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218|回复: 61

小白谈发烧: 什么是好的中频

[复制链接]

4213

主题

10万

帖子

3764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4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发表于 2009-11-30 14:34: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现代HI-FI的一个显著趋势是,越来越重视两端的延伸. 以前一般认为20-20000Hz就是人耳的可闻音域了,把这个区域做好就OK了,但现在很多器材,包括耳机,喇叭,都把卖点放在优异的高频延伸上,很多机器已经把高频延伸做到了五万赫兹甚至更高. 耳机里最惊人的是SONY SA5000,高频响应标到11万赫兹. 次一级的SA3000高频延伸标到10万. 回想当年的王者R10,只是很保守地标20-20000赫兹!  

难道我们可以说,SA3000,SA5000,音质远好于20-20000的R10?

人们对频响延伸的追求,随着技术的进步(比如SACD的出现使得源头能提供优质超高频信号),随着高频单元新材料的运用,达到了一个新的地步.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3

主题

10万

帖子

3764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4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0 14:38: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可迷失于这场追逐极高频的游戏之中. 我们不能忘记,人耳最为敏感的音域,是中频. 我们最常听的音乐里,人声是位于中低频段的,把超高频做得再好,也不会带来更好的人声重播. 然后绝大多数自然乐器,从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到小号,萨克斯管,长笛,最重要的表现频段,仍是在中频.

同时,随着超宽频响的器材听得越来越多,很多发烧友也开始注意到一个现象: 很多超宽频响的器材,在把高频延伸做到几万赫兹,把整体频响两头拉宽很多之后,中频段似乎被"拉稀"了,受到了损害. 一些新式的超宽频响的器材,超高频延伸固然极其出色,但与此同时声音变薄了,中频密度变差了. 这样等于是"杀敌一万自损三千"甚至"杀敌一万自损一万",得失之间,就要好好衡量了!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1万

帖子

207

积分

荣誉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7
注册时间
2005-2-22

优秀版主奖

发表于 2009-11-30 14: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衰减都不标的11WHz有意义么
PC hi-fi : IBM x220i->TC K8->Apogee Rosetta200 (Mutec iclock Syn Both) ->Drawmer MC2.1->ADAM S4X-H
CD system : CEC TL3N-> Apogee Rosetta200(Mutec iclock Syn Both)->Drawmer MC2.1->ADAM S4X-H

2* TAOC 25MF + 35S
WB isolation transformer + LITE P100
AA Ferrite2,WireWorld Silver Electra 7 * 3
Nordost Tyr2(AES),Tyr(XLR),Mogami 3173(XL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13

主题

10万

帖子

3764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4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0 14: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这个问题我曾经和美国Grado耳机厂的老板John Grado有过交流. 他持坚定的"中频为王"观点,认为现在的很多HI-FI器材注重把两端延伸做好,但忽略了中频段的表现,是错误的做法. 在人耳可闻的音域中,绝大多数能量和信息是包含在中频段,极高频包含的信息和能量都是相对份量很小的. 假如为了追求那一点点的极高频信息,而损害了至关重要的中频信息,则等同于拣芝麻而丢西瓜. John Grado的音响审美观是他唱歌剧的叔叔Joseph Grado一手培养出来的. Grado叔侄两人都一致认为,把中频做好,把人声做好,才是优秀的HI-FI器材.

在耳机世界里,一个现成的例子是: SONY的高端耳机SA5000,SA3000和V900HD. 这几个耳机都在宣传时大力标榜它们出色的极高频延伸——都能延伸到8万赫兹以上,甚至达到惊人的十多万赫兹. 那么这是否使得这些耳机成为"耳机之王"了呢? 实际聆听可以验证SONY没有说谎. 这几个耳机的高频特性是极其优异的,可以表现出充分的极高频空气感. 但正如我前面提到的那样,它们的中低频都受到了牺牲. 表现人声,它们远不够理想.

