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楼主: 陈_Jack

想LP和CD系统双修,请问Linn majik LP12唱机,各类唱放还有唱片问题

[复制链接]

51

主题

2554

帖子

3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1
注册时间
2006-6-25
发表于 2010-10-6 17: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唱盤實戰基本知識

圖211-1:Pluto 10A唱盤正視圖。
圖211-2:Pluto 10A唱盤俯視圖。
圖212-1:Clear Audio Reference唱盤正視圖。圖中唱臂的安裝只是做樣子而已,它必須是水平的,而非斜斜的。
圖212-2:Clear Audio Reference唱盤俯視圖。
圖213-1:Basis Debut MKⅡ唱盤正視圖。
圖213-2:Basis Debut MKⅡ唱盤俯視圖。
圖214-1、圖214-2:Thorens Prestige唱盤俯視圖。
圖215-1:SME Model 30唱盤正視圖。
圖215-2:SME Model 30唱盤俯視圖。
圖216-1:Audiomega J1唱盤俯視圖。
圖216-2:Audiomega J1唱盤後視圖。

為什麼市面上現存的唱盤都是皮帶帶動的,而不是馬達直接驅動的
唱盤驅動方式的演進大概是這樣的:先有惰輪驅動,然後是皮帶帶動,後來又變成馬達直接驅動,最後又回到皮帶帶動。在一九七幾到八幾年間,日本大量生產的直接驅動式唱盤大行其道,直接驅動幾乎就是高級的代名詞。幸好當時許多音響迷一直覺得這種唱盤並不如老式的皮帶動唱盤好聽,直接驅動的工程師們這才發現到,原來直接驅動的唱盤有些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因為馬達沒有經過皮帶的吸收振動就直接與轉盤連在一起,所以振動大過皮帶帶動者。其二就是馬達軸心因為直驅的關係,無法像皮帶唱盤一樣那麼精密。第三、由於直驅唱盤的轉盤都比較輕,使得啟動之後的轉動慣量小於一般轉盤較重的皮帶驅動唱盤,因此轉起來不若較重的轉盤那麼穩。總括來說,它的振動、抖動經由轉盤直接傳到唱頭上去,影響了聲音的重播。從今天類比與數位之爭的重點,我們也可以這樣說當年的直接驅動唱盤:皮帶帶動的唱盤轉起來是類比式的,它一直平順、不停的轉盤。而直接驅動唱盤呢?它是數位式的,數動並非連續的,而是分成一段一段的。當然這類比喻並不恰當,不過可以帶動您的聯想。

這麼說來,直驅唱盤就是一無是處才被淘汰的
這種說法並不正確,事實上,當年LP時代,一般人都多使用日本製的直驅唱盤,只有少數人才使用美國、加拿大、歐洲所製的皮帶唱盤。直驅唱盤的好處是成套使用,一般人沒有安裝調整的問題。而且直驅唱盤的售價便宜,品質又有一定的水準。還有,直驅唱盤的轉速肯定準過皮帶唱盤。而且,如果您需要一起動轉速就達正確範圍的唱盤,那更非得選直驅唱盤不可。一般的皮帶唱盤都要在轉過幾圈之後轉速才平穩下來。

所以,直驅唱盤並不是因為一無是處才被淘汰,而是因為使用直驅唱盤的人都改用CD唱盤去了。

有人說,唱盤最重要的就是避振懸浮系統,對嗎
這種說法並沒錯。自古以來,所有的唱盤設計者莫不挖空心思,想將的振動消除或阻隔。最常用的設計方式就是將整座唱盤分離成唱盤座與轉盤唱臂二個系統,這二個系統之間就是以彈簧來連接。藉著彈簧,既能支撐或懸吊轉盤,而且還能限度的隔離唱盤座傳到轉盤的振動。通常,這樣的設計最經濟而有效,後來,有些日本廠家不要彈簧,而以數十公斤的唱盤重量取勝。他們希望藉著這麼重的唱盤重量來吸收振動。不過,這種設計並沒有被人認為是好設計。倒是後來得人取「重量」這二字,而將彈簧懸浮的唱盤做得非常重。再往後,更有聰明人朝氣浮方向發展,這又比彈簧懸浮更上一層樓。當然,其售價也不只多上一層樓。

