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9694|回复: 50

不少演奏家包括大师陷入的误区——谈现场和录音室的差别

[复制链接]

4138

主题

10万

帖子

3761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1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发表于 2015-9-4 14: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5-9-4 14:41 编辑

这里谈一些个人感想,不愿意提具体的人名了,只说一个“现象”:就是相当一部分演奏家,在制作录音室的唱片时,显得过于冷静和追求“标准”了,结果出来的录音制品,和本人的现场相比,缺乏感染力和色彩感。有时简直判若两人,在Studio里面的录音制品,和现场,简直象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

这怎么解释?我觉得可以解释为演奏家在录音室里的心态或观念是有问题的。他可能太想在录音室里留下一套“典范级”的标准演绎,结果失去了自己在现场表演中的个性、风采、还有自然的音乐表现力。把自己原本很有表现力的音乐演绎变成一种没有生气的“标本”。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38

主题

10万

帖子

3761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1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9-4 14: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5-9-4 15:12 编辑

在唱片出现以前,演奏家的全部艺术生命和名誉都建筑在现场表演。现场表演就是一切,没有其他。但唱片工业的出现和发展完全改变了这种状况。演奏家的艺术生命和名誉一分为二了,变成两个部分——现场表演,和唱片录音。演奏家表演的时段分为两个——在舞台上,和在录音室里。这两种不同的表演环境,带来了不同的心理。演奏家在舞台上,和在录音室里,心态可能也是有差别的,甚至有明显的差别。

在现场的时候,演奏家会更注重“表演”,现场表演难免有错音,Ok大家都理解,所以演奏家不会刻意去求稳,求没有错音,会把注意力放在其他艺术表达方面,而在录音室里制作唱片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当代的唱片录音都必须是没有错音的,技术绝对没有失误的。在唱片里留下明显的错音、不完美的演绎,简直是“耻辱”一样的事情。演奏家会很注重演奏的精确性和“标准性”,力求留下一份作品的“标准演奏版本”。但这种心理其实是损害演奏自发性和自然性的。好的演绎应该是在放松的心态下自然而来的,而带着“不能有错音”“留下标准范本”的心理,绝对是有损演奏自发性的。我甚至觉得这种心理(在唱片上留下一个优秀的标准版本),其实是错误的,是有损艺术表达的。很多和现场表演完全不同、判若两人、听起来端端正正但缺乏感染力的唱片,都可能源自这种心理。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38

主题

10万

帖子

3761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1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9-4 14:3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5-9-4 14:43 编辑

从本质上说,我觉得演奏家传统的表演舞台,即现场演奏,还是音乐演奏艺术的“根”,是其本原和真正焕发生命力的地方。在录音室里,假如演奏家怀着那种“制作完美唱片、留下优秀版本”的心态,那么实质是反艺术的,是很难在这种心态下发挥出自己艺术个性的。在某种程度上,现代录音室可能是抹杀艺术生命力、感染力的一个存在。

当然,能够调整好自己心态,在录音室里也进行自发、自然表演的,也还是有的(我举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女大提琴家杜普蕾),但这样的艺术家并不是多数。很多演奏家其实在录音室里就变成“另一个人”,一个没有舞台上那种光彩、个性的人。留下的Studio Recording也无法反映出他们在舞台现场所展示的艺术魅力,而只是一种缺乏生气的“音乐标本”。

近年来在资深乐迷中间出现了一种趋势——相当多的乐迷开始追求收集和欣赏现场录音,而且认为现场录音经常是好于录音室制作的。我前面的分析也是对这一现象的解释。确实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很多现场录音有着录音室制作所没有的生气、热情、自发性,而确实有不少演奏家甚至大师,他们在录音室和现场简直分割成不同的两个人,有时反差之大令人惊愕,这种现象也需要一个解释。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38

主题

10万

帖子

3761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1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9-4 14: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5-9-4 15:25 编辑

其实录音室这一表演环境的问题,在录音工业出现的早期就已经引起了注意。20世纪初的很多艺术家,是不肯录音的,或者尝试了录音之后觉得失望,拒绝再进行录音的。当时一个常见的反对意见就是:演奏家不习惯对着一个话筒表演。Ok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理由。确实,我前面说了,在出现录音之前,演奏家的唯一表演形式,就是在舞台上对着听众表演。对着一个话筒表演,对着一部录音机表演,是完全不同的演奏形式。早期的艺术家们觉得不适应是很正常的。录音工业最早的一个著名制片人Fred Gaisberg,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说服艺术家走进录音室。

当然,到今天所有的演奏家都适应了,而且除了传统的巡回演出之外,每个演奏家都必须录音,必须走进录音室对着机器表演,否则是不可能有艺术生涯的。但是舞台和录音室的环境差别、表演时不同的心理,还是存在的。如我前面的分析,我觉得最有利于演奏家正常发挥、自然发挥的,仍是传统的表演舞台,而非录音室。在录音室里,除非演奏家能调整好心态,以一种放松、自然的、接近舞台表演的心态去制作录音,否则的话,越是抱着“制作出完美录音版本”的心态,可能越是只会炮制出缺乏魅力的“音乐标本”。  

那种听上去很精确无误、但是和演奏家的现场表演差异很大的录音,算成功吗?我觉得相反,应该算是失败。成功的唱片录音不是那种“最标准演绎”,而是能忠实记录下演奏家的风采、个性、感染力的录音。有些古典音乐的录音,不是在录音棚里,而是在传统的音乐厅进行的,而且录制时有真实的听众在场,这也能给演奏家营造更好的表演气氛。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38

