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ktee
发表于 2009-8-8 03:51:34
另外有些朋友问我什么是“脱箱”的感觉。其实很难言语,我就举例说下我的理解。
脱箱的感觉并非一定昂贵才能有,我家里珍藏着一套功放系统,是叶老师的 8PR前级、一对8S 分体单声道后级。大家都知道叶老师以前用这套推 B&W801,而我很长一段时间用他来推805S 。这套系统下的805S 就有“脱箱”的感觉,那是一种超高精准相位和超高控制的结合,仿佛你能看到。可以毫不客气的说,这种珍贵的感觉在绝大多数音响店和绝大多数发烧友家里都没有。
我很难想象如果 Kharma音箱推出这样的感觉后会是什么样子,到底要多大多高的空间给她呼吸。我更不知道哪个品牌的功放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或许这样的假设原本就是发烧友无穷贪婪下的想象。这样的遐想在Kharma这套系统之上会不会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求。因为我不知道有没有其他功放能在甲类350W功率之上成倍加大后,还依然保持瑞士人的精致、高贵和优雅。
[ 本帖最后由 jacktee 于 2009-8-8 12:07 编辑 ]
takase
发表于 2009-8-8 04:14:21
啊....這就是音場啊 (SOUNDSTAGE)
轉篇以前寫得東西,很拉雜,加減看看吧
既然講到音場和空間感,我就轉個有趣的故事,大家看看就好
音場是很新的概念,至少在30年前,是沒有人在講「音場」的,而是講音色
如何如何,音質如何如何──這並不全然是因為單聲道或立體聲技術的緣故
事實上立體聲的錄音技術在50年代末期就已經商業化了,真正登高一呼
,正式提出「音場」這概念的是The absolute sound雜誌的主編Harry Pearson
他老人家的地位有點像劉漢盛在中文世界的地位,猶有過之
而提出音場這個概念的時間點也很巧妙,正好是70年代管機和晶體機交替風潮的時候,那時候大家都認為晶體機技術比較先進,紛紛淘汰手中的管機換成「失真較低」的晶體機,只有像Audio Research和CJ這種「認為真空管比較好聽」的小廠還在死撐著,也許是機緣湊巧,HP負責評論ARC D150這台後級,當這台後級接上他嘗試打造的混血巨型屏風喇叭系統時,發出了前所未聞的聲音
──喇叭消失了,逼真浮凸的音像與舞台浮現出來了
(就算是以現在的眼光看,還是很誇張的安排,INFINITY QRS屏風負責中高頻,MAGNEPAN屏風單獨負責低頻,分頻點是150hz,分音器使用Dalquist DQLP1,想像一下把今日百萬元等級的A家喇叭上半截單獨拿來跟百萬元等級的B家喇叭接在一起玩分音,這年頭有哪個音響雜誌敢這麼玩?我很欣賞HP的一點是因為他的玩心,雖然他有那個地位可以讓他這麼玩.....不過我總覺得玩音響還是要有點玩心就是.....這是後話)
問題還沒結束,這個系統要大聲唱才有這種驚人的現場感,小聲的時候聲音會又衝又利,樂器細微的音色變化,打擊樂器精細的泛音都還沒辦法恰當的呈現,各頻段音色和動態變化也不夠協調,這些HP後來都有再討論,但無論如何,「音場」這個概念正式躍上了歷史,並主導了今日音響界的發展:準確的定位、音像和音場,巨大的音壓和接近現場的動態對比,只是隨著這個名詞的流布,或多或少的誤解或變化也產生了
以多年後的後見之明來看,當年的音響設計思維其實沒有考慮到很多問題
例如相位漂移、阻尼係數、諧波失真的悅耳與平均分布、瞬態互調失真
喇叭的繞射干擾問題等等
但是反觀今日,實際上我們對「聆聽音樂」這件事,知道的仍然不太多
音響界充斥著似是而非的偽科學或非科學,真正嚴肅面對重放音樂的人們
仍然只能靠經驗、直覺與試誤慢慢摸索、歸納出一套原則
我想上面這些故事,應該可以幫助大家弄清楚音場是什麼性質的概念
Q:所以在此之前沒人覺得喇叭有音場?
A:蘋果熟了會掉在地上大家都知道,但是就是有個牛頓莫名奇妙提了個「萬有引力」的概念出來
Q:神人:我的音場 突破天際了!!!
A:實際上在音場概念剛提出來的時候,是有不少人不相信音場可以破牆而出的
Q:30年前雙聲音、四聲道都出來了,沒有音場概念,那當時在玩的應該叫作什麼呢?