彈簧懸浮難道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嗎
當然有壞處。彈簧懸浮的壞處至少有一、彈簧會彈性疲乏老化。二、彈簧要調整水平不是那麼容易,尤其是唱臂那一端。三、彈簧有它自已的共振頻率,容易產生音染。四、轉盤與唱臂結合後的質心並不在轉盤的轉動中心上,這又會產生振動。

既然有那麼多壞處,為什麼還要用彈簧
想想看,算算看,還真的沒有比用俗語:彈簧的C/P值最高。所以大家當然愛用。所以大家當然愛用。其實,還有人試過油,甚至水銀來做懸浮材料,可惜都不實用。

轉盤的材料用哪種最好呢?
理論上,轉盤材料的要求是要重、要夠死,不會產生共振。鋁合金是最常用的材料,它談不上多好,但是材料夠便宜,而且加工容易再來,鉛鋅合金就更好,它更重,而且本性更死,阻尼要求夠。銅呢?沒有,它也經常被拿來當轉盤的材料,不過是沒有鉛鋅合金好。

三明治結構轉盤呢?這當然很好,不過鮮有人如此做,因為難度高過其他。玻璃呢?說對了,這也是一種即便宜、加工成次也不高的作法,不過它的個性太活了些。既然玻璃可以,壓克力也可以吧?值得鼓掌的提議。不過早已有許多廠家這麼做了,尤其是德國的唱盤。這種白色半透明平霧狀的材料做成厚厚的一個轉盤,模樣既好看,材料的特性也適合。更妙的是,看起來很高級。不幸的是,具有這類轉盤的唱盤賣價都不便宜。

為什麼轉盤的重量要夠重才好呢
理由很簡單,因為夠重的轉盤在啟動到達平穩轉動之後,轉動慣量比較大,不容易受到外力的影響而改變轉動的速度。換句話說,它轉動起來比較穩。而轉速穩不穩直接影響到聲音的好聽與否,所以一般設計者都盡量在軸心、馬達可以容許的範圍內將轉盤的重量設計到最大。當然,越重的轉盤就需要越有力的馬達來讓它啟動;同時也需要更精密、更耐磨的軸心來支撐它。不過,我們都知道馬達力量越大,本身的振動的可能就越大。而這些振動會從皮帶上傳到轉盤上。所以以前英國Connoisseur唱盤乾脆使用力量非常小的馬達,小到要用手去撥轉盤來幫助它啟動。這也是另一個方向的思考。

剛才提到質心與轉動中心問題,能否說明得更深入些
這個問題可以分成二個部份來說,第一個部份是單獨一個轉盤,第二個部份則是轉盤配上唱臂之後。如果是單獨一塊轉盤,我們要將這塊轉盤的質心與轉動中心和在一起並不難,只要將那塊轉盤拿去平衡測試,然後在轉盤底面挖幾個孔就可以了。這個作法就像我們汽車換輪胎之後,輪胎行一定會將輪胎套在一個機器上測試,然後在輪圈上釘個鉛塊一樣。可是,我們都知道,唱盤上的轉盤不可能沒有東西支撐,它至少都會鎖在一塊板子上,這塊板子再由彈簧撐起或懸吊著。因此,即使轉盤本身在出廠時已做了平衡補償,但是在加上那塊板子之後,轉動中心與這一套東西的真正質心就無法吻合。這樣一來,雖然轉盤的轉動是每分33又1/3轉,最多45轉,但是仍然會有因為不平衡而產生的振動。這個問題如果加上本身的質量已經很重的唱臂之後,可能就更趨嚴重了。更不要忘了,轉盤之所以會轉動是由於有一條皮帶在拉著,而皮帶的拉力是固定朝向某一方的。將這些因素加起來,您就會知道唱盤的學問多麼大:我們就會知道唱盤的學問多麼大:我們都是在談論一些肉眼看不到的活動。您看得到唱針在唱片溝槽裡的微小振動嗎?看不到!您看得到轉盤、唱臂以及整個唱盤的細緻振動嗎?看不到!可是真要命,音樂就是在這種肉眼看不到的細緻溝槽振動裡再生出來的。

難道這個轉動中心與質心的問題真的那麼難解決嗎
其實也不是真的那麼難,至少日本人早就試過解決之道。他們將轉盤與馬達、唱臂徹底三件式分開。轉盤本身就是一塊很重的轉盤而已,馬達擺得遠遠的,用一條細細的絲線拉著轉盤轉,而唱臂則放在另一邊。每一部分都讓質心與轉動中心吻合。按理說,這三件東西是分開的,每一件的重量都很驚人,質心與轉動中心的問題也注意到了,振動的問題應該都解決了。奇怪的是,今天市場上還留存下來的竟然都不是這種唱盤,而是唱臂一裝上去,轉盤整體平衡性就被破壞的這種。當然,當年那種日本唱盤一套下來都要幾十萬台幣。是不是因為,這樣,使得他們無法生存呢?

