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极致平衡感”
近日在圈群里公布的音响调整中的奇遇经历,已经被刷爆!
要理解这个由本人创造的词汇,得静下心,且听我缓缓道来!我在很多文章不断地提到现代音响的素质、频宽、解析力、超低频等等,名词,仿佛将自己定位在义无反顾地追求HIFI声的级别。但是,其实除了折腾硬件,我花费时间最多的反而是在黑胶唱片的学习和搜寻中,准确来说我首先是一个音乐爱好者!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这样神奇的体会,在长年累月的调整音响过程中,忘记动了系统中某一处无关要紧的环节,可是平日注意的各种HIFI的元素一下子全部融进音乐里面,再也分不清什么是高频、什么是中频,这些东西都收了起来,收进各个乐器的自然乐声的表现中。打个比方:散落的翡翠珠,也是很高贵美丽的,但是让技艺高超的师傅串起来后更显雍容华贵,这时翡翠才得以成为一件完整的艺术品,之前再好,也只是原材料而已。
本人在玩音响二十多年中,因为爱折腾的个性,自己系统的声音几乎日日不同的地步。在这种多变的基础下,曾经三到四次误打误撞地调进这种状态。在继续调整中,不知不觉这种声音又会跑掉。反正这种奇妙的体检难以捉摸,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何去。
前天,我又再次与这种“极致的平衡感”相遇!这是我玩号角八百个日夜里,第一次调出这种状态!之前的一切都是为这一刻准备着的。
要说明一点不容易,下面将以几篇文章着重介绍这个奇妙的“极致平衡感”
本人唯一推崇的重播美学《极致平衡》的声音特点:
1,,大音量之下,声压会显得略微钝化而转化为音乐的规模感、纵深感、和暗踊感。如:播放马勒第四交响曲,大动态来时犹如开山劈石,而旁边的小提琴伴奏依旧气定神闲,保持优雅适度的音量大小!之前的音量扭到9点半钟已经吵叫了,现在听某些音乐要扭到十一点半,在大音压下,声音不失真,不狂躁,充分展现录音时的氛围感。
2,极低频的暗涌感,这几乎是大功率石机的专利,大功率石机在搭配、状态等非常好的情况下,听某些交响曲,低频之下更有一股极低频弥漫在空间,这股低频不知道从何而来,也不知道那里去,时有时无隐隐约约,非常喜人!我知道有些系统声音无光泽,也给人暗涌感的错觉,其实那不是什么暗涌,就是声音糊好不好。
3,第二点必须跟第三点配合来理解!声音的能量分布呈现标准的金字塔形!彻底改变所谓厚声的理解!在极致平衡的声音美学里,将彻底摈弃原来我们所理解的厚声。这点比较难理解,同样是听马勒第四交响曲,很多乐段是只有高音部的小提琴乐队,这时小提琴乐声犹如天清气朗般一尘不染,通透、细致、光泽,密度很有,但是无所谓厚不厚,中低频来时,如乌云密布、又如大军压境。各种声音的气质、场景、清浊、厚薄在不断转换,而所谓声音厚度则集中在中低频!同时第四乐章的女声,口型细、感情丰富、婉转,在极大音压下,人声同样不叫不吵!
4,各声部以最大限度地分隔开铺陈在音箱后面,此起彼伏或彼起此伏或彼此齐起或彼此齐伏,扩而化之,在前后左右多个声部之间轮换,起伏感一流,这是乐感极佳时出现的声音。
5,各种乐器的音色得以极大的还原,假如将时间定在某一瞬间,切开声音的横截面,会有多种乐器音色出现,而不是在不同时间里展现不同的乐器音色!
6,以前听交响曲喜欢劈,是因为平缓乐段的音乐细节、表情出不来,而在“极致平衡”的状态里,平缓乐段成了最能坐下来听的段落。因为各种乐器都是情深款款地演奏着。这也是一切顶级器材共同的声音特征,平缓乐段播不出感觉,没有吸引力,再贵的器材都不合格!记住这种吸引力不是靠你联想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地勾引你!
7,以前弦乐团的声音是一把把麻草,现在是一丝丝银线,区别在于弦乐团的分隔度和声音的光泽高贵感。
8,交响曲里的铜管乐应该是最难重播的,在极致平衡的基础上,加强音场的规模感后(刚刚得到的调试心得),铜管音乐一出来就占据大半个房间,而且声音质感很好、很化得开,没有丝毫压迫感,要知道以前铜管一出来大声就会叫,根本不敢大声聆听!
总结,本人认为极致平衡的声音出现乃是一套系统迈进最佳状态的标志,会出现鱼跃龙门般的乐感的提升,系统中的各个部件得到最佳的协调和交流,让声音元素回归到音乐的本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