叹“我终于听到了传说中的蔡琴沧桑厚润的声音了”,好吧如果有机会的话你再用DT880之类的的耳机试试,全是口水声,尤其是音源文件解码率低的情况下,齿音都能连成一片,你还别觉得我说得夸张,试试就知道了。
  以上两种情况基本上是小白挑耳机的两种主要模式, 由于这种挑选原则导致我们一般挑到的耳机不是上半身的东西就是下半身的东西,这对于中低端耳机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卖特点的,如果没有一个出奇制胜的因素那么他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当然中低端新品中也有一些比较平衡的耳机,这也是迎合现在的市场,听腻了那种浓妆艳抹的声音之后大家开始追求清淡均衡产品,K240S D1100的热销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证明了这一点。
  高端耳机的价格一直很坚挺,比起耳塞动不动跳水的价格耳机相对来说会保值一些,他们的声音和1K价位的产品相比有很大提升。我从来没觉得哪只高档耳机有什么音乐是无法入耳的,当然他演绎的可能不是最理想的,但不理想并不代表不能听,虽然高档耳机多数声音比较平衡,但平衡不代表全能。用K701听摇滚肯定不如M1好,虽然二者的价格有很大差距但K701绝对不能说全面秒杀M1。因此挑选耳机绝对不只是和你听什么样的歌曲有关,他同样和你的听音风格有关。
  现在绝大多数的发烧友听的音乐都可以说很杂,也没法不杂,你能整天只听一种类型的音乐吗,就是一种类型的音乐还有大量的分支呢,尤其是现在论坛不少ACG党,那更是包罗万有,因此听音很杂是一个必然的现象。我认为从听音风格来区分烧友可能更科学一些,因为一个人的听音风格(或是说听音观)是单一的,虽然听音观会改变,但不会有本质上的变化。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是听摇滚用DT990 SR325I HFI780三个耳机都很有感觉,但是具体听感又是不同的,你能说哪个耳机就是比其他的两个好吗?不一定,但是不同人会选择不同的耳机,喜欢高解析气势足的会选择DT990,喜欢情感丰富会选择SR325I,喜欢动态优秀声场出色的会选择HFI780,这就是不同人的不同听音风格。
  这样的看挑选耳机就变得较为简单了,你喜欢热情奔情感丰富的耳机,同时不追求高解析,那你就可以选歌德,没有第二个选择,哪怕你不听摇滚你也应该选歌德的东西,因为他能给你那种充满活力的感觉。SR80的交响表现实在是很难让人满意,但是拥有如上听音观的人可能觉得这才是富于激情的演奏,拜亚的声音简直就像在教堂里演奏太严肃了。可实际上呢歌德的低端耳机根本就不适合大编制交响,一种很混的声音,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有人用DT880听女声或是用K701听摇滚,可能他就是喜欢清淡重质不重量的摇滚或是朴实自然又有点干的人声,他的听音观念就决定了他喜欢朴实自然真实的声音,哪怕他是摇滚电音爱好者。因此在买耳机之前你最好弄明白你的听音风格是怎样的,这样选购或者推荐才有针对性。
  我的听音风格是真实自然细腻柔美,太刺激的不适合我,不平衡的也不适合我,这也是我当初为何出掉K701,推不好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K701那残废的低频也确实不太适合我。具体听感的就不说了,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36

