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968|回复: 26

专辑:"说三道四"

[复制链接]

108

主题

1315

帖子

5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6
注册时间
2003-1-14
发表于 2004-3-10 03: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先来第一辑--音乐与音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主题

1315

帖子

5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6
注册时间
2003-1-14
 楼主| 发表于 2004-3-10 03: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片子》试音的几点缺憾:答一位年轻大虾
答一位年轻大虾:《金片子》试音的几点缺憾
这是蔡琴前些年一张新录制的片,曲目是蔡琴尝试在演唱风格上新突破的碟片,主导的是爵士风味。伴奏乐器有二类,一是钢琴,一是低音提琴、爵士鼓等爵士惯用的几件原声乐器。

蔡琴有很多录音“出众”的发烧级碟片,也是港台喜欢用的器材测试片。像他这一类通俗歌手的碟片,都有一个特点,即几乎没有现场好的录音,蔡琴也不例外。这个涉及到演唱的问题,特别是华语流行通俗歌手发音的问题。所以,他们最杰出的碟片都只能是录音棚里的一张张杰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为什么流行通俗歌手的真唱很难推开的直接原因。

蔡琴等很多这些歌手的碟片,都是后期制作的成分很大像她著名的《老歌》《民歌》,有的喜欢前者,有的则爱后者。其实二者莫不如此依赖后期的制作完成的。

今天我们这里且不具体讨论这二张碟片的问题。我想说说,假如《金片子》以及用它试音的几点缺憾。
前提条件是:假如这张《金片子》是一张纯粹真实的录音,没有太多后期添油加醋的信息,他本身有的一些缺憾。

一个是蔡琴的歌声。发声的流派很多,美声所以特别自信,很大原因是他美声可以做到高低声音衔接自如,声线粗细比较一致,从我们普通听这来说,高音可以上的最高而不发憋发干,低音可以下的最低而不散不松。

蔡琴是我喜欢的几个通俗和流行歌手之一,前几年,她在广州网易做客时,我还专门上网捧场。蔡琴回答我的问题很老到,只是说,谢谢,你观察的很仔细。

她的歌唱最大特长是嗓子松弛,发声自如,吐字清晰,韵味醇厚。这些不是一般的水平,而是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来鉴别松弛、自如、清晰、韵味-的最后结果了。但是她的天限也很明显,这个是影响到用她的歌声或碟片测试的第一个原因。

她的第一个天限是力度变化很小。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歌声如果强弱不够,特别蔡琴的歌曲都是短拍子居多,不容易听出声音的微妙变化。

第二个是音域很窄。我们总习惯要用钢琴来烤量器材测试声音,最主要是他的音域宽广,可以很容易听出各个频段衔接如何,声音是否作到平衡。尤其注意换声点的衔接。

第三个是嗓音纯度不高。有人觉得特别有味道,这个没错,但以这种声音对比试听,有些麻烦,不容易鉴别器材本身对声音改变的影响多大。

另一个方面来说,就是这张碟片曲目带来的原声乐器问题。爵士音乐所用的,尽管也是原声乐器,但与我们习惯的古典音乐原声乐器还是不同的,更不用说爵士的演唱原声比重有多大。这里我们只说他的原声乐器,不说是否用了电声的问题。

以钢琴来讲,爵士所用的钢琴与古典音乐所用的钢琴,是不相同的。即使是钢琴本身用的一模一样,但他们对音色要求是不一样的。很多爵士钢琴手在古典琴上弹奏显得非常困难。

古典音乐用的演奏琴一般都相对显得琴键更“沉”,二者对击键要求不同,对发声要求不同,因此爵士钢琴手常常控制不住这种古典的演奏琴。

我第一次听法奇奥里钢琴,就是去听一个法国的爵士乐团演奏。整台演出,钢琴声音很小很小,后来有机会在同一个场所再听一场三重奏演出,声音可谓是大放异彩。二场演出都没有用电声扩音,声音的感受完全不同。

回头说到蔡琴的这张碟片里钢琴的声音。由于曲目的特点,第一、第七、第九等几首由单独由钢琴伴奏的曲子,都只有琴声的中高音,突出的是高音的晶莹剔透。这也是很像她的其他录音,那些钢琴听来总像是电钢琴。

我个人觉得,蔡琴碟片的钢琴,应该还是正规的演奏琴。虽然这张片里琴声录制的比其他的好点,但还是不容易感受到钢琴圆润宽厚的声音。我们曾经在录音室试过她的另一张名盘,结论是,很难听出蔡琴碟片的钢琴声的全面表现。

尽管蔡琴这张碟片的琴声录的略好,但为什么一定非要选这个?也许是熟悉蔡琴吧!其实第一次听蔡琴唱爵士,很多人也是陌生的。古典音乐的曲子陌生也是没关系,多听几首多听几遍,也是可以做到一回生二回熟的。

优秀的钢琴录音太多了,就是演绎、曲目和录音都好的。建议有条件的朋友找二张听听,一是“普列特涅夫弹肖帮”,录音室录音;另一是“霍洛维茨在莫斯科”,现场录音。他们都是DG的精品,录音决非那些发烧碟片可比。前者用汉堡产的斯坦威,很烤系统;后者可听美国产斯坦威最美的琴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主题

1315

帖子

5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6
注册时间
2003-1-14
 楼主| 发表于 2004-3-10 03: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老录音(单声道录音)对系统的一点好处
这是我原来准备放在HIFI论坛的一个帖子.我怕挨砖头,还是贴在这里了.一共说了三点,这是第四点.

第四是很有争议的一个话题:历史老录音,尤其是单声道录音

发烧友最难接受的是历史录音,尤其是单声道的录音.我并不要求大家都去买这些碟片.我想说的是,对他们千万不要一概排斥,其中有不少好东西.最好慢慢接受一点,否则会错失享受很多珍品机会.

现在保留下来的单声道,演绎根本就不用多说了,单单说那些录音可以接受的,不是那些录音很糟糕的.事实是录音糟糕的,如不能处理的,唱片公司基本都放弃了.

有的单声道录音会给你惊喜,而且单声道录音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是烤调校的功夫:调整清楚的单声道钢琴,少了很多很多的"水缸声"!如果你觉得系统的水缸声多了,不妨拿一张单声道的录音听听...

特别推荐大家注意一下EMI的参考系列!
都是单声道,可以说张张都有出色表现.

单声道录音的选择顺序,第一选择是钢琴录音,最好少选乐队或小提琴的录音.
这是最近听的一套老梅耶的钢琴.6张2套。她是法国流派钢琴家。这套碟片值得一提的是,钢琴录的重量感出奇好.基本是55年的录音,20年代后期的录音,累计大约一张碟片的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主题

1315

帖子

5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6
注册时间
2003-1-14
 楼主| 发表于 2004-3-10 03: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搬个板凳坐下,聆听老唱片大哥的教诲。
鸡蛋里面挑骨头:某些偏颇思考的再思考[问题]
最近看到一些帖子,振振有辞,比如这个叫亲近艺术与科学远离玄学与神话。我个人赞同他的很多观点,或许说赞同他本质的东西,但说的不少意见,很容易引起大家误读。所以,也谈谈自己对这些问题思考观点的再思考。


1、没进过音乐厅的“听音大师”
最近,本人有幸参加了一场由南方某著名“听音大师”主持的一场Hi-Fi器材演示会(实际上是某厂产品的推销会)。大师自称听Hi-Fi多年,特别注意定位、声场、解析力等,并告诫发烧友们要“多练耳功”。但“大师”当场为演绎器材使用的大都是些高不成低不就的“发烧盘”——张学友、蔡琴、大眼妹之类的“声乐”,加州酒店之类的摇滚乐,以及与Hi-Fi一点沾不上边儿的电钢琴等,本人耐着性子听了几张,感觉这套器材在表现流行歌曲、电子乐等方面还可以,听不出什么大毛病,后来应听众要求,播放了几张由发烧友听众自带的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合唱幻想曲》等西方古典音乐唱片,这套Hi-Fi器材马上不Hi-Fi了:钢琴声明显失真;唱片里那架几十万美元的“斯坦威”连降数级,颇有国产低档钢琴的“水果糖味儿”,小提琴带有明显的声染色,好听但不保真,那把“瓜奈里”琴的琴弓上好象抹的不是松香,而是蜂蜜,那种甜的发腻的感觉叫在座的几位来自交响乐队的发烧友大摇其头。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整套器材左右声道接反,小提琴组与大提琴组来了个大换位,可谓声场大乱,定位全反,然而,“大师”全然不知,还在大讲特讲这套器材定位如何准确。按说“大师”耳朵并不差,可以听出演员口型大小:××是血盆大口、××是樱桃小口,甚至可以听出线材的含铜量和脚钉的材质,可惜的是“大师”对音乐的最高形式——交响乐与交响乐队一无所知,恐怕一辈子也没进过音乐厅,要不然怎么会把酒巴音乐家克莱德曼当成浪漫主义钢琴大师了呢,怎么连交响乐队在舞台上的排列摆位都不知道呢?


