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老唱片

[复制链接]

66

主题

1541

帖子

135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35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5-5 23:5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觉得马连良是前后四大须生中最特别的人物,所以把他放在最后一个说。

从嗓音上看,余、言、高、谭、杨、奚的嗓子无论好坏都有各自的特点。平心而论都在可学可模仿之列。比如余叔岩有孟小冬,言菊朋有言兴朋,高庆奎有李和曾,谭富英有谭元寿,这几个人所学诸派各有成就,或多或少。但是在嗓音韵味上与前辈确有相似之处。即使谭元寿远不及其父,然嗓音风格总是一路。杨宝森、奚啸伯二人嗓音朴实无华,学其唱法难,但是模仿其声音做到形似则较为容易。可以说,六人的唱功精华多半在唱腔唱法,嗓音尽管突出却不是至关重要的所在。所以学这六派对嗓音天赋的要求最多也就是高低皆能,收放自如。惟独马连良的嗓音非常特别,虽然高亢不如高、谭,浑厚不如杨宝森,清雅不如余、言,但他的嗓音自有一种松弛闲适的样子,似乎也不仅仅是甜美、温暖、润泽可以完全形容的,总之这种声音与我听过的老生都没有相似之处。看来这是天生的,学也学不来,算是老马的“注册商标”吧。而这种嗓音是融合在马连良的演唱风格之中,缺少这种嗓音,马派潇洒飘逸的风采恐怕要减损一半。是以今天学马派的人在行腔运气上可以学他,但这嗓音韵味却是浑不似了。听过冯志孝的《淮河营》,张学津的《借风》,关键的地方是唱对了,但是嗓音都偏硬了,那种轻松自如的帅气自然出不来了,我觉得马派最难学的地方恰恰是在这里。

前后七位须生都是京派老生,比起海派老生来说算是传统派的,而
从唱腔上看,马连良则是其中与传统若即若离的一个。
说唱腔,传统的老生大多擅长原板和慢板,四平八稳的好长一段,君不见《捉放曹》、《文昭关》、《清官册》等等都是如此。而马连良最擅长的是流水和摇板,且他的唱段大多不长。像《甘露寺》只有一段流水,《借风》也就是一段二黄,这与传统的老生就不同了。从行腔来看,马连良虽然号称潇洒,但是他的唱腔并没有一味的追求“奇”和“巧”(其实他的唱腔技巧是极高的),当然也不是朴实无华不事雕琢。老马的特点在于流畅自然的唱腔中显露婉转,或是在前一句与后一句的行腔中凸显曲折。这些似乎都是不经意间的流露,不会打破唱腔的连贯性,轻松自然,即所谓的“和说话一样”。《甘露寺》那段流水就是如此。整段26句,一不卖弄嗓子,二不刻意追求唱腔技巧,只在关键字句上使腔,以成点睛之笔。“休出口”的“口”字的拖腔听似绵不着力,却有别样的趣味,舒服惬意的紧,冯志孝唱到这里半点美感都没有,可惜可惜。这段流水通篇娓娓道来,洒脱大方。速度和力度控制恰到好处,不显得油滑轻浮,这正是流水板最难的地方,风格是雅俗相合,耐人回味,与言派旨趣大为不同。要说马连良给我印象最深的唱段,不是借风也不是甘露寺的夸将或者赵氏孤儿,而是《白莽台》的一段二黄原板。这是我听的第一段马连良的唱腔。这段与传统颇为不合,一般唱句至少是两两相对字数相同,而马先生偏偏不是,最后四句的编排是“9、5、6、7”,之所以喜欢是因为倒数第二句:“带众将进蟒台”,“进”字是一个长腔,而且是脑后音共鸣带出来的,近似于哭音,听起来十分凄凉。所以大师级的人物虽然有他固定的风格,但是遇到场景的需要,完全可以变通自如。谭富英和杨宝森的脑后音共鸣也非常好,但是似乎较硬,不如马连良运用的收放自如。

马连良作为老生,我认为他确实象老哥说的那样是“临界点的人物”,打破了某些传统但并没有背离京剧的根基,但我只是从声音上说了点我的感受。老哥补充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1541