帖子

3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3
注册时间
2013-5-26
 楼主| 发表于 2013-8-10 09:19: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章 评测的艺术
  在上一章谈及如何选购耳机的时候我简单地说了一下评测,其实评测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写评测完全可以看做一种艺术创作,不管是图片还是文字经过修饰看着就那么顺眼,甚至看着就可以引发你内心购买的欲望并一发不可收拾。当然看评测的技术可一点也不比写评测差,任你写的多毒多有诱惑力我自屹然不动,坚守客观辩证唯物理性几大要素。
  如果你掌握了写评测的艺术,那么你可以在论坛混饭吃,无论是耳机耳塞还是平板手机声卡解码器,都能手到擒来。如果你掌握了看评测的技术那么你会成为一个花小钱办大事的理性发烧友,用最短的时间和金钱完成从小白到高玩的蜕变。如果你两者都掌握了,那么恭喜你我相信不久之后你会成为论坛大神级的人物。遗憾的是大多数朋友可能这两点都达不到登峰造极的水平,那我们不妨一起交流一下——为了成为论坛大神而一起不懈奋斗。
  先说说写评测吧。毒图是必须的,没图你说什么都没用,不过有图看不清楚还不如没图(手机你不用看别人,我说的就是你),别看有些手机介绍拍照性能多么强悍,随便找个千元左右的卡片对比一下就明白了。单反是好选择,再来个金圈百微三脚架那就完美了。价格?对,这点也得考虑成本不能太高,毕竟摄影是一个比HIFI还大的坑。不过不用担心,厂商都为我们设计好了千元左右的副厂头绝对不少,甭管出片质量高不高,那么大一东西摆在那里就霸气外露了。PS最好别用万一被人看出来就掉价了,除非你是高手。图片有点小瑕疵很正常,毕竟我们要的是毒图又不是商品标准照。
  毒文的重要性绝对不次于毒图,光有图没用我们又不是在看影展。怎么样算毒文呢,看着没感觉但想一下就觉得回味无穷,如老酒一般看完一遍甚至忍不住再看一遍,这样你就成功达到了毒的境界。想达到这个境界有几点值得注意一下,首先文章一定要含蓄,露骨的叫嚣就显得没品位了,说的天花烂坠声音怎么怎么好,但凡有点见识的一眼就看破了。切记用好字,不错 可以 能够接受这些词都行,反正中国语言博大精深,仔细找找说一天都不带重样的;其次文字要优美,写得像散文诗那样是最好不过的,“听着XX耳机音乐如羽毛般轻抚我的心灵”大概就是这么个味道,无病呻吟是必须的。器材回放声音怎样才能达到和灵魂沟通的地步我不清楚,不过怎样写成这样我觉得不是很难,不会?多看看意林读者青年文摘就成了;另外文字和图片相辅相成也是很重要的,多上点器材照片和唱片封面,耳机甭管是不是你的,只有有机会一定戴在头上留张照片,越老越好越稀有越好哪怕是没法响的都不要紧,看着就是那么唬人。当然我也知道那种试听会或者实体店中听一耳朵没什么代表性,不过不要紧你知道别人不知道,只要拍照的时候别戴反了或者露出我们的手机前端就算成功。唱片封面不要用用民歌蔡琴或者加州旅馆之类了,古典是必须的,尤其是画老头带大炮的,没有?没关系,你不知道有种东西叫百度吗?我这是流行调音的耳机这么写不行呀,嗯,这确实是个问题,自己听没问题但是在那些大神面前一说流行就有点底气不足,不要紧谁也没让你听完,就拿古典当流行那么听,前几年1812序曲挺流行的吧,有多少人只是为了听那几声炮响呢?
  如果以上两点都做到了那么写出来的已经很毒了,不过还不够,你写的评测一定要和厂家特点相关。举个例子如果说AKG某款听古典好,哪怕你说的是真的也没用,大家心里不这么想,一说出来就玩完了,你就说它女毒,ACG神器,相信我肯定会有人来支持你的。话说回来AKG K702确实听古典还不错,如果不想挑战大家的惯性思维可以换种说法——K702传承了经典名器K1000的某些特点,至于具体怎么样你就别操心了,听过好版本好状态好搭配K1000的不多。
  神排版是重点,以我这篇帖子为例,你要是照着我这个格式发帖肯定没用,哪怕你写的再有营养我想也不会有多少人仔细的从头看到底,不过这个问题解决办法很多。你可以多上图,多来点华丽的分割线,有兴趣再加入几个人偶表情,掌握好这个度绝对能萌爆全场。如果你能把你的帖子整的和杂志广告一样,那么恭喜你,你完全可以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了,赶紧跳槽。
  版主贵宾级别的账号可有可无,毕竟谁都是从小号走过来的,不过如果有这么个账号那么无疑是锦上添花。为啥?哪位同学发问的,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不懂?你不知道权威的语话权和小白是完全不同的吗?一个小号也敢上来说某某器材怎么怎么样,我看你是不想混了呀,赶紧回去闭关修炼潜水加灌水一年再说。其实一款产品好不好,写评测的和厂家都是心里有数,只是话不能这么说而已,你一个小号也敢蹦出来说真相,这明显是找封呀(这个现象隔壁很严重)。但是如果你是个老号就不一样了,这么长时间总会认识一些人吧,所以多数情况下就算你有什么言论不和他们的心意,大家也会默认,毕竟柿子捡软的捏。
  毒图毒文神排版高级账号,这四点相辅相成。集齐四点,恭喜你写评测这门艺术你差不多已经掌握了,剩下的就是如何将它发挥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了。达到那个境界有什么用?这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说完了艺术我们说几点注意事项,这几点可都是大忌,保不齐谁都犯几条,咱们互相提提意见共同提高这门“艺术”的水平
  1. 太低端的东西最好别写,低端有没有好东西,答案是肯定的,不过低端产品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再加上不同的搭配声音感受肯定不同。某位小白看了你的评测然后买了某款产品,用手机一听不好,你说他能不怨你吗?遇到善解人意的还好吧,如果哪位比较较真,后果很严重呀。
  2. 带话筒的最好别写,耳机上带个话筒看着就那么不专业,这样的产品能好吗,当然不能而且必须不能。可换线的还好点,不可换线的就悲剧了。虽然大家偶尔用它打个电话很方便,不过这可是HIFI界——连水电火电都能听出来的地方,加了话筒这还得了,你明显违反了HIFI守则第XXX条,一看就知道功力不够,耳朵还得练呀。
  3. 外观时尚的别写,现在各大厂商都从魔声身上学到了一些经验,时尚化是不可避免的。像HD25-1那种产品,虽然声音没问题,可那样子怎么看都是地摊货的水平,这不森海新推出了HD25 Amperior,看着虽然没法和魔声比,不过也算进步不小,只是可惜这个进步似乎没有体现在做工上。
  这几点产生的基础是由于大家以眼代耳,不过没办法,别说我在沈阳,就算在北京上海广州也不见得每款产品都能听到,听不到怎么办,看评测看广告。厂商名气不大广告做的再差点,于是我们就中招了。
  以上已经简单说了一下写评测的艺术,当然艺术就不是每个人都能懂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说说看评测的技术吧。看评测的技术其实很简单——如何从评测的表象中看到作者的潜台词。借用石挥先生的一句话“天下人都是王八蛋”,评测也是如此。评测大多时候只有假和更假的区别,真正完全客观真实的评测是不存在的,甭管是为了获得心理认同感还是活动奖品,总有或多或少的个人色彩在里面,更不用说状态搭配不同的器材了。
  以下是我常看到的几种情况,简单分析一下。
  1.“某款耳机声音优雅细腻,听弦乐女声非常不错”,且不论作者是用什么器材听出来的,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找到几种不同的真像。首先它可能是偏中高频的,说白了就是没有下半身的残疾;其次优雅的声音一般动态不会很大,你见过哪位名媛淑女整天蹦蹦跳跳的;这方面典型的例子就是AKG K701,低频量感少速度慢弹性差,但是评测中可以非常巧妙的避过这个问题,比如“K701低频轻灵,质感与量感较好的平衡”,实际上呢K701低频量感质感都一般,单一低频来说在2000元经典耳机中虽然说不上垫底,排名也绝对不会很高。常见的“某款器材属于小清新风格”其真相和这个也差不太多。
  2.“某款耳机具有厅堂感,丰满厚润”,这句话中的问题也很大,什么叫厅堂感,我没找到它的定义,恐怕是哪位大神创造的词汇。大厅是个什么感觉呢?广阔开放,那我们就要小心了,可能这只耳机声音密度不会很高。丰满厚润,这只耳机中低频量感可能会很多高频也会相对暗一些,不过大神说了这叫金字塔型的能量分布,你不喜欢是你的器材不到位,赶紧换套几十万的系统,如果真有那系统我想即使是MX500恐怕也不会出恶声。
  3.“某款耳机细节丰富,声场开阔”,这话里面值得推敲的东西就不少了,声场开阔的耳机或多或少声音密度都不会太高,如T1就不以声场出名,而细节丰富需要高密度的声音做基础,我很难想象清汤寡水的耳机能有多好的细节,基本上是自相矛盾的一句话。当然我见识还不够,兴许就有哪位大神砸个几十万几百万搞出这么一套来,有机会一定膜拜一下。
  4.“某款耳机声音很平衡”,什么叫平衡?说好听了是没缺点没短板,说不好听就是没特点,真正全面平衡的耳机还没造出来呢。当某款产品特点不是很明显或者不太好说,要不就是干脆没听出来怎么办呢,一句平衡就可以解决问题,你们怎么样我不知道,反正我觉就得平衡,一句平衡包打天下。
  以上说的不过是评测中的沧海一粟,当然也不过是我的一些个人看法罢了,谈不上客观也谈不上公正,勉强算是这么多年我经验总结吧。如果掌握不了看评测的技术又找不到试听怎么办?恭喜你,你中招的几率就不是一般的大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36

