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楼主: Panshell

[复制链接]

169

主题

3023

帖子

144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44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10-24 10: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和版主如果都觉得没有什么见外的,我就继续一些奇谈怪论。
国庆期间,在家里看书听音乐,也看电视。有几个东西引起我的注意:

一、
朱践耳说学习音乐的时候,俄罗斯的老师说,中国不能学德奥的东西,那条路走不通。因为中国的五声音阶和他们的相距太大了,法国的东西倒还适合;要学只能学法国的。这个说法是否真实,不得而知;但值得思考的是,究竟有没有可以直接拿来就适用的呢?我看消化更重要,按那个时代最时髦的语录:活学活用。

二、
《大河之舞》风靡京沪,各种消息很多。我在隔壁有个帖子说起他们自带三层地板的趣事。昨天看了个叫《火焰之舞》的DVD,也是这种类型的,但明显逊色于他了。据说《火焰之舞》是他原来那个最杰出的男主角跳槽以后搞的。国内一个研究舞蹈的介绍说,爱尔兰踢踏舞原来是很简单的,甚至是粗俗的。这个是否给了个启示,我看他们的成功,就是一种创意的成功。毕竟把简单的幻想丰富一点,要比把丰富的幻想在丰富更容易。

三、
其他的关于声音的消息。
如贵丰和贝森多夫都推出了自己品牌的喇叭,但设计的理念全然不同。说的都很有道理。搞不清楚实际聆听的时候,究竟谁的优势明显。
如新音源的消息。刘汉盛的经典发言是:CD误我20年!几个老总编辑都呼喊。但是以声音占优的YBA老板,他另有高见。这个争论的焦点是多声道的话题:究竟多声道好还是立体声好?

请问楼上老兄:你说的陈钢的《金色的炉台》,好像是依据一首男高音独唱歌曲编写过的小提琴练习曲之类的东西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主题

3052

帖子

128

积分

荣誉会员

俱乐部理事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8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10-24 10:26:09 | 显示全部楼层
片叔,没你不热闹
炉台是文革男高音,还是什么新疆之春,我表哥是学提琴的,到我家就拉这个,我那张梁祝的背面就是潘寅麟拉的这些,但录音陈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主题

1285

帖子

128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28
注册时间
2003-9-9
发表于 2003-10-24 10:2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是年龄因素吧,近年来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远不及以前了。我就死守双声道了罢。是的,《金色的炉台》是根据《红太阳的光辉把炉台照亮》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主题

3052

帖子

128

积分

荣誉会员

俱乐部理事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8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10-24 10:35:19 | 显示全部楼层
片叔,刘汉胜什么意思?对sacd的肯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023

帖子

144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44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10-24 10: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句歌词,不知道是否忘记?

我站在高高的炉台上,
这里是毛主席到过的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023

帖子

144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44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10-24 10:4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刘有几个观点:
一个,他认为CD是有不足,但都有不足,如LP,而且LP与CD是两回事情
一个,他觉得多声道确实好听,比CD好听,而且很容易克服CD摆不平的问题
一个,从现实看趋势看,多声道是方向,至少年轻的都容易接受

他说的是DVD-Audio的声音,是以音乐的软件来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主题

1285

帖子

128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28
注册时间
2003-9-9
发表于 2003-10-24 15: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象明白一点我们分歧的结点在那里了。
再把“文革”初我的一段小事给你说说(和上句话无关):其时父亲已进了棚子里,母亲被下放到八十几里外不通公路的一个农场,家里就我和两个哥哥,小孩儿不会照料自己,不上几月,我们都长了满身的虱子,邻居教我们用滴滴畏来搽(家住医院有这东西),那天我和二哥用棉球蘸上就往身上抹了一斤装的大半瓶滴滴畏,大哥放学晚些,回来后发现了满身燎泡淹淹一息的俩弟弟。邻居把我和二哥送进了急救室,大哥则摸黑一人走了这八十几里第二天太阳老高时找到了正在打石场敲碎石的母亲......
我之所以想搞清楚这段历史还基于这样一个思考,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不象押宝一样把这整个国家的荣辱盛衰都寄托在一个或几个人的身上呢?
贴一开,确实觉得这几天心里灰蒙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主题

3052

帖子

128

积分

荣誉会员

俱乐部理事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8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10-24 15:4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否兄不必如此,我觉得器材论坛评价器材一般可以争出个子丑寅卯,音乐唱片则不同,不同观点应当同时并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1541

帖子

135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35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10-25 01: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50年代有一出名为《三座山》的现代戏,以下是吴祖光对这出戏的评论以及另一人的驳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1541

帖子

135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35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10-25 01:5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1541

帖子

135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35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10-25 01:5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1541

帖子

135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35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10-25 01:5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1541

帖子

135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35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10-25 01:53: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另一篇论述京剧传统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主题

