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老唱片

[复制链接]

10

主题

43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03-3-28
发表于 2003-5-11 00:33: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发了两次。不是故意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43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03-3-28
发表于 2003-5-11 14: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蚊子兄赐教,清晨3点还在网上,厉害阿。希望不是因为失眠。:D “我想,繁荣京剧也不是一种意识统治国人的意思吧。”其实,我也不是这个意识。只是太害怕样板戏的时代了。而且常看到一些“人物”慨叹,现在的年轻人不懂艺术,只知道听流行歌曲,言下之意好像只有听他们想听、爱听的东西,才是正道。或许这种人在广州较少,所以足下的感觉不强烈。
“当然啦,无论在什么历史时代,右派总没有左派来得那么得人心,但是回头看的时候右派的思想似乎总是更合理一些。”今天这样说似乎是合理的。不过在清末那个时代,如果不是用强力,天知道何时会取消缠足。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惯性太大了。我想,“五四”后100年,大概也无法真正实现那时的“民主与科学”的理想。希望斑竹不要因为这句话删我的帖子。当然喜欢那些思想剧烈碰撞,新思想不断涌现的伟大时代了。改朝换代、英雄辈出,令人震动。不好意思,严重偏离的京剧了。希望老唱片别生气。
我有的《斩经堂》是周信芳的,一则不太喜欢周的嗓子,更主要是不喜欢这个故事。虽然这个故事在后汉演义、光武中兴中早有所闻,但那时好像没觉得这样残酷。所以只听了一遍,再没听。
楼上几位大虾,有个问题问一下,为何磁带里的声音与网上的声音不大一样?我听余叔岩的磁带,很不好听。可在网上听,立刻喜欢上了他。而杨宝深正好相反。请问,你们听京剧都以何为载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主题

2179

帖子

4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44
注册时间
2003-4-12
发表于 2003-5-10 15: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贴有点二人传的意思,你一贴,我一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023

帖子

144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44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3-6-5 12:3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初由 bcdwsq 发表
[B]“我想,繁荣京剧也不是一种意识统治国人的意思吧。”其实,我也不是这个意识。只是太害怕样板戏的时代了。而且常看到一些“人物”慨叹,现在的年轻人不懂艺术,只知道听流行歌曲,言下之意好像只有听他们想听、爱听的东西,才是正道。或许这种人在广州较少,所以足下的感觉不强烈。

“当然啦,无论在什么历史时代,右派总没有左派来得那么得人心,但是回头看的时候右派的思想似乎总是更合理一些。”今天这样说似乎是合理的。不过在清末那个时代,如果不是用强力,天知道何时会取消缠足。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惯性太大了。我想,“五四”后100年,大概也无法真正实现那时的“民主与科学”的理想。希望斑竹不要因为这句话删我的帖子。当然喜欢那些思想剧烈碰撞,新思想不断涌现的伟大时代了。改朝换代、英雄辈出,令人震动。不好意思,严重偏离的京剧了。希望老唱片别生气。
[/B]


为了把祉园主人谈京剧的帖子推荐给赵阔兄等好手,我才注意到你的帖子,实在抱歉!你的看法我前面的帖子,还有下面附件的老帖子《也说京剧危机》已经回答了。我是否生气,看了不难有结论。

因为个人原因,这个谈话并未谈完,日后若有机会再继续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023

帖子

144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44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3-6-5 12:3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附与祉园主人交谈的那个老帖子)

老唱片
也说京剧危机

有一个网友问,为什么外国的歌剧可以有这么多人喜欢,中国的京剧及其他地方戏的市场却很小?

其实歌剧一类的古典音乐在国外,也像中国的京剧艺术一样,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困境。目前要想每天可以听到高水平的古典音乐演出,据说只有伦敦可以做到。在中国的几个最大的城市,还是经常可以看到京剧演出的,但问题是观者寥寥。都说是国粹,为什么没有什么人喜欢,究竟问题在哪呢?我想谈谈自己对京剧危机的一点看法。

像我这样从小看京剧、听地方戏,现在不听更不看的,不知道有几多?

