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ll
发表于 2015-4-6 08:52:45
大厅的回响延时、各个大厅都是不同的,还有就是座位的选择、不是每个座位都可以听到良好效果的。
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器材也没有可能回放出现场的气氛氛围、这个目前是无解的。
我们只能通过目前可行的“手段”、尽量去回放出接近现场的声音、记住是声音不是氛围。
sea520
发表于 2015-4-6 09:32:06
谈点个人看法啊:
我倒觉得器材没必要刻意去迎合“现场”的氛围。
很多时候,器材的清晰、层次、色彩感要比现场更讨人喜欢。
听现场的话,且不谈声学效果,那么多人济济一堂的肃穆感,这本身就不是器材拥有的。
小白
发表于 2015-4-6 09:52:23
kell 发表于 2015-4-6 08:52
大厅的回响延时、各个大厅都是不同的,还有就是座位的选择、不是每个座位都可以听到良好效果的。
目前、世 ...
现场的声音就包括了其“氛围”。有个词叫Ambience。而现场的Ambience在唱片录制中一般是丢失了绝大多数,最多只记录下小部分。所以通过听唱片是无法还原现场声音了。
hjg
发表于 2015-4-7 21:23:17
楼上几位发烧界前辈对听音乐会的现场效果和使用音源在听音室里听的区别问题都讲得很对,受益菲浅。
其实绝大多数音乐爱好者能常去音乐厅听现场看现场的毕竟还很少,多数听音乐的时间是在家中,因此玩音响就有市场也能成为小众群体了。
因此将自已家中的个人听音室打造好还是很有意义的事,建一套能让自已满意的系统也就成了众多玩家孜孜追求的目标。
我赞同发烧友适度发烧,平衡自已的生活各方面,既要烧无止尽又能潇洒从容地过好日子,这也是个科学安排自身消费能力的事。
现在不少发烧友除玩音响之外还要买车子,买房子,养孩子。。。。。。生活并不简单,能在如此情况下坚持发烧不断还是应该表示敬意和赞许的。
回到那句老话玩音响不攀比,器材仅是音乐的载体,发烧要适度 ,自已满意就好。
woodear
发表于 2015-4-7 21:49:04
大剧院是混响多了点,清晰度不高,不过总比那些声音发飘的厅好:lol
agnostic
发表于 2015-4-8 11:20:01
现场听多了,就会明白曾被诟病的DG录音才是更接近现场管弦乐效果的。那些音响店里常用的HIFI试音碟,相当一部分都是假大空的声音。
hjg
发表于 2015-4-8 11:28:43
agnostic 发表于 2015-4-8 11:2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现场听多了,就会明白曾被诟病的DG录音才是更接近现场管弦乐效果的。那些音响店里常用的HIFI试音碟,相当一 ...
是的,音响店里卖的试音碟大都是胡扯,远不如好的大牌80年前后的录音效果和制作。
追求现场感,追求高保真只能是发烧友心中的遥远目标,那也是烧友美丽的梦。
actuary616
发表于 2015-4-8 14:48:21
如果能够适应其近场监听的风格的话,JBL 4429和4365的舞台感不错,性价比非常高。
bbcc
发表于 2015-4-9 16:37:01
我并没有觉得当晚现场音效多么震撼,即使我离贝大提琴组这么近,也很难说超低频有多么上佳的清晰度。
其实听了这么多次现场,尤其像我偏爱坐前排,除了瓦格纳和马勒以外,以及一些铜管分量很重的音乐(比如画展),很难说现场的分析力有多么强大,层次有多么清晰,线条感多么强烈。但是现场的声音总是非常舒服自然而宽松(实际上是丰富的细节量造成的),密度感极强,这反倒是很多音响系统里缺少的。
---------------------------------------------------------------------------------------------------------------------------------------
与我的感受高度一致,握手。坐在比较好的位置,现场的感受就是声音的包容感,饱满感,无处不在。细节、层次这些东西真的说不上有多清晰,通俗的话说就是不够hifi,但是音乐性特好。曾经有幸在现场不错的位置,听过Blomstedt指挥小乐团(不超过20人)演出巴赫、亨德尔,去之前满脑子都是平诺克、加迪那的那些丝丝缕缕可以清点小提琴个数的录音,结果现场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
在家里重现这种现场感,首先说是不可能的,然而最大程度追求近似的话,肯定需要良好的中低频做基础,肯定需要推动整个房间空气振动。线条极度清晰的,针尖麦芒的、空气感十足的声音距离现场十万八千里,不是我的菜(虽然不否认也很好听)。
actuary616
发表于 2015-4-10 09:36:10