1541

帖子

135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35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10-25 03: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Panshell是请各位前辈们谈戏,不过看了几位的帖子,我这小子忍不住还是想说几句,这几天找来《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和《沙家浜》的剧本读了。

饼叔对样板戏的回忆是美好的,但是我对样板戏的印象不好。在过去的讨论中,我们都说音乐不是品位的象征,不是能使人提升道德的灵丹妙药。但样板戏的出现,不是为“已经掌握了一定钢琴技巧的人”而作的,不是为面包为还债而作的,不是为“出于心灵亦希望至于心灵”而作的;从戏本身说,样板戏无疑是歌颂了赞美了,光辉灿烂,无限美好,音乐催人奋进更能净化人的心灵,并且彻底打倒旧的“腐烂的”旧戏以及丑恶事物;如果我的理解没有错的话,这些戏的产生目的就是为此,同样当年出演样板戏的人也宣称受到了教育,他们的思想境界也已经通过演戏得到了升华,事实如何呢?钱浩梁当年怎么批斗李少春的,现在是众说纷纭了;《红灯记》钢琴伴奏版的殷**当年白纸黑字写到“洋人的死尸作品毒害我的心灵......和声、复调、曲体都是旧框框......”。这样看来,样板戏能够算得上是一个美好的,激动人心的成功吗?

从技术角度看,样板戏乃至现代戏都不能算是京剧,到象是带有“京剧唱法”的歌剧或者话剧、舞剧。不能否认样板戏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从音乐和唱腔设计上看(纯粹从艺术角度而不是以京剧的立场),大部分现代戏都达到了相当水准。唯一欠缺的是所有的努力其实都是在一个地方“挖坑”,大家仅仅是从一个角度去说事情,看事情,在今天看来这种手法和眼光未免太过单一和狭窄了。这种结果造成了表演的程式化,而且比传统京剧的程式还要严重的多。举个例子,《空城计》的诸葛亮,马谭杨奚四人在不超出人物的本身性格范畴上的表演都各不相同的。而这种演绎方法可能出现在任何一出现代戏,其中任何一个人物身上吗?这种狭窄是否造成了现代戏在立意上的薄弱呢?但最重要的是现代戏这个“坑”栽不活传统京剧这棵老树。两者有本质区别:现代戏是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当前的世界,而传统京剧则是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逝去的时代,两者在表面(某些音乐形式)上可能取得某种一致,但是骨子里流淌的是不同的血液。饼叔认为传统京剧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牛鬼蛇神,贯穿其中的主线就是存天理灭人欲,道德至上的宣传。但在我看来,与现代戏所包含的雄心勃勃的功利性相比,传统京剧只能算得上是娱乐片儿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主题

3052

帖子

128

积分

荣誉会员

俱乐部理事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8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3-10-25 09:32:33 | 显示全部楼层
纠正一个说法,我对样板戏没有美好的回忆,我的年龄很尴尬,教老唱片、肖复兴他们的年龄,我对文革初期及文革前没有什么概念,相比后来者如老弟,我们又不能很客观超脱看待这一过程,在接受外界教育时候,耳朵里面全是样板戏,腻啊,但毕竟从小接受的就是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东西不少,对样板戏中含有的英雄主义成份有强烈的共鸣,我觉得这是其中有价值的部分,当然,今天的人回头来看,就像贝多芬英雄遭到今人嘲笑一样,对中国革命是也是有种种不同看法吗。钱浩梁、刘庆堂等等在文革中的所作所为说明不了什么,这是人性在特点历史条件下恶的爆发,当年卡拉扬、施瓦茨科普夫加入纳粹,克纳佩茨布什热脸贴希特勒的冷屁股,伯母、科尔托、里察斯特劳斯……种种的不名誉,不能就否定他们的艺术,更何况文革时期是打着“两为方针”、为建立一个新的秩序的名义啊。
对传统京剧,我觉得个人保留自己的看法,我觉得糟粕与精华参半,而且其中的主线是存天理灭人欲的,这也不奇怪,剧本就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老唱片说经过个阶层百姓的接受,说句不好听的话,老京剧经过什么样人的选择和锤炼?京城的小市民、清朝、民国的遗老遗少,腐酸文人都把他们的理想和价值观念塞进去了,京剧早已经失去了新鲜的活力了,我说过,我从小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这几类人我接触很多,再是民间的戏剧,我以前也说过,我在山西时候,看见农民对县剧团的梆子的狂热,我虽然并不喜欢那个东西,但也惊叹民间戏剧强烈的生命力和植跟于人民中间,从这点说,“二为方针”有些并不全错,不要以为听了些德国奥地利就以为不是老百姓了。
现代的东西我觉得我们进入市场经济太快了,在文化领域也进入那么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QQ|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5-2-21 18:07 , Processed in 0.111462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