帖子

135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35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5-9 20: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几天又在中央台看到了有现代伴奏的京剧,但是还是觉得别扭。其实现代伴奏对于当时剧情气氛的烘托应该是有作用的,至少使音乐更富有表现力。之所以觉得不适我看还是京剧伴奏音乐本身与现代(西洋)音乐不合。虽然对歌剧是外行,不过我觉得歌剧的音乐是没有定式的,无论是序曲、间奏曲还是咏叹调宣叙调一类,都没有固定的格式,作曲家创作时的乐思并没有一个明显的限制。而京剧是一种程式化的艺术,无论从表演还是音乐都是如此。虽然京剧有新腔,有从别的剧种借鉴来得南梆子、娃娃调、高拔子垛板等等唱腔,但从总体上来说它有严格的板式。就举“一轮明月照窗前”为例,《文昭关》、《捉放曹》、《清官册》三剧都有这句,不但词一样,唱腔相同,伴奏也相同。歌剧音乐不可能如此,因为即使两部歌剧的音乐即使相似也会招来抄袭之名(借别人的音乐来调侃例外)。那么我认为京剧音乐是有其固有节奏的,是区分京剧与其他剧种的关键。京剧伴奏的“指挥”是鼓,鼓起的是掌握节奏,把握场面进程的作用,而唱腔的主要伴奏来自胡琴,所以琴师在设计唱腔中往往是至关重要的,京剧音乐也自然以胡琴唱主角。京胡是一件很有特色的乐器,虽然表现力不如二胡,但却很有“劲头”,它演奏出的音乐往往是富于节奏的(这也是京剧音乐本身的特点),演唱者和聆听者能很自然的与其合拍,很多老戏迷听戏总是摇头晃脑,就是把握到了这种节奏,这是京剧音乐的韵味所在。但是这种伴奏并非完美,与管弦乐团的表现力相比终究是差多了。对此的改进方法似乎不光是加入西洋乐器,听听老录音(191X——1960),伴奏中的胡琴占据了核心地位,月琴只是伴奏中的“伴奏”,而现在的录音里,月琴的声音变的明显了,甚至可以与胡琴平起平坐。我想这也许是提高表现力的一种措施之一。如今我们的艺术家们想到了西洋管弦这一急剧表现力的武器,但正是因为这种表现力破坏了京剧音乐节奏的平衡,听现代伴奏的京剧我几乎无法找到原先的节奏了,也就是为什么会觉得“别扭”,本质的韵味不存在了,京剧还能称之为京剧吗?!这一点日本人做的比我们好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1541

帖子

135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35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5-10 16: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去(上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也曾有很多“新戏”,加入电光效果,五色声光什么的,剧目多半是神怪武侠,老艺人对此多有著述,今天这些戏都没了,流传下来的反而是“技术层次”不那么高的戏,老梅早年排那么多戏,后来还不就是那几出。即使走这条路京剧真能“脱胎换骨”了,可是那恐怕就不是京剧了

就现在的水平看,我想交响乐不是要丰富唱腔,反而是掩盖唱者的不足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1541

帖子

135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35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5-10 21:03:3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恐怕不是谈改革的时候,象蚊子DX说的那样,传统的好东西都继承不了,还谈什么创新。与其什么“交响京剧”、“摇滚京剧”,我何不去听交响听摇滚好了,偏偏来听这个四不象的“京剧”呢?改革派也许还没弄明白京剧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就从修养上说,过去演老戏,演员要琢磨,看三国,读列国甚至正统的史书,不但读还得思考。现在能这么读书的不要说演员,除了历史专业的和爱好者恐怕也没什么心思花在这上面。书籍和影视作品中对历史“戏说”之类的改编太多了,史实就不说了,毕竟京剧也有很多于历史不合,但是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心态去演绎历史倒是不大妙。京剧历史不超过300年,但内核还是比较“古”的,传统的玩意不懂,演京剧就吃力。这点老艺人比新一代有先天优势。新一代如果光练嗓子,抖身架不从根上下功夫恐怕演出的戏就多少有点“不地道”。

