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和莫扎特作为西方古典音乐发展史上的一前一后接踵的两大巨人,他们的作品之间有着微妙的相似、甚至相同关系,这里举两个有名的例子。
贝多芬的第三“英雄交响曲”大家一定很熟悉。但多少人知道,关于它开始的那个著名旋律:多 - 米 - 多 - 索 - 多米索 - 多 - 西 - 拉,存在一个“疑团”。
这个疑团就是,这个流畅而自然的旋律,竟然和莫扎特少年时创作的一部歌剧的序曲的主旋律几乎完全相同。这部歌剧名字叫Bastien und Bastienne,是莫扎特最早的歌剧之一,作品号K50,写于他12岁时。换言之,莫扎特写这部歌剧的序曲时,贝多芬还没有出生。所以,为什么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主旋律和它雷同,就成了一个疑团。
有几个可能的解释:
1、贝多芬就是抄袭莫扎特的。他可能听过莫扎特的这部歌剧,喜欢这个旋律,就把它用到了自己的交响曲里。这其实不算啥,因为“英雄交响曲”的价值和伟大不是取决于这个旋律的,不因这个旋律而伟大。
2、贝多芬根本没有听过莫扎特的这部歌剧,旋律相同纯属巧合。这也并非不可能。这个旋律不是很“古怪”,而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进行方式,是在一个常见和弦的几个音之间来回游走构成的,所以有可能是两位作曲大师分别想出了这个旋律,一切源于巧合。
3、莫扎特和贝多芬两人写出了一支相同的旋律,是因为这是一支来源更老的旋律,可能是一首民歌之类。这个可能也是存在的,但具体来源已经湮没在历史之中了。
第二个例子是,贝多芬著名的第8钢琴奏鸣曲“悲怆”(作品13),和莫扎特第14钢琴奏鸣曲(K.457)之间也存在明显的相似关系。两部作品不仅调性相同、三个乐章的性格相近,而且在旋律上也有高度相似的地方。特别是莫扎特奏鸣曲第2乐章慢乐章中的“多- 西- 米”旋律,正是构成贝多芬“悲怆”慢乐章如歌柔板旋律的基础。
在这个例子里,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贝多芬听过莫扎特的这首钢琴奏鸣曲,而且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是受到了莫扎特作品的启示,或者是在向前辈大师致敬。并不是偶然的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