再思考第一:用古典碟片试听就一定能听出系统问题?
我个人很喜欢的瓦尔特指挥的碟片,无论演绎还是录音都很有水准,用他试音如何?

老唱片 附上了此图片:



2003-06-14 12:10



老唱片
特级会员

注册日期: Nov 2001
性  别: ?
来  自:
发贴数量: 1247
会员积分: 35

2、主治“发烧疑难杂症”的“偏方大夫”
笔者一位老战友,80年代初期定居香港经商,日前回国探亲,战友见面甚是亲热,由于当年我们在部队一块装过胆机土炮,话题自然落在发烧经上,听完我那套“不够档次”的“洋枪土炮混合器材”(声雅放大器、金琅音箱和马兰士CD机),战友立即给我开出几味可使器材连升三级的“偏方”,并声称,这些偏方均来自权威音响杂志,保证药效奇灵:处方之一:用朱元璋老家凤阳县明代旧城墙上的一块砖头,压在马兰士之上,立即克服数码声过重的缺点;偏方之二:用水晶石脚钉三颗置于功放下面,其中一颗放在变压器之下,保证功放连升三级,虽比不上“马克·列文森”,但赶上“金嗓子”没问题;偏方之三:将CD唱片用照相机闪光灯照射十五次,然后放进冰箱冷冻三小时,16比特变成20比特,盗版超过正版;偏方之四:用橡皮榔头将音箱从后到前,从下到上一通敲打,高音甜美,中音丰富,低音强劲,音箱能与B&W801一比高低。偏方之五:用60年旧“的确良”军装撕成布条,包扎线材,音场更宽,定位更准,音色更美。五味偏方各司其职,君臣互补,省钱节能,何乐而不为之呢?

听完老战友一通高论,本人目瞪口呆。
我在聆听“听音大师”主持的演示会过程中,感到他对器材满内行。专业术语一串又一串,本人也只能听个似懂非懂,问题在于“大师”没进过音乐厅和歌剧院,全凭使用高档器材播放流行歌曲、摇滚音乐练就了纸上谈兵的耳功,主观随意性太强,因而闹出左右声道不分的大笑话,理由很简单———远离了音乐。我的那位港商战友是电声专业的近亲———专业无线电出身,但从他给我开出的偏方看来,此君已走火入魔,远离了科学。


再思考第二:爱好音响,业余者专业者迟早都得走火入魔?
哈哈,我想起刘仁阳的“绿布”调声,看来此君早已走入18层地魔做教主了。

老唱片 附上了此图片:



2003-06-14 12:12



老唱片
特级会员

注册日期: Nov 2001
性  别: ?
来  自:
发贴数量: 1247
会员积分: 35

4、掌握一些音乐常识,到音乐厅去修练耳朵
追求高保真,首先要知道“原汁原味”(这个词儿也不准确)。发烧的目的,是为了听音乐,花成千上万元甚至十几万元购置器材,天天在家听什么摔玻璃、砸瓶子,还不如到废品收购站去,那儿摔瓶子的声音绝对是Hi-end级的。我的体会是:一是要阅读一些音乐史,了解一下音乐怎样从古代人的嘴巴和手掌进化到现代交响殿堂的,了解一下各个历史时期大师们创作背景、经历和风格;二是了解或掌握音乐的要素、织体、结构、曲式等;三是了解当代著名乐团、指挥、演奏(演唱)大师的特长与风格,以上为“看音乐”的过程,不一定能全看懂,但读起来其乐无穷,通过这些,就可以知道为什么经典音乐长盛不衰,而流行音乐朝生暮死了。四是多听现场,到音乐厅去感受“高保真”,没听过现场的朋友不仿“出点血”听一场现场演奏的“命运”交响曲,那种夺人心魄的震撼力是任何艺术形式也做不到的。通过听现场,还可以非常直观地感觉到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键盘乐器等到底是什么音色,整个乐队是什么音色、交响乐队、室内乐队在舞台上是怎么摆位排列的,什么叫双管制、什么叫四管制、交响乐队的不同编制是如何做到整体音响平衡的,所谓声场、定位、解析力、穿透力、动态范围等到底是个什么感觉,大学声学系的教师们,经常把学生们“轰”到音乐厅去练耳朵,恐怕也是为了叫他们通过艺术去体会真正的“高保真”。

再思考第四:懂乐理懂乐器就可以成为金耳朵?
会弹斯坦威琴的人,就是斯坦威的调琴师。摩尔说斯坦威最好的调琴师不到10位。真笨,多封几位啊。

老唱片 附上了此图片:



2003-06-14 12:17



老唱片
特级会员

注册日期: Nov 2001
性  别: ?
来  自:
发贴数量: 1247
会员积分: 35

3、高保真在哪里?
国际上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在正规的音乐厅或歌剧院演出交响音乐、歌剧、芭蕾舞等是不允许借助任何电声设备扩声的,所以,听众在这种听音环境中听到的只有来自舞台的乐器声、人声和噪声;来自观众席的噪声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反射声(在录音棚里少了来自观众的噪声)。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高保真”。而摇滚乐、流行歌曲正相反,它们只能通过电声设备来美化、修饰、放大,那种震耳欲聋的声音在现场就无保真可言了。日本、韩国、中国(包括港台)以及东南亚一些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度,是世界上最大的Hi-Fi器材市场,这些地区的音乐爱好者享受不到欧美地区听众随时欣赏现场音乐会的耳福,有些中小城市包括港台地区的发烧友恐怕一辈子也没机会“品尝”现场交响音乐会或室内音乐会的“原汁原味”的“西式音乐大餐”,多数人只能通过唱片和器材“品尝”“音乐罐头”。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想把欧美一流交响乐团或室内乐团搬回家,恐怕只是天方夜谭,假设你的器材和唱片都能做到100%的Hi-Fi,但放音时同时又加入了你所在环境的反射声与噪声,“高保真”已加入了“添加剂”,已无原汁原味的可能了,所以,本人认为,高保真在音乐厅、在歌剧院、在录音棚里的古典音乐之中。那种经过电声放大的震耳欲聋的摇滚乐、流行歌曲在它们的现场只能是“高保假”。

正是没有高保真,才有这么多的厂家与烧友在追求它,这是爱乐发烧的最大魅力,有一则西方幽默很是耐人寻味:厂商甲在推销他的食品流水线时声称:“我这条流水线极为先进,把一头牛从前门赶进去,一按电钮,后门出来的全是可口的牛肉罐头!”厂商乙则宣称:“我的流水线更为先进,如果您认为罐头不够鲜美的话,可以从后门处倒回去,一按电钮,前门出来的还是那条牛!”,如果把厂商甲的宣传比做是制造唱片的过程,从现代技术角度上看,完全是可能的,但把厂商乙的宣传比做是在家中通过器材还原音乐的话,则完全是不可能的,那条牛无论如何也回不来了,要能回来,就是“吹牛”了,发烧友们对Hi-Fi的追求,实际上在加工这盒牛肉罐头,说的高雅一点,追求Hi-Fi,如同摄影师拍照,画家作画一样,是对美的追求,是对艺术的再创作,音响发烧里边既有科学又有艺术,其中包括了声学、电声学、电子学、材料学、建筑学、生理学、心理学等科学和有关艺术方面的诸多学科,烧友们应该清醒理智一些,多学勤练,精打细算捂紧钱包,好钢用在刀刃上,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大享受,以求得一个与音乐厅现场演奏相对接近的“近似值”。

再思考第三:HIFI是什么,脑袋怎么想就是什么?
HIFI不能100%还原原音,所以99.9、99.99其实是一样的。看来小数点没有一点意义。

老唱片 附上了此图片:



2003-06-14 12:50



老唱片
特级会员

注册日期: Nov 2001
性  别: ?
来  自:
发贴数量: 1247
会员积分: 35

5、改造听音环境,建造自己的音乐厅
世界著名音乐厅歌剧院都是符合建筑声学要求的,吸声、扩散、隔音、防震等均做得十分讲究,正常条件下的交响音乐会、歌剧、室内音乐会是不借助任何扩音设备的,传到听众耳朵里的声音不包括“电声”,专家们经常告诫发烧友,良好的音响系统必须在声学特征合适的房间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国内知名的音响专家,他们的器材都不够“发烧”然而却很好听,主要原因是他们的房间“发烧”,如果把一套顶级器材放到浴室或棉花仓库里,肯定大打折扣,烧友们为脚钉线材大把花钱,还不如在改造房间声学环境上下功夫,这才是发烧的高级阶段,房间的尺寸不好改了,但使用了硬木地板,四壁抹有灰层,再适当调整一下家俱的位置,在适当的位置挂上油画、壁毯,增减一两个装饰物等等,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思考第五:我想改造好就有好声?
世界上成千的音乐厅或歌剧院,如此说都是可以好声的,赶快依此办法把他们都改造成真正“好声”的金色大厅。

