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旧号zhyipod 于 2019-1-30 15:02 编辑
问题解决了,下面写写心得,没办法,这次这个事情,要搬点其他门类的知识才能说得清楚,而且会比较长篇,必然又有人吐槽看不懂或者胡说,不得不横眉冷对千夫指,不过有一点,我扯再偏的内容,都是为了帖子主题服务的,知识及技艺等,虽然可能远不及旁人渊博,但不用来做指头。
我折腾发烧,不求执着,懂了就扔,图搞个明白,为了认识盲听现象,披荆斩棘做实验,一路上有很多略过的地方,还有没有深究的地方,看起来不妥善的地方,没有说服力的地方,被“指”更为正常,但是我心里有数,对于最终结果,那些并非主干剧情,也不影响主干剧情通关。
盲听,是发烧圈的一个神奇现象,他是一个矛盾统一体,总给人意料之外的答案,所以才显得有意思,可惧,好奇,无奈……让一部分人进而远之,又让一部分人以其一部分结果,得到结论,并牢牢相信这个结论,同时,还让一部分人利用现象,引导烧友,林林种种,不甚枚举。
问题是,如果没有区别,哪有发烧,线材有区别,录音有区别,器材有区别,不同搭配有区别,全是区别,全是市场,但是为啥到了盲听,就瞎了,就歇菜,就让自己好像做错了一切,就深深的怀疑、否定与诋毁?
这么有意思的事情,比浅显的玩法更有意思,所以我也试图用我的方法,从我的角度,解释这个事情,尝试嘛,结果无外乎成败,无所谓,可否理解为是面对“八苦”的绝招?
那么为什么突然想攻克这个课题?因为近期绿坛和紫坛的3个帖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其中,有一些信息值得琢磨,这些帖子标题是:《八万元劳务费,诚征全国金耳朵》、《人类对听觉的记忆真的很差。。。。。》、《顺风耳、千里眼与闻香识女人》;
其中《八万元劳务费,诚征全国金耳朵》(家电论坛),这个帖子里,LZ开出重金,还有非常灵活的条件,最新还降低门槛,挑战失败无需损失钱,这个就是信息量了,擂主完全不惧高手,如果不做老千,那么这个局也是精心准备的,内部演练测试过的,计算过胜负得失的,也是很不容易的,当然如果听对了给80,错了赔5元,就没人理了,钱这个道理,在深刻不过,所以有人说哗众取宠也正常,怎么说都有,这也是帖主要的效果。
《人类对听觉的记忆真的很差。。。。。》(绿坛)这个帖子主要说了LZ的切身感受,也是大家对于盲听的疑惑,矛盾,为什么有时候听得出差异,有时候听不出来,提出一个帖子,这是我理解的其主要信息点。
《顺风耳、千里眼与闻香识女人》(绿坛),这个帖子是论坛掌门人发的,提到闻香识女人,我在之前的帖子《煲机“真相”即可以越煲越糊,亦能够越煲越清》里面,也提到过,也贴过电影海报图,看来这电影很受认同。
那么这个帖子里,我认为最最关键的是,LZ提到,历次盲听比赛,早就不是第一次,有很多高手,有很高的命中率,虽然不一定是100%(可见100%之难),但是这些人与众不同,他们很多是调音从业者,是真正解决问题的人,说白了,职业选手。
这说明什么?说明mission possible,正是因为难且能,所以才有挑战,获胜者画像出现,那么也就是说可以存在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也能证明盲听不出来的谬误,但是,可能你听不出来,不代表别人,就这个理。
所以,我希望找到一条练就成为“金耳朵”的路,当然需要你不木耳为必要条件,这点我还是有些许自信。搞清其中枢机,但是我不走,我欣赏音乐,有些东西太明白,就没意思,难得糊涂,用来糊口的工作和用来愉悦的事物截然不同,体会过的人自然懂。而最终,我也整明白了,那种没意思的感觉,以后除非不得已,基本上少有动机去主动盲听对比了。
下面讲细节,先说一下自己的3个设想:
①就像闭上眼睛的残存影像感一样,听觉也有残存的记忆,导致瞬间切换,反而难以辨别。
