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1-10 11: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音箱的分频设计,个人认为主要是为了让声音可以覆盖整个设计的频率响应范围。在单个单元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就增加单元,增加分频。另一方面,单元多了,就会有更多的配合问题,比如相位失真,频响衔接等等各样问题。
有些厂家单元设计比较牛逼,一个单元可以覆盖很广阔的范围,这就是为什么有些非常厉害的喇叭,却只是两分频的原因。
Barefoot的单元都不算是什么牛逼单元,也就和真力, ADAM等档次的喇叭差不多的单元。所以要通过增加单元覆盖频率
27一代,30K的上限显得有点寒碜。所以2代增加了高频范围到45K, 不过高频单元换了以后,往下的覆盖能力就下降了。于是中频两个单元要往上扩展到3000Hz。这样,两只5寸中频单元只能分开负责不同的频率段,所以就出来了3.5way。中频单元负荷增加,这点是可以肯定。可以认为,2代高频提升,中频下降。
Thomas肯定是十分清楚这点的,所以就出了26。26增加了一个中高频单元负责800-4k。4k以上有高频单元负责。这样一来,超低由双10寸炮负责,低频有双5寸负责,中高由单2.5寸负责,高频有尖鼻子。高中低频质量自然上去了。
再看看MM12的设计,基本也是这个思路,不过12单元基本是26的翻倍,不过26是更接近12的箱子。面积小可以买26,基本就是一个小MM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