帖子

3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3
注册时间
2013-5-26
 楼主| 发表于 2013-8-10 09:20: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章 专业不等于优秀
  专业器材包括许多,下面我着重谈一下大家接触比较多的监听耳机。说起监听耳机不少朋友第一感觉就是专业,但是专业不等于好。专业往往是和严谨划等号的,说到严谨那声音自然就不能想怎么调就怎么调,最起码要真实。但是真实并不代表干 冷 硬的听感,只是尽可能没有音染的重放,听感不理想很大程度上是录音质量的问题。
  现在号称监听的东西真不是一般的多,STUDIO MONITOR PRO这些单词都快被用烂了。监听耳机好不好,我觉得这不是讨论的重点,关键是你是否真的需要监听耳机。如果监听耳机不适合你,那么就是再好再有性价比也没用。关于监听耳机讨论的文章也不少(耳机大家坛鱼总有一篇《聊聊监听耳机》的帖子十分经典,各位不妨参考一下),但大多说的不够具体也不够全面,我在这里也仅仅是说说我个人的经验心得。
  监听耳机是所有耳机产品中比较重要同时有比较特殊的一个分支。与其他耳机相比,其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用户群体——监听耳机的用户群体往往是专业从业者。
  一般来说监听耳机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专业监听和录音监听。其中专业监听包括民航、军工、通讯、广电等领域,这些专业监听耳机往往附带话筒,对音质要求不高,突出结实耐用、人声清晰、有效降噪等特点,典型代表有AKG HSD271 HSD171、beyerdynamic HS800 DT190。讨论这些产品没什么意义,我相信如果不是专业用户大多数朋友可能从来没听说过这些型号,市面上也极少见到,一般都是相关单位直接采购。录音监听的范围相对小一些,包括DJ监听、同期返送、后期混缩等。
  DJ监听产品很多,常见的BEATS STUDIO就是典型代表,现在市面销售的DJ耳机多数外观靓丽,看着绝对够潮,当个装饰品不错。潮和HIFI本身并不矛盾,但是传统大厂耳机产品外观设计多数为简洁大方的风格,根本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玩意,至于那些缺乏技术积淀的厂商拼音质拼不过人家只能靠外观来找市场了。先锋、SONY、铁三角这类产品比较多,当然这些厂商都有一些历史积淀,出的不全是花瓶有一些比较不错的产品,不过时至今日那些老型号早已停产,新出的就不怎么给力了。
  这类花瓶产品用来欣赏音乐毫无疑问是比较悲剧的,古典交响之类想都不用想,流行勉强凑合。这类产品从外观很容易区分,一般都可以折叠,耳罩尺寸中等想完全包住耳朵还是有点困难。说实话大热天这么出门,还真是个功夫,尤其是那些用BEATS耳机的朋友,我真想问一句:“你不热吗?真不知道耳朵上起痱子是什么感觉。”
  同期返送耳机由于录音需要基本都是封闭式耳机,虽说同期返送对音质要求不高,但是大多数录音棚又不至于太寒碜,常用的有AKG K271S、beyerdynamic DT770PRO、SONY MDR-7506等。当然了这是大录音棚的配置,小点的只能拿K66之类的凑合了。后期混缩由于没有隔音方面的硬性要求选择面大了很多,对音质要求也比较高。除了前面提到的那几个耳机之外,K702和 DT880PRO等开放式或半开放式耳机都是不错的选择。
  关于监听耳机的种类和特点上文已经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对于我们来说似乎只有同期返送和混缩监听等录音监听耳机在HIFI方面的有用武之地,接下来我就专门讲讲这类耳机的特点。
  外观佩戴方面
  监听耳机的外观可不怎么好,清一水的黑色。有的型号生产了几十年,结构一点都没变,顶多加点颜色修饰一下。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近些年来有些新品外观还是不错的,例如DT880PRO K702虽然谈不上时尚,但看着最起码不那么别扭。
  监听耳机耳压高佩戴多数都比较紧,但是各位不必担心,由于耳罩比较大,多数监听耳机佩戴还是很舒服的。监听耳机爱用卷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话线或者说弹簧线。使用这样的耳机线一方面不容易打结,另一方面不容易和其他旋钮发生缠绕。虽说监听耳机多用卷线,但是使用卷线并不代表专业和优秀。你要是真准备大耳机出街,我劝你千万别买卷线的。卷线最大问题就是沉,室内使用倒没什么,一出门你就知道厉害了。
  价格方面
  监听耳机的性价比都相当不错,价格普遍不高,目前市面上最贵的就是K702和DT880PRO了,不过就算是最贵的这两个耳机也不过2000多而已(我说的都是国行价格)。监听耳机不是不能出高价产品,关键是出高价产品没有意义,监听耳机靠的音乐学院、录音棚、电台电视台之类的批量采购,民用渠道这点销量还真不算什么,销量上去了,单体利润差点也就无所谓了。
  和监听耳机一样,我们常见的许多解码器耳放也是专业厂商的产品,这些产品外观简洁大方价格适中,性价比相当不错。与之相反,国内的某些解码器耳放产品销量不够,只能在单体利润上做文章了。外观倒是够威猛,超厚的金属面板硕大的金属旋钮,真不知道是卖机器还是卖金属。
  音质要求方面
  监听耳机对于音质有两个主要要求:一是声音平衡,无明显缺陷,细节丰富;二是耐听度高,不容易引起听觉疲劳。关于第一点我觉得没什么好说的,和大家印象中监听耳机听感应该是一致的。对于第二点我觉得很有必要解释一下,监听耳机使用时间一般都比较长一戴一天是常事,不管是耳机还是音箱长时间聆听必然会引起听觉疲劳,产生听觉疲劳之后金耳朵和黑木耳都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就能理解为何AKG K240S会是那么一个声音,为何DT880PRO听感不仅不冷还有点偏暖。
  听觉疲劳是个大问题,一般来说长时间使用耳机或音箱对听力有很大影响。在论坛看到某些朋友一听歌就是好几个小时,真的不怕影响听力吗?金耳朵本来就不多,何况像我这样本来就是木耳的朋友,等变成黑木耳之后后悔都来不及了。
  推动方面
  监听耳机阻抗没有太低的但也很少有高阻抗的,都不是很难推。监听耳机是为专业从业者设计的,你觉得在录音棚里可能单独弄一套耳机系统吗?大多数情况下不是插在调音台上就是连在耳机分配器上。我现在用的DT880PRO接DAC1听,能有六七成表现,接DR100也能有四五成。250欧姆以下的监听耳机基本都可以直推,直推虽然效果不理想但不出恶声,还是比较耐听的。至于像HD25-13那样的600欧怪胎还是趁早别折腾了。
  说了这么多简单总结一下,监听耳机外观没优势,性价比不错,没什么音乐味,比较耐听,直推不容易出恶声。如果这些你能接受,那么你可以考虑监听耳机,否则还是趁早想点别的吧。昨天在论坛看到贴子有朋友入手DT880PRO之后觉得提升不大,其实不是提升大小的问题,关键是你是否真的能接受监听耳机的风格,DT880PRO就是那么个声音,事先没做足功课,悲剧是必然的。不少朋友脑补的能力十分强大,一说起监听耳机下意识就觉得监听耳机声音应该是干 冷 硬,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总之专业不等于好,也不等于优秀,错误的认识只能带来错误的选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36

