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先说明本贴中谈到的所有关于dcs的说法都是基于他家专业设备,而非当今旧瓶装新酒的天价民用货。
我去找的这些人都不是咱们耳机圈里的人,大家可能认识为数不多的几个真有功底的师傅或"大仙"级别的音响经销商,但却未必知道他们周边的人.这次去没有采纳赵老师的"富禄克"方案,就是"动了几下改锥",高保真送的1khz,0dbfs测试盘馈给dac1u,输出端对着毫伏表调到4.4Vrms(那个.4纯属我又开始较真了),但RCA输出也跟着降到0.7Vrms左右(NND,就该像dcs一样把RCA输出定死),但对于高增益的设备来说应该足够了,最早的数码器材有个.5V输出就已经不错了.兴许这样做在有些人看来不够"精确",因为人家开玩笑说0.01我可管不了了哈哈(人家可是见到"金耳朵"就必然跪倒的人!)
说到这个口电平与衰减的问题,似乎一直有争论,dac1怎么说也是专业器材,为满足录音室需要,口电平才会比较特殊,同样的,你新搞来一个dcs,口电平也可能上来就是+20dbu(如果你迫不及待的上来直插你的系统里,猛地一开声造成失真,甚至冒烟,那么恭喜你了),我记得benchmark出厂时给的24dbu是一个标准值,这么高的电平,无外乎为了提高S/N比,同时也就提高了动态范围,这在录音工业即是一条捷径,又是唯一可选的方法。而现代的录音作品,也大都“得益于此”(换而言之,人家是拿他干活的,而不是直接给你耳朵听的)。而一个更显而易见的作用,说明书上已经写了,那就是并联驱动和长线传输。但你要用这个直接推有源做监听呢?专业器材里面为什么都有衰减器,增益可调(dcs为数字衰减,数调,方便许多),也就不难解释了。而对于我来讲,以后碰到不同的应用场合,我可能还要重新调这个电平。麻烦。
关于开声情况,先说下这位老师傅家里的器材,除了大名鼎鼎的Bryston双单声道乙类后级,600W(国内居然大都不认这牌子,可惜,可能因为他是“冷”的,貌似咱们不少人一般喜欢上来就问是不是甲类,否则走人……英国的朋友可以参考hifi choice上的评测,只要他和同价位的机器放在一起,必然主客观头奖都给他,在这个上面我觉得这杂志一点没忽悠)之外,一水的专业器材,dcs954解码兼前级(800年前的DSD解码,还支持24/192的,当年别家还不知道在干吗的时候,他已经在使用现在乃至未来一段时间使用的高规格了,可能因技术所限,高低采样率下各用了两套不同的时钟系统。这次由于缺少外置时钟源,24/192功能无法使用),转盘是Tascam的,箱子为B&W老802(这模样的东西诸位XD肯定再熟悉不过了)。此外,各种表,失真仪,XX仪,德根大盾RT等等管子无数,为“米人”“做机”准备的BT补品,总价可能远远超过他在器材上的那点投资(当然按买入价就不好说了,上千去买德根大盾金狮的可能仅此我等之辈)。线材多为平衡连接,至于什么线……人家远不像咱们这么牛鬼蛇神(当然也不会是红白线破铜丝),或者可以说,在咱们先进到以“铁块”,“X钉”等魔术般的小道具“校声”的时候,他们还停留在“愚昧”阶段 (玩笑了,我看他家的线不少可能棚子里拽的)。那一柜子CD则多为古典器乐,所以很遗憾无法测试人声以及其他休闲音乐的表现(人家估计也不关心)。最后说一下,也是小房间,按照某些“理论”房间容积与系统不符的那种。至于经典理论小房间听不到低频,波长不够展不开低频云云早被打入小学生低级错误水平,6年前高保真音响就有人写文章公开炮轰。我想大家也不必追从了。有钱就搞大单元好了。适可而止则以。(没驻波,放心吧,几个人都听了,除非都小白,当然你们家我就不保证了,一个地方一个声也是东家坚信不疑的“真理”之一)
“