②人有向好向善的脑补机制与倾向,所以听了好的,再转回来听差的,就难以区别,反之就好识别。
③准确识别,需要好的心力,需要记住关键差异,然后记住关键差异的节点,每次对比时候,忘掉旁的,就盯着那个节点,到哪里,马上开启识别,就能一认一个准,或许是专业选手的方式。
再说一下自己的实验设计,不比线,不比器材,就比录音,比啥都是比,都是盲听,我这个比较,差异还更小,更大难度,正巧,收到信号线,羽商11.2可以用来做前级,那么就这套系统,再加上我正想仔细写写,自己感兴趣的Larvy旗舰,前后两代,DA2002和公主,那么就用紫坛著名帖子《【获奖结果公布】你们最期待的年度大戏 Delta-Sigma VS. R2R——Civil War》中的录音来比。
那个贴子里录音共3段,选第2曲,人声乐器聚在,这段录音人声70%左右占比,还有30%时间是纯乐器,不插电的那种,我听人声多,自然更熟悉。
把这2个录音,放在一个文件夹,再扔到播放软件中整体循环,不是2002就是公主,循环往复,用RL906音箱播放,为了不麻烦别人给我做盲听操作,我自己坐在地板上,这样你不看屏幕就相当于盲听,实际上玩一下手机后我早就忘了在播放的是哪曲。
然后,还是不看屏幕,但是自己知道,曲目已经放完,在放下一曲了,那么我就用笔记录上一曲我的判断,是2002还是公主,当然,我不一定要听完一曲才做判断,我可以在曲目任何时候做判断,但是只能一次,不可以改。
当然,我有一根拐棍,就是上一次的判断影响下一次的结果,因为非此即彼,但是我也需要有个依据的,如果这次判断,感受到的差异与上次相同,我会打破规则,直接看屏幕,也就是说,虽然有一定心理暗示,这个不否定,我也不力求排除,因为越排越厉害,我找旁证,不够严谨,不过够用就好。
结果出来,如图示,完全相反,我觉得大大的失败了,但是转念一想,我全部猜中了,通关了,何出此言?
2002是我听过最成功的R2R,这个架构的机器,高频就是不能呈现Delta-Sigma的那种感觉,无论谁做的,是个天限,但是2002的成功,在于合理转化这种天限为优势,化悲痛为动力,而不像很多其他的R2R感觉高频是憋出来的,有不自然感。她转化为了一股类似甜味的东西,让整个音乐的演艺注入了“灵魂”,不再是生硬的数码,有了情感,这是画龙点睛之笔,所以不论2002还是924,官网上的产品定位不是非常独特,就是Hi-End,但是最新旗舰公主,作者给的定位是参考级,这里非常有意思。
对比DA10,他的小弟,DA10据对比过的用家说,更富有活力,那么2002就更有涵养一些,素质上,当然,只是录音对实绩,2002因为R2R的高频天限,实际上解析力也是不如公主的,所谓素质感自然也不强,比DA10好,但是DA10毕竟已经被人列入了糊的范畴,我都认为其糊,有胆味,哪怕用上204的AES输入,再用上新英这种毛躁的火牛供电。
所以,我对2002的特有属性高频乃至中高频,印象很深刻,觉得很受用,很像女人味,闻香识女人。再说公主,参考级是也,和一种常见的素质机比,虽然还是不强调素质与速度的全面风格,但是素质以及早已非欣赏瓶颈所在,Larvy的声音是美式的,不过低端机显得更美式,而DA10这种又美式又糊的机器,就带点意大利味,不过低频形态会深深告诉你MADE in American。
鉴于上述背景,我坐地上就开始试听,结果大败,后来总结,我睁眼看着曲目再听,发现大误啊,在哪里?正是被我忽略的中频及中低频,因为音箱摆位是等边三角形的近场聆听形式,而我坐地上,扬声器中轴延长线在我头上,高频不直接入耳,衰减了。
所以我习以为常的2002的那种甜味和糊,实际上有了莫大的变化,但是我不留意的中频及中低频,公主是反过来要朦胧一些,要有更多韵味的,但是2002反而干净清晰,额,这难道是两种架构的取舍,看来R2R也需要另眼相看,因为做地上前没有做好准备,轻敌了,导致失误。
而我对两个机器每次的判断,尤其后面几次,是放在曲子最后没有人声的乐器部分,中频及中低频,所以正好翻了盆,搞了个颠倒。
那么我之前的3个假设怎么样?