帖子

3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3
注册时间
2013-5-26
 楼主| 发表于 2013-8-10 09:21:4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章 解读放大器
  现在一说HIFI系统似乎放大器就是必不可少的,其实不尽然,放大器不是一个必需品,在低端系统或直推系统中,加入放大器未必能取得多么明显的效果;而高端系统中,放大器搭配不当出来的效果往往更可怕,有时候还不如直推给力。
  由于玩家不一定都了解模电数电,因此大多数对于放大器的理解或认识是存在一些误区和错误的,接下来我们就简单讨论一下耳机放大器的特点和问题。
  (一)对于耳机放大器特点的一些讨论
  耳机放大器是独立于功率放大器和前级放大器之外的一个新兴门类,耳机放大器和功率放大器差别还是比较大的,甚至可以说耳机放大器的兴起不过是这十几年的事情,它有以下几个比较特殊的地方:
  1.耳机耳塞需求的功率比较小,一般来说回放声压达到100dB(相当于纺织车间的噪音,120 dB即达到痛阈,使人耳感到疼痛)已经可以展现比较理想的声音效果。
  2.耳放需要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失真度要尽可能低。高信噪比低失真度意味着本底噪音较低以及比较理想的细节回放,而电子管耳放使用交流点灯丝或晶体管耳放设定较高的静态电流都会使噪声增大(有源器件的热噪声),降低噪音需要良好的布线和屏蔽。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电子管放大器使用碳膜电阻并宣称其热噪声大是完全错误的,理论上任何相同阻值功率的电阻其热噪声是相同的,区别在于接触噪音和散粒噪音的大小,使用碳膜无非是因为它便宜或用来唬人(如AB碳阻)。
  3.耳放输出阻抗范围较宽,目前高品质耳机阻抗差异较大,从16Ω到600Ω都有,这就要求耳放输出阻抗适应范围尽可能宽。
  4.耳放阻尼系数不需要很高,与音箱不同耳机耳塞振动系统质量较轻,谐振时产生的运动惯量较小,不需要放大器具有较低的输出内阻来抑制振膜惯性振动,耳放阻尼系数常在1~100之间。
  (二)对于信噪比的一些讨论
  信噪比是大家很关注的一个参数,这个参数往往后面有一个括弧写着计权或不计权,我觉得有必要说一些这个词的意义。
  信噪比的计权测量简介:由于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灵敏度不同,经声级计测量得到的声压级就不能反映出人耳对声音响度的感觉。为了使声级计的读数能代表人耳的听觉晌应, 在声级计中接入了对某些频率作一定衰减或放大的A、B、C和D计权网络电路系统。接入这个计权网络的声级计称为标准声级计。经过标准声级计测量的声级称为“计权声级”, 单位用dB(A)、dB(B)、dB(C)、dB(D)来分别表示, D计权网络适用于航空噪声并与噪度(烦噪程度) 有关的测量。经过长期实践人们发现人耳对声音的主观感受(响度、噪声、对语言的干扰度等) 和A计权声级有很好的相关性, 因此A 计权声级也成为对噪声评价的最主要方法。音频放大器信噪比(A计权) 的获得就是在测量仪器中接入A计权网络实现的,获得的信噪比指标要比不计权时高。即使用A计权的方法测量信噪比可以提高产品参数(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作假,频响范围的不同标准同样也可以作假,许多高端器材信噪比是不计权的)。
  (三)对于放大器失真的一些讨论
  关于失真度的问题, 已有明确定义和测试方法的有谐波失真、交越失真、削波失真、相位失真、瞬态互调失真等。事实证明有些失真对于音质是有优化作用的如偶次谐波失真,瞬态互调失真对音质的影响是相当大的,而且其本身比较复杂包括了一部分削波失真、相位失真,下面就简单讨论一下。
  瞬态互调失真(TIM)反映放大器实际工作时的指标, 对音质表现显得至关重要。有些放大器指标很高但声音不好听,原因之一就是瞬态互调失真过大。瞬态互调失真大的原因是放大器加入深度负反溃后,为了防止寄生振荡加入了不当容量的补偿电容,放大器对高频信号产生信号相位滞后的问题从而引发失真。如果输入端有一个尖峰信号,由于补偿电容充电需要时间, 输出端来不及向输入端提供即时的负反馈电压, 瞬间的尖峰电压得不到抑制, 使放大器出现过载,输出的尖峰信号产生了严重的削波。音乐中有许多尖峰信号, 这种放大器却使它们消失殆尽, 自然会对音质产生很大影响。有些产品为了扩展频率响应和一味追求高的静态指标, 不合理地加大负反馈, 这种情况在IC放大器和晶体管放大器中比较明显,不过这主要是指一些早期的放大器,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放大器已经不需要太高的负反馈即可保证较好的测量参数,但瞬态互调失真仍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参数。
  (四)对于高阻抗耳机所用耳放的一些讨论
  高阻抗耳机对于放大器内阻要求不高,适应性相对来说比较广,而且早期设备中并没有针对低阻抗耳机设置的独立放大器,因此不少耳机都采用音频线路传输常用的600Ω阻抗,这类高阻抗耳机对电流需求较小但放大器需要有较高的电压输出,这就要求提高放大器的供电电压。而大部分运放的耐压都不高,因此不少为高阻耳机设计的放大器都是全分立结构的,这两种结构并没有高低上下之分,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关键看设计者的功力如何。
  电子管耳放是比较适合高阻抗耳机的,对于这些放大器来说,输出级的结构是很有限的几种——阴极跟随线路(Cathode Follower)、SRPP线路(Shunt Regulated Push-Pull)、SEPP线路(Single Ended Push-Pull)、WCF线路(White Cathode Follower)。近些年来虽说出现了类似Grounded Grid AMP(共栅极放大)等不同以往名机的线路但输出级始终没什么变化。再加上电子管属于电压控性的器件电流输出能力不强,因此电子管耳放输出内阻没有太低的,一般在几十欧姆左右。
  常见的电子管耳放中,一般使用两根电子管的耳放均为CF线路,这个线路输出内阻是这四种线路中最低的但增益相对也比较低,如使用6N5P之类的电子管推低阻抗的耳机效果还是不错的,但电压输出能力不如其他几种。SEPP是一种功率型的构架,也可以称之为OTL,虽然其他几种线路也都没有使用输出变压器,不过如果说OTL线路那么恐怕是特指SEPP构架。这种构架带载能力很强但功耗比较高电子管用的也比较多,其特点是电压增益高,但输出内阻也比较高(这个缺点可以使用大功率强放管解决),那些使用四枚以上6C19 6C45 6S6的胆机多数是这种构架。比较著名的恐怕就是叶立的作品,其采用EL91输出。WCF线路本身是CF线路的一种改进版本,其电流电压增益都比CF高,只是电子管用量CF多一些,输出内阻也是比较低的。
  晶体管耳放不太适合高阻抗耳机,主要是晶体管耳放供电都不太高,甲类输出功率有限,在供电电压一定的条件下,无论多大的静态电流都不能改变它的甲类输出功率。不过现在耳机灵敏度都不太低,因此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以上所说的基本是放大器的通性,电子管放大器基本都是工作在甲类状态,而晶体管往往是小功率输出下甲类,输出功率增大之后就会切换到甲乙类状态。
  (五)甲类放大的定义和计算
  国内的耳放很多,说是甲类输出的也不少,但是实际上大多数用户并不是特别了解甲类放大器的定义,因此有必要解释一下甲类耳放的计算方法。
  耳放的输出功率根据此公式计算, Po=(ηV)2/2RL,η为功率因数,采用±15V供电,此时在32Ω负载上最大输出功率为3.515W,当然如果真的输出这么高的功率那么失真已经很大了,而且由于晶体管本身的损耗也达不到这么大的功率。那么到底在多大的输出功率的时候是甲类输出呢?参考资料我们能够查到甲类状态下最高输出电流是两倍的末级管静态电流,即2I,采用100ma的末级电流,此时输出甲类功率为0.64W(根据公式Po=2*I*I*R)以此计算需要工作电压为12.8V(根据公式Po=V*V/8R),此时机器功耗为1.28W,符合甲类放大器50%的理论效率。这些计算说明了一个问题,甲类放大器在末级管工作电流不变的情况下,低电压效率更高,当然,为了提高输出电压摆幅,通常采用高一些的工作电压,本机采用±15V供电,那么静态功耗约为3W,此时效率仅为21.3%而且实际运用中效率还要更低。目前市面上常见的耳放末级管电流大多在100ma以内,那么无论它采用多高的工作电压,甲类输出功率也不会超过0.64W(32Ω)。
  如果是高阻耳机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我们以300Ω的耳机为例,I=100ma,甲类输出功率为6W,此时需要±60V的工作电压才够。实际上考虑到小功率管的功耗问题,很少有采用这么高电压的耳放。如果采用±15V的工作电压,那么最大输出功率为0.375W,当然这并不是甲类输出功率。如果要使其工作在甲类,那么需要将静态电流调至25ma,此时采用±15V甲类输出功率正好是0.375W。
  通过这些计算我们知道,如果推高阻耳机那么静态电流并不需要太大,相反低阻的则应该调大静态电流。但是对于TIP41/42这种40W的管子来说,小电流情况下并未进入最佳线性区。这也是为什么诸如莱曼 A1之类耳放,输出管采用BD139/140之类功率比较小的中功率管,也没有采用很大的静态电流,但是能够良好驱动DT880 HD600这类高阻耳机。
  以上五个问题基本介绍了放大器的基本特点,了解放大器的特点可以帮助你缩小选择范围但选择一个合适的放大器最好的办法仍然是试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36

帖子

3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3
注册时间
2013-5-26
 楼主| 发表于 2013-8-10 09:22: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八章 关于解码器的二三事
  解码器,不知道谁起的这个名字倒是很贴切,专业点的说法应该是数模转换器也就是DAC。解码器兴起的时间其实并不长,大约十多年前,国内HI-FI最热门的时候解码器还没有走进人们的视线(最起码不像现在这么普及),那时候标准的三大件是——CD 前级 后级。后来随着PCHIFI的兴起,大量电脑用户需要一种可以直接和PC连接的音频设备,于是解码器开始热门起来(当然这只是解码器兴起的原因之一)。
  解码器的门槛并不高,只需淘宝一下各类芯片应有尽有,拉上三五个人就可以做出一款DAC。门槛低了,需求量又大,做的人自然就多。不过目前市面上的产品可以说是良莠不齐,从几百元到几十万的都有,如何挑选一个适合自己的产品实在是很让人头疼的问题。(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外置解码器也不是必需品)
  看品牌,这个方法不错,不过品牌也有不靠谱的时候。中国现在是世界工厂,有些东西从头到尾都是国产的,只不过标牌没写中文而已;看评价,这个方法似乎也不错,不过每个人喜好搭配都不一样,听感似乎是最不可量化的一个东西,他们听着好并不意味就适合你;试听?这个压力就有点大了,像沈阳这样的省会城市,都找不到多少能试听解码器的地方更不必说小城市了。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期待某些厂商举办的试听活动,遗憾的是举办活动的这些似乎又都是些不怎么知名的产品。
  算了,别的弄不明白,数字总弄得明白吧?挑个参数高的芯片好的产品怎么样?答案是否定的。民用货参数造假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当然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造假,只是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来获得更好看的指标而已,实际上大多数玩家并不一定真正清楚每项参数的意义,你自己搞不懂,自然就不能怨厂商骗你。
  以傲立M-DAC为例,其官方介绍XLR接口线路输出动态范围>122dB,看见没有122dB呀!超越APOGEE Symphony有木有?APOGEE那个要2W+而这个只需5000块有木有?等什么,还不赶紧拿起电话抢购!我们再看看目前参数业界最高的AVID HD I/O,也不过125dB动态而已,THD更是只能控制在-110dB左右。难道APOGEE AVID这样的专业大厂还干不过一个算不上一流的民用厂牌?(这样的厂商不在少数,刚才看了一下ARK MX动态范围: 116dB(Standard Mode), 119dB(High Gain Mode),完爆专业卡有木有?但是你信吗?)
  不是用了PCM1794 ES9018就一定有怎样怎样的效果,几百元的DAC一样有用PCM1794的。搞笑的是唯芯片论 唯听感论这些基本没什么科学成分在里面的东西貌似还很流行,新出没多久的HM901听说用的就是ES9018,我很好奇到底能做出多高的动态,能有105dB?现在低端产品基本上都不怎么写参数了,这也许是个明智的办法,连100dB动态都没有的产品怎么好意思说HIFI呢。
  消费者的不求甚解变相的促进了器材制造商的堕落,再加上音响客观派的败退和妥协,造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产品超厚、超大、超沉、超漂亮,而音质一般!但凡讨论哪款器材必然提及拆解和用料,你里面不做成花花绿绿的都不好意思上市。我想问一问,专业产品有哪个标榜自己用了7N的机内线?有哪个标榜自己镀了多厚的金?更不用说那些坑爹的插接件了,WBT 卡达斯之类的我是从来没见过,顶级音频接口用的也不过是纽崔克。为何不用那些高价接口,我想不是因为他们的价格。
  最后说说USB异步和升频的问题,什么是USB异步,这里首先说明一下。USB异步指的是通过软硬件固定USB信号传输速度,USB DAC时钟频率不受信号传输速度影响的一种模式。这里制约USB异步效果的主要是软件,软件写不好,硬件再怎么给力也没用,很显然又是一个硬件过剩的例子。由于新品差不多都支持USB异步,因此讨论也没什么大意思,我只是想说选一款驱动/固件写的好的产品可能会更理想。升频这东西就有点说不清了,本身取样频率没那么高,却偏偏要升上去,这过程不知道要有多大的误差和损耗,现在录音室主流的接口也不过是24/192,你非要搞一台32/382的器材虽然没什么问题,不过这钱花的多少就有点不值了,说到底还是一句话,想想录音室那些没经过“发烧线材”“发烧插接件”“发烧脚钉”甚至“发烧保险丝”做出来的音乐,你觉得还有必要纠结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36