印象好的地方戏,除了京剧,还有高雅悠闲曲高和寡的昆剧;梆子戏在北方影响很大,秦腔高腔,豫剧我比较喜欢;南方戏剧种多多,不胜枚举,像福建晋江一个地方就有梨园戏、高甲戏,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戏剧,也是保存至今最古老血脉的剧种。高甲戏是小丑戏,梨园戏是比昆剧还要高雅的剧种,它的剧本尤其难写;广东粤剧叫人想起红线女的妖艳;嵊县越剧无病呻吟的吟唱,从八姐妹闯荡上海摊到梁祝红楼走向华人世界。没有地方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少了汉民族艺术丰富的色彩。

有影响的地方戏,首要一条就是唱腔过硬,这也是那些依靠武打、道具、机关布景取胜的地方戏难以抗衡的。周恩来当年看了京剧名角关肃霜演出后很有感触,因为关肃霜的武戏太出色了,担心她走得太远。周恩来的一席话很中听:武戏要适可而止,京剧毕竟不是杂技!

言归正传,回到京剧话题。在众多地方戏剧中,京剧何以独领风骚?我以为,就是他较成熟的虚拟表演和全面的唱腔艺术优于其他地方戏剧。但就是这样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为何走到了被保留保护的地步?原因固然很多,我想撇开外在的因素,着重谈谈京剧自身的问题。

虚数

有人说京剧是中国的歌剧,歌剧的核心是歌唱。从阉人歌手娴熟替代女性演唱高音进入舞台,西洋美声歌唱艺术成熟已经三百年。翻开西洋歌唱教学书本,你就知道,美声把歌唱艺术分为8种发声方法,其中美声认为2.5种是科学发声法。

从徽班进京算起,京剧说来有三百年;但作为中国的歌剧艺术,参照歌剧标准来说,如果从歌唱角度来说,京剧成熟的时间并无三百年。我也很喜欢三六九八这类吉利数字。在传统文化中很多时候数字仅是个象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京剧三百年其实是个虚数。

京剧危机由来已久。京剧繁荣颠峰时期似乎是在建国之前。艺术的创作常常是厚积薄发,但有一种艺术很奇特,它的开始就是颠峰。有时候我胡思乱想,京剧莫非也是这样?他的繁荣开始就是繁荣的结束,也就是危机开始?难道是几千年文化负荷太沉重了?

这么说有史料为证。看看齐如山、吴小如、黄裳这些老人的书和文章就知道了。京剧危机在梅兰芳中后期已经开始。京剧一直试图在艺术上有新的突破与发展,像梅先生就开始做了很多的革新尝试,当然有很多是不成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023

帖子

144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44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3-6-5 12:33:16 | 显示全部楼层
(续)

革新

京剧排斥革新?它并没有摒除革新。

不过有很多革新是很值得深思的!

今天很少有人再把架子鼓搬上舞台搞伴唱了?可是这种做法有个时期在地方戏中非常流行。有的地方还搞过表演性质的比赛。以马兰、小香玉为代表的今日明星在电视台大谈这种做法的好处。别忘了殷承宗也搞过的现代京剧钢琴伴唱。

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如果是为了保留一种艺术,像保留钢琴艺术在哪个特定时期的生存问题,搞搞钢琴伴唱流行曲,或是为权贵酒会搞助兴活动,我认为还是无可厚非;如果是开放的今天再搞这些买卖,应该成为过街老鼠。行腔抑扬顿挫,剧情跌宕起伏,表演丰富多彩,这是戏剧的最大魅力。在架子鼓敲击下听歌剧或京剧,在钢琴伴奏下演歌剧或京剧会是什么样,我很难想象!