今天的京剧艺术家的地位远比过去老艺人的社会地位高,可惜他们的成就与这种社会的认可并不是成正比。也许是当前的世道诱惑太多以至于令人无法专心于艺术,还是他们已经不再喜欢他们的职业?我总觉得在京剧的影响力远不如前的今天,把握传统不让其丧失要比盲目跟随潮流的“创新”更重要。“先定守局,再图进取”,李鸿章的这句话对大清军队来说虽然混帐但对现在的京剧确是良药,在本身水平下降的形势下,凭借以进为退的“改革”来掩饰不足,不但争取不来新观众,连老戏迷也保不住。像老哥所说那样,玩起各种各样的“花活”了,可惜还是逃不出各位的法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1541

帖子

135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35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5-11 22: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来了一位!我听的京剧都是磁带,只买过一张文昭关的CD,中唱正版,爆音太多没法听。余叔岩的磁带(上海中唱纪念版)我听了觉得不错,只是有几段伴奏换成新的了,结果反而不协调。

我想京剧就是一种存在,代表了一部分传统文化,有好有坏。吴汉杀妻自然是糟粕,我还知道《战蒲关》的王霸杀了老婆给士兵犒军,是够残酷的。还有《碰碑》中苏武化去令公的刀,《洪羊洞》的托兆,解放后因为迷信都改掉了,《奇冤报》、《探阴山》也曾一度禁演。但是实际上这些戏未必就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京剧的存在不是说教,它对于今天的人来说更多的是聆听、回忆和感触。日本有一出古剧,名曰《忠臣藏》,讲述赤穗藩47人为主报仇后集体自尽,江户幕府鉴于此严禁藩士复仇自杀。而这出戏代代相传至今仍然在演。文化是连续的,传统的精华可以作为我们今天的借鉴,其他的也可以留存在艺术中。更何况精华和糟粕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分得清楚,一样东西如果消亡了就不会再复还,还是慎重的好吧,毕竟我们已经丧失了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主题

249

帖子

1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0
注册时间
2002-12-19
发表于 2003-3-22 02: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主题

1315

帖子

5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6
注册时间
2003-1-14
发表于 2003-5-6 23:57: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剧是很烦人的
西方的很多著名演绎都有比较好的录音
而京剧的前辈们留下的都是些丝丝沙沙的录音
而现在的新辈们功力差远了
所以都不知道怎么才好


另外:
新一期爱乐介绍了DG新出的11张卡拉杨的集子
你们有没有兴趣买啊
但是那封面已经让人受不了
如果你们买了扫个封面(要大大的)给我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主题

1315

帖子

5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6
注册时间
2003-1-14
发表于 2003-5-7 00:0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电影里面蝶衣面张国容看到京剧没落了就自杀了
现在的后生没能继承前辈的刻苦
反而玩些花的
有什么用
单脚站立颤颤巍巍的
说句对白一点味道也没有
跟马连良那个时代的功力可真是差远了
如果他们留下了好的录音
那么也就由得现在的后生乱来也没所谓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主题

1315

帖子

5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6
注册时间
2003-1-14
发表于 2003-5-7 00: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葆玖说话不超过三句就要搬出他父亲来
自己不觉得可悲么不觉得脸红么
你继承了你父亲多少的本事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主题

1315

帖子

5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6
注册时间
2003-1-14
发表于 2003-5-10 11: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大唐贵妃》在北京演出时最高票价1800元呢
被称为“集交响乐与大歌剧元素于一体的交响京剧”
看看南方周末上梅葆玖的原话:我父亲一直就是革新派和超前派,他的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等都是经过多次改革才成为经典的。现在有这么先进的舞台设备,有庞大的乐队和华丽的服装。。。。。。在唱腔上我们要做的是用交响乐的配器丰富梅派艺术的唱腔。

唉,不说他了。

看了梅兰芳的贵妃醉酒,我才理解了袁四爷为何说男人浊气重,女子阴气重,唯有观音(旦角)才是得天地之精华。哈哈,自己也差点有倾向了。

京剧的配乐和布景的质朴让我想起国画的写意派,画中留出大大的空白让观众自己去填补。

创新?先继承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主题

1315

帖子

5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6
注册时间
2003-1-14
发表于 2003-5-10 11: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忍不住说一句:
“在唱腔上我们要做的是用交响乐的配器丰富梅派艺术的唱腔。”
背后是什么意思呢?
女子天生丽质就无需施脂粉,施了反而被减损了美丽。若是长的不上不下不好不坏的就一定要靠脂粉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主题