说说听感,在场的几位玩家说的十分简洁,都是不较真更不信邪,实实在在的评价,就是三个字:好解码!尤其和2手仍数万元的dcs954同台较量,更显得他是台好解码了,东家几年前就曾关注过dac1,那还是早期版本,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得手,最终“被迫”入手dcs,现在听到真机,他的想法,后悔。注意他们既不是抬高的态度也不是贬低的态度,纯粹被dac1u的声音说服,而后两者对比,在大体层面上的差距,和价格的较大悬殊,对于一个发烧友而言,确实是没太大必要追求的。这些才是问题实质性的关键,而后诸位提出的,dcs的声音要比dac1u更为纯净,准确,理性,层次感,分析力,乐器分离度均要好些,而DAC1U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高频偏亮,但并不毛糙刺耳(东家还说这点可能对年轻人有意义,对他来讲,估计也感觉不到太多了,他仅仅感觉偏亮,但并无不妥,久听更无不适,他甚至开玩笑说,早年看人说DAC1声音较为干薄,这种言论一定出自口水碟粉丝之口哈哈 ),其次总体走向比较有活力,按我的话说是比较张扬,这些一切则统统都是次要因素!!!(理由很简单,大体上就是一个好底子,全面的好声,没什么毛病,在整套系统中也并未引起长期聆听产生的不适,理由简单,实在)虽然在我个人看来,954的声音明显更为平衡,内敛,流畅,温和,延伸,分析力均属上乘,层次感确实好,DAC1U在他面前则显得什么都靠前,且不够井井有条,错落有致,硬,冲,粗糙,结像有锐度但算不上明晰而准确,进而还能扯到空气感不好,没有那个通透,不够有质感,不够有“品味”—……%%……#··%¥……%¥,但近几年随着我接触得人的改变,我认为自己身为一个耳机还是初骚,身上已经不可扭转的对于音色,分析力,延伸这些方面有着比较变态的认识。好耳机的失真和解析好过价格贵他XXXXX倍的箱子,这个不知道是哪位圣人的金科玉律已经被耳机骚友广为接受,但事实上并没有得到多少正经发烧友的认可。认得不少发烧友他们都是听不下去耳机的,重点在于声场形状比例空间感以及相对可能比较怪异的结像和形体感上。自然这些玩家兼师傅对耳放的看法十有八九和咱们不同了。注意我没有比大小,而比的是形!所以他们所能接受的耳机只是少部分监听型号。换句话说,耳机那么贵“听不出好来”。而作为不少烧友,尤其我最近见到的耳机烧友常在唾弃DAC1U所谓的因为“太干净”而“丢细节”,太没有感情,骨感之类的说法,我想当你们看到他们所评价的,认为dcs声音更为干净,属于求真派,而DAC1U则相对修饰不少,强调不少,你们会不会觉得我是在说dcs更干?更乏感情和信息呢?难不成大家都像香港那些“胆皇”一样,听音只信胆机,大补,扼流圈,输入输出牛不成?!
区区9K的解码前级还带耳放,和能另当年热点大哥出掉顶级的ELGAR PLUS而换得的参考级专业解码,按照常理能放在一起较量,已经实属不易,此外还有什么可较真的。当然对这个结果,东家还颇有些“不服气”,当我说DAC1U内部用了一片AD1896做SRC,所以核心是定频的时候,他忍不住兜出了老底:在比较前,由于不知道DAC1U的前级输出如此“恐怖”,他按照习惯已经给954衰减了20db,但这并非关键问题!!由于没有外部时钟的配合,954无法实现24/192输出,今天所听都为44.1,而之前他们试听96和192源的时候已感觉到明显不同。所以总体上来讲,DAC1U是占了点便宜的。但人家后来也承认,这两东西都是真正实实在在的,参数指标都给你,当然宣传侧重各有不同,dcs的宣传除了DSD时的各种测试,就是他家数字部分多么强大,信号电平边沿特性好到变态的程度,不信你就看图!!!而对于模拟部分的测试,则是1,2张叠在一起的图谱完事。而Benchmark则满篇模拟,从耳机到内部到外面XLR,RCA各式参数说个遍,近满负荷输出时近-110db的失真可不是闹着玩的,就这实力,即便换了PASS,马克这个级别的东东,很多型号也是望尘莫及。更别说某些抽几个小指标出来机械的忽悠外行的!这里不仅有科技的进步,这也是最可信赖的因素之一,同时厂商的精心设计也功不可没。而对于数字部分,真正实实在在的东西,benchmark就只有那个强大的AP分析仪下的眼图了,也是N个坐标叠一起,此外自家引以为豪的jitter部分,则或多或少与传输线或频域特性有关,说白了,还是主攻模拟!从这个角度看,还是Benchmark给人的“忽悠”更“直观”一些,因为毕竟最后听得还是模拟。而这些专业厂商无论哪个东西,人家的“忽悠”都明显更能让你放心,正常使用的话,抛开音色和其他听音心理学不说(但我也不得不承认,把这个利用好了的厂商也算是名不虚传了),整体声音不会有大问题。这些东西难道不比写几篇“XX评测”要更直观么?!