其实,梅先生在世时也搞过一些类似的革新尝试。今天我们尊敬梅先生,称其为大师,并不避讳他的失误,相反的是非常佩服他及早就发现这种旁门左道是条死胡同,及早就抛弃!《穆桂英挂帅》等,就是他革新的作品,今天成为经典剧目。

京剧发展现代戏,从积极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革新。但是发展到样板戏时期,这们古老艺术已经把他逼到了喜玛拉雅山头了!我对样板戏唱段、旋律和唱词几乎都熟悉,但一点都不喜欢!恕我直言,这些偏离了京剧特性的东西死硬邦邦,失去了京剧固有的韵味和魅力,没有什么美、没有什么价值可言;有的只是哪个血泪年代,天地颠倒日子的记忆。他使我想起杜甫酒肉臭的名句。

所谓样板戏它的最大罪孽是粉饰太平!像交响音乐《沙家浜》《智取威虎山》说白了,很像今天的“戏歌联唱”!没有男女双人舞的《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包括后来搞的《沂蒙颂》《草原小姐妹》,这些还可以叫芭蕾舞?记得当年官方叫的就是“革命现代舞剧”,没有叫“芭蕾舞”!我以为决不仅仅是因为“革命名称”问题。

我从心里崇敬当年那些从事艺术创作的人,当然是那些没有政治目的的艺术家。正是他们一颗纯洁的心一腔火热的情造就了一个时期的“辉煌”。真相终究要大白天下的!现在面临的是,现代戏没有了那种纯真、虔诚和火热;传统戏又缺少了扎实的基本功力。怎么办?

京剧似乎没有找到很好的革新路子。可能是传统艺术太强烈的个性使然吧!请问,还有哪家艺术是京剧这种大写意的表现手法?偏离艺术特性的革新很难成功的。没有想到,进入21世纪的今天,还有不少人这么留恋这种类宗教的遗风,还想在这些路上寻找出头!


危机

听了帕瓦罗蒂现场演唱,很难想像还有不听高音的!听了京剧名角的演唱也是同理。我记得北大一位痴迷京剧的老家伙说,今天的京剧他们都不爱听也不爱看!如果老票友都如此心态,又如何责怪年轻人?

在这些资深戏迷心目中,京剧老生歌唱发音被认为与意大利美声男高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说法你可曾领略到?因为京剧角色也像西洋歌剧一样,是在没有电声扩音的剧场演出,需要刻苦锻造出来的金子嗓音。

可以设想那些有名或无名的剧场,他的音响效果一定不可与歌剧院相比的,要唱响整个剧场,没有强大的共鸣何以支撑声线?我读一些老先生的文章,看他们也是猛烈抨击电声对京剧艺术的伤害,莫非今天京剧的衰落罪孽之根是源于这个电声?

今天有谁的嗓子可以脱离了电声?当年京剧老生演唱魅力不逊于大号的美声歌手,如果有幸听得谭鑫培、余叔岩、言菊朋等这些老辈名角演唱,没有不喜欢京剧的。有不少老艺术家就是听了京剧名角的演唱才成为票友,继而下海的!今天的“下海”一词最早的俗用可是在此?

拨乱反正,把当年不爱学戏的梅公子塑造成梅派艺术传人,真有些误导消费者的嫌疑。其实大家都知道,梅家后生都失却京剧天赋。梅家小姐演老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是好奇;对梅公子的喝彩更多时候是一种怀旧情节,因为他的扮相酷似梅先生当年。在传统京剧中,唱主角的是老生老旦,拿钱多的也是老生老旦!这是不同于很多地方戏剧的。

京剧的世袭制一直是客观存在的。在这些世袭者中,最值得称道的,也是最耀眼的,我认为是上海京剧院的言兴朋。他的演唱最富有祖上的神韵,他的架子、扮相等都优于北京的一帮电视明星,但非常遗憾,这位老兄不知是何因,留在大洋彼岸的新大陆不回?