帖子

3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3
注册时间
2013-5-26
 楼主| 发表于 2013-8-10 09:23: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章 聊聊线材和配件
  配件一直是HIFI系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过折腾的朋友却不见得很多,我认识的折腾配件的朋友都是整体系统已经折腾得差不多但又想再提高一点的人,对于他们来说大件基本不会换了,可是JS是不会放过一切利润的,大件不折腾可以玩配件,最后算算配件可能比器材都贵。
  在各类配件中,线材可能是出场频率最高的,毕竟你可以不用脚钉可以不用垫板但总归是要用线材的吧?因此我就简单的说说对于线材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目前对于线材的争论很多,其实争论的焦点无非是几个问题而已,我把它们总结为如下三点:
  1. 什么样的线材是好的?
  2. 线材对于整个系统而言到底有多大的作用?
  3. 线材的利润到底有多高?
  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复杂,只是许多人不能说或者是不愿意说罢了。我个人的看法是:
  1.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不管是厂线还是DIY货,只要它符合你的听感能让你听着舒服并且你可以承受这条线材的价格,那么它就是好线。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好的定义只是针对你或者说有类似器材和类似听音取向的朋友;
  2.线材对整个系统的作用是相当大的,大到可以明显听出来(黑木耳除外),线材不是玄学,但是这种作用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就不一定了,需要用自己的耳朵去判别;
  3.线材的利润绝对是超级高的,即使是那些所谓的实惠的DIY线也是有很高利润的。如果某条线符合你的听感并且在你能接受的价位,那么它就可以称为物有所值。
  回答完这三个问题接下来说说我对于线材的看法,就个人而言我对线材不太感冒,毕竟解码器耳放耳机都没折腾明白就去搞线材无异于舍本逐末。对录线信号线电源线是可以玩一玩的,他们对于系统声音的改变是实实在在的,只是这种改变不会是天翻地覆的巨变。
  耳塞耳机换线在国内挺热门的,这种并不是因为原线损坏而进行的换线在我看来是一种十分不推荐的做法,国内外大厂的高端产品线材都不是随随便便就选出来的,花上几百元换一条外边光鲜的线材很可能满足的是你的心理而不是声音需求,当然我承认如HD25-1采用的铁线确实在听感上有一些负面影响,不过作为一个ENG/EEP耳机它需要高强度的线材保证它的使用寿命,使用监听耳机听音乐本身就不是一个十分明智的选择换线更可能让它失去监听的特质,你说这到底是合适还是不合适呢?看到许多一方面抱怨做工差线材烂一方面购买HD25-1的朋友我觉得很遗憾,莫非只有这款耳机适合你?在目前耳机市场新品不断的情况下我不这样认为。
  耳机为什么要设计成可换线的,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利于维修可有效延长产品使用时间,如森海塞尔的不少产品都设计成可换线的,我觉得他并不是为了让我们通过更换来改变声音;其二是专业运用,提供不同长度不同接口不同材质的线材以应对不同的使用环境,拜亚动力和AKG的监听耳机都是比较典型的代表。罢了,想换线是个人的自由,有钱愿意折腾咱们管不着,但对于腰包并不丰满的朋友来说是否更换耳机耳塞线是一个值得反复考虑的问题。
  更换对录线和信号线电源线可以说是比较经济效果也比较明显的办法。其实这些线材一样有各种各样的猫腻,相比耳塞线他们的加工门槛更低,不需要特殊的插针插头,一把烙铁一只电吹风就可以搞定。那么我就以对录线为例说说有什么猫腻。
  我个人用的几条对录线都不是什么高价货,那些TWAG之类的和我是无缘了。看到这有的朋友肯定会说连一条千元的原厂线都没有还谈什么发烧,这话也对,没玩过高档器材自然没有参照对比,就像在一群矮子中比身高,永远也不会有什么建设性的突破。但是那些千元对录线又是哪来的呢?国外小作坊还是国产山寨?对于这个问题有朋友会说我选择ALO TWAG,他们虽然看这样子很好(其实看高清图还是不太行)但真正的科技含量又有多高?看看散线的价格再说吧!这下子又有人不愿意了,你总拿散线说事有什么意思,散线虽然不能代表什么,不过你觉得他们那焊接工艺 焊锡插头热缩管就那么值钱?25一个的纽崔克插头在HIFI线材店里我见过卖50的,他们会告诉你威宝插头不到100元就可以买到?在专业器材里我还真没发现哪个品牌的线材用的是威宝插头,为什么不用?(插一句,万元级的线材经常可以看到纽崔克的插头)我觉得不是成本的问题。这就是差价这就是利润,而广大消费者只不过是不明真相买单者而已。
  这话说起来可能多少有点伤人,但是事实确实如此。国外像ALO之类的厂商做出来的东西也就是那么回事,有人曾拆解过ALO的DOCK头结果大跌眼镜,其做工之差简直连国货都比不上,只是他们多少还有点良心线材上没作假,实打实的铜材。不过国外小作坊和国内一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我们要相信山寨的力量,甭管你想要什么材质什么颜色应有尽有,名字要多诱人有多诱人,只需要几百元你就可以拥有国外大厂顶级线基单晶铜甚至单晶银的对录线了,怎么样听着是不是就想买?但是你觉得这现实吗?去查查音乐丝带 欧丁和瓦哈拉的成品线价格吧,再看看他们成品线的样子和那些DIY有多大差异,顺便有时间还可以淘宝一下,巴德线档次不高价格也不贵15元一米,欧丁当然不能这么便宜毕竟是上代旗舰——38元一米,那些所谓的殿堂级线材十有八九就是用这样的线基套上一层又一层的热缩管蛇皮网然后来一个华丽的变身。别不信,淘宝是个好东西,它在为我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能戳穿那些虚假的谎言。
  线材的插头是有点讲究的但是绝对没有那么玄,常见的NEUTRIK NTP3RC或者是CANARE F12都是不错的选择,他们价格都不贵全新的25批量还能优惠。高档一点的我推荐oyaide P3.5系列,毕竟相比威宝这样的品牌还是欧亚德更专业一些。威宝插头的红火完全是意料之外的,以前从没听说过这个品牌然后忽然就火了,偶然从百度上看到一条评论“威宝头中性偏暖~素质很好~只要卖家焊锡不坑爹~起码素质上没差”顿时让我觉得笑得不行,连插头都能听出来听感不同不是超级大神就是人云亦云的小白。
  什么样的插头是好插头,这个标准并不复杂。一般来说,触点接触牢固且耐腐蚀,接触电阻低,耐拔插,易于加工焊接——这就是好插头。T1这种级别的耳机用的也不过是纽崔克,为什么?就是因为它符合一个好插头的标准而不是因为他用了什么华而不实的技术或材料。有些国产山寨插头或者是插接件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容易上锡,典型代表是雅高聆某些插针和插头。
  线基值得讨论的东西就更多了,首先是材料,铜线是最基本,在铜线的基础上又衍伸出无氧铜线OFC,单晶铜线OCC,更高一级的线材往往是在已有线材的基础上增加其他金属镀层或者是采用合金材料再不就是贵金属材质。这几种线材声音是有区别的,至于哪种好很难说。不同厂家的线材可以做出完全不同的味道,不是银线就一定怎么怎么亮,这种思维定式是要不得的。材料搞明白了其实线材也就没什么秘密了,不过现在铜材价格可不低,进口的OCC线200一米是很正常的价格,台湾的便宜一些也要70左右,好的线材大多要这个价格。太便宜的线来路就值得怀疑了,尤其是音乐丝带,我估计原厂线材销量都没有国产山寨的高。
  线材的编织没什么可说的,只要线没有散开就算不编织也没问题。屏蔽是个很重要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好的线材都粗的不行,如荷兰晶彩线就是非常细的,晶彩线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线芯细幼同时绞合紧密。至于对录线那短短的一截就没必要过多纠结屏蔽了,而且不少手工线表面裹的是热缩管蛇皮网之类没什么屏蔽效果的东西。
  不少原厂线材都有独特的结构和技术,美国AQ线圣的线多数是李兹线,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线芯结构;卡达斯比较在意线芯排列和线材的Q值;NBS的价值就在那几个小小的焊点上;银彩的超级地线似乎可以理解为一种独特的接地屏蔽技术;另外还有某些品牌的线材其长度是一个特殊值,不能随意切割。这些技术都是多少年的积累,绝对不是某位师傅憋在小作坊里能想出来的。
  怎么样,看了我写的文章是不是觉得水很深?是不是觉得很难选,这是非常正常的,不光是线材其他配件其实也差不多。对于这些产品如果一定要买,那么还是购买大厂的产品吧,欧亚德 卡达斯 古河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最起码你不用担心他们是不是山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36