聽說轉盤軸承的學問很大
的確很大,我自已並非機械專家,所以僅能告訴您一些我所了解的。首先,您可以將轉盤的軸承想像成一根承受巨大重力亂衝亂撞的金屬筒。有了這種想像,您就可以知道轉盤軸承的問題有多糟。第一、轉盤那根軸心最好不要與軸套接觸到,否則會有摩擦。事實上軸心不可能不與軸套接觸,否則它怎麼保持直立?第二、軸心與軸套之間必然有空隙,而這個空隙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的話軸心很快就會因為轉動時的熱膨脹而「鎖心」。第三、由於驅動馬達大多擺在轉盤時的熱膨脹而「鎖心」。第三、由於驅動馬達大多擺在轉盤的左邊,皮帶長期一直將轉盤往左邊拉,軸心也就一直處在偏左的情況轉動,這種由於轉盤不平衡而產生的振動要如何解決?第四、軸心與軸套底部所接觸的那一點承受著最大的壓力與最大的摩擦力。如果軸心底部面積大些,與軸套底部的摩擦力也大。但是,軸心底部面積大意謂著軸心振動也大,這些問題要如何解決呢?第五、轉盤與軸心、軸套的關係是一種非常不符力學原理的結構。位在最上方的轉盤體積最大、重量最重,而最下方的軸心軸套接觸點才那麼一點點。更甚者,轉盤與軸心底部的距離又這麼遠,這是頭重腳輕的結構。如果加上皮帶始終將轉盤往左邊拉,問題當然更複雜。如果您可以縮小進入軸套裡去觀察,就會發現那裡面的問題該有多可怕。

您看,至少有那麼多的問題要解決,您說轉盤的軸承不重要嗎?

即然有那麼多問題,那麼到底要如何來解決呢
要解決皮帶只往左拉的問題很簡單,只要在右邊再加一個拉力來平衡就可以了。問題是,您怎麼知道右邊的拉力能夠剛好與左邊的拉力保持平衡,如果沒有把握剛好完全平衡,那做了還不是等於沒做。也因為如此,所以絕大部分的唱盤明知有這個問題,但是也都無法解決。

要解決軸心與軸套碰撞摩擦的問題也不難,只要在軸套裡再加一層耐磨又軟質的材料就行了。使用得最多的材料就是鐵弗龍。不過,鐵弗龍與轉盤軸心之間還是要保持空隙,否則也會轉不動。所以,這個問題只是局部解決而已。

看起來最好解決的是軸心底部與軸套底部的壓力、摩擦問題。只要能夠硬夠小研磨得夠光滑的軸套底部,以及夠硬夠光滑的軸套底部,再加上潤滑的油,這個問題就能解決。一般最常見的方式就是軸心底部磨成尖形,尖形的最頂點再研磨成一個非常精密的小球狀。只要是加工層次夠高,這樣的軸承可以使用個一、二十年沒有問題。

最後來看那個頭重腳輕、重心高高在上的問題。理論上,要解決上面晃動,最直接的辨法就是縮短軸心的長度,相對的將重心降低。當然,軸心也不能無限制的縮短。當然,軸心也不能無限制的縮短。至於軸心到底要做多長才適當,那就與轉盤的重量、軸心的粗細有關了。

即然轉盤軸承的一切煩惱皆來自接觸後的摩擦與振動,能不能不要讓它們產生摩擦呢
可以,唯一的辨法就是我前面講過的氣浮。不過,即使氣浮,也一定要有某種東西接觸到轉盤本身。否則,轉盤怎能每分鐘轉33又1/3或45轉呢?當然,因為要使用空氣來當軸承,又會因此而產生一些問題,這就不在這裡討論了。

