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jeff888

先整了几张黑胶转wav实验

[复制链接]

13

主题

1233

帖子

9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9
注册时间
2004-4-11
发表于 2009-7-28 22: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重申我的观点——LP不代表模拟录音的真实水平,CD也不代表数码录音的真实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3179

帖子

5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5
注册时间
2009-4-20
发表于 2009-7-28 22: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angmetal 于 2009-7-28 21:59 发表


确实是个不恰当的例子, 我还是建议有机会听一下高级LP system播放70年代模拟黄金时代的录音, 或者本帖里提供下载的文件, 再来"批评"我们或说服我们.

理性判断是建立在广泛了解基础上, 请不要把自己局限在听过 ...


又要拿钱来堆了,这各样子不好。我也并没有建议您先去听听什么高级的CD系统,然后才能有发言权。

回想起一段小故事。80年代末,我寒假打工,在斯图加特广播交响团的录音室混了一个多月。一个后来挺出名的Ton Engineer(不说名字了吧)当时和我年龄相仿,我们挺投缘的。他给我解释了很多录音相关的技术,也谈到了为什么日本人技术虽然很好,但是,录制欧洲古典音乐还是差一些的原因。他也带我听了很多唱片和设备,告诉我怎样听一个录音的好坏等等。如果问我那些设备都叫什么名字,我今天一个也说不上。当时只是很诧异:他们那里的喇叭线不如我家里的粗,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3179

帖子

5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5
注册时间
2009-4-20
发表于 2009-7-28 23: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件事情,一定要再一次说明,以免引起误解。

我下载了楼主上传的音乐文件,觉得非常好听!从心里很感激楼主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4

主题

1万

帖子

602

积分

荣誉会员

Discophil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02
注册时间
2005-9-17

优秀版主奖

QQ
发表于 2009-7-29 05:5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hzh0000 于 2009-7-28 15:51 发表
又要拿钱来堆了,这各样子不好。我也并没有建议您先去听听什么高级的CD系统,然后才能有发言权。

回想起一段小故事。80年代末,我寒假打工,在斯图加特广播交响团的录音室混了一个多月。一个后来挺出名的TonEngineer(不说名字了吧)当时和我年龄相仿,我们挺投缘的。他给我解释了很多录音相关的技术,也谈到了为什么日本人技术虽然很好,但是,录制欧洲古典音乐还是差一些的原因。他也带我听了很多唱片和设备,告诉我怎样听一个录音的好坏等等。如果问我那些设备都叫什么名字,我今天一个也说不上。当时只是很诧异:他们那里的喇叭线不如我家里的粗,呵呵……


唉,咱有一说一好伐,聊东西总有个范围,对象,别老偷换概念,从头到尾我都在说lp和cd这两种最终产品的比较,帖子里给的也是lp转出来的wave。别一说好就是钱堆的,一说有差异就是不懂recording engineering,还非要扯自己的经验,那我没辄,投降,80年代末还在扣鼻屎啃西瓜呢。

做为最终的产品,我的聆听经验是起码LP是不差于sacd的,而cd格式是完全没有竞争力的。你要说的作为录音阶段的技术,ok,模拟技术死绝了,我没意见。但也请别让偏见遮了眼,看不到前面事实的存在。正因为此,很多hifi唱片公司还在制作新的lp的。

anyway,好说服他人是一宗罪,就此打住。爱咋咋的……
Nelson Pass rock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1233

帖子

9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9
注册时间
2004-4-11
发表于 2009-7-29 09: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angmetal 于 2009-7-29 05:51 发表


唉,咱有一说一好伐,聊东西总有个范围,对象,别老偷换概念,从头到尾我都在说lp和cd这两种最终产品的比较,帖子里给的也是lp转出来的wave。别一说好就是钱堆的,一说有差异就是不懂recording engineering,还非 ...