同时,这些极高频延伸优异的SONY耳机,给人的主观感觉是,整体平衡方式往上飘,声音趋向高频,而下盘不够扎实,中低频都缺密度. 大家知道健康的音响平衡方式最好是金字塔型的,有一个扎实的底盘,这样的声音才给人稳定,安定的感觉. 至少,即使不是金字塔型,也应该是三段平衡的. 这几个SONY耳机的"空中楼阁"一般往上飘的音响平衡方式,是会引起很大争议的. 事实上很多人冲着它的指标去买,买回后对声音并不满意.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13

主题

10万

帖子

3764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4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0 14:4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nadesicozhao 于 2009-11-30 14:39 发表
衰减都不标的11WHz有意义么




耳机的频响指标,几乎都是不标衰减的,所以就是无意义的. 我本人是从来不看耳机的频响指标的. 问题是SONY把10万,11万赫兹的高频延伸作为一个卖点提出来了,这就值得引起注意了,不管它的衰减度是多少.

而且同样作为SONY的产品,R10标的是20-20000赫兹,SA5000标的是5-110000赫兹,除非一个厂家在它不同产品上采用不同的标准,否则的话,我们如何去理解呢? 其实也不难理解. R10的年代,人们不强调超高频延伸,而现在,人们喜欢强调超高频延伸而已. 厂家只是在顺应这一"潮流"而宣传产品.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13

主题

10万

帖子

3764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4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0 14:4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假如一件音响器材,能够在不妥协,不牺牲中频密度的前提下,注意是在这个前提下,把极高频延伸拓展到四五万赫兹,或更高,那是有益的. 这个不可否认. 但假如极高频延伸的拓宽是以中频受损害为代价的,会导致中频密度的下降,整体平衡的破坏,那我个人认为,宁可按照Grado先生的哲学,先保证中频再说! 这是芝麻和西瓜的关系.

固然在商业宣传上,把极高频做出漂亮的数字,是很容易形成一个促销卖点的,对不怎么明了内情的普通消费者会构成很大的卖点(很多消费者恐怕是看了SONY耳机的那些惊人指标后选择它的),但我们若从HI-FI的实际听感来衡量,我觉得大多数发烧友在经过一轮极高频延伸指标的热炒之后,最终还是会意识到,仅仅数字惊人,是不够的. 那样的声音,是不好听的.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13

主题

10万

帖子

3764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4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0 14: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我们回到一个老问题: 究竟什么样的中频,是好的中频呢? 其实对这个简单的问题,很多人是存在误解的. 典型的一个误解是,中频多的,人声听起来"近距"的,口型很大的,口水声,唇齿声听得很清晰的,就代表很好的中频.

这里有一个音响审美观的问题. 如果按我的看法,中频的质量如何来衡量,首先是看基本音色的准确性. 男声,女声,萨克斯管,小提琴,大提琴,这样几件乐器的录音(熟悉的碟)一放,就应该基本有把握了. 音色不要有明显的夸张,歪曲,失真.  

其次是看中频的清晰度,质感,柔顺度,表现力. 简单说就是中频不能模糊,不要结像太粗大(比方人声呈"血盆大口"),不能质感毛糙,仿佛摸到树皮的感觉. 最后,中频要有良好的音乐表现力. 中频段本就是最富有音乐表现力的地方,如果把中频段掐掉,大多数音乐都不会再感人了. 良好的HI-FI器材要展现出这种中频的感染力,艺术表现力.

从音色来讲,所谓"绝对中性"的中频音色,是很难去把握度的. 大致来说,大多数人是更喜欢略偏暖一些的音色,所以中频音色略偏暖,是完全OK的,要比略偏冷,明显偏冷,要讨人喜欢. 大奥那种绝对的参考级耳机,中频也是略暖的. 但这个暖要暖得自然,不能搞得象搞错色温那样(借用摄影术语). 举个实际的例子,在我的耳朵听来,铁三角A900的中频,就是典型的搞错色温.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09-11-30 14:56 编辑 ]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440

帖子

4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46
注册时间
2003-2-22
发表于 2009-11-30 14:5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龙D5000的中频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13

主题

10万

帖子

3764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4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0 15: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中频量感多少,是否足够"丰满",人声是否足够突出,足够近,那是很肤浅的判断. 从高标准判断中频,简单地说就是看中频的准确性,细致度,表现力.  优秀的中频,音色一定是基本准确的,可以略偏暖,但不会歪曲; 声音质感一定是细腻柔顺的,不会粗声,不会结像"傻大",不会象"摸树皮"; 表现力一定是丰富的,能充分表现出人声和乐器的情感,感染力,音乐表情. (所以,如果一个器材的中频似乎音色是准的,也是细腻的,但就是听人声没有感情,缺乏鲜明清晰的音乐表情,那一定是有地方错了.)


