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1-7-13 22:56: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ae 于 2021-7-14 01:01 编辑
传输码率和编码码率应该分开讨论。
这个吗,首先蓝牙就不是为hifi准备的协议,但是他连接简单,容易建立点对点的数据传输,使用大数据传输还是要WiFi了,蓝牙和WiFi相互补充,使用场景各有不同。(小插曲蓝牙和WIFI两者也有相互补充的一些关系,在某些协议中有相互借鉴,蓝牙3.0HS扩展出802.11的高速传输速度的能力,而WiFi也扩展出了点对点的传输能力,比如手机热点这类,不过后来两者的应用场景又发现了很大变化,蓝牙3.0hs技术后就传输速度虽然快了,但是功耗巨大,反而是WiFi则是大幅度扩展到各种领域,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先说说蓝牙出现的技术背景,90年代蓝牙协议出现之前,都是使用有线连接进行短距离通信,也有如红外线这种无线的,但是使用光通信缺陷也很明显,中间有遮挡就无法持续通讯了。我记得蓝牙是1994年爱立信搞出的这个技术,后来由SIG组织维护。蓝牙这个名字也是源于北欧一个国王,他统一了国家,由此也是象征着一个统一的技术,同时也正是这样符合蓝牙的用意,同意电脑,手机等各种平台通信标准。
蓝牙协议1.0 2.0, 3.0 4.0 5.0 这些都有各自的技术亮点,传输带宽和传输距离都有不少的提升,引入了更安全的协议等等,但是同时各个版本之间又要有足够好的兼容性,也由此引入了蓝牙不是为hifi播放而设计的这个话题。
蓝牙播放音乐使用A2DP规范,采用固定的几种编码规范比如SBC ,AAC ,aptX(后续aptx有扩展了 aptx HD,aptx Adaptive等),但是无论采用何种编码,最高码率都被限制在768kps以内,但是CD 16/44.1的码率是1440kps,因此二次编码后,导致音质被压缩了。同样也适用于蓝牙耳机,不管原始码率是什么,都要被蓝牙协议二次编码,蓝牙平衡的是功耗和传输延迟问题,而不是hifi发烧友关心的码率。而且还有要兼容新老协议,如果有设备不匹配,那么音质会降低到SBC这个最低的350kbs的编码上。
相关的技术可以从蓝牙组织网站获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