随便问一声杨,那您听到的SACD其母带是DSD数码录音吗?抑或是模拟录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主题

1万

帖子

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76
注册时间
2009-1-25
发表于 2009-7-29 09: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别在人家帖里辩论啊,换个地儿吧。

[ 本帖最后由 mifeng 于 2009-7-29 09:57 编辑 ]
退烧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主题

3179

帖子

5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5
注册时间
2009-4-20
发表于 2009-7-29 09:5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angmetal 于 2009-7-29 05:51 发表
唉,咱有一说一好伐,聊东西总有个范围,对象,别老偷换概念,从头到尾我都在说lp和cd这两种最终产品的比较,帖子里给的也是lp转出来的wave。别一说好就是钱堆的,一说有差异就是不懂recording engineering,还非要扯自己的经验,那我没辄,投降,80年代末还在扣鼻屎啃西瓜呢。

做为最终的产品,我的聆听经验是起码LP是不差于sacd的,而cd格式是完全没有竞争力的。你要说的作为录音阶段的技术,ok,模拟技术死绝了,我没意见。但也请别让偏见遮了眼,看不到前面事实的存在。正因为此,很多hifi唱片公司还在制作新的lp的。

anyway,好说服他人是一宗罪,就此打住。爱咋咋的……


这个样子说话时很不真诚的。您要求我去听一听高级LP System,我只是想告诉您,我没有听过太高级的,定好的也就是斯图加特光宝交响团的录音室了,否则,我没有非要谈自己的经验(但是,在这里谈谈自己的经验是很正当,甚至挺必要的)。

动辄就假设别人没有听过好地、假定别人设备不如你高级,这真是极端无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主题

1万

帖子

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76
注册时间
2009-1-25
发表于 2009-7-29 10: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争吧,争吧。
反正什么顶级的数字录音模拟录音我是都没听过。。。有没有都仔细听过的?
退烧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主题

5441

帖子

100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00
注册时间
2003-11-9
发表于 2009-7-29 13: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ifeng 于 2009-7-29 09:51 发表
别在人家帖里辩论啊,换个地儿吧。


X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1万

帖子

207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7
注册时间
2005-2-22

优秀版主奖

发表于 2009-7-29 13: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数字录音和模拟录音风格差别太大了
关键是数字录音成熟的现在 少有那种演绎录音思路都很到位的版本了
模拟时代糟粕不少 但是沉淀下来的精品也多 容易找些

jeff兄的转录再看看有啥办法能进一步提高声音质量的 感觉目前的效果还有潜力可挖
PC hi-fi : IBM x220i->TC K8->Apogee Rosetta200 (Mutec iclock Syn Both) ->Drawmer MC2.1->ADAM S4X-H
CD system : CEC TL3N-> Apogee Rosetta200(Mutec iclock Syn Both)->Drawmer MC2.1->ADAM S4X-H

2* TAOC 25MF + 35S
WB isolation transformer + LITE P100
AA Ferrite2,WireWorld Silver Electra 7 * 3
Nordost Tyr2(AES),Tyr(XLR),Mogami 3173(XL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4

主题

1万

帖子

602

积分

荣誉会员

Discophile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02
注册时间
2005-9-17

优秀版主奖

QQ
发表于 2009-7-29 18: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emmanuelle 于 2009-7-29 02:45 发表

随便问一声杨,那您听到的SACD其母带是DSD数码录音吗?抑或是模拟录音?


我自己手里的DSD,模拟录音转的都有.

对比的时候LP vs 模拟录音转的, DSD SACD vs DSD(?) LP都有

前者没法比, LP wins without any doubt. 后者多数情况sacd wins, 除非是口味问题.

that is all i know
Nelson Pass rock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564

帖子

230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30
注册时间
2006-10-17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7-30 17:2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nadesicozhao 于 2009-7-29 13:16 发表
数字录音和模拟录音风格差别太大了
关键是数字录音成熟的现在 少有那种演绎录音思路都很到位的版本了
模拟时代糟粕不少 但是沉淀下来的精品也多 容易找些

jeff兄的转录再看看有啥办法能进一步提高声音质量的 感 ...