老票友都说谭元寿岂止是个头矮,不用说表演,就是他壮年时期在沙家浜的演唱,也矮了谭家班一大节,比祖上谭鑫培不如,更不用媲美余叔言。

余叔言,中国京剧中文武昆乱不当的当然名角。有人对他不以为然,但传世的十八张半的精彩老唱片就是最好的证明。仅以唱腔来说,大家特别称道他:嗓音好,好在发于丹田,高低都有,善发善收。如果按美声的说法似乎是,音色美,气息支撑控制好,高音打开到位,上下流畅。可惜四十年代撒手后,仅留一男一女二高足,女的孟小冬成为传奇人物,大多没有人欣赏其艺术;男的高足在文革中西归。

余叔言及他的得意男高徒李少春舞台扮相,表演招式,嗓音特点都非常出众,这样文武双全,老武兼任的人才今在何处?与之相比,如今占据传媒的所谓京剧大腕将无地自容!老一辈不可比,与中生代比比又如何呢?

齐淑芳十多年前率团访美,全团不归,成为一时话题。她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上海京剧院演唱小常宝的刀马旦要降调处理剧中的核心唱段。

歌剧没有美声还可称其为歌剧?京剧没有唱工难以吸引人。

今人不如前人是个大问题!

唱工不如前辈,京剧今天面临的更大危机!


振兴

为了振兴京剧艺术,不时可以见到一些热闹的活动。
有一项活动好象叫“京剧音配像”, 就是把老的录音拿出来整理,由今天的名人后代或传人做表演。思路很好。但是我从电视上看过几段,感觉主要是配像的人不太能吸引我。有人问,“京剧音配像”如何? 一句话:喜忧参半!

先说好的:十分难得是可以听到故去的大师的声音,领略他们的风采和韵味。可以借机会看到京剧上百出的经典剧目。对于学习京剧的,视觉有直接的指导和参考作用。 不足之处是简言之,没有竭尽全力。

一是区域狭小。好象是天津一班热爱京剧的人搞的?如果真是这样,至少说明这个方面的问题。该认认真真去做的事,上上下下那些拿纳税人钱的都到哪里了?音配像不是简单的事啊!为什么好事不能做好?南京大屠杀日本老不服气,就是我们自己拿不出个像样子的完整数字呵!人家问为什么“3”的后面全是零?怎么回答!国民党如此行事待民、我们自己呢?

二是马虎草率。我也看可那台晚会。其中专门介绍一个配角,听他说一人配了半数的戏,叫我愕然!诺大一个中国,成百上千的京剧团都无一个可以充当配角的演员?上海京剧院等外地的院团和演员很少出现,说明什么?

三是技术问题。录音的处理很糟糕,有好些唱腔几乎不堪入耳!我是不大赞成一味降噪处理的,往往是躁声降了一些,但人声高音的光泽也丢失了。实际上配了图象,可以分散观众对老录音的注意力。新的录音也不见得都好。我现场听过文革后赵燕侠的戏,她的嗓子肯定大不如以前,但我敢说还是与众不同,听了没有人会不喜欢她那种演唱的味。音配像里的我很不满意。 假故去大师的旗帜露今人的脸面,显自己的身价--,根源就是这种门户帮派之见。

前段时间CCTV连续播出京剧票友比赛,不少当今红角也来捧场。没有到现场,你听来听去,还是听调音师修饰过的声音,也没有几个非常满意的。听到的是老一些的声音衰老了,新一派的更糟了。比较好些的只有几个,也难怪电视台一搞活动就是这么几张脸几个腔。于魁智是其中佼佼者之一,但是他的中音明显偏薄,有些像小老生,整体声音也不如前几年。

在地方戏中,恕我孤陋寡闻,似乎只有京剧解决了男声的高音歌唱问题。昆剧没有,其他的地方戏似乎也没有。有的只是娘娘腔的男声,缺少雄浑和力度;有的只是没有歌唱技巧和声音统一的自然喊叫,不是乐音,仿佛是刺耳的噪音。