1315

帖子

5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6
注册时间
2003-1-14
发表于 2003-5-11 03:4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霸王别姬电影里面很好为我们示范了前人是如何学京剧的,当然还是这样打罚有违今天的教育理念,但起码要看看前人是如何用功的。

前辈的地位确实不怎么样,在霸王别姬的开头里送张国容去戏班,老师傅就说唱戏的和窑子里的同属下九流。

题外话:李鸿章的历史地位可能需要重新评价,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他分析形势冒着被时人后人定为卖国贼的风险,为清朝赢得了喘息的时间(主战只会加速国家的灭亡),并力行他的洋务运动,而且当时的八国使者都很佩服这位老人。起码从更大的篇幅来看,他心底里还是为了富强。

艺术从来不强迫业者去学,也不强迫观者去赏的。如果艺术到了靠强迫的化,我想它也没有存在的理由了。京剧做为传统文化的一员,同样是慢热型的,需要静心去听去看,才能慢慢品出一些味道的。在流行歌曲朗朗上口电视剧极度泛滥的今天,要让年轻人接受较漫长的入门过程确实不易。所以我想在娃娃时候就让他听几段,带他入门,至于将来则由他自己选择,这样也未尝是坏事。我想,繁荣京剧也不是一种意识统治国人的意思吧。

抚养孩子,要给他充分的自由。这我很赞同。我以为自由就是体现在让他多接触不同的艺术,而喜欢不喜欢则由他自己决定。因此让孩子听听京剧学学京剧,只要不是强迫,没什么坏事。强行不让他接触京剧,其实也是不自由的一种。就像清末的废除女子裹足,那是“先觉”为了解放妇女,为了男女平等,因此强令执行的。但是可曾想过当时很多妇女由此而带来的心理上的痛苦?如果改成不主张裹足,但选择权在妇女自己身上是不是会更平等更照顾到转型时期生命个体的承载能力呢。当然啦,无论在什么历史时代,右派总没有左派来得那么得人心,但是回头看的时候右派的思想似乎总是更合理一些。

如果觉得《斩经堂》里面的思想有悖于现在,那其实完全可以另排一些新剧来宣扬现在的思想。改动倒不必。就如莫高窟的壁画,王道士卖了经卷得了些钱就想发善,请了工匠把原来颜色脱落的部分全用些大红大绿描了。过去的还是保持原生态好。