帖子

3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3
注册时间
2013-5-26
 楼主| 发表于 2013-8-10 09:25: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章 19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1.不要再谈坑爹的性价比了
  性价比实在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中低端产品最大的卖点似乎就是性价比,说来也对,没有性价比他们还卖什么呢?对于大多数发烧友来说HI-END是遥不可及的,于是我们就只能期待哪天某个厂商大发慈悲出了一个高性价比的产品,可问题是厂商同样不是慈善家呀!
  相比其他器材来说耳机的性价比还是很高的,2000左右的经典产品比比皆是,就算闭着眼睛选一个,十有八九也不会太坑,最重要的是这个价位耳机往往比低价产品更保值,举个例子AKG K701现在行货的价格在2150左右(网购包邮,实体店一般2250左右),只要使用的较为小心(这种耳机大家应该都很珍惜的使用吧?当然你有钱不在乎,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配件齐全的情况下二手出个1600很正常,也就是说你花了600元听了几年高档耳机,你觉得值不值呢?我最开始的一只耳机是AKG K512当时花245买的行货,结果出二手才130,基本上算是打了个对折,而且我那只耳机成色还是非常好的。1000元的大耳机是最尴尬的。上耳放不值得,但是不上耳放还够呛能推好,你说上还是不上?别看网上说的推好的K601多么好,你应该明白601再好也就是601,AKG不是二百五701凭什么比601贵,难道只是做工和样子?还是不信?那就别纠结了,果断601,能省好几百块呢。
  前端的性价比显然就低了不少,不少所谓的超值是建立在同价位没一个好东西的基础上。拆解图好看一点用都没有,专业机大量贴片基本看不到发烧器件也不见得出不了好声,看着图片YY只能是脑放过度的结果。同价位很难说一款产品完爆另一款产品,否则他们为什么要卖同样的价格呢?寄希望于厂商的良心我看和信上帝没什么两样。
  2.不存在最好的结构、线路和芯片
  耳机或耳塞永远没有最好的结构,就像耳放解码永远没有最优秀的线路和芯片一样。对于耳机来说任何结构都能做出优秀的产品,你说封闭式的耳机发闷,那是你没听过DT150,你说开放式的耳机低频不好那是你没听过DT990,你说半开放式的耳机是鸡肋,那是你没听过DT880。哪种结构的耳机都可以做得很好也都可以做的很不好。简单地说如果不需要隔音的话(既周围的环境噪音不大)那就选择开放式耳机或是半开放式的,如果隔音要求高就选封闭式的。结构本身没有高下之分,关键看厂家的实力。
  厂商的实力在解码和耳放上尤其重要,现在优秀的芯片和线路应有尽有,优秀的机器却不见得有多少,功力不到用什么都不好使,功力到了就无需标榜芯片或者线路了,你啥时候见到欧美大厂整天说他们用了多好的芯片多好的电路多好的元件?
  3.仿货永远是仿货
  现在仿制之风相当盛行,甭管是SOLO 莱曼还是A1,几百元你就可以买到和他们一样用料,一样外观的产品,但是声音呢?你真的相信能仿得那么真?要是真有这本事那我们倒省钱了。
  麦景图马兰士的经典名机都出来几十年了也没看到哪个人敢说能做出一模一样的,为何?器件原因?线路原因?做工原因?我觉得这三点都有,我们现在用的不少器件其实都是别人挑剩下的,更别说那些根本买不到的定制器件了。对于线路的理解绝对不是看两天书就能弄明白的,做工调试更是需要大量经验的积累,照猫画虎即使画的再成功也终究不是真正的山林之王。
  玩那些仿制的耳放不是不可以,只是你最好不要把它和真品等同起来,只要它的声音适合你那么何必在意他用了什么线路,如果声音不适合你,那么就算用了名机的线路又如何?
  4.买行货还是买水货这是个问题
  买水货很大程度上是要拼RP的,在经济上你得到了优惠,那么在其他方面你就必然要失去些什么。水货的定义其实某些朋友都不太清楚,一般来说未在指定地区销售的产品就是水货,比如北京地区经销商的某款产品调货到其他地区,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水货。
  现在网上水货不少,当然一般不会称之为水货而是英行美行港行等。水货最大的问题就是保修,小毛病还好说,万一单元出问题了就不好办了,不少品牌水货国内是不提供付费保修的。其实美行的话在美国是可以保修的,关键就是这个往返的国际邮费谁来出,弄不好一来一回的邮费都抵得上半个耳机了。
  有的朋友要说了,音响器材没这么脆弱,估计连万一的概率都达不到,我承认你是对的,不过如果真的发生了这样的问题那么它对于你的概率就是100%。差价是核心,当差价超过物品售价的30%那么我建议你可以考虑水货,否则还是花钱买个心安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36