老唱片 附上了此图片:



2003-06-14 13:04



老唱片
特级会员

注册日期: Nov 2001
性  别: ?
来  自:
发贴数量: 1247
会员积分: 35

6、合理搭配器材、组建“迷你”交响乐队
用音箱、放大器、CD机这三大件再现少则几十件多则上百件乐器的交响乐队,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但又是烧友们梦寐以求的,越高级的器材离Hi-Fi越近,这是真理,但问题却是两方面的,一些器材搭配在一起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这里不但有“耳功”高低问题,还有个人喜好的问题,于是在发烧界流行各类“搭配原则”,我看叫搭配技巧还可以,叫“原则”不合适,明明是代理商的商业炒作,时间一长,也就成了原则了。前几年有人称“天朗”加“金嗓子”为“绝配”,几年以后,又称“卓力”加“金嗓子”为绝配,既然都叫“绝配”了,怎么又出了“新配”?我认为没有统一的原则,在练好耳功的前提下,自己觉得好听足矣,常看一些文章说××器材搭配不当造成声音难听,“金属味”太重或“木头味”太浓;××器材搭配得当,能发出天鹅绒般的声音,笑话,交响乐队的乐器除了金属就是木头(或合成),哪位听过天鹅绒的声音,难道是幕布在歌唱?如果非要说原则的话,我的原则就是“好马配金鞍,瞎驴配破磨”。

一套器材好比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头,在整个系统中,最短的木板是音箱,从技术指标上看,音箱最差,西洋乐器中的钢琴、低音大管的低频下限可达27Hz左右,管风琴更低,但家用音箱能做到40Hz就不错了,所以一些资深烧友都是以音箱为中心进行搭配,这是科学的。像被商家爆炒多年的罗杰斯3/5A,用多么高级的放大器,也表现不了交响乐队宏大的气势,在听音环境和经济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尽量选择高素质的落地箱(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再高级的落地箱,也是人造出来的,体现了设计者自身的音乐修养、听音爱好和商业取向,不可能100%的Hi-Fi,不过只更加接近Hi-Fi而已)。然后按照性价比对等的要求和自身的爱好去选择放大器和CD机。

再思考第六:“天朗”搭“金嗓子”、“卓力”都不配”,究竟“绝配”何为?
我也知道二者都不是“绝配”,但还是没看明白究竟要如何搭配。

老唱片 附上了此图片:



2003-06-14 13:06



老唱片
特级会员

注册日期: Nov 2001
性  别: ?
来  自:
发贴数量: 1247
会员积分: 35

7、科学理智发烧,远离玄学与神话
港台地区的一些财大气粗的发烧友,在购置了几十万上百万的器材后,仍感到不满足,为了能找到摔碎的瓶子的每个碎片的准确落点、为了判断蔡琴唱歌时的准确年龄,为了“拳拳到肉”、“耳朵出油”,开始构筑一个全新的学科——“音响神学”或“Hi-Fi玄学”,各种论文应运而生,什么《试论秦朝砖头对提高CD机声道分离度之影响》,什么《浅议音箱外皮颜色对阻抗曲线的改变》、什么《紫檀木脚钉对加大功放电流之作用》等等,一些“发烧高招”、“技术”、及产品相继出台,什么用真丝包装的避震砖、CD神油、CD神膜、CD神笔;什么唱片冷冻术,功放敲打术,线材照射术;什么带有方向性的印刷线路板(连左右声道接反了都听不出来,楞能听出线路板的方向性?),等等都来了,这些与科学、艺术均不沾边的东西确实有人相信;制造音响神话的人出于什么目的,本人不得而知,而倒霉的是相信音响神话的人,要花成千上万的钱去买避震砖、CD机神油神膜之类,但这些跟Hi-Fi有什么关系可能只有自己心中有数了,我既不是科学家又不是艺术家,但坚信发烧爱乐应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不是练气功,更不是跳大神能解决的,希望走火入魔的朋友能走出误区,回头是岸,站在科学与艺术的角度上去发烧吧。

再思考问题:避震对声学来说,是科学、还是玄学、或是反科学?
马克思主义反对本本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反对形而上学,看来还是很有道理的。
再思考问题结论:音响像黑白照片,不是只有黑与白,中间的灰色比黑白更主要、更值得思考!

特别说明:再思考为老唱片所言,问题为转贴。
(完)

老唱片 附上了此图片:



2003-06-14 13:19



b29-mk
中级会员

注册日期: Apr 2003
性  别: ?
来  自:
发贴数量: 151
会员积分: 13

老唱片:
好文一篇,抓往重点,击着要害,的确HIFI的价值观就是最大的接近值,谁也不可能有事无事的天天去剧院听交响乐,要不能有这么多的音响网站吗,基础工作很重要,了解音乐及各种乐理知识,甚至电声学,建筑声学等等,如果拿100万去买套顶级音响,很简单,有钱的人去买即可,但你是学不到内涵,不知道其中的乐趣,但你学到以上有关的知识,那还真的象模象样的拿出十年八年的功夫来,其实唱片兄已万事俱备了。只欠。。。。。。
另:SONY版哥伦比亚交响乐团我那里有十多张,他家的乐团配置在我那套器材上重播乐团演奏感觉在整体的能量感还不是一般的小,但SONY其它科目曲子效果都是不错的。
唱片兄原在哪个军区服役?本人也是个军人,军队的素材更有的聊,光韩战版本我就研读过7个版种。从古至今的战役都是我的兴趣,一听交响乐就有联想,以这样心态来听交响乐应该算是正常的了。



2003-06-14 14:30



老唱片
特级会员

注册日期: Nov 2001
性  别: ?
来  自:
发贴数量: 1247
会员积分: 35

SONY版的录音并不差,在很多系统上容易声音偏薄,我认为是他走中性路子的结果。其实是对系统的一种考验。估计在你的系统上没有太大的问题。特别是SONY他们气势如虹的时候收购了老美的那些好东西,都是经典。

瓦尔特是20世纪超一流的大师,他与富特文格勒关于柏林爱乐交椅的争夺结果,预示着古典音乐的一个转折,既从纯粹艺术至上到商业与艺术的结合。他不仅仅是演绎作品的出色,而且更大功力是把不入流的美国乐队训练成世界上三四流的乐团。这是大师过人之处。

以前看过一个资料,他们录音最多的那个场所,就叫“军人大厅”,录制出来的声音出奇好,特别是弦乐尤其好听了,让人非常意外。但有人因此说他也是那种讲究录音的。我以为讲究录音,讲究乐团的发声,未尝就是坏事。今天看几乎所有大师都是这么做的,当然除了托斯卡尼尼。

瓦尔特的碟片值得多买点,SONY后来发行的,还是原来报纸版,都不错。一般CD翻录时处理过的唱片,我和赵阔兄都不大喜欢。前一段我还买了他的另一个老版本的马九。

他的片除了我上面说到的优点,另一大好处是,在什么系统上播放,都很好听,系统都有相当出色的表现。去年有一次,我拉了二位金耳朵去鉴别一套系统,开始就是放他的碟片,表现非常,后面再试其他的,丑态败露,哈哈,反过头说,他不能拿来烤系统。



2003-06-14 16:04



老唱片
特级会员

注册日期: Nov 2001
性  别: ?
来  自:
发贴数量: 1247
会员积分: 35

EMI版

老唱片 附上了此图片:



2003-06-14 16:16



老唱片
特级会员

注册日期: Nov 2001
性  别: ?
来  自:
发贴数量: 1247
会员积分: 35

另一版本

老唱片 附上了此图片:



2003-06-14 16:17



b29-mk
中级会员

注册日期: Apr 2003
性  别: ?
来  自:
发贴数量: 151
会员积分: 13

您好象仍在亢奋中不能自已,问题还有一半未回答?还是我太着急,其实您仍在续之中,喝完酒后把它作完。



2003-06-14 19:06



老唱片
特级会员

注册日期: Nov 2001
性  别: ?
来  自:
发贴数量: 1247
会员积分: 35

老大:有些话题,网管警告过好几次了,不好说。以后有机会面谈吧。
继续上面的



2003-06-15 08:02



老唱片
特级会员

注册日期: Nov 2001
性  别: ?
来  自:
发贴数量: 1247
会员积分: 35

昨晚读了某 DX转贴的二个帖子,帖子的确写得很好,他们也因此一而再再而三,不断地被人转贴。每次看到转贴,也都会浏览一下,这次我仔细读了后仔细想想,总觉得有些不清晰,谈点自己的想法。