主题

10万

帖子

3761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1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9-4 15: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15-9-4 15:02 编辑

有一种反例,值得专门提及,就是以Glenn Gould等少数艺术家为代表的专门的“录音室演奏家”。他们在录音室里泡的时间远远超过在舞台上表演的时间,是录音室专业户。Glenn Gould早期是一个比较正常的演奏家,但到后来就越来越沉迷于录音室,甚至干脆不进行现场表演了,专门躲在录音室里研究炮制录音。于是他们变成了一种更适应录音室的演奏家。必须承认这样的反传统的演奏家,虽然少,但确实是存在的。随着录音工业的发展深化,这种艺术家或许还可能增多。

对这种演奏家,我前面阐述的可能都不适用了——假如一个演奏家基本放弃舞台表演了,那么他们制作出的唱片录音,就是他们的艺术生命的记录。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5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注册时间
2012-5-11
发表于 2015-9-5 00: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0

主题

2945

帖子

113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13
注册时间
2009-3-3
QQ
发表于 2015-9-5 00:4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和录音环境也有关系。
现场录音的环境是不确定的,虽多在音乐厅,但也时常在礼堂,教堂,或私人场所。而每个场所的空间大小,结构布局,装饰材料都不尽相同,带来了音响条件的差异。好的现场录音可以相对真实的还原现场环境。比如霍洛维茨晚年在dg录制的那几张著名的现场录音,有在专业演奏厅,有在音乐学院,也有在家中,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由于环境变化造成声音上的差异,潜移默化中也改变了唱片的气质。这些不确定性增加了录音品控的难度,却使每一张现场录音变得独一无二,也让我们将cd放到托盘后多了份期待感。
另外,现场时不时出现的掌声,咳嗽声,挪动椅子的声音,甚至观众中途离场关门的声音,这些元素给予我们在聆听时有较好的代入感和画面感,甚至连表演者的演奏也多了几分鲜活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主题

709

帖子

3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7
注册时间
2011-2-13
发表于 2015-9-5 11:35: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演奏家的心态,可能也是重要原因。

音乐会现场,满座的听众都是买了票的。演奏家不用顾虑经济后果,只需要演得让听众高兴,所以艺术的考虑应该多一些;而且也更放松,敢自由发挥一些。

录音室录音,是个还没有完成的产品,演奏家必然会考虑以后的销路。经济上的考虑肯定比现场演奏时要多,自然也会更小心谨慎一些。

当然都是我个人的猜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主题

2414

帖子

8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6
注册时间
2010-3-3
发表于 2015-9-6 02: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录音室作品大多是用剪出来的,也就是说哪一段不爽,可以反复录到自己满意的。于是这无论如何都是“精雕细琢”的成果了,而“精雕细琢”一定缺乏“一气呵成”的感觉得。
音乐大于器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9

帖子

1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1
注册时间
2013-5-31
发表于 2015-9-7 16: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不妨拿流行音乐的情况做个参考,唱流行歌曲的歌星,也有现场版的CD和录音室制作的CD,除了现场和观众的交流或者粉丝们的跟唱、欢呼以外,歌星的演唱水平也同古典音乐家一样,有现场和录音室的差别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369

帖子

1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1
注册时间
2015-5-2
发表于 2015-9-7 16: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换个逻辑来推测,录音室里演奏家可以精力专注于完美的细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38

主题

10万

帖子

3761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1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9-7 16: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金声色 发表于 2015-9-7 16:14
那么,不妨拿流行音乐的情况做个参考,唱流行歌曲的歌星,也有现场版的CD和录音室制作的CD,除了现场和观众 ...

流行音乐有一个差别点:流行歌曲的录音室制作音质会比现场好很多。不在一个层面上。录音室里伴奏的电声乐器都是直接编辑进音效的,而在现场伴奏很难录好,流行音乐会的现场情况不象古典音乐会那么规整,场地可能很不理想。   

点评

谁跟你说流行就现场声音不好了,你又看过多少大牌大制作的现场呢?  发表于 2015-9-11 11:54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369

帖子

1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1
注册时间
2015-5-2
发表于 2015-9-7 17: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话题不能“一刀切”的论述,最好结合每张碟片的听感来讨论和分析。

真正的音乐大师在演奏和录音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关注的重点也有偏差,比如,要么着重于作品原作者的“意境”,要么着重于演奏家对曲目的二度加工。。。甚至,如果允许的话,还可以接纳录音师对作品精神的把握而主动参与的再加工手段。如此说来,一张碟片反映的早已不是作曲者、演奏者,或录音师的单一表现力,而是诸种元素互动的产物。。。。听者要听出真伪虚实,该怎么选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主题

700

帖子

9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9
注册时间
2013-2-27
发表于 2015-9-8 10:5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想得真多……真厉害……
我听见音乐,来自月光和胴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主题

4889

帖子

111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11
注册时间
2005-8-9
发表于 2015-9-8 15: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别管他,那就是个傻逼
电处:嗓子PS1230
音源:LINN Klimax DSM/3
耳放:HE1、HEV90、EC STUDIO B
耳机:HE1、HE90、STAX SR-X9000、GRADO PS1、HE60、ATH WOODIE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5-2 07:58 , Processed in 0.115238 second(s), 40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