有人說馬達也是皮帶唱盤的罪惡根源之一,是這樣嗎
其實,不僅是馬達。在皮帶唱盤中,只有要沾到摩擦或振動的東西就是罪惡的根源,馬達僅是其中之一而已。馬達比較引人注目的是,它是動力的來源,而且其振動直接就經由皮帶傳到轉盤上面。為了減少馬達的振動,馬達通常不會與轉盤安裝在同一塊板子上面;馬達也會加裝各種避振或懸吊裝置。更理想的方式當然是轉盤一件、馬達電源部份另外一件的設計。基本上,馬達本身的問題並不難解決,倒是電源穩定與否才是關鍵所在。如果電源不穩定,就會影響到轉速的穩定。有些較講究的唱盤花在電源上的功夫有時不下於製造一部擴大機。

有人說唱盤最好不要有蓋子,是這樣嗎
的確是!即使有防塵蓋,在使用時也應該將防塵蓋暫時拿掉。因為防塵蓋本身會受空氣中聲波的振動,這等於是又多加了振動源。所以,高級的皮帶唱盤幾乎都沒有防塵蓋設計的。即使有,也是為了防塵蓋設計的。即使有,也是為了防塵用,而不是要您在聽它時蓋上用的。

皮帶唱盤會不會故障
只要是人製造出來的東西就有故障的可能。不過,要皮帶唱盤故障還真不容易。一般而言,最會發生問題的是以寶石作為軸承滾珠的設計。因為寶石雖然很硬,但也很脆,如果搬運時不小心,很容易就將寶石弄碎。再者,就只有馬達故障了。可能是我運氣好,從聽LP唱盤至今,我從來沒有遇過唱盤故障的問題。我自已那二部老Linn Sondek與Sota唱盤到今天還唱得好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主题

907

帖子

14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4
注册时间
2009-2-8
发表于 2010-10-6 17:4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上来就搞lp12,起点太高了点把!
先搞便宜点的起步器材玩玩,日后再升级才是王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2554

帖子

3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1
注册时间
2006-6-25
发表于 2010-10-6 17: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調整LP唱整八大基本功

圖218
圖219-1:圖二 水平循軌角的調整
圖219-2:圖三 正確的方位角
圖219-3:圖四 不正確的方位角
圖220:圖五 唱頭垂直循軌角的調整
圖221:圖六 正切唱臂的循軌調整

在LP時代,許多人終其一生聽LP唱片,然而,他們可能連唱頭要調整三個角度都不知道。只知道唱頭鎖上唱頭蓋,加上適當針壓就能唱出聲音了。從「知」的角度來看,他們可說是糊裡糊塗的聽著唱片。從「不知」的角度來看,他們才是真正幸福的LP迷,因為他們從來未曾感受到調整唱頭唱臂的痛苦。

調整唱頭唱臂有什麼痛苦呢?第一:聲音不穩定。往往今天聽了好聲,明天聲音就跑掉了。至於為什麼聲音會跑掉?從來這就是無頭公案。也因為聲音不穩定,LP時代邀請人來家裡聆樂時,往往就因為聲音跑掉而尷尬極了。第二:越調越迷糊;每一個人在調整唱頭唱臂時都想要越調越好,但往往反覆調過幾次之後,聽覺越來越遲純,越來越迷糊,也越來越不敢確定到底哪一次聲音最好。調到後來,經常就是心神耗盡,疲勞崩潰收場。第三:變數太多。就以唱片本身來說好了,唱片彎曲不說,每個廠牌的唱片厚度還不一樣。唱片彎曲不說,每個廠牌的唱片厚度還不一樣。唱片彎曲其他的調整就都白費了,因為所有的角度都會不正確。而厚薄不同也讓費心調好的垂直循軌角V.T.A.心血包湯,因為我們爭的也就是那零點零幾公分的差異。第四:要非常小心。為什麼非常小心也是痛苦之一?當然囉,因為只要您一不小心,昂貴的唱針就會被您弄斷。唱針一弄斷至少就要花個幾千幾萬,您不會心疼痛苦嗎?