帖子

3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3
注册时间
2013-5-26
 楼主| 发表于 2013-8-10 09:26: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5.是否要官翻
  官翻就是二手货,国外的售后服务是很好的,有些产品可以无理由退换(我估计我有生之年中国都不会有这样的政策),这样的产品经过厂商检测没有问题后会重新包装出售,不过价格一般都比正常的要低,官方也会标明是翻新的。这些产品价格会比较优惠,不过二手货恐怕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的,如果是高价产品那么我不建议选购官翻或者展示机。
  6.煲机的笑话
  煲耳机一直是一个很神秘的话题,不仅流传着某些耳机XX小时之后有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还有众多煲机秘法神曲软件。其实一支新耳机就应该有70%以上的声音表现,煲机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单元振膜自然老化稳定的过程,本没有什么神秘之处,一支好的耳机应该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同样的声音。如果说经过200小时的使用耳机声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你还敢想象2000小时以后的声音吗?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我怀疑即使是厂商的研发测试人员也不见得会测试这么长时间。单元都是有寿命的,连续而集中的煲机有可能对耳机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甚至可能因此夭折。从另一方面来说,煲机很可能是在煲你自己的耳朵,听一段时间之后你会慢慢接受这种声音,只不过这种改变你不一定会察觉罢了。
  一般来说耳机正常使用就可以了,当然刚买的新耳机最好不要一上来就是大编制交响,单元存在一段时间的磨合期,过了这段时间之后声音会有一定的改变,但不要想着乌鸦变凤凰,也不会黄金变泥土,基调是不会变的,改变的只是细节。
  7.定制耳塞不是神
  最近这一两年定制耳塞不太热门了,虽然也有过EM团购之类的活动,不过大家多数都能用理性的目光来看到定制了。其实除去那些特殊的从业人员,有多少朋友真的需要定制耳塞?现在非定制耳塞选择非常多,各种风格应有尽有,而且不少厂家还提供半膜定制。如果你特别强调隔音,那么非定制动铁+半膜也能满足你的需要。定制耳塞很大程度上是用来装13的,对于那些有钱的朋友这不算什么,但是那些辛苦攒钱上定制的朋友真的应该想一想,是否要买这类二手掉价厉害而且不好出的产品。
  8.阻抗与灵敏度的辩证关系
  灵敏度和阻抗是一条耳塞的重要参数,值得注意的是阻抗并不代表电阻,阻抗使用电桥来测量的,万用表测的只不过是直流电阻而已。灵敏度和结构 单元类型 耳罩结构都有很大关系。结构就不用多说了,通常来说开放式的灵敏度会低一些,封闭式的灵敏地高一些。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最重要的一点是单元类型,动圈单元可以分为两类:高效率型和高顺性型,早期单元多数是高效率型的,其代表就是大型的纸盆扬声器,布折环或是纸折环的。这是由于早期功放都是胆机输出功率较小而不得不做的妥协,现在的单元基本上都是高顺性的,可问题就来了——电声转换效率不高,导致小功率放大器无法驾驭,典型的例子就是ATC SCM10。这个问题对于耳机就更要命了,不好推意味着很难发挥出单元的全部功力,所以多数直推设计的产品都想方设法降低阻抗,那些新品除了专为室内设计的大耳机基本都是低阻的。动铁单元的灵敏度都比较高,除了像ER4S那样的怪物,基本都不必考虑推动的问题。
  阻抗的重要性是次于灵敏度的,不少动铁耳塞虽然阻抗不低,但是灵敏度相当高,这样的产品并不难推典型例子就是E5C。一些经典的大耳机也不是很难推,例如DT880 HD600,虽然阻抗能达到两三百欧姆,不过灵敏度也都达到95dB以上,当然如果想达到理想的效果耳机放大器还是很有必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36

帖子

3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3
注册时间
2013-5-26
 楼主| 发表于 2013-8-10 09:26: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9.国砖与录音笔的两个大坑
  现在用国砖和录音笔的人都不少,好不好值不值很难说。国砖最大的问题是工业设计不够完美,软件也存在BUG,至于做工反倒是小事了。国砖中有一些性价比还是可以的,例如一千多元的QA350V2 IHIFI812 HM601,这几款产品我都仔细听过,声音确实有可取之处,和A865相比不落下风。至于HM801 C4 DX100就基本谈不上性价比了,801曾经被曝过器件质量有问题,C4的背壳如果养护不好会发生开裂的问题还有那个没手感的电位器,DX100基本上是集合了卡 热 沉 大于一体的机器,配置还不如现在一千多的手机高。不过和国砖的支持者们是很难沟通的,你和他讨论体积做工他和你说声音,你和他讨论声音他和你说调音,你和他讨论调音他和你说推力。反正国砖好不好公道自在人心,试听过喜欢就买不喜欢就放弃,就个人而言我还是能接受2000以下的国砖的。
  录音笔中D50可以说是最悲剧,以前有一阵子国砖要不把D50秒了都不好意思上市,美国解码三小强的命运也差不多。DR100前一阵子论坛弄了一批美行,个人感觉还不错。我认为用录音笔听歌确实是一件很蛋疼的事情,体积太大而且模样奇特,如果你不需要录音功能那么完全可以买一个MP3,录音笔的声音比较干净没什么渲染听着不会很毒,盲目的跟风购买只会损失钞票。虽然录音笔代表着专业,但专业并不代表优秀。
  10.盲目的追求单元数量是毫无意义的
  耳塞绝对不是单元越多越好,也不见得圈铁组合就一定能干过单一类型单元的产品,不过不能否认多单元混合单元是一个趋势,当一个单元不能完美的表现全频信号时,多单元分频的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对于动铁单元,由于其外部尺寸小,单元电感量的的特点,分频器设计较为简单,因此多单元动铁耳塞现在的成品已经很多了,但是对于动圈耳塞来说这种设计还是比较少的,原因无它,复杂的结构以及较大尺寸的分频元件都是限制其运用的瓶颈。对于双单元动圈而言分频是比较重要的,日本松下的HV70就是一个早期的代表,他没有使用分频器而是直接双单元串联,后期的TWF11则是使用了小型的分频器,但是根据他的尺寸推断他不可能用的是电感分频而必然是一阶的阻容分频,阻容分频的特点就是体积小损耗高。双单元动圈的结构其实也就是三种,同相线性 反向同轴 同相同轴。HV70就是同相线性,前一阵子JVC出的那个双单元也是这种设计,唯一的区别是JVC的还要经过混音校正之后才到达导管,而HV70则是低音导管和高音配合,反向同轴的典型就是TWF11,从其结构图上可以看出他的两个单元采用的是同一个磁体,即共用磁路,这对于小型化是一个值得参考的设计。他的低音振膜中间的部分应该是经过特殊加工,可以透过高音单元发出的高频信号,这个设计非常好,既不阻碍低频的约克调音又不限制低频单元的尺寸同时还能保证高低音的同轴特性。
  双单元动铁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产物了,不过国产一直极少此类产品,现在有了GR01 AX7 VC1000而且听说不少国产厂商也要推出双单元动铁,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现象。
  大多数动铁耳塞产品声音和动圈耳塞是有明显区别的,动铁耳塞体积小声音快瞬态好不过低频会硬一些,由于不少是多单元分频设计,因此在频段衔接上不如动圈自然。动圈耳塞瞬态相对差一些体积也会大一点,不过听感柔顺尤其是低频包绕感很好。这只是一般产品的特点,新品如EXK W4R都有与传统差别很大的声音,二者虽然结构不同但没有高下之分,应试听之后再做选择。
  11.关于音箱味(箱子味)的看法
  有的朋友评价某些耳机有箱子味,那么究竟什么是箱子味呢?个人理解箱子味是一种宽松自然优雅协调的声音。音箱一般无法拥有DT880那种快速有力质量兼具的低频,当然如果你的音箱是高端箱子功放也是控制力优秀的高端机再加上房间处理和摆位调整兴许也能达到那种效果,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太现实的。音箱的优势在于声场和气势,不同的单元和结构使它必然有比耳机更优秀的声场,声音在房间中多重反射利于营造音乐气氛,听音环境对声音具有部分吸收作用因此音箱的声音很少有RS1那种非常具有侵略性。一只具有箱子味的耳机通过调音可以模拟这种感觉,在我看来HD600是很有音箱味的经典产品.
  不过箱子味不管怎么说都是一种音染,一种模拟音箱的感觉,要是真想追求箱子味直接买对音箱不是更省事?
  12.X国声的悲哀
  现在某某国声的论调又开始热闹了,似乎一提起英国声就联想到较高音乐修养,温文儒雅的气质,实际上呢,你真的了解什么是英国声吗?你真的认为现在的产品会做那种特立独行而不是国际化的风格?
  英国声这个概念也在不断地进化并不是一尘不变的,早期的英国声指的是上世纪70年代以LS3/5A 5/9等为代表的BBC监听音箱风格,这类音箱声音细腻柔美沉稳内敛,但瞬态和高低频响应都不理想,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自然不算HIFI。这类声音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市场的扩大以及AV的兴起老派英国声逐渐被新派英国声取代。新派英国声很难给出一个恰当的定义,多数产品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能明显发现频响宽了低频也不再是那种肉肉的,但是不管怎么变都没有脱出沉稳内敛的框架,这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审美有关不是短时间能改变的。美国声和英国声不同,以很有美国特点的MK音箱为例,其低频凶狠霸道高频犀利中频扎实突出,具有强烈的情感张扬开放,歌德耳机就是比较典型的代表。
  这种某某国声的归类其实是很可笑的,发烧友往往看了某款产品是哪里产的就把它归为哪一类。中国现在是世界工厂,也许你心中的英国声机器除了厂牌之外从头到尾都是国产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36