京剧男高音歌唱与角色的衔接问题,没有很好得到解决。京剧解决的仅是男高音(老生)的歌唱问题。在以帝王将相为主要题材的传统京剧中,老生为主角,这不是一个问题;但离开帝王将相的主题,老生不宜为主角时侯,问题就不小了。

X+Y这是生命的主体,也是艺术的主题。在这个主体中,青年X+Y的故事应该是最具诱惑力,也是最有表现力的。但京剧的小生角色显然不能胜任!从谭鑫培,余叔言,到李少春之后,老生又失去昔日辉煌;小生缺憾一直没有解决。从今天来看,这个角色应该是高男高音的歌唱,也是假声男高音的歌唱。这点上显然不如阉人歌手来的出色。

男声如此,女声更糟。陈派青衣行腔奇异,如泣如诉的唱法实难造就,刻画苦命女性真是一绝,现在看到的张火丁等韵味还不如李玉茹这些健在的老人;相对容易塑造的梅派,似乎也没有听到雍容华贵、娇媚妩人的新人。老旦除了赵葆秀没有更多新人出现,铜锤花脸也就一个孟广禄有所滋味,其他各种角色似乎都凄凄惨惨。

莫非真是人才匮乏?泱泱大国可是十几亿人口呀!中国民歌的男声歌唱,原也是同类的问题:没有厚度,中声区缺乏魅力,高音喊叫又不高,声区不统一。但是,经过几代人的辛苦的、默默无闻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特别是民歌中的男声,到阎维文、王宏伟有很了很大突破,京剧呢?

只看到国粹国粹、振兴振兴在喊!只听到流派流派在叫!老想着风光,老想着自创门派,结果连自己姓甚名啥都没了?有时我突发奇想,觉得对许多事物可能是误解多。像小生角色可能就是误会太大了!他本该属于西洋唱腔里的假声男高音,只适合在剧中仅起点缀作用的角色,现在却对他寄予厚望、托以重任;可能本是支流却要充当主流?如果是这样,难免要失望。看来振兴要先自我认识。

有人说,马连良,就是京剧里的马勒啊!他是经典衰落的分界点啊!北大等那些老家伙说,余叔岩、马连良、梅兰芳是听戏的标准呐。囿于历史条件和客观原因,创造京剧辉煌的那些老艺术家,多数没有留下更多高保真的录音录象,非常遗憾呐!

对于没有听到看到老人杰作的新人,离它远去不奇怪,我非常理解!事实上何止是青年人离去!早在80年代初《龙江颂》的铁姑娘“阿莲”(演员名字忘了),她就从“海里”爬上了岸,投奔歌剧舞台(后来还拍过电影);“海燕”充当“海霞”姑娘到老也不肯返回京剧舞台了!今天我们在其他艺术舞台还可见到一些京剧出生的新人脸孔,刘斌、屠洪刚。。。耐不住寂寞,应该不止他们吧!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使得不少贵族文化平民化。美国文化的兴起和英国文化的式微,二者之间角色互换,说明了这个道理。京剧当年是做为平民文化而为权贵欣赏走红的;今天是权贵欣赏平民抛弃了他而衰败?权贵果真是欣赏京剧,还是故作姿态,附庸风雅?我不得而知。

“为什么外国的歌剧可以有这么多人喜欢,中国的京剧及其他地方戏的市场却很小?”

现在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答案是,美的已不复存在,存在的她已经不美了,叫我如何去想她!

有一种类似道家的健身观点可资参考:生命在于保持!很明显是相对于生命在于运动而言的。如果说是遗产,是国粹,首先思考的是保留保存,还是革新发展?

振兴京剧艺术,看来要先定位自己。如果是文化遗产,是国粹,可能是无法复制的宝贝!老想复制大规模生产,这是否有些背离艺术的规律和文化的特性?如果本来是民间艺术经典,现在千方百计想再造成宫廷贵族艺术,这是否有利它的生存?搞经济几十年的代价是终于明白不能离开经济规律;搞艺术又何尝不是这样!还其本来面目可能是更好的出路?

