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3-3 13: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店主,做这产品有几年了,一直都是卖本地熟客为多,加上自己也有其他东西忙,一直没想到搞啥推广的,当然,利润不太高也是原因,羊毛出在羊身上吗。这次偶然机会,小白版主自己掏钱买了回去使用后,用过后觉得不错,发了这个贴子,一时间很多论坛网友找上来问,先多谢小白板主一声,同时,也遇到了很多网友比较集中的问题,在这里集中回复一下。这样也有利于打算考虑购买的网友可以提前预先做好功课。
使用上,一般建议不要太大面积一整片全部贴满(这个也和听音空间面积比例有关,如果墙面比较大的,当然可以较大面积一片贴。),建议每4到6块一组或每块之间留些间隔。这样保留一定的反射声,可以让声音保留一定活感,按照这个操作,基本可以在没声学处理房间有正面效果。(效果有多大,据我经验,特别客厅党,在很难做整体声学规划处理的时候,还是挺大,不要浪费你的贵价器材,房间干扰很大,特别20,30w一套以上的器材,最少投资2,3w去做适当房间处理,是很有必要也不算过分的预算。)
特别说一下,如果大面积一整片的贴,很容易出现局部声音吸得太死,因为aerofoam毕竟主要是处理中高为主的声学产品,针对中低频宽带处理是另外一个产品iTrap.(顺带说一下我设计声学产品的理念,主要是从频段上区分的,不像一般的牌子,从吸收扩散分类,因为只是简单区分说吸收或扩散,不涉及相应频率,其实处理的指导意思并不大。因为工作关系,也碰到不少人最开始一大片面积贴聚酯纤维吸音板,声音搞死了,就怪罪吸音的方法行不通,其实是太大面积吸收单一频率所致,那些人很多之后就全部用木制扩散板,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但那类扩散的东西用得多也是很容易吵和影响定位的。这些就是忽略频段概念导致的误判。)
在设计aerofoam的时候,由于考虑到小空间的用家会是多数,所以我特别把尺寸定得比较小的尺寸(30cmX30cm),不像市面上多数是60cmX60cm或60cmX120cm尺寸起步,加上不伤墙面的磁吸安装方式,用意就是方便用家自己灵活调整位置,也容易在调整中积累实战经验。再者,当换喇叭器材后,也可以灵活再调整处理位置。(因为不同喇叭高中低音位置不同,换喇叭多数会影响摆位和喇叭发声角度变动,一般相应的声学处理位置最好也需要同步微调一下。)另外特别说一下,aerofoam的安装方式其实已经升级了一次,现在不需要胶水粘磁铁的,磁铁已经用特殊方式固定好在aerofoam上,这样用家拿到手,贴好定位铁片就可以使用,大大节省了安装时间,耐用性也比胶水粘好很多。
至于很多人纠结的外形问题,我推荐混搭使用比较好,(产品有2种厚,每种厚度有3个图案,合计6个图案),混搭主要是用厚度不同的两种型号交错搭配(厚度影响比形状影响大),等于吸收的频率差异化更多,可以做到类似扩散的效果。
然后如果搭配扩散体的话,有空间余地的我建议搭配仿冒的RPG泡沫扩散体, 空间窄的可以淘宝找找东南声学的泡沫扩散体。(淘宝很容易能找到)这些都便宜实惠,而且比木制那类扩散体稳定,木制那类看施工,不好的容易响,吵,产生共振。因为木制的做不好容易有共振腔,而且材料选择不专业。如果留意一下国外的专业做扩散体几个牌子,他们会在选择木头上,用较接近乐器类的材料,如枫木,云杉之类长纤维中密度木头。而国内貌似比价喜欢用较高密度木头,如胡桃木之类。而且国外会在细节位置比较注意,适当的地方加上些吸音或加强根防共振之类的优化。
而我没有再做这类纯扩散体,是因为我设计了itrap那个产品,已经是复合功能,中低频吸收为主,中高频吸收扩散比例可以调整的,所以适用面和效果都好过该类产品很多,aerofoam本来也是作为一个配件设计来配合iTrap使用的。iTrap由于用的是进口芬兰多层夹板做外框,油漆是环保水性漆,德国克虏伯特定规格金属板,填充料全是aerofoam,成本本来很高,价格比较贵,所以都是本地附近烧友现场试用下单的多。如果对该产品有兴趣,可以先看看这些视频,里面有使用录像和不同配件配置之间的对比录音。看视频应该比打字容易理解不少。
http://i.youku.com/i/UMzMxNDM0NT ... m=a2hzp.8253869.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