中频最大的问题,并不是很多人以为的"中频少",而是中频音色的扭曲,失真,不自然. 简单说就是音色不准. 这是最糟糕的. 比方GS1000,很多人的误解是它中频差. 其实并不差,GS1000中频质感相当好,也有凝聚力,只是量感没有象一些人所喜欢地那样多而已.  

当然,我们要看到一个事实: 大多数人仍是喜欢偏"多"一些的,能量突出一些的中频. 特别是那些听歌曲为主的人. 听古典为主的人不会要求中频偏多,中频能量突出一些,但喜欢听歌曲的人,往往是希望这样.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器材把中频能量设计得稍稍突出一些,是有好处,讨好耳朵的. 当然,仍是那句老话,过犹不及. 中频过于丰满,量感过多,容易给人肥厚的感觉,也是会造成问题的.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09-11-30 15:11 编辑 ]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440

帖子

4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46
注册时间
2003-2-22
发表于 2009-11-30 15:05:51 | 显示全部楼层
K240M的中频是不是有点过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61

主题

1万

帖子

328

积分

版主

Rank: 10

积分
328
注册时间
2001-11-21

积极参与奖贴图大师奖

发表于 2009-11-30 15: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
真理使尔自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主题

2066

帖子

2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7
注册时间
2003-10-31
QQ
发表于 2009-11-30 15: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哪sr80i中频的表现又如何呢?
QQ:879924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13

主题

10万

帖子

3764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4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0 15: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人喜欢听人声很近距的那种感觉,并用这个来判断中频. 近距的歌声似乎更帖近,更容易使人陶醉,也更受很多人欢迎. 其实"人声近"本身不是件好事,也不是件坏事,我认为是件中性的事. 人声的远近,和音质的好坏,中频素质的好坏,并无太大关系. 当然,人声如太过缩后,是有问题的,会影响大多数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一些中低档产品的近距人声,很多是结像粗大而不凝聚,音色粗劣,定位飘忽(特别是忽前忽后),这样的近距人声,素质并不好.


高素质的人声,定位不宜过远,可以保持在一个合适的中等至偏近的距离. 最关键的并不是有多近,而是结像要有凝聚力,要鲜明透彻,稳定不飘,细腻不粗. 这才是最关键的. 其次,假如中频的质感够强,音色够柔和,水润,那就更佳了,能更好地表现出人声和自然乐器的中频魅力. 我们应该随时记得,人声,还有大多数的自然乐器(靠本身振动发声而非电声模拟的),其表现力最集中的频段,始终是中频!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09-11-30 15:14 编辑 ]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102

帖子

7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74
注册时间
2009-8-22
发表于 2009-11-30 15: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版重贴老文的用意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13

主题

10万

帖子

3764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4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0 15: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我说几句自己的主观看法: 对我来说,极高频延伸弱那么一点点,极高频的空气感少那么一点点,或者低频向下延伸的深度少一点,只是小遗憾,大多数时候是不必在意的,既不会显著影响我欣赏音乐的情绪,也不会显著减少我听音乐的乐趣. 对我来说,两端延伸达到合理的水平就够了.

但假如中频的表现力差了一些,中频的准确性,细腻度,质感差了一些,具体地说,人声,萨克斯管,小提琴,大提琴,弦乐合奏的音色不好听,表现力不足了,那是大遗憾. 很有可能我就干脆把这个东西枪毙了(枪毙的意思是不听,不掏钱).  

这就叫芝麻和西瓜的关系.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09-11-30 15:35 编辑 ]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11-30 02:50 , Processed in 0.099385 second(s), 38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