第一个转贴如下:

易正波: 山下的女人是老虎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小和尚要下山,老和尚告诫小和尚说,山下的女人是老虎,遇着 千万要躲开。小和尚铭记师傅的教诲。下了山,小和尚遵从师命,看见女人便躲,碰见女人 便跑,时间长了,小和尚也想探个究竟,竟发现鸭蛋脸,柳叶眉,樱桃嘴的女人并无恶意, 倒有几分可爱。“可师傅怎么说山下的女人是老虎呢?”小和尚摸不着头脑。大家在开怀一 笑之时,殊不知,我们身边也在不断上演着这幕戏。

初入道或喜欢音乐的发烧初哥时不时被满天飞的教条灌以英国声、美国声等等所谓的“发烧 基本知识”,美国声的特征是音质粗犷,动态凌厉,爆棚能力强,瞬态表现好,适宜于家庭 影院用箱。英国箱音质偏暖,中频突出,旋律优美,是播放古典乐、轻音乐、弦乐及人声的 理想音乐箱。初哥们照单全收,以论传论,提及美国箱,流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情,仿佛告诉 你:“我很重视品位,别用家庭影院箱唬弄我。”

诚然,对一位有丰富听音经验的发烧友在 聆听、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音箱后,概括出这一般规律,供有听音经验的 发烧友交流之用,因为大家的阅历和听音经验足以辨别这是一般规律,从初哥若认定它是终 南捷径,便“一招半式闯江湖”,出尽洋相也在所难免。正如小和尚铭记牢记老和尚的“女 人是老虎”一样让人忍俊不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能聆听不同厂牌的不同音箱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弥足 珍贵的,真是这样,“井底之蛙”怎知天空的广阔。论及美国箱爆棚能力,英国ATC的爆棚 能力即使是美国箱中的狡狡者也罕能匹敌。即使现在走平价路线的AE箱的爆棚能力也非等闲 之辈,它首创采用金属音盆作中低音单元,动态强劲,瞬变快如闪电。冲击力惊人。若有人怀疑它的爆棚能力,听一回AE,定会哑口无言。

听过JBL、44、42系列的发烧友一定会被其 细腻的音色如痴如醉,恍入仙境,又如余韵绕梁,三日不绝。香港一大牌发烧友在一朋友家 听一美国箱,回家后,竟有三个月不想开自家的英国名箱——自惭形愧。

B&W801及8系列音 箱以其准确的音场,开扬通透的音色成为宝丽金公司数码录音的监听箱,在专业录音与JBL 等箱争领风骚。即使是同一个品牌不同系列的音箱之间也有迥然不同的风格,例如美国燕飞 利仕的KAPP系列与其PERENCE系列对比聆听,前者风格偏暖,甜美;后者趋于细腻,通透也 不乏色彩感。

对于INFINITY该属于什么声?细心的烧友可能已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美国的J BL目前仍是音响界中的第一品牌;上百万元级的屈指可数的音箱中美国就有INFINITY IRSV 和GENESIS II,它至少向我们暗示美国音箱并不是俗不可耐,没品没位的音箱。

我在向资深 望重的发烧友“取经”和翻阅国外有关杂志时,充分理解到他们对这些名贵音箱的“占有” 看成是一种对最高品位、极致生活追求的象征(正如苏力士手表象征生活的高品位;红玫瑰 象征着纯洁的爱情一样),而不是粗俗的“炫耀”,尽管它是和财富、实力、地位紧密联系 在一起的。戴着美国声、英国声的有色眼镜去看音箱,您会与美好的事物失之交臂,留下“ 黄鹤一去不复返,此去空余黄鹤楼”的哀怨之情。

五彩缤纷的世界是一个相互交融、你中有 我、我中有你的社会,音箱也本无国界之分,只有取舍的不同,老道的烧友会根据其取舍和 客观条件,追求自己喜欢的音质。如果强行给它划定一个“美国箱、英国箱”范畴,岂不是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君不见英国音箱美国人设计,日本音箱英国人设计……

音箱是再现艺术的艺术结晶,同时也是商品,在商业流通中,成功的商业运作手段造就了一 大批优秀品牌,使之茁壮成长,造福社会;同时也使投机商有机可乘,抢占先机。当年受治 于英国政府的香港一直是内地音箱的供应商,在推广上,英国箱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 势,形成今天的格局。

我们看一下巧妙利用商业运作手段的柯达与富士胶卷之争。富士胶卷 巧妙利用“富士胶卷宜拍风景照;柯达宜拍人物照”的民间谣传使得富士公司财源广进(因 为外出旅游比在室内用胶卷的机会多得多),在中国市场取得与柯达分道抗礼的骄绩。一向 心高气傲的美国人拉下脑袋,皱紧眉头,摊开双手,丧气地说:“真遗憾。”(他们遗憾的 是中国的消费者如此轻易受骗,尽管他们连红黄相间的包装都充分考虑了色彩的精心调配) 。

您仔细对照一下与如今音箱市场上“英国箱宜听音乐;美国箱宜作家庭影院”的论调是不 是有着惊人的一致。在现阶段大部分中国家庭里,有谁买音箱只单为家庭影院使用;有谁买 胶卷专摄人物而不摄风景?既然想兼顾,这个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理论”您会轻易忽视它 吗?您若有其它异议,您就得鼓起勇气忍受被视为“傻子”、“没品位”。恐怕大部分人难 过此关。

另外,音箱业界是一个充满“玄机”的行业,普通老百姓接触它也就是近几年的事。对于音 箱的了解是有限的几本书和道听途说的一点知识,一知半解,大部分人严重匮乏听音经验和 判断音箱好坏标准。试图依赖销售商的推荐和指望报刊杂志上的广告文章显然又不明智。

判 断音箱好坏不同于看电视画质好坏一目了然,尤其是价位相差不大的大部分欧美音箱差别不 是十分明显,这样的情况下,可有点为难“发烧初哥”,崇尚权威或权威机关理所当然成为 购箱或发烧入门的指路明灯。即使在实际聆听中,明明听到的差异不是某些权威人士或权威 机关所吹嘘的“神奇”,也得深刻检讨自己的耳朵,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使得 我们自己吃着窝窝头,却为世界人民生活在水深水热之中义愤填膺。

在几经深刻反省检讨之 后,囫囵吞枣的接受“权威”的建议。因此也只有象“皇帝的新装”一样,不想被看成是白 痴又实在没听出差异。其实“权威”在评价音箱时有主观成分在里面,而其主观成分是受个 人的阅历、文化修养、艺术修养、审美观、心情、爱好、职业等制约的,除非您与“权威” 雷同,否则,您就得多看书、多听、多了解、多交流、多积累、不断完善、不断修整,量体 裁衣,当然别忘了征求家人的同意,方可采取行动。要不不法商人就会钻您缺乏听音经验、 不了解却崇尚权威的心理空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把只值一千元的东西以两千元或更高 价格出售给您,“宰您没商量”。

不同音箱有其不同风格资深发烧友是认同的,而根据音箱风格不同精心选择与之匹配的、音 源以及解码器、线材搭配出自己所喜爱的声音才是我们购物或“发烧”的初衷。沉迷于所谓 的“美国声、英国声”里玩文字游戏,不仅束缚了自己,也远离了“玩”的宗旨。通过自己 对音响器材的搭配聆听对比,而找到自己喜爱的声音,就好比是您把一堆杂乱无序的菜食亲 手烹饪成一桌可口的美味一样,体会到劳动之美,艺术之美,创造之美,生活之美。



2003-06-15 08:10



老唱片
特级会员

注册日期: Nov 2001
性  别: ?
来  自:
发贴数量: 1247
会员积分: 35

老唱片再思考:第一个帖子是“老虎”的话题

我听音响的最深刻体会是,音响最忌讳教条和刻板。空间不同,残响不同,声音自然不同,当然不能教条和刻板理解那些经验之谈。因为被忽略了最重要的前提。

声音的取向是所有经验之谈的前提。
英美对音响有非常明确的定位,他们很清楚,不清楚的倒是我们自己!自己没有目标,没有衡量是非的标准,见到外面的就说好。欧洲人不会认为美国的东西有多少文化品味,如果说音乐,古典音乐,欧洲人从来不认为美国乐团有实力超越欧洲乐团的水平。摇滚乐,欧洲人也认为英国和北欧的更有韵味。