基於這四大痛苦,所以今日CD盛行真是救苦救難菩薩,讓大多數人從苦海中解脫。奇怪?即然聽LP唱片那麼的痛苦,為什麼還有人甘之如飴呢?其實答案也很簡單。第一:聽LP唱片有成就感。調整功夫的高低直接就影響到聲音的好與否,功夫不夠,聲音就不好聽;功夫好,大家都稱讚。因此,聽LP唱片比聽CD要來得有成就感。第二:LP是類比的聲音。類比聲音裡有數位聲音所無法企及的許多細節,而且音質也更自然。這也是許多人仍不放棄聽LP唱片的主要原因。

對於從LP時代跨到CD時代的LP迷而言,調整唱頭唱臂的一些基本功夫他們皆已具備。而對於那些要從CD時代跨入LP領域的新LP迷而言,他們恐怕就沒有這裡基本功夫。因此,我在這裡基本功夫。因此,我在這裡想以最簡單的方式來為這些新鮮人講述調整唱盤系統的八大基本功。有了這八大基本功之後,您再往更細微的地方去發展,您再往更細微的地方去發展,很快的就會有所成就。

第一功:調唱盤、轉盤的水平
這裡所說的唱盤包括整座唱盤本身以及轉盤。尤其是轉盤,如果轉盤本身沒有水平,那就什麼戲好唱了。為什麼?由於它不水平,抗滑會有問題,唱片溝槽二側受力也不同。這樣一來,許多問題就會產生。

調整方法:使用水平儀。水平儀有二種,一種是圓形中央。另一種是很長型的,可以測較大面積的表面水平與否。最好的方法就是二種都準備,先用長型水平儀測唱盤水平與否。然後再用圓形的測轉盤水平與否。至於要如何調轉盤的水平,由於各種唱盤的懸浮系統都不一樣,因此無法在此詳述。

檢驗成果:以目視檢驗,看氣泡是否在中間就對了。

第二功:調唱頭超距(Overhang)
顧名思義,唱頭超距就是唱頭針尖與轉盤軸心之間的距離。為什麼針尖與轉盤軸心之間要有這小段距離呢?如果將唱頭拉到轉盤軸心上,針尖剛好落在轉盤軸心上不好嗎?不好!因為這樣一來,唱針在唱片上面循軌時針尖角度的「失真」會比較大。這麼說來,超距越大循夠角度的失真不就越小的嗎?也不對!超距必須保持在一定的範圍內唱針循軌角度的失真才會最小。因此,每一支唱臂在設計時就已決定它的有效長度(Effective Arm Length。針尖與唱臂軸心之間的直線距離)來讓循夠角度的失真達到最小。而超距的調整就是要得到最正確的唱臂有效長度。超距如果不對,最明顯的問題就是唱針越唱片內圈,雜音會越大,聲音會越難聽,因為各種循軌的失真都加大了。

調整方法:通常唱臂規格上都會告訴您超距是多少。如果您有量測的工具,就可以用它來量超距。如果沒有,也可以放一支尺在轉盤軸心旁,然後將唱臂拉到尺旁,看看唱針的超距是多少。

檢測成果:目視即可。千萬不要小看超距,一定要將唱針調整到正確的超距拉置上,否則,循軌失真會加大。

如果您使用正切型唱臂,那就不必調整超距,只要將針尖定在正切線上就沒有循軌誤差了。當然,要將針尖完全準確的落在整條正切線上,還是需要花功夫調整的。

第三功:調唱頭方位角(Azimuth)
在此要先做說明,不論您調整唱頭的什麼角度,它所關係到的就是唱針在溝槽裡接觸的情況。如果各種角度不正確,說得仔細些就是產生相位不正確、二聲道音量大小不對、雜音增多等問題。而這些問題又會衍生山定位不清楚、音像會飄要二聲道聲音不平衡、音質不佳、音色不正確、聲音太悶或太刺耳等等諸多問題。換句換說,唱頭的各種角度如果沒調好,那幾乎就是萬惡之源。所以,我把各種唱頭角度的調整列的最前面。

調整方法:調方位角就是自已面對唱頭,將唱頭朝順時鐘或逆時鐘方向扭動。有些唱臂的唱頭蓋是活動的,可以藉扭動而調整方位角。然而,有些唱臂是一體的,此時則要從唱臂根部調整。如果遇上整支唱臂根部調整。如果遇上整支唱臂都固定不可調的(如Rega唱臂)怎麼辨?此時就只好靠塞薄墊片在唱頭與唱頭蓋之間來調整了。