A:立體聲(stereo)或四聲道之類的技術其實訴求的是更自然的空間感(sound field),至於音場(sound stage)是另一個概念,實際上這問題還蠻複雜的,一時也講不清.至於四聲道技術.....1971年的stereophile總編專欄就已經在寫
「Bye Bye, Quadrifi?」了....可以說HIFI很早就放棄了條路
回到牛頓的例子,在牛頓以前不能說沒有人察覺到這種「力」的存在,但是是牛頓首先將這個概念釐清的應該沒問題
實際上在stereophile 70年代的文章時,雖然他們沒有特意提「SOUND STAGE」這個觀念,不過stereophile那時的主編在評上文提到的Magnepan Tympani喇叭時(也就是拿來做低音的B喇叭) ,用了個很罕見的詞「stereo stage」, 不過stereophile雜誌正式使用「Sound Stage」這詞時恐怕已經是80年代的事了
當然,可以舉個更早的例子,說明其實很早就已經有人隱隱察覺「音場」的存在了,1958年蕭提錄的魔戒,製作人在唱片封套上的解說已經暗示:夠仔細的聽眾,應該要能聽到萊因的黃金接近結尾的段落,萊因女妖在舞台「底下」歌唱著
最後,稍微離題一下,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stereophile 70~80年代的一些專欄文章,很發人深省
比如說認為初期的晶體機聽起來瘦、乾、硬只是因為我們一時之間不習慣這麼高的頻寬、這麼低的失真 (很有代表性的音響迷阿Q心態),又或者是大罵CD格式騙了我們,音質根本沒有黑膠好! (時代的眼淚)
與其說是鑑古以知今,不如說是人類永遠不會從歷史學到教訓.....
sj2008
发表于 2009-8-8 11:10:34
原帖由 jacktee 于 2009-8-8 03:51 发表 http://www.headphoneclub.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
......不知道有没有其他功放能在甲类350W功率之上成倍加大后,还依然保持瑞士人的精致、高贵和优雅。
...
线材 Kharma 定制
jacktee
发表于 2009-8-9 12:06:36
原帖由 sj2008 于 2009-8-8 11:10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线材 Kharma 定制 一根线能有那么神奇,不太可能吧?过两天建议他们试试。
jacktee
发表于 2009-8-9 22:54:06
今天下午超音的店员给我说他们最近自己把玩做了很多尝试,约我去玩玩。于是前去听到了另外一套搭配,很有意思,再次和大家分享一下。
音箱是Kharma 的中高档型号GR CE-1.0 落地箱,
先在另外一间屋温习听了一会儿Kondo推动下的感觉,然后大家就七手八脚切换到下面列出的系统。
音箱没变,音源换成高文合并CD +Kondo M7 前级(上次是旗舰M-1000 MKII)+天琴至尊旗舰单声道后级
和上一次视听旗舰系统变化很大,由于音箱型号的降低,音源、前级、线材等都同比降低。唯一没有降的就是后级,仍然是天琴至尊旗舰。这样的搭配本来不合理,因为光后级就比音箱还贵,且不算音源和线材,再加上10万级的前级简直就一玩票的架式。
尽管已有一些心理准备,不过系统一开声,我还是很惊讶。Kharma终于露出他高贵飘逸之外强悍的另一面。什么强悍呢?
尽管音箱低了2、3个型号的档次,尽管音源和前级同比低了很多,价格更是只有上次的四分之一。但当30万的Kharma被双倍以上的前端压榨出“脱箱”的感觉时,其整体的强悍让人难忘!!!
此时的Kharma真的犹如脱疆的野马纵横飞驰,大珠小珠掉一串。让在座的人不禁翩翩遐想上次的旗舰系统,假设换上2千多瓦功率的高文 telos 2500 又将会是怎样的风景?