帖子

3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3
注册时间
2013-5-26
 楼主| 发表于 2013-8-10 09:27: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13.推好的定义
  推好是一个非常难说的东西,以T1为例,我现在声卡直推就能接受,有的朋友花了几万可能还不满意。论坛上从来不乏想把HD800的中频弄出来,或者是想把HD650推成HD600,再不就是要把K701的低频和瞬态推出来。爱折腾没错,但也不能瞎整是吧,不喜欢HD800的中频为何不换T1,嫌HD650低频太厚换成HD600不就行了,K701低频少瞬态不好可以换DT990试试。总而言之,如果某个耳机不符合你的听感,与其折腾前端还不如换个耳机。
  森海官方展示的时候用的耳放不过是莱曼而已,是他们没钱用不起好器材吗?我不这么认为,也许他们觉得这种搭配出来的声音足以达到他们的设计预期,理性的选择器材是高烧,一味的砸钱只能是土豪,遗憾的是现在的土豪似乎比高烧多得多。
  14.听感和素质
  听感和素质大概已经被前人说了无数次了,还有不少人说现在的耳机有素质没听感并因此去折腾那些停产已久的老耳机。我承认老耳机的声音确实有可取之处,不过那种老味道是不是符合现在的消费者就不一定了。厂商不是为了发烧友而活着的,他们是为了消费者。千万不要以为那种含糊肉头的声音就是模拟味,那是耳机单元老化之后的问题声音。现在的新品大体都朝着清晰平衡的方向发展,特立独行的声音虽然有可能被发烧友推崇为神器,但他在市场上的表现就不一定有多理想了。HD600在听感中体现素质,而DT880在素质中包含听感,无需争论某个产品是素质占优还是听感为主,自己喜欢就好。
  15.安卓和MP3
  论坛上不乏对Android系统的非议,其核心观点是Android系统系统存在音频构架缺陷。众所周知Android系统是基于Linux的产物,其输出音频信号存在SRC问题,即将非44.1KHz采样的音频文件重新采样按照44.1KHz的格式输出,也就是说使用高解码率的文件无法实现相应高的音效表现。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要辩证的看待。首先目前网络流行的CD或是音频文件多数都是在16bit 44.1KHz的基础上压缩转制的,高解码率的文件并不是很流行,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发烧友很少会有朋友关注这件事。16bit 44.1KHz的WAV文件我认为已经足够满足我们的日常使用,解码率更高的文件存在着资源偏少、曲目种类单一、体积偏大等问题,可能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用他们来试机而已。Z1050的本质是一个面向大众的数码产品,尽管强调音质,仍要从绝大多数消费者的角度上考虑这个问题。其次我们用随身听的时候不少是在户外,降低外界噪音可能比使用高质量音源更重要,每次看到那些在车上带着耳机耳塞的朋友我都忍不住想问一句“你们确定在这种环境下能听出什么吗?还是有声音就行?声音开这么大不怕影响听力吗?”
  目前MP3呈现比较明显的两极分化,一类是以Z1050为代表在强调综合娱乐的基础上突出音质,另一类则以IPOD SHUFFLE为代表突出小体积兼顾音质和续航时间。或者小而精或者大而全,这是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的表现。现在的MP3/MP4早就不局限于听歌和看视频,而是以娱乐终端的面目出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看到许多朋友用PSP听歌,类似NJB3之类的板砖神器在现在的市场上已经没有什么竞争力了(这里的市场是指整个消费市场,而不限于HIFI市场)。与IOS系统相比Android系统具有更高的开放性和普适性,免费、开源、大量第三方ROM还不够有竞争力吗?2012年手机市场Android系统产品占据59%,我们可以预想在未来将会有更多Android系统系统的产品出现。
  16.好的数字输出能拯救一个解码
  没有一个好的数字输出解码再好也没用,早期不少解码器都有火线接口,不过现在看来即使是专业领域火线也面临被淘汰的命运。USB接口是现在最通用的,简单方便不过问题也不少。XMOS的解决方案还是贵了点,廉价的TI方案多少有点不够给力。一个数字界面是很有必要的,与其一千多买个民用货还不如狠狠心上个TC的外置接口,TC的数字输出十分强悍和民用产品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数字接口中AES无疑使最给力的,现在支持这种格式的产品也很多,BNC接口也相当不错,自带锁紧可靠性很高,光纤接口就不太推荐了,光电转换之间还是存在一些损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36

帖子

3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3
注册时间
2013-5-26
 楼主| 发表于 2013-8-10 09:27: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17.平衡耳机接口不是必需的
  现在不少耳放或解码都有平衡接口,这是个相当不错的趋势,平衡接口的机器虽然在电路上会复杂一些,不过在音质上的提升还是很明显的。但对于耳机来说我觉得平衡接口就没什么意义了,首先目前市面上耳机平衡接口没有统一的针脚定义四芯卡农 双三芯卡农,各种各样的接口通用型很差;其次在大量专业产品中极少能见到具有平衡口输出的,连专业人士都不用平衡耳机口,你莫非觉得你的耳朵比他们还要挑剔还要神?另外平衡输出的耳放一般都使用BTL线路,这种线路最大的特点就是能提供更大的输出功率,而不是更好地音质,你确定你需要那些功率吗?
  平衡耳机口不是必需品,也是很没有必要的,如果真的要折腾先把你的前端好好整一整吧,你确定他们都是真平衡吗?
  18.关注器材的参数
  参数对于任何器材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没有好参数或者不敢公布参数的产品恐怕不会有多好的音质表现。千万不要认为参数不重要,每一项参数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器材的音质表现。动态范围不够高,还怎么听大编制;底噪控制不住,还谈什么漆黑的背景;失真处理不好,怎么能称得上HIFI?毕竟HIFI的真意是高保真,而不是多么浓丽的音染!
  关注参数并不意味着会使产品同质化,而是对产品应有的要求,一个连参数都不全的产品我不知道他是如何保证最基本的音质效果,当你抱怨器材声音不够理想的时候,千万不要埋怨别人,那些参数早已决定了它的水平,可惜你却没有关心。
  19.永远说不清的听感
  听感,千万别和我说听感,这种有太多主观因素在里面的东西会有多高的参考价值呢?我经常能见到用着动态范围还不到100dB的音源却说大动态表现多么理想的评测,这倒不一定是他们闭着眼睛瞎说,可能他们没有试过更优秀的设备。即使一个人和你有着相同的喜好相同的器材,但是不同的阅历同样会使他们做出不同的评价,你还相信他们的听感吗?
  每当有人问我某某器材听感如何的时候我都很有压力,可能以我的眼光颇为一般,但是对于他来说却是巨大的提升,我会怎么说呢,告诉他不好?他又会怎么想我呢?胡说八道?明明大家都推荐都说听感好的东西我却说不好,为何?都是这说不清的听感惹的祸!
  后记
  这部小小的文集是我四五年来的发烧感悟,集合以往帖子中有营养有意义的部分总结整理而成。一些个人看法难免有所偏颇,大家不妨有选择的来看。本来还想再写点,忽然觉得对于HIFI这件事来说,文字似乎十分无力,音乐中的魅力根本不足道出其中万一。
  对所有的发烧友我奉送八个字——“耳听为实,理性发烧”,希望大家玩的愉快。
  全文合计31126字 55页
  2013年4月2日 定稿
  2013年4月3日 校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291

帖子

3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3
注册时间
2012-5-17
发表于 2013-8-10 09: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刚看完第一段。先顶贴,再慢慢细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321

帖子

4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4
注册时间
2013-3-31
发表于 2013-8-10 09:4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长 先顶后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11-14 13:55 , Processed in 0.101593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