谈完听感,再对软件稍加补充,因为这次试听牵扯到了北京某大仙正在做的LP转CD,品质十分不错。在场的人都是技术派,绝对不会玩LP的,注意,是不会去折腾,但谈到LP的声音,放进去,信噪比和动态自然是不用说了(但也没很多人想的那么差,绝对是在正常水平之内),但乐器的质感,以及分离度,丝毫不会让你感觉模拟录音仅仅是“写意”,“味道”,不仅十分准确,明晰,而且并无现在很多DDD录音那种不耐听的感觉,由点,到面,都是OK的(别用耳机去听就是了,你问我为什么,我决不会把责任推给唱片,我肯定推给耳机本身)。一个常识大家也都清楚,LP真正的理论水平有多高,当年确实是受技术所限,最终由于潮流不再发展,而又经过了时间对录音本身的侵蚀,才成现在这样,从这个角度说,也就是从母盘保存的角度说,头版唱片的价格还是值得肯定的。DG推出富特文格勒数码重处理的纪念集时,说明书就在宣传如何对母盘进行抢救性的维护和检查,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但对于其他录音,这条我就不敢说了。
听完吃饭时,几位大仙聚在一起天南海北,我也就不好打搅其雅兴。但说起来,从他们当天的话来看,很多地方都显示出自己得局限实在是太大了。关于在小地方较真,想得太多做的太少这个就不说了,这其中听音心理学也“功不可没”,我想无论我玩到什么水平,都最终照样会被自己的心理所“忽悠”的。而一个东西,他真正该是什么样子的,我想未必都能说清楚。阿格里奇前天在音乐厅弹了一会,第二天哪个面子大的人请到家里来又弹了一次,都弹一样的东西,能一样么?我有时候觉得自己终于握住了真理标准,但抬头想和大家交流的时候,却发现真理不仅不止一个,甚至都要按人头数,所以,这种争论,还有他名明确的意义么?唯一能相信自己的就是,起码要知道自己姓什么(但我还是忍不住要忘乎所以 ),知道以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能认识到什么地步。这些东西永远都不会是完全不可测的变量,而且也可能会随发展而不断完善。而在我看来,最可信的东西,莫过于此了,而非别的“大师”脑子里面那些你捉摸不透的想法。再此外,谈到知识经验水平,那么还有一个可信的就是指标了。以前我老认为指标跟听感觉对是有抵触的,这就是对指标,技术本身认识的一个局限。在这种,听人说某个东西好,然后自己却并不真正明白他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一点主意都没有的情况下,这个东西怎么可能还算是“好”的呢?也就是说,拥有也许不真代表有发言权,理解,哪里只是一点上的深入理解,才意味着有参考价值。有些东西,在我见到的这个圈子里,曾经有人骂他不好,也有不少人看起来似乎有抬高之嫌,两种态度都似乎显得过于不平常了。而为什么另有一些人虽然不完全苟同设计者,但每逢见面,或者一切公开场合,对人家都只有两个字:尊敬?因为在他们看来,尽管有时自认为自己有更高明的地方,但他们能真真正正的看到不足以及差距,正确而简洁的方案,很“平常”的设计,看似简单的布局下,解决了其他人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达到了一个也许绝对值不高,但别人这样做如何也做不到的优良指标(其实我认为多层电路板还是现代高品质电气设备的功臣,不仅是一个趋势,而且还会是主流思路。只不过也许真正的高手在一个“破板”上搭出了其他受过正规训练的技术人员用多层PCB都完全不可及的水准,这足以让喜欢不喜欢他的人刮目相看了)。相对这些“机械的”“认死理儿”的“Benchmark”朋友们来说,我们在张嘴之前是不是也该想理性的想一想呢?
Benchmark,也许听这个名字有些人就不会喜欢,如果我开个音响公司叫指标的话,相信开业即倒闭的。但我们是否应该想想,不把指标,不把电气性能做好,就大谈走向,音色,听感,甚至贵气,是不是等于走上了离形而上学的空中楼阁呢?高处不胜寒哦
[ 本帖最后由 fenk 于 2009-7-29 11:32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