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5-30 08:0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ukuai11 于 2013-5-30 11:55 编辑
克莱默
20世纪初一直到70年代,西方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战后接着闹民权、闹妇女解放、闹性解放。。。
那是一个演奏家和指挥家的传奇时代,福特文格勒、门格尔贝格、布鲁诺瓦尔特,米开朗基利、索弗朗特斯基、科尔托,梅纽因、海菲茨、奥义斯特拉赫,后世只有风格的发展,再没有境界的超越了。作曲家方面梅西安、布列兹、凯
奇,一边搞破坏闹革命,一边和演奏家、听众渐行渐远。再加上黑人音乐崛起,另一头的对手,蓝调有Muddy Waters、Little Walter、Howling Wolf,爵士有John Coletrane、Miles Davis、Thelonious Monk,摇滚有Jimi Hendrix、Bob Dylan、和妇孺皆知的披头士。无论从艺术价值还是对于文化的影响,那些写“古典音乐”的都被打到满地找牙,只能关起门自娱自乐。
古典音乐没有死,只不过主战场从音乐会转移到了电影配乐。一个潮流以John William为代表,此人写过配乐的电影有《辛德勒的名单》、《大白鲨》、《星球大战》、《人工智能》、《哈利波特》。。。。。。。。。。。。如果瓦格纳在世的话,大概也不去搞乐剧而会自己拍电影吧,所以不能视写电影音乐为一种堕落。而且和瓦格纳一样,此人也写过一些交响曲之类的“纯古典音乐”作品,听起来不失大家风范,只是演出较少罢了。另一个潮流就是所谓的极简主义,其实这种风格我们都已经很熟悉了。《天使爱美丽》里的Yann Tiersen、《厨师大盗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里的Michael Nyman,戴安娜葬礼上的Tavener,《特务风云》里的Arvo Pärt。有些也并不是专为电影而写,只是因为合适被拿去用。事实上极简主义音乐在电影中出现极多,光是Arvo Pärt的音乐就能在超过100部电影中找到,从这个方面也体现出这种音乐确实对于人性给出了广泛深刻的新揭示。
经历过那么多的新一代演奏家,风格上不可能像前人那么纯粹,就好像一个原生态村庄一旦涌入很多游客以后一定会发生些变化。至于变化是正面还是负面,取决于演奏家的才气和对艺术的态度。分享一张Kremer的Philip Glass小协,我只想说听过以后方知至简为至难。书法当中疏可走马(帕格尼尼),密不透风(莫扎特,还有这张唱片),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
http://pa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483470&uk=223167148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