美国声、英国声,不过是一种普及音响文化的教育方式方法,类似在学校里上课,老师说的1+1=2,不是数学家要研究的问题,这是小学生要理解的问题。在我的眼中,美国声的直接和英国声的含蓄,这是他们最大的特点。现实中,我们似乎热心某种误读。说到这里,我想问问B&W、PMC、ATC、Meridian、EAR、dcs他们的声音是什么特点?他们不具有天朗等一类英国产品带有的特点,但与同类的美国产品相比,他们又都具有英国声含蓄的特点。不能简单说成英国声的特点就是音乐性好,更不能把音响性和音乐性对立起来。

港英政府管辖的香港一直是内地音箱的供应商,这是事实,但把他简单说成因此在推广上,英国产品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形成今天的格局,这种说法并不客观。

全球最大的音响市场是亚洲,但亚洲的主要市场是日本,英国音响在那里也一样受到追捧。日本的音响大老们不仅追捧JBL,也捧红了天朗等英国产品,近几年又在力捧Linn等英国产品。这里不涉及什么管辖问题。其实,英国音响是以自己中低的价格,可以获得高品味高素质享受而走红国际市场的。

把一种产品在市场经营成功,简单归结为是什么巧妙利用商业运作手段,这种观点未免太腐朽太陈旧。把他们简化为柯达与富士胶卷之争,也是想当然的臆测。科达的一时失误,更大程度是自己经营决策上的失误,例如他从来不把民用胶片放在心上,根本对数码产品不屑一顾,从而错失了广大市场。其实,跨国大企业这种决策失误不止科达一家,苹果、IBM、摩托罗拉、松下等都有这种经历,正是他们的失误,才培养和壮大了竞争对手。

崇拜名人、崇尚权威,不仅是国人这样;把他们一演一行当作金科玉律,当成发烧入门和购买音响产品的指引,也不仅是国人。这是因为音响的特殊性决定的。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必要上纲上线。要检讨的倒是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让流通环节更顺畅一些,经营更完善一些,服务更细致一些!以价格来说,折扣更公开些?在国外,价格折扣都是透明的,没有海峡两岸三地这种黑箱,这不是个什么社会制度问题!

误解误读和教条主义一样,害国害民,更害发烧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主题

1315

帖子

5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6
注册时间
2003-1-14
 楼主| 发表于 2004-3-10 03: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书里书外话聆听(话外音一):音响与音乐的关联
这次出差途中读了一本好书,借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辛丰年先生的爱乐文章很多,早有所闻,这次出差,见到湖南替他出的新书《音乐门铃》,正巧书店同意打折出售,就买下了。我对他名字的熟悉,很大程度是因为十几年前经常在三联的《读书》上看到他的名字。

辛先生的书写的也像我喜欢的很多文章一样,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读来非常轻松,没有故作高深,更没有做作的姿态。关于这本书的好处,就像书名所表示的,一声铃响,引起读者对古典音乐的关注;听着铃声,带你慢慢进入古典音乐大门。这是一本进入古典音乐的导路书。关于这类好话,不用我来多说了,这里我想着重谈点自己另一方面的感受,也许这是很少人愿意公开谈论的话题,即这本书的几点遗憾。
一个是口味问题。要说古典音乐20大家,很难把布鲁克纳和马勒排斥在外吧?在不少人眼里,他们应该都是10家之一二。可是这本书作者正是大胆把二位都排除的少数者之一。我注意到,全书洋洋洒洒480个页码,只有一处集中谈到布鲁克纳和马勒,而且是寥寥几字,这实在是非常意外。不清楚是因为这本书的定位是入门阅读,所以没有介绍,还是作者个人的嗜好问题?从字里行间,看到的似乎是作者口味因素排除的可能性。

说到爱乐人,一般我很关注他对勃拉姆斯的评价,此书也不例外。虽然书里多次提到勃拉姆斯,但都是简略带过,而且一看就知道作者的观点,总在说明为何自己不接受他的音乐。勃拉姆斯的二首钢琴协奏曲的看法,没有让他感动,更不用说他的四首交响乐,还有他大量的其他作品也是很难再让他感动的。在我的视听实践中,个人觉得勃拉姆斯二首钢琴协奏曲可算是古典音乐钢琴协奏曲最杰出的作品,其次才是莫扎特晚期的一些作品。恕我直言,在钢协这个天地里,我以为伟大的乐圣贝多芬只有二流的作品,其中最好的当然也是辛先生认可的第四钢协。
第二个只字未提乐团的演绎。谈音乐也是可以不谈乐团不谈演绎的,但有鉴于上面说的第一点遗憾,我就格外关注这个问题了。一般来说,谈作品是很难不谈到乐团演绎的。这是因为我们作为现代人,聆听过去的音乐作品,只能通过媒介来感受。这里说的媒介不是报刊杂志,而是我们大家兴趣的音响和唱片。从现在来看,音乐的最好媒介物,一个是直接聆听乐团的现场演绎,另一个是HIFI音响系统对录音的重播。国内大多数人更多的还是通过后一种媒介感受音乐的,辛先生所处的江苏某地,也不一定有机会欣赏高水准的现场,因此我断定他的聆听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并没有多大区别。如果说有点区别的话,我大胆推测,就是缺了一个HIFI的系统。

过去说过,聆听勃拉姆斯的音乐,一个是口味问题,例如,喜欢瓦格纳的朋友,很多不喜爱勃拉姆斯的,但从辛先生并不多谈的瓦格纳乐剧看,反复多次提到 “爱之死”这样的抒情性音乐,如果他真是这样过分喜欢类似音乐,不喜爱勃拉姆斯的音乐也是不难理解的了。但我这里斗胆再做一个假设推测,勃拉姆斯的音乐没有感动辛先生更大可能还在于辛先生的聆听系统!也许是他的系统不成为个系统,没有能力重播勃拉姆斯的音乐,至少重播的表现在60分以下。回头我又想到了布鲁克纳和马勒的音乐不为他喜欢的原由。一般来说,因为即使你实在不喜欢勃拉姆斯,布鲁克纳和马勒作为古典音乐二位大人物,也是不该就被这么被冷待的啊!布鲁克纳和马勒音乐都有共性,这就是,前者潮水般层层浪涌的音乐,像平静时刻的大海;后者气势磅礴般上下翻滚的音乐,犹如汹涌澎湃的大海。他们的音乐可都不是一般系统容易重播的。

最后一个是音乐的形象问题。简单说几句。

我不认为古典音乐就是严肃的音乐,古典音乐可以是轻松的音乐,为什么要认为做为高雅作为严肃?这不是个概念问题,我尤其不赞成把古典音乐的音乐形象就理解为文学的形象。不论标题音乐和非标题音乐,我是主张没有什么形象。我主张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例如音乐的形象问题,我觉得这里的形象是音乐人故意表书的一个复杂概念。在一般爱乐人眼中,似乎没有感受到那个音乐的形象,自己就是没有理解音乐的内涵。这是一种错觉。

其实绝大多数的音乐,他们并没有十分强烈的形象。如果说有,到是有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就像诗歌,不是歌,不是唱,是朗诵,是吟颂;诗歌更多的不是意象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感受。音乐也是如此,音乐的复杂,不在于你是否听出了这种感情,而是这种感情的细微变化你是否感受到了,以及感受到多少。我打个比喻,就像是三个月孩子的笑容,那细微的变化,你感觉到多少!

标题音乐对于大家,只是相对容易理解和感受;非标题音乐也只是相对标题音乐来说的不容易。字面上二者本来也是不难理解的,但把他再说成是什么纯音乐,这就要让更多的朋友迷茫了。标题音乐听出那个形象并不重要,他和非标题音乐一样,重要的也是感觉,是感受,是情绪的变化。从标题音乐开始走向非标题音乐,大凡听音乐的朋友都是这么走过来的。所以,遇到复杂的东西,不妨把他简单点对待。所以,我喜欢读电视的实在,一语中的,没有什么穿鞋戴帽;我喜欢大饼的简洁,三言两语,明明白白;我喜欢谷雨的深刻,一针见血,毫不客套。读这些帖子,我想说的就是痛快二字!我不接受那些“写”的好看的东西,“说”的好听的东西。

有些朋友问,我是听音乐,又不是听音响,你说不容易重播与音乐有何相关?这些话题,似乎道理上是占理的,其实未必。以音乐来说,勃拉姆斯的音乐,不仅仅是作曲的手法不同,演绎勃拉姆斯,或者是布鲁克纳和马勒音乐,与演奏老柴等俄罗斯等民族乐派的音乐,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其中之一就是对乐队的要求,既有音色上的特别要求,更有编制上的不同要求,此时你方可明白乐队的单编制双编制问题,而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作品演绎影响到我们的欣赏影响到是否感人。

这么说并非危言耸听,抛开复杂的分析,还是多说说我们关心的音响与音乐的要害问题。从勃拉姆斯的音乐来说,大家都知道他的音乐中有那些太多的长乐句,这个犹如放大照片,对摄影的各个细节方面要求都苛刻了。如果是现场演奏,在一个没有合适残响的空间,乐队的声音会非常难听,尤其是弦乐对长乐句的再现,应有的光辉都荡然无存,此时的音乐也不可能感动你的。我的体会是,如果在一个不完善的系统上聆听,系统所表现出的音乐一样是很难让你接受的。不要说什么勃拉姆斯的音乐,布鲁克纳和马勒的音乐也一样平淡,就像家里的自来水,哪里感受的到是汪洋大海!