bcdwsq兄一定也是对清末民初的历史很感兴趣吧。钱穆的《国史大纲》里面对“封建”二字的解释我挺赞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18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03-2-18
发表于 2003-3-29 01: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主人是个高手,在我看来。过一阵,写完毕业论文,你来给我推荐一点京剧好的曲目吧。我是很有兴趣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43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03-3-28
发表于 2003-5-11 00: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想想也怪难为那些搞京剧的。因为有些人总想把京剧搞到昨日那样的辉煌。觉得这样才无愧于国粹的美名。但那绝对是不可能的。有些人甚至说京剧要从娃娃抓起。我倒想说还是救救孩子吧。请给孩子们一些民主的自由,也让他们体会一下人类的另一种文明。今天的世界,是多元的文化,而且明天也必将更加多元。还想让一种文化、一种意识统治国人,已是绝对的不可能。所以京剧虽是国粹,却也不能要求大多数国人都喜欢。虽说穷则变,变则通,但京剧的穷,不仅是自身发展力度不够了,而且是时代发生了较大变化。西洋歌剧在西方还大行其道,因为他们的文化是连续的。而100年来,西风东渐,吹枯拉朽。中华文明全面遭到冲击。而中国又人祸不断。在这种背景下,欣赏京剧已有了明显的文化断层。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物欲横流也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想让京剧大发展,纯粹是做梦。其实所有的娱乐都有其适合的人群。绝对的老少咸宜是不存在的。可中国人的毛病就在于好大喜功,求大求全。以为一下子就可搞出来一个全新的东西。令人叹为观止,而博采众长似乎又是必须走的路。但据我浅陋的观察,中国人学西方,往往不得精华。可能是整整学贯中西的人太少了。而今天尤甚。于是所谓博采众长往往变成不中不西。四不象而已。可偏偏这些人有发号施令的权利。令旗一挥,人人都要响应。而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忽然跳出一个大马猴,自然观者云集。于是改革者欣欣然,确有奇效。但时间会告诉我们,根本不是那回事。今天看了祗园主人及各位大虾的发言,深有同感。我觉得像音配像这样的工作不错。京剧现在的任务我以为不是快速发展,而是认真梳理。象《斩经堂》这样的剧我个人认为就必须改。更应该像个悲剧。但现在我看来好像是在宣扬一些纯封建的东西。我以为重新发觉这里面的“以理杀人”,比改用交响乐来得更吸引人。所以一直以来很喜欢《四郎探母》,不仅唱腔好,故事也好。很人性化。我以为,这应该是京剧改革的一个方向。我从前不喜欢京剧,但现在很喜欢,可能是年龄大了,不喜欢一些像感冒一样的流行性娱乐方式了。而自认为也比较喜爱中国传统文化,于是喜欢上了京剧。体会到了他的美。所以我认为,在当前,传统文化没几个人喜欢的情况下,京剧再改也不会有人喜欢,除非不再是京剧了。
胡说了一顿,很喜欢这个题目,一直关注。因为没耳机,一直潜水,今天冒上来瞎说一下,敬请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43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03-3-28
发表于 2003-5-11 00: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想想也怪难为那些搞京剧的。因为有些人总想把京剧搞到昨日那样的辉煌。觉得这样才无愧于国粹的美名。但那绝对是不可能的。有些人甚至说京剧要从娃娃抓起。我倒想说还是救救孩子吧。请给孩子们一些民主的自由,也让他们体会一下人类的另一种文明。今天的世界,是多元的文化,而且明天也必将更加多元。还想让一种文化、一种意识统治国人,已是绝对的不可能。所以京剧虽是国粹,却也不能要求大多数国人都喜欢。虽说穷则变,变则通,但京剧的穷,不仅是自身发展力度不够了,而且是时代发生了较大变化。西洋歌剧在西方还大行其道,因为他们的文化是连续的。而100年来,西风东渐,吹枯拉朽。中华文明全面遭到冲击。而中国又人祸不断。在这种背景下,欣赏京剧已有了明显的文化断层。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物欲横流也是不争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想让京剧大发展,纯粹是做梦。其实所有的娱乐都有其适合的人群。绝对的老少咸宜是不存在的。可中国人的毛病就在于好大喜功,求大求全。以为一下子就可搞出来一个全新的东西。令人叹为观止,而博采众长似乎又是必须走的路。但据我浅陋的观察,中国人学西方,往往不得精华。可能是整整学贯中西的人太少了。而今天尤甚。于是所谓博采众长往往变成不中不西。四不象而已。可偏偏这些人有发号施令的权利。令旗一挥,人人都要响应。而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忽然跳出一个大马猴,自然观者云集。于是改革者欣欣然,确有奇效。但时间会告诉我们,根本不是那回事。今天看了祗园主人及各位大虾的发言,深有同感。我觉得像音配像这样的工作不错。京剧现在的任务我以为不是快速发展,而是认真梳理。象《斩经堂》这样的剧我个人认为就必须改。更应该像个悲剧。但现在我看来好像是在宣扬一些纯封建的东西。我以为重新发觉这里面的“以理杀人”,比改用交响乐来得更吸引人。所以一直以来很喜欢《四郎探母》,不仅唱腔好,故事也好。很人性化。我以为,这应该是京剧改革的一个方向。我从前不喜欢京剧,但现在很喜欢,可能是年龄大了,不喜欢一些像感冒一样的流行性娱乐方式了。而自认为也比较喜爱中国传统文化,于是喜欢上了京剧。体会到了他的美。所以我认为,在当前,传统文化没几个人喜欢的情况下,京剧再改也不会有人喜欢,除非不再是京剧了。
胡说了一顿,很喜欢这个题目,一直关注。因为没耳机,一直潜水,今天冒上来瞎说一下,敬请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QQ|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12-22 14:11 , Processed in 0.091239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