个人以为,如果以现场为标准做箱子或者选箱子,路子都走偏了。毕竟我们听的是录音,多声道混合的东西,不是现场,器材的追求应该是能重播好录音。器材永远不可能再现现场,带不来现场的感受,但是在细节、解析、层次、高频的飘逸等方面有现场不能比拟的优势。器材还是应该干好器材应该做好,也能够做好的事情。
阳光枫林
发表于 2015-4-10 10:59:13
只要不是录音师和混音师,你无法知道录音和混音后的声音到底是什么样的,因此你也无法知道你的器材是否做到了重播好录音。
所以,现场一定是最好的参考系,更重要的原因是:现场是真实的声音。至于真实的声音是否能够符合个人的喜好,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要说音响系统在细节、解析、层次和高频飘逸等方面胜过现场,那是录音、器材、线材和听音环境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是器材特性和个人偏好叠加的结果,个人并不认为这是音响胜过现场的地方。音响胜过现场的地方是,便利性:你可以随时聆听各种作品,随意快进或者重复;对个人偏好的满足性:你可以把系统调整到适合自己喜好的声音走向。这些是现场做不到的。
actuary616
发表于 2015-4-10 13:28:10
所谓以现场为师,我认为是在设计音箱,调教系统的时候,应该参考现场乐器的音准、音色和形体感。
录音和现场完全两码事,一些所谓和现场接近的箱子,在基本素质上有问题。
cralane
发表于 2015-4-10 17:59:05
本帖最后由 cralane 于 2015-4-10 18:03 编辑
我觉得,以现场为师,是一套古典系统必不可少的原则。否则更容易走偏,走向为了HIFI而突出HIFI的一面。举个简单例子,很多乐器的音色和形体感,只有多听现场才容易把握“真实性”,这点LS也是认同的。我举了贝9这个例子其实并不是说家里的系统可以超越现场,即使是所谓的HIFI性也是如此。现场巨大的信息量,没有丝毫动态的压迫感,是家用系统根本达不到的。如果有人觉得家用系统可以超越现场,那我持保留意见。
录音师也好,唱片也好,还原现场是重要目的之一。100%还原唱片,本身就是个伪命题,谁的系统可以做到?如何评价?谁知道一张唱片本来应该是什么声音?开盘带更接近真实还是LP更接近或者可怜的日落西山的CD更接近真实?这些口水都打了不知道多少年了。让一套音响系统发出近似现场的宽松声音,绝对不是什么坏事。而且跟LS恰恰相反的是,我觉得一套系统如果能发出近似现场的声音,那素质才不是一般的高,因为这是以很高的信息量和全频的完整性作为基础的。
Phase
发表于 2015-4-10 19:06:39
现场的声音不等于管弦乐队的声音,这个应该是常识吧。hifi系统需要凭靠现场来对比,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决不能依管弦乐队的声音来调教。
1.因为乐队和场地的原因。管弦乐队出来的声音有时糊有时刺。变数多。
2.管弦乐队的录音麦克风和听者坐的位置完全不一致。录制残响再混音,和听者听到的自然混响也完全不一样。
3.听众对管弦乐队对配置(双管),排列,音色完全不熟悉,不了解。对于连长号和圆号的声音都听不出来区别的我,用管弦乐队对音色来评判hifi系统,我自认为是做不到的,大多数人也差不多。能听出来什么?无非是空间要大,低频口径要大,还能听出任何东西么?
4.以管弦乐队来思考hifi系统,会让你听管弦乐队时候不断地去回忆自己家中的声音,这对欣赏和思考乐队水平和音乐结构是严重的干扰。浪费门票钱。
为什么许多人一说hifi重放现场就喜欢提管弦乐队?因为管弦乐队规模大,空间大,最难重播,贵的和便宜的系统放起来差别大。但是,差别大容易识别不代表可以作为正确,准确,容易的标准。实际上录制良好(未经后期处理)的谈话声(不是歌声)是最容易判别一套系统的自然度的。放一段谈话声,大多数系统的结像和音色根本就不像人的喉咙在说话,而是胸口在说话,或者是戴着牙套在说话,或者是血盆大口在说话,也听不出来谁是谁。
actuary616
发表于 2015-4-10 19:53:42
本帖最后由 actuary616 于 2015-4-10 20:11 编辑
cralane 发表于 2015-4-10 17: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觉得,以现场为师,是一套古典系统必不可少的原则。否则更容易走偏,走向为了HIFI而突出HIFI的一面。举个 ...
两分频书架箱频离你的要求差距甚远。
达到你的要求的箱子,必须三分频,低音10寸起,167做地那个三分频大书架基本可以达到你的要求,他未来推出的opus 5,如果设计、调试地很成功的话,也有可能接近到你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