这些年上上下下都关心下一代问题。下一代的问题根子何在?有一种说法:关心下一代,还是先关心你们自己!在一个浮躁的空间,如何让青年人独守寂寞!更没有理由要青年人在众多选择中指定一种是唯一选择!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振兴京剧艺术,先振兴你们自己!
我赞同这种说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023

帖子

144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44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3-6-5 12: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

有一位叫kmm的朋友质疑几个问题。他说,老唱片先生,什么京戏是国粹,翡粹也好,就是纳粹我也不管。如果只听旋律而不看词,不同的几部京剧作品的片段旋律依次放给我听,我是分不出它们有何不同的。更不知它们各属那部作品。京戏的寿命,我看那是有目共睹的,还有几年?

这种看法我也有过,但冷静下来想想,似乎有失偏颇。我说这二点对京剧很重要:一、京剧不会几年就歇息的,诺大的民族,肯定还会有人听有人看的,虽然不是你我!二、现在这样发展下去,京剧肯定没有出路。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可能还是很有希望。

我们文化里有很多太顾忌面子的东西。我是说比如京剧是“三大国粹”的说法。京剧很多东西历史很短,就像明长城,他不是具有千年历史的中国长城!我们有意无意偷换了“中国长城”的概念。中医、中药、瓷器等可以说是国粹。在我们这个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把一个二三百年历史的东西充做国粹,岂不是太丢面子?如果埃及人把这两百年建的金字塔立为世界奇观,谁会服气!

东西好坏有比较就很明白。京剧可惜好的名家没有好录音,留下的录音很多只是听个味道而已。都说梅兰芳演唱好,陈艳秋演唱好,好在哪里、区别在那里?说个具体例子,抛开表演说京剧唱腔,所有京剧院团都有的流派代表者,青衣只有梅派,为什么他的影响这么大?

梅派的声音很有特点:每个乐段分句末尾有变化,用的是先下滑再上延的滑音技巧。这种唱法有的歌唱家有借用,像将大为等。梅也是常有下滑音唱的余韵很足。男扮女演唱声音的底气实、张力也好;女扮男往往显得声音有气无力,尤其是二黄等大段唱腔时。青衣中只有梅派的演唱富有那种圆润中的雍容华贵,适合在舞台上扮演各种角色。听了好的演唱就会喜欢的,更何况京剧不只有梅派一家,青衣戏原来也不是京剧的重头戏。

现在的戏剧演出都用了扩大机,不管男女,声音都很刺耳,更多是捏着叫。传统京剧唱腔好,很重要的是靠真声的实力。像老生的好唱腔,发音很有西洋美声的特点,我以为很大程度上是现场没有采用电声,逼着演员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完全是真材实料锻造出来的。现在电声一用,好坏不分,大家都可以投机取巧了,谁还去练声啊!结果当然是现在这样。出名靠什么?自我吹嘘,互相吹捧!当然没有什么发展前途,自己毁了自己的事业。我思考一个问题:电声要承担造成京剧危机的什么罪责?

有一出反映抗日主题的电视剧曾经唱道“重振河山待后生”。在最黑暗的时期,中国人民还是满怀希望,不论是八国联军的侵略、还是抗战时期的救亡,大家始终如一,信念不变,对京剧的未来,我们也不能一点希望没有呵!

(写于2001年12月14、15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3023

帖子

144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44
注册时间
2001-11-21
 楼主| 发表于 2003-3-21 21: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祗园主人谈谈聆听京剧的体会吧!

我最喜欢的是老生,传统的那种。马和周都不能算
清癯骨相是我喜欢京剧老生的原因之一
上面的话说的真好啊!
LP以前听过,主要是家里老人喜欢。磁带的声音很不错的,国外一直都在卖这个的。
周信芳、梅兰芳、马连良三人,我都喜欢,他们是新派,也是第一流的。他们三人手上,似乎已经把京剧革新可以尝试的路子都走遍了吧?他们绝对是个临界点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11-24 20:17 , Processed in 0.069842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