谷雨先生对我说,德累斯顿乐团在北京演出,遭到京城爱乐人士的一致批评,乐团的声音被形容成后花园里冬日晒太阳的老人。我心里总在想,兴许是西诺波里率领大队人马千里迢迢赶来疲劳没有恢复的原因,兴许就是北京这些爱出毛病的音乐厅自己声音的问题。

据说当时演出就有马勒的音乐,我没有注意当时演出的曲目,但我想,如果有布鲁克纳和马勒的音乐,有勃拉姆斯等这些德奥的作品,那声音一定是非常悲惨的。如果你在现场真是听到了这样悲惨的声音,这应该不是德累斯顿乐团的过错,因为可能是北京的这些环境把他声音改变的面目全非。或许你要问,此话怎么说?如果我没有听过肯佩与他们合作的EMI那套9张一套的斯特劳斯作品录音,我一定也接受这种传闻,但我在系统上听到了德累斯顿作为一流乐团发出的美声,所以说什么我也不能接受这种传闻。

测试器材优劣或是调校系统声音,一般来说是不适宜用那些发烧碟片。这些碟片最适合在调校好的系统上探索优质器材的真正实力、探索录音的奥秘的。很多音乐也是这样,如果没有高水平乐团的演绎,我也不会感动的啊。我不知道辛先生听了谁演绎的勃拉姆斯?我想应该多听听塞尔的、听听切利比达奇的、听听卡拉扬的、听听富特文格勒的或是托斯卡尼尼的……

这次我出差,有机会也听了一款目前市场炒作最热的喇叭。面对他那么美丽的造型发出的声音,我宁愿说是我耳朵有了问题:在一张可以称为钢琴极品天碟之一的录音,竟然没有听出钢琴的好声!如果不是喇叭自身的问题,那只能是搭配或调校的问题。

过去多次说过自己对HIFI 的认识和体会,我一贯的观点是,硬件烧友多一点软件追求,软件烧友多几分硬件投入。读了这本书我还是想说这句老话,看来老话并不过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主题

1315

帖子

5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6
注册时间
2003-1-14
 楼主| 发表于 2004-3-10 03: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发现自己身边或论坛上,太多的朋友喜欢听人声,尤其是流行和通俗的音乐。我的问题是,喜欢他们什么,认可他们什么,他们什么地方唱的好?
这个问题再直接一点就是,你是如何确认一个歌手水平高低声音好坏的呢?

年前,一个音响店的伙计问我这个问题。后来孩子也问。我觉得歌声好坏简单说有三条标准:
第一条,谁的嗓门大,谁的声音是唱出来的,谁的歌声好。
第二条,谁的歌声高音和低音一样粗细,谁的歌声好好。
第三条,谁的声音圆润,谁的声音光泽多,谁的歌声好。

我们都对现场假唱很反感,大家有没有想过这种丑陋现象屡禁不止的根子是什么?也许我说出来很多年轻朋友会扫兴,甚至有的朋友要指责为胡说的。我还是觉得有必要谈谈自己的认识。

首先想请大家回答一个简单问题:现场如果不扩声,假唱是否存在呢?
好了,我的答案已经在这个问题里了!
很多这类音乐本身就是靠后期电子技术制作出来的,很多歌手也就是这么创造出来的,还有什么现场的真声可言,他们如何敢用自己的真实歌声面对听众?

歌唱说到根本就是还得要嗓子唱。如果只是个会发音,不会歌唱,当然离不开电声技术的支持了。如果比较一下欧美的音乐就清楚了,他们有太多的人才,根本用不着犯愁找不到美女和靓仔来包装。我经常再想不明白,那么多无病呻吟式的歌星,为什么多是香港制造的?

在欧美的流行和通俗音乐中,歌手的实力都不是简单包装出来的。我曾经和一个听摇滚的年轻朋友讨论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流行音乐。我觉得他听的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流行和通俗,因为他可以鉴别英国摇滚的水平何在。就像我说听勃拉姆斯音乐的人,一定是听了不少乐曲以后的一种选择。多比较也许是最好的鉴赏水平升级办法了。

即使那个所谓可以跨界歌唱的什么布莱曼,也非一般港台流行通俗歌手可以相比的。但她所谓跨界实在是一种丑恶的包装。她的高音实在不是水平,所以基本在声音上高音的时候,都要用大乐队或其他音响效果来伴奏,说的好听是配乐水平讲究,说的明白是一种对声音缺陷的艺术遮掩。不管怎么说,在同一水准的歌唱者中,歌唱的嗓门大、歌声是真正唱出来的,都是肯定的,一定是更好些的。崔健、腾格尔等这些歌手的声音粗糙嘶哑,仍有不少人可以接受,说白了就是个嗓门大而粗,声音直接唱出来。

论坛上有一位朋友说最讨厌的歌手是张信哲。原因是觉得“他唱得软绵绵的,男不男女不女的腔调,没一点阳刚之气。”我第一次听张信哲演唱,是在一个大型现场演唱会,那时候他还十几岁,非常年轻。我只记得有一首叫“爱如潮水”,印象是个孩子,高音过于飘逸,歌声缺少男气,但声区已经非常统一,可谓流行歌手鲜有的,当然他也是第一个出场的歌手。

张信哲的本钱在哪里?我觉得在于他声音是一样粗细,这个在美声上就叫声区统一性好。喜欢美声的没有不知道怕瓦罗蒂的高音,但是真正听歌剧的朋友并不喜欢怕瓦罗蒂是一样的,他的中低音并不好。高音要细很容易,高音要尽可能保持和中音一样的粗细确实很不容易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低音粗、高音细的。这类的流行通俗歌手很多,如童安格等等都是。但童安格等的歌声有圆润感和光泽感。

那么声音的圆润和光泽如何识别?
如果做个比喻,有些类似音响上说的三D感好,定位好这些。纯粹从声音来说,一个是要有弹性,就像好坏不同的橡皮筋;一个是声音的透明度,美声说是金属附着声强烈程度大小。我们记住光泽的感觉越多越好就行了。

简单说,我觉得用这一二三条可以作出自己对某一歌者歌声的判断。

最后试分析一下所谓天王级歌手的歌唱实力。

如果三项都按3分计,大中小或好不好差,分别是一二三分;积分多少就是他们本身的实力。这里只说声音,乐曲和配器等不计。
姓名: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1+第三条2 =排名次序
刘德华1+1+1=3
张学友2+2+2=6
周华健3+2+3=8
张信哲2+3+2=8

结论出来了,周华健第一、张信哲第二、张学友第三、刘德华第四。
简要说明一下情况:
张信哲声音的厚实度不够,张学友声音的高低音统一性和圆润度不及前两人。
刘德华只能说勉强会唱歌,如果你把他早期录音翻出来听,歌声是乱颤抖乱摇动的…..

声音的好坏,当然不止这么简单看的,但对我们一般爱好者而言,三条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实际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主题

1315

帖子

5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6
注册时间
2003-1-14
 楼主| 发表于 2004-3-10 03:2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乐团的标准至少有三条吧
一、乐手年纪必须在45岁以上,心情才会平静
二、女性不可以超过5%,多了士气涣散
三、指挥没有50岁以上没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主题

1315

帖子

5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6
注册时间
2003-1-14
 楼主| 发表于 2004-3-10 03:26: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好音响必须具备的前三个要素是什么?[
发烧友没有几个不知道什么音响20要的,刘汉盛先生就凭借这个20要的专利,我看可以去申请“华人音响教父”的美称了。

对专业人士来说,音响20要还觉得不过瘾;但对很多发烧朋友似乎已经有些复杂了。来点简单的如何!如果问一声,哪些是音响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呢?换一句话说,你觉得音响20要首要的是什么,是音质还是音色呢?