[ 本帖最后由 jacktee 于 2009-8-10 01:08 编辑 ]
科研级旗舰
发表于 2009-8-10 00:40:15
原帖由 8492 于 2009-8-7 14:56 发表 http://www.headphoneclub.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是吗,卡玛要做功放了啊。好消息啊~~;P ;P
卡玛早就有自己的放大器了。记得处女作是鞋盒子大的彩色D类放大器
不过啥HB1啥不知道啥东西。日本的箱子难道KONDO真是老大么?REY又算什么。。。
弱水三千一瓢饮吧。不过菅野这个老奸巨猾的家伙眼光真毒啊:Q
科研级旗舰
发表于 2009-8-10 00:56:56
原帖由 8492 于 2009-8-7 17:11 发表 http://www.headphoneclub.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功课自己做去。仅仅是有人问我就大概回复一下价格而已,别神经质。
就听感来说,这是目前唯一让我觉得能听的书架箱。
看了一下这个高音,凭直觉,这个喇叭估计不是某些个德国牌子的对手;P
sj2008
发表于 2009-8-10 09:32:05
有人用到高文 telos 5000 推Kharma的Grand Exquisite。想想Kharma需要的功率有多大。
[ 本帖最后由 sj2008 于 2009-8-10 17:49 编辑 ]
nanao001
发表于 2009-8-10 10:00:47
原帖由 科研级旗舰 于 2009-8-10 00:40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卡玛早就有自己的放大器了。记得处女作是鞋盒子大的彩色D类放大器
不过啥HB1啥不知道啥东西。日本的箱子难道KONDO真是老大么?REY又算什么。。。
弱水三千一瓢饮吧。不过菅野这个老奸巨猾的家伙眼光真毒啊:Q
YL ALE
YL KONDO
YL GOTO
玩号角的应该都知道YL:hug:
ALE GTO这个常见 KONDO很少
http://www.hifi-play.com/dare/2009-05-18/262.html
日本以外世界第一對Kondo大喇叭作者:司徒莫問 發佈時間:2009-05-18 16:04:34 來源:影音風雲http://www.hifi-play.com/d/file/dare/2009-05-18/5884903ea900306f649ae16b53f6e5d8.jpg
曾經出席2002年eWorld音響展的朋友,必然被其中一樣事物所吸引:在LF Musical房裡,一幅號稱檳城最佳的Kondo系統的海報,主持人當下發下邀請書,歡迎任何有興趣聽該系統的人前去參觀體會。
公開讓Hifi友上門聆聽擺在家中的超級系統,這應當是星馬Hifi界的第一遭。不僅如此,這是當今世上數套最昂貴、口碑最好的日本Kondo超級體系,那種質感、那種權威感,一旦聽過,叫人難以回到現實,去聽那些平庸之作。
這套系統位於檳城丹絨道光路的一所洋房內,那間黃金尺寸,又滿佈Acoustics處理的聆聽室,全套Kondo系統,總值是六位數以上。
事隔年餘,主人家陳凌鋒引入兩只擁有龐大體積的Kondo原廠超低,把原有的中小型喇叭地
位,一舉提升至大型喇叭的範疇。『影音風雲』此趟刊出此Kondo超低音的盧山真面目,應是日本以外全球第一章。
陳凌鋒堅持不漏露兩只超低音的身價,主要原因是他認為靚聲無價,必須親身體驗才知它的好處。
這兩只Kondo超級超低音至目前止全球只造了四對,其中三對在日本(Kondo先生自己佔一對),海外的唯一一對則歸陳凌鋒所有。陳氏雖然不願透露價錢,但肯定價值不菲。
http://www.hifi-play.com/d/file/dare/2009-05-18/787939a5a5fa0977f0c9d085c75e92e9.jpg
每只Kondo超低音用料舉世無雙,單以體積而言可能是世界冠軍(Wilson Audio的直立式
XS超低音不算),聽過的人都一致認為此系統已經大大超越以往,不論下潛度與氣勢非昔日可比,而音色亦保持廠方一貫細緻出塵的高貴音色。以下為其重要規格:
單元尺寸 十八寸紙盆
頻率響應 20Hz~100Hz(原Ruthy 4頻寬為40Hz~20kHz,加上可去到30kHz的
Murata超高音,將全頻域『發揚光大』
形式 無源式(另外用一部Mactone六十瓦後級推動)
聲箱尺寸 39 1/2"闊 x 29 1/2"高 x 21 1/2"深
重量 每一只超過一百五十公斤
如何接駁 Kondo M7 2000 Signature前級備有低通頻網路,可隨時外接另一
部後級直驅超低音
http://www.hifi-play.com/d/file/dare/2009-05-18/8afccf6ff4c7a2eed2005adc1527ee79.jpg
[ 本帖最后由 nanao001 于 2009-8-10 10:05 编辑 ]
takase
发表于 2009-8-10 11:32:49
> 每只Kondo超低音用料舉世無雙,單以體積而言可能是世界冠> 軍(Wilson Audio的直立式XS超低音不算)
;P
klyjds2005
发表于 2009-8-17 11:54:13
感觉应该把转盘换成36A或者36+,在风格转变不大的情况下素质应该有大幅提高
可以试验一下!!感觉TELOS 5000应该能推动任何音箱:lol :lol :lol
pig2man
发表于 2009-8-17 12:11:24
ls这是什么话。。拿2ohm输出5kw的东西来说事。。
sj2008
发表于 2009-8-17 14:08:42
原帖由 klyjds2005 于 2009-8-17 11:54 发表 http://www.headphoneclub.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感觉应该把转盘换成36A或者36+,在风格转变不大的情况下素质应该有大幅提高
可以试验一下!!感觉TELOS 5000应该能推动任何音箱:lol :lol :lol
不要以为换上36+就一定有提升,36+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校和稳定。
mvw
发表于 2009-8-19 18:37:06
帮顶 lz是我最佩服的俱乐部烧友之一
jacktee
发表于 2009-8-19 22:56:54
原帖由 mvw 于 2009-8-19 18:37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帮顶 lz是我最佩服的俱乐部烧友之一 mvw兄弟如此高的评价让我受宠若惊。谢谢!
一直喜欢和大家分享发烧的乐趣,发烧友交流的喜悦穿越发烧的过程,胜过发烧本身。再次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