①就像眼睛闭上瞬间的残像一样,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作用和影响,不可否认,但是只要不瞬间切换,而且是来回的瞬间,给点时间,也就可以忽略这个因素了。
②这点就是一厢情愿,是鬼扯,当然我是喜欢2002更多一点,但是这么势均力敌的对手,实际上是差异微乎其微,不过试验中,没有保留善的倾向,善与好只是一种意识认同,是一种概念,所以不是真因。
③这个其实是对的,但是又是错的,抓一个点是抓不住的,音乐在流淌,一不小心就过去了,一没回神就错过了,哪怕你选几个不衔接的间隔点,也不行,因为有个悖论在里面,就是用力反而不行,后面详细说。
④还有一个假设,这个是绿坛一个烧友说的,因为8万工时费太吸引人,所以绿坛这边也有一个帖子,然后很多人回复,其中joseph.tt烧友这么说的“大脑有自动脑补功能,次数越多,意味着训练次数越多(和AI训练同理)),脑补越完整,所以难度是逐次增加
第④点,有相当启发作用,也是打开这扇门的助力因素,但是不完全的有效,后面讲明。
就像手里捏着小鸟,让你猜鸟的死活,你猜死我放,你猜活我捏,这个度,要把握好,那么用力听为什么失败?
因为这是一个浓缩的多点建模的过程,人的大脑要累计一定量的刺激才能形成判断,两点间一条直线,那么你也要看到两个点才能确认你之前看到的一个点不仅仅是一个点,而是在某个方向上看起来是直线。
同样,日久见人心,也是一样的道理。判断来源于积累,太少信息量,太少样本量,人是会错的,所以讲究兼听则明,太难虽然。
这和用力听不灵有什么关系?很简单,你在捕捉到了一个,或者一部分信息点,但是不足以做出正确判断的时候,你就开始脑补了,那个用力,正是你的意识,是你的思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当然,上帝随时笑我)。
你抓错点,缺错上加错,用脑补把错的修正为正确的,下意识你觉得是2002,然后你告诉自己,就是它,你看,他的其他频段就这样,就这个德性,没错,绝对没错,你听,这个甜美的高频,这个动感的低频,正是因为你之前对他的印象,反而毁了你的判断,太讽刺了,自己人对自己人开火。
所以,用力过猛,你就输了,越挣扎越深陷,最后被铁丝网吞噬,但是头号玩家,正如电影上的一样,倒开车才是到达赛道终点的正确方式,怎解?
不经意间,在我看网页间,在对比前,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在即在意又无意的状态中,你的意识没有参与进来,你的直觉在感受,所以你发现了差异。
因为,你不用力,不经意间,你直觉感受到足够的差异点,就隐隐有了一个准确的判断了,虽然不如脑补来的那么肯定,直觉一般比较含蓄,需要借力意识发挥。
正如你开始时候,换入一个器材,你看他外观,是看不出声音特点的对吧,但是你接入系统,他的特性就显示出来了,你就感受到差异,所以还是要靠听,听也是有效的方法,直觉告诉你和之前的区别了。
什么?你说听足够长时间,有足够样本量,就算错误脑补,也能分别?不然,脑补就是人类的偏见,一旦形成,就很难褪去,时间长到一定时间,或许可以恍然大悟,但是已经耽误了事,已经于事无补,这个道理,放在生活中,你的误判与后悔,一个道理。
那么④中的脑补累加,有没有这种说法,显然是有的,你一错再错,因为你的判断始终站立在错误的结论上,当然你可以阻断这种意识,在曲目变更时候,刷新,重新建模,这就不存在脑补积累。
但是次数多了,除此之外,你还是会受另一个因素的影响,就是,你的精神,会散乱,或者说你的心力会不足,你的注意力没法继续聚焦,车轮战越久,就越明显,除非你受过专业训练,这个大家都容易明白。
就像摄影,当帧数高达一定程度,你看到的是连续影像,人的意识,也异曲同工,我们的世界“停不下来”,这里不讲太多,因为我知道我讲不好,妄语误导人就造孽,但是要求究竟,佛学里面,有人性最牛逼的解构,有兴趣的烧友,可以钻研。
同样,这个帖子,也可能是错误的见解,不过,是我的一种尝试,特此说明,仅供参考。
那么,对于要去打擂的朋友,我想讲一个故事,荆轲刺秦王,之前的故事。
记不清楚了,应该是司马迁史记里面写的,荆轲一共有过两次著名的失败,在他刺秦王之前,一次文、一次武,这两次失败,也就为刺秦王的失败,写下了预言,这里就用武的那次来说。
荆轲曾经与聂盖比武论剑,聂盖是中国战果末年刺客,但是不知道是比试武艺,还是意见不合之时,这个说法不一,聂盖发怒,瞪眼看荆轲,荆轲就走了,被聂盖的气势镇住了,那次文方面的事情,也大致类似,荆轲又一次,一言不发就离开。
不论是否技不如人,但究竟是气不如人,没办法,直接吓跑,额,囧死,那么这个挑战,是相当困难而有趣的,愿打擂之人有非凡之势,气震山河,技压寰宇,祝君好运!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