也许音响的范围太大了,声音更不好说,那么先说说音箱,也许会更明显一点。

发烧友很少质疑《Stereophile》的权威性,就像软件烧友十分推崇《企鹅唱片指南》。其实我也未能免俗,也是这样的一个音响和音乐追星族。但说到音响,总有个疑惑,难道《Stereophile》没有上榜就不是好器材吗?真正好音响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按我的不成熟意见,音响20要,最重要的前三要,依次为:
一声音平衡。频段衔接柔顺自然。
二发声正确。姑且称作字正腔圆。
三音质音色。用最通俗的比喻说明:矿泉水的纯净度与可口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主题

1315

帖子

5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6
注册时间
2003-1-14
 楼主| 发表于 2004-3-10 03:2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音响发烧友形象与流派写真
发烧友形象与流派写真
老唱片特别严重声明: 胡乱揣测 对事不对人
如有巧合 纯属偶然
对号入座 后果自负

●形象篇: 着迷极端洁癖声音
成天胡思乱想升级
端着碗里看着锅里

●性格篇:爱屋及乌 人云亦云 口是心非 贪得无厌 永不知足
●心理篇:走火入魔族 痴心难改族 执迷不悟族 迷迷糊糊族

●党派篇:
硬件派:
洋枪党 土炮党
石机派 胆机派 摩机派

软件派:
音响派 原声派 电声派 杂食派

音乐派:
一古典派:钢琴派 弦乐派
二民乐派
三人声派
四现代派

●类型篇:
贫嘴型发烧友懂的多
贵族型发烧友花钱多
高参型发烧友听得多
高手型发烧友玩的多

●为人篇:
自我发烧 共同发烧 帮人发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主题

1315

帖子

5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6
注册时间
2003-1-14
 楼主| 发表于 2004-3-10 03: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瓦格纳的“伟大”一二
-------与各位大虾商榷几个问题

我在“聆听古典音乐的二块试金石”中,竭力称赞了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音乐,诣在批评个别不听古典音乐的人欺世盗名的做法,引起有些朋友兴趣与关心。我和这些朋友总的观点都基本一样,如音乐欣赏要循序渐进,首先要自己有兴趣等等。对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音乐,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勃拉姆斯和瓦格纳是水火不相容的,欣赏勃拉姆斯就不能接受瓦格纳。我也觉得这种说法很有道理。我在这里说的,并不表示我更喜欢瓦格纳,而是表明我对他的一些看法。
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一个明显强势就是给人提供了无穷尽的想象空间,也正是因此,大家的理解和欣赏不同,不少地方认识明显分歧,像 kevinlove大虾就对我的奇思怪想提出质疑。

kevinlove大虾说:西洋歌剧,是从意大利开始,当然要说瓦格纳高于意大利传统歌剧,我不敢苟同,可是也不敢反驳,因为我不懂瓦格纳。为什么不懂瓦格纳?因为瓦格纳的歌剧不好听,我始终认为要说到好听的唱段,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所以瓦格纳的伟大我认为不是那么容易接近的。如果你不了解剧情,不知道唱词,不明白里面所谓的“主导动机”,不能理会每一段音乐的含义,那我真的不知道瓦格纳还有什么吸引人之处。当然他的宏伟大气的音乐也许吸引人,可是我要说,那只是瓦格纳的冰山一角。歌剧是要看的,瓦格纳的歌剧更加如此。说到瓦格纳占了歌剧半壁江山,我想也是一家之言吧:)是不是肖伯纳说的?:)这个老头米瓦格纳迷疯了。
上面的朋友说到,歌剧对于我们中国人的语言隔阂问题。我十分赞同。毕竟,歌剧里面音乐不是全部,而且不知道剧情也无法完全的理解音乐,所以我自己欣赏歌剧一般都是要找DVD或者VCD,当然“今夜无人入睡”即使不需要知道歌词,也是极为动听的段子,可是如果你知道这是在黑夜里等待黎明的最后审判,徘徊在生于死,爱与恨之间,那么你的心是否更加会被打动呢?“祝酒歌”歌固然美妙欢快,可是如果你知道维奥列塔的悲惨命运以后,这个曲子带给你的还仅仅是热情和快乐吗,你难道不会体会到一点隐藏在喧闹之后的悲哀马?所以歌剧是要看的,是要理解剧情的,如果唱的是什么都迷迷糊糊,那怎么去接近理解音乐呢?意大利歌剧如此,瓦格纳更加如此。欣赏歌剧最好还是全方位的吧。


我想再谈谈自己的认识,请教各位大虾!

起因是我说到,瓦格纳的“伟大”之一,就是他一个人几乎要代表了西洋歌剧半壁江山。这是我自己的理解,不是哪个先知先觉的名言。假这个话题,也顺便说说瓦格纳的“伟大”在哪里!

简单说,如果提到意大利歌剧,至少要说5个“尼”的其中一、二个和威尔第等名字吧,但是,如果说意大利以外的歌剧,我只要说他一个人的名字。从另一个角度说,在西洋歌剧中,所有歌剧元素都是一个人承当创作的,唯有瓦格纳一人:从音乐、编剧到舞美、服装等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萧伯纳说到莫扎特歌剧的遗憾,特别指出就是一流的音乐伴着下三流的歌词。从这个意义上说瓦格纳“伟大”,我觉得并不过分,似乎也是一种约定俗成吧!我说这是瓦格纳的“伟大”之一。

瓦格纳的“伟大”之二,就是可以说明歌剧到底是一定要看、还是可以听,是一定要听明白歌词、还是可以只听音乐!

过去我坚持认为歌剧是一定要看的,最好还要听明白歌词的,因为歌剧是一门综合的舞台艺术。上演一部歌剧,参加演出的,除了担任独唱的演员,还有管弦乐队、合唱队、舞蹈队,这还不包括为了演出正常进行服务的其他人员,特别是舞美和服装。几个大的剧院访华演出十分挑剔中国人代工的舞美,就是个例子。所以过去我认为这也是欣赏歌剧,视觉是必须讲究的。

就在我准备回这个帖子时候,收到了新一期北京的《爱乐》。刘雪枫介绍了去年萨尔茨堡音乐节演出的《唐璜》。他称为“现代流氓版”,主要是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演出形式,时代背景移植到当代美国曼哈顿,女主角身上是金光闪闪的比基尼,光脚到处跑…这种演出我到觉得可看可不看了。据说这是目前风行歌剧舞台的戏剧化倾向,在不改变剧本与音乐的前提下,推出各种现代版本的歌剧。

喜爱瓦格纳的朋友说,这种“古为今用”的做法,源自瓦格纳的乐剧。由于瓦格纳乐剧提供的剧本,是他胡思乱想后自己新编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所以各种想象应有尽有,故事中浸透了他的哲学观念。身穿西服手持笔记本电脑的人早就出现在拜鲁依特舞台上。开始人们排斥,去年开始,据说朝圣者们已经比较可以接受了。我想主要和瓦格纳乐剧的明显政治化主题比较相吻合吧:赤裸裸的权利、性欲、金钱,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瓦格纳乐剧的这个不变的主旋律,对今天的导演来说,相对比较容易把握就做出自己的理解,不必考虑时代背景,编排新版现代本演出。今天来看,人性面对的这些考验,真的是这种赤裸裸的表现,没有什么过去、今天和明天的时代划分。从这个角度看,什么时代瓦格纳乐剧都可以是一种时尚。这也可说是瓦格纳的“伟大”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主题

1315

帖子

5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6
注册时间
2003-1-14
 楼主| 发表于 2004-3-10 03:30:21 | 显示全部楼层
Classic=Classical ? --“古典”的反思与批判
什么是Classic,什么是Classical?
什么是古典音乐,什么又是通俗流行音乐?
有关古典与通俗、古典与现代的争论一直在继续。

我自认为是个古典音乐喜爱人,我也的确听不懂很多经典的古典作品。当然现代的古典名作就更不懂。

论坛有个好帖子在讨论古典和流行很有争议的话题。一种观点是说古典与流行都说自己好,论证都很充分。古典要争老大、当第一,流行也是同样,大家为什么不能相辅相成?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流行一段时间的怎么能指望跟古典的比呢,更何况古典创作的艰难非流行和通俗可比。这类看法的最基本的观点是,现在留下来的古典,基本就是经典。由此作出了现代的古典也是水平高的和好的。

我觉得是否有一些帖子把几个概念搞混了?
结果搞的这里很像是举办国际大专辩论赛?如果要辩论最好的题目是双方永远都辩论不清楚的呵! 试试下面这几个题目如何?只是随意想到的,不分古代还是现代,也不分古典还是流行了:
理论篇:古典=经典;古典=深刻;只有正襟危坐能更好欣赏古典;古典是工作还是娱乐;通俗=低俗;流行=通俗 ……
实战篇:老森=古典牌耳机;老X=流行牌耳机;XX=全能牌耳机;土炮是国产机的骄傲……