中间压缩环节巨大,除非改变方式,用专业AD转换机接NB声卡直入硬盘[那每张片子估计平均是4个G]

有朋友把WAV刻成DVDAUDIO,在系统上听了下,有了个报告。。。
。。。。。。

家里正好有阿卡多的罗西尼CD,日新版蓝侧标,拿出来对比一下。由于手头DVD+R正好用完,还来不及把16Bit/48KHz的文件刻录成DVD-Audio,只好用最普通的AC97声卡输出,用近似于鸡线连结到功放播放。无法用同一个音源播放,多少有些不公平。但是带有明显EMT毒味的Flac文件实际音效在小提琴高把位上的韵味表现远远超过了俺的CD机,令俺不得不服。由于鸡线损失了太多细节,Flac文件的音效实际上偏暗,都有如此表现,难以想象刻成DVD-Audio在同一音源上播放会是何等毒人效果。

俺仔细对比了两者的音效,发现了LP弦乐毒人的根源。通常我如果用到小提琴高把位来考核CD音源,那么音色缺乏变化,小提琴声很薄地一片一片出来立即会被判定低级,而高级的CD机,应该是音色变化丰富,虽然整体的音调是按照乐谱来的,但是每个发音不能单纯由一个音连续发出,必须是由极其细微的各种音组成,高级CD机必须能够反应这样的音色,这也是和现场近距离聆听小提琴的音效相符合的。那么在今晚的对比中,由DAT转录保持了很好LP音色的Flac文件就好比高级CD机,小提琴声音密度高而同时抑扬顿挫,有一唱三叹般的艺术气息,而俺原来以为还算马马虎虎的CD机就犹如极其低级的CD机,表达直来直去,有失儒雅。。。

---------------

以上文字写于约一月前,刚刚下载完Rossini那段时。上个周末在Jeff推出了第三季后,俺终于凑够了文件,刻录了一枚16bit/48KHz的DVD-Audio,包括了Ray Brown、小克贝四、海顿弦乐四重奏(以及Streicher拉的Vanhal的倍大提琴协奏曲)、阿卡多的罗西尼弦乐四重奏、Camerata Bern的罗西尼弦乐奏鸣曲,大卫的柴小鞋、古尔德1981版BWV988等8个完整的录音。可以在俺的CD机上进行公平的对比了(俺的CD机兼容DVD-Audio)

首先进行的是小克贝四,由Jeff的LP转录文件直刻的DVD-Audio(以下简称LPDA)一开声就非常具有LP独特的弦乐音质,声音非常的抓人,小克轻盈灵动的一面展示无余。相比之下,CD的差距没有想象中那么大,CD发出的弦乐群质感反而体现了更高一些的密度、更好的纯净度、更低的低频延伸,整体的声音具有更黑的背景。CD的总体音效偏冷硬一些,而LPDA的声音偏向阳光而轻浮。由于没有在Jeff的LP系统上听过这枚LP的音效,我也不知道这样不大的差距是否因为此枚LP本身的制作有问题,还是是转录时声卡对大编制音乐无法很好保存动态的问题,今天上午和Jeff聊起时他提到了后者的可能,有几个用PC-HIFI的朋友也反映了这个大编制大动态失真较大。

接下来重新对比阿卡多的罗西尼,这枚著名的发骚碟当年骚友人手一枚,每次发骚活动必听。俺听过纸盒版的日版首版音效极好,后来自己买的虽然是蓝标再版,音效已下降了不少,但也代价不菲。上次用普通电脑播放Flac文件时,已经胜过俺的CD机不少,这次LPDA同样使用了俺CD机内的解码,出来的音效吓了俺自己一跳,小提琴高把位时候的歌唱细节无比的丰富,音色无比的高贵,这是旗舰级别CD机才能有的声音。上次对比的时候,CD碟的声音还能听听,这次再作对比,CD碟简直如同盗版一般粗糙不堪,甚至这个盗版碟是用MP3翻录的,高音明显的顶住了,悲惨啊悲惨。印象中日版首版纸盒CD对比新版的提升也远远不能与之相比。