檢驗成果:傳統上,檢驗的工具就是耳朵。當您的耳朵聽到最美、最不尖銳刺耳、最不乾澀、最有光澤、定立最明晰、音場後方與左右二側最清楚、雜音最少的聲音時,那就對了。此外,蔡炳榮在「音響論壇」83年1月25日出版的冬季特刊中第69頁,曾提起將唱頭訊號反相來調唱頭方位角。這種方法必須拆卸唱頭連線,一不小心就會將唱針弄斷,在試時要特別小心。

第四功:調水平循軌角(Lateral Tracking Angle)
將Lateral譯成「水平」並不恰當,說它是「補償角Offset Angle」恐怕還來得傳神些。不過這是相對於垂直循軌角的說法。說得白話些,水平循軌角就是當您面對唱頭時,看唱頭「正不正」。如果不正的話,唱針的左緣與右緣所接觸到的唱片溝槽就會有相位差產生。

調整方法:假若您格狀量規(Alignment Protractor),可以將唱針放在量規所定的針尖點上,然後以目視,看唱頭左右、前後的邊線是否與量規上的線條平行。如果不正,則將唱頭朝左或右轉動。請注意,前面的方位角是朝順時鐘或逆時鐘方向扭動,而水平循軌角是朝左或朝右轉盤。假若您手上什麼量規也沒有,也可以唱頭蓋的左、右側緣線條為基準去調。

檢驗成果:還是與方位角、超距一樣,當您聽到最美、最不尖銳刺耳、最不乾澀、最有光澤、定位最明晰、音場後方與左右二側最清楚、雜音最少的聲音時,那就對了。

第五功:調垂直循軌角(Vertical Tracking Angle)
垂直循軌角就是藉著調整唱臂支軸的高、低,改變唱針在唱片溝槽中的垂直角度。請您先把唱片刻片時的那支刻片針想像成鋤頭,唱片就是士地。當鋤頭往下鋤時,會產生斜向的垂直角度。而當唱針在唱片上重播時,其往下鋤的角度也要剛好與第一次鋤地時的角度相同,這樣才不會有失真。其實,不論是水平循軌角、方位角或垂直循軌角,它的道理就像鋤地般這麼簡單。

調整方法:無論臂軸心是怎麼鎖緊的,調整時就只是鬆開螺絲,然後往上或往下調整「一點點」高度再鎖緊。請注意,我是說調整「一點點」。這個一點點並不是1公分或0.5公分,它應該是以0.1公分以下的「微距」來調整的。許多時候,我們只是用「彈指神功」在唱臂軸心上輕彈一下而已。為什麼只要調整這麼一點點呢?因為您在唱臂軸心上的高低調整一點點,就會是針尖在溝槽中垂直角度變化的「一大點」。以前,當唱臂軸心還是以一根螺絲鎖緊的時代,懂得精調V.T.A的LP迷都苦於那根螺絲鎖不緊,聲音的跑。後來的唱臂改良許多,鎖不緊的問題得到有限度的改善。

調整後,我們要從唱臂側面觀察,看看當唱針停在靜止的唱片表面平面?依我的經驗,通常唱臂後面都要高一點點會比較好聽。不過,這高一點點如果不仔細看也是差不多平行的。

檢驗成果:通常,V.T.A.太高聲音會比較刺耳,V.T.A.太低聲音會比較沈或高頻失去光澤。到底要調到什麼地步。那真是只有天知道與您知道了。

講完唱頭三種角度的調整,在此我還要提醒各位二個很重要關鍵。其一是以上我所說的調整都是假設唱頭的針桿沒有左右偏斜、唱針的針尖也沒有偏斜的理時狀態。事實上,大部分的唱頭針桿與針尖都是歪歪斜斜的。其實這就是為什麼唱頭會那麼難調的原因:您以為把它調正了,事實上它是不正的。我的意思是:有時候不要只相信眼睛所看到的「正」,而應該也相信耳朵所聽到的「正」。

其二是我再次強調「彈指神功」的重要性。當您調整水平循軌角、垂直循軌角、方位角到最後階段時,所能使用的就是彈指神功,因為此時用手指去扭轉的力量已經太大了,唯有彈指神功才能將球彈進洞。至於彈的力量要多大,那就看您的功力了。