对于现代的人来说,如果从要求现代作曲家创作出古典和浪漫时期那样作品的角度,的确是难,不用说通俗流行。就像要求现代人写出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那样的唐诗宋词;换句话说,如果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要求和衡量烂标准。但这也不等同于现代人的创作就一定难了。至少不负责任的摹写式的创作不是很难的。在音韵学家的眼里,赵朴初也是不通音律音韵的半桶水,他的很多被叫好的作品,那里有什么精彩可言!中国现在有被称做是第几代第几代的导演和电影,而且屡屡获得国际影奖,但还是出不了电影大师!像大师一样,要发现电影新的语言是困难的,但借鉴和摹仿大师,抄袭他人的语言发现是不难的。反过来说音乐的创作也是这样。现代的人可以理解唐诗宋词、可以体会这些骚客笔下描绘的深刻意境,但不可以进入他们的心灵世界,更不可能创作出这样级别的作品;除了音韵音律一知半解,也没有了那种自如和潇洒。“环球同此凉热”、“不须放屁”大概只有抬臭脚的违心说好,把“走丸泥”置换为“走泥丸”可能大家私下都会。一句话,现代人写的只能是白话诗!既然是现代的白话诗,我实在闹不明白谁的是最好的!可能没有最好,只有合适口味?不用说谁的是经典的,就是一流的也难分。既然都是现代的音乐,我也不清楚现代的古典与现代的通俗和流行,究竟谁的才是好的!

我有一个回应说,从来不认为古典等于经典!现在这种划分我是最不明白!一提古典,似乎就是高雅、就是经典;一说流行,就是世俗、就是糟粕。我说不明白像京剧本来就是通俗的艺术,硬要说成什么高雅艺术,还要被说成是什么“国粹”?难道二三百年历史的京剧可以代表我们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中华文化精髓?了解京剧的人都知道,所谓的很多经典剧目,其实是建国后的新编剧目。

古代的东西,是一种积累一种传统,其中糟粕不少。一提古典,都说成是经典说成是高雅未免合适!从古典的艺术来说,也不都是高雅;通俗的也未必都是糟粕。相对于民间的、通俗的艺术来说,宫廷的、沙龙的艺术更多是糟粕,宗教的也不都是经典的。相对于其他大师,马勒音乐更多了一种世俗,也是一种流行,没有谁敢说他是庸俗是糟粕!

说到马勒,不能不说到现代的古典。因为我觉得马勒是古典与现代的分水岭。在马勒的音乐中,有了更多的现代气息,强调音响性的成分多了,特别喜爱在乐队中加入大量的人声。也因此对听音环境要求很高。台湾的音响大侠说,没有巨无霸的系统,你不知道马勒的伟大。我不喜欢听人声、也没有巨无霸的音响系统,因此,我也听很少听马勒。我不否认马勒的伟大,实际个人的否认也是没有意义的。以古典来说,现在受欢迎和听的多的,也是其中经历了时间和历史的乐曲;有些当时也是流行的、有些并不流行。所以这种说法是人为划分等差,制造不平,似乎也是一种糟粕。

现在有很多我们自己顾忌面子人为制造的神秘和现代神话,我不明白他们的现实意义有多大!以我们自豪的长城来说,为什么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个长城?难道仅仅因为他是太空唯一看见的地球建筑吗?其实大家都清楚,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砖墙的长城,他那真实的历史最多只有三四百年!我在《新华文摘》读到文章,宇航员在太空可以看到的建筑,绝不止是一个中国的长城;但如果没有专心致志关注经过长城的飞行时间,长城一晃而过也是看不见的。中华民族有都江堰这样两千多年历史的活体工程建筑?活体,这种千年历史的工程,这种今天还在作出贡献发挥作用的活体,在世界上不知道还有多少?选择真实还是神秘,权利在你,但选择不同,结果不同。

没有传统,没有现在可言。欣赏音乐不分高下的观点我是赞成的。可以欣赏美国摇滚和英国摇滚的不同特点,这个才是最重要的。用今天的白话诗去和唐诗宋词比合适吗?反过来说,今天能写得出杰出的是唐诗宋词吗?今天写的是白话形式还是格律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区别是什么?是一样还是不一样?

但我想说的是标准问题。如果听音乐没有标准,就没有评判的基本依据,容易陷入今天大家在论坛上一片混战的局面!我想引这个来说说耳机的各种争论!这种无意义的话题太多了,还是多一点真实的东西吧。从鉴赏角度来说,从烧器材角度来说,都是如此道理。这不是萝卜青菜说不清楚的问题。

在另个帖子里,我说喜欢什么音乐,本来这个与器材没有太大关系,但玩音响的人有一种观点(包括台湾刘汉盛先生也是这样)认为,古典音乐的重播是要求最高的,所以要用他来测试器材。在《音响论坛》上,刘汉盛先生他有文章详细介绍他们与B&W老板在新款801用古典音乐测试还是用通俗流行音乐测试的分歧与争论。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不知道围绕新801的争论,哪一种测试是最好的,但我喜欢古典音乐,也就偷偷懒用他的来作自己的系统测试了。可能效果不一定比用其他的好,但的确省事了。因为不要买那么多的发烧碟,可以节省不少米呵!如此我何乐不为呢?


Classic与Classical不仅是二个字母的差异,有不同的含意?有人说前者可以是过去时代的好作品,不一定是古典;后者是专指经典和古典作品。不过这只是部分人的观点,他们之间的区别的确很难说清。如果可以说清Classic与Classical的不同,我想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这类型有争议的话题。

我在耳机论坛是最没有发言权的一族,有感于电视版主的热情,自愿在此灌水。我愿意给垫板投10分!
所言不对头的,欢迎拍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主题

1315

帖子

5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6
注册时间
2003-1-14
 楼主| 发表于 2004-3-10 03:3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伙儿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023

帖子

144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44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4-3-10 13: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蚊子这么这么客气!
一些小东西都是陈年烂芝麻了,你如有点兴趣,也贴在此凑凑热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023

帖子

144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44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4-3-10 13:44: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回应一个网友的帖子,主要谈谈自己对音响的肤浅认识和体会。据说这是一位手握通天利器的金刚,但他在这里与我对话似乎特别客气。我们的认识距离不小,所以,只能说是个沟通。


楼主说的太客气了!沟通确实没有什么沟沟坎坎的,你们的执着令我敬佩!
我们只是爱好,说追求还谈不上的,惭愧。

先允许我回答上面一位朋友的话,我并不想给大家泼冷水,但实话实说,这么些年的深切体会就是,3万以内的音响确实没有HIFI可言!也许我说的过头了点,请理解。

贝九听过几个版本,但没有听过莱茵斯多夫和波士顿的这个版本。索尔帝的版本被一些音响大虾认为是录音最好的版本,唯一不足是男高音一开始就唱破了几个音,可能是气氛太紧张了。但我的感觉,他的不满意主要有二点。一是风格。可以说他们是非常接近富特文格勒和柏林爱乐版本的风格。有人说他很仔细研究学习过,他与卡拉扬版本的合唱也都是老富那种呼天唤地、天地同唱一首歌的味道。

我比较喜欢塞尔和克利夫兰的这个版本,另有一种神圣使命感,他的演绎是苍天共鸣、回应,不是呼应。这时候的歌者不是尽情宣泄,而是有节制的放歌,犹如教堂里回荡的圣歌。这种风格应该更接近晚年贝多芬创作的追求精神?

其实听贝九,还是多听听他的二、三乐章,像三乐章旋律会迷死人的啊!而且指挥和乐团的真正功力几多,还是要看慢乐章的演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023

帖子

144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44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4-3-10 13:4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乐团一般都有一个好音乐厅。哥德堡音乐厅是北欧最好的音乐厅,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百家好音乐厅之一。他在音响上的排位,远远超过了鼎鼎大名的斯德哥尔摩音乐厅。

那个乐团当然也是非常杰出的,尤其贾维和哥德堡乐团还有一系列在DG的录音,都是不错的,当然都不是主流作品。

哥德堡是瑞典第二大城市,但却是瑞典经济的主要城市、口岸城市,就象上海。一百多年前他们之间的经济交往,把瑞典从那里带向了现代文明。

北欧的古典音乐水平也的确很高,看的出受德国影响很大。我是听了丹麦一个交响乐团和挪威一个室内乐团现场后深切的感受。

从心里说,他们在欧洲可能最多是个三流甚至四流的乐团,但国内、或者说亚洲的乐团简直没有办法相比;这些年听到的俄罗斯乐团,也是根本没法相提并论的。他们没有俄罗斯的味道,倒很像德奥的乐团风格,叫人刮目相待。

我在一个帖子里描绘过那种感受,声音发出就像你把收音机旋钮旋大旋小,妙不可言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11-21 23:18 , Processed in 0.101170 second(s), 36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