再下来就没得比了,其他几个录音我都没有CD碟,就随便听听效果。Ray Brown和Almeida的低音大提琴、吉他月光两重奏,爵士乐里的倍大通常采用拨弦,低音依然非常恐怖,这个演绎里Ray用了拉弦,套用Jeff的一句评语“直接拉进你的肺里”,效果真的非常恐怖,强横的低音,尤其难得的是,在我的合并功放加小型落地喇叭里面很难得出现的低频重量感和低频解析力也都出来了,整个倍大提琴如同在我面前疯拉,拉到高潮处那种低音弦的滚动翻涌,真让人担心喇叭如果有肠子的话,也都要滚出来了。这种感觉是我听过所有CD都无法再现的,典型的LP效果。海顿弦乐四重奏不知是哪个团拉的,非常的有感觉,各把乐器的定位清楚、形体感强烈,每一根弦都清晰可闻。大卫的柴小鞋,虽然是Jeff转录的早期作品,但是出于对演奏家和曲目的喜欢,我还是一并刻录了。电平比后期的转录低很多,需要把功放的音量调大,但是一旦音量调大以后,音质还是非常不错的,大卫在CD碟里面的声音已是非常独特,到了LPDA,独特就进步到毒药了,每一个发音都不醉死人不罢休。想起Jeff贴出来的封面里面有Elman,强烈要求Jeff上传这个更毒的光头。

小总结,Jeff目前的LP转录文件,能够较好的还原LP的音质音色音效(具体能到何种程度,我估计是50%-60%左右吧),在弦乐、乐器独奏或者小规模乐团的音乐表达上对CD格式尤其有优势,大编制大动态的管弦乐还有待转录硬件的探索。期待Jeff大哥更多的黑胶转录精品问世。
微博:  @jeff摄影与古典音乐

http://jeff888.lofter.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主题

2281

帖子

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76
注册时间
2006-8-14
发表于 2009-7-30 18:56:34 | 显示全部楼层
jeff888 兄,建议你的朋友在听CD盘前,先把盘片消消静电,(放电蚊拍上处理几十秒就可以了)

CD的细节过渡,高频细腻度,低频质量会提升不少;

这样处理后与LP比,差距会大大缩小

[ 本帖最后由 sygqy 于 2009-7-30 18:5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1万

帖子

207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7
注册时间
2005-2-22

优秀版主奖

发表于 2009-7-30 19: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eff888 于 2009-7-30 17:24 发表


中间压缩环节巨大,除非改变方式,用专业AD转换机接NB声卡直入硬盘[那每张片子估计平均是4个G]

有朋友把WAV刻成DVDAUDIO,在系统上听了下,有了个报告。。。
。。。。。。

家里正好有阿卡多的罗西尼 ...


主要是因为
同纸盒头版我亲自抓轨刻录的CD比
还是听得出互有优缺的
CD在延伸、线条感、质感和力度上明显占优
当然也不是我一个人一个系统的听感 所以想和jeff兄讨论下 看看还有哪些环节可以继续精益求精否
PC hi-fi : IBM x220i->TC K8->Apogee Rosetta200 (Mutec iclock Syn Both) ->Drawmer MC2.1->ADAM S4X-H
CD system : CEC TL3N-> Apogee Rosetta200(Mutec iclock Syn Both)->Drawmer MC2.1->ADAM S4X-H

2* TAOC 25MF + 35S
WB isolation transformer + LITE P100
AA Ferrite2,WireWorld Silver Electra 7 * 3
Nordost Tyr2(AES),Tyr(XLR),Mogami 3173(XL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主题

5441

帖子

100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00
注册时间
2003-11-9
发表于 2009-7-30 19: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nadesicozhao 于 2009-7-30 19:00 发表


主要是因为
同纸盒头版我亲自抓轨刻录的CD比
还是听得出互有优缺的
CD在延伸、线条感、质感和力度上明显占优
当然也不是我一个人一个系统的听感 所以想和jeff兄讨论下 看看还有哪些环节可以继续精益求精否



期待赵版啥时候有空放到网盘上大家下载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6-12 11:10 , Processed in 0.116316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