第六功:調整抗滑力(Antiskating Force)
假若是正切型唱臂,由於它是從外到內正橫走的,因此沒有內滑力的問題。如果是一般支點固定式唱臂,則由於唱臂循軌時向內的慣性關係,會產生一般往內拉的力量。因此,我們就必須在唱臂上設計一股反方向外拉的力量,以平衡向內滑動的力量。無論抗滑力是用吊錘、磁鐵、彈簧要或固定金屬片來達成,其精度都是很差的。一般而言,廠方會建議您將抗滑調整到與針壓相同的數字標示一。這並不代表針壓的力量相同的,它只不選是要方便用家調整而已。如果抗滑調整得太離譜會發生什麼事情呢?某聲道的雜音會比較大,當然,針尖的磨損就不均勻了。

調整方法:有人會用光滑的測試唱片來調整,不過,光滑表面的唱片因為沒有溝槽,所以其摩擦力是與真正有音樂的唱片不同的。有人會看針桿偏向那一邊,而修正抗滑。最正確的方式當然是用顯微鏡觀察針尖的磨損情況,再藉此調整抗滑力。不過,那也已經是磨損產生後的亡羊補牢了。

檢驗成果:總之,二聲音沒有特別的雜音,二聲道沒有失衡的現象,那就對了。

理論上正切唱臂不須調整抗滑力。不過,如果唱盤或轉盤沒有水平的話,也會產生側滑的力量,不可不慎。

第七功:調整針壓(Tracking Force)
從中文字面上看,很容易誤解針壓是指唱片溝槽承受到唱片的單位面積壓力。其實,從英文上看,就清楚很多了,它應該是「循軌力」而不是針壓。不過在習慣上,我們都以針壓稱之。所謂針壓,就是唱臂到底要施加多少重量給唱頭,才能讓唱針達到它應有的循軌能力。關於這點,其實已經沒什麼爭議的了,唱頭說明書上建議多少針壓,您用多少就錯不了。唯一要注意的是高順服度(Compliance,單位為10-6cm/Dyne)的唱頭要配輕質量的唱臂;低順服度的唱頭要配重質量的唱臂。否則,整個唱針/唱臂的共振點會落入人耳可聽範圍內,產生音染。

調整方法:如果唱臂上附有調針壓的裝置,則依說明書指示為之。如果像有些正切型唱臂,必須以針壓器來量針壓時,則必須找到精確的針壓器來量。可是,市面上大部分的針壓器看起來都相當簡陋,令人不敢相信它的精確性。不過,似乎也沒有更好的方法來量針壓。

檢驗成果:如果針壓太輕,則可能會有雜音增多以及音像會飄的問題產生,甚至無法循軌。此外,低頻的量也會減少。反之,針壓太重的話聲音聽起來比較沒有光澤。

第八功:唱盤避震
由於LP唱盤系統就是靠針尖振動而產生音樂的訊號,所以任何多餘的振動對於LP唱盤系統而言都是大害。對於唱盤有害的振動源來自二處,一處是聲波在空氣中的振動;另一處則是經由地上傳到唱盤的振動。空氣中的振動我們無計可施,除非是將唱盤放在另外一個房間中。而經由地上傳到唱盤的振動我們可以用各種方法來隔離。由於振動的頻率有低有高,因此使用單一材料來避震時往往會顧此失彼。例如使用高阻尼性的軟質膠來避震時,可以有效的吸收低頻的振動。但是,對於較高頻率的振動則沒什麼效果。反之亦然。所以,「軟硬兼施」往往是避震的必要手段。例如,在地上先放厚重的石材墊,再於石材墊上放軟質吸震膠,吸震膠上才放唱盤。市面上也有些三明治結構的唱盤墊,同樣也可以吸收不同頻率的震動。不過,在LP唱盤已是黃盾夕陽的今日,要買到墊材恐怕已不容易,所以最好還是自已動手避震。

八大基本功看完,我想您會認為原來調整唱頭唱臂是那麼的簡單,並沒有前輩所說的那麼難。沒錯,如果您要達到60分的門檻標準,以上八大基本功已經夠用了。但是如果您想要達而80分甚至90分的境界,那恐怕就非得有過人之毅力、敏銳的耳力,以及對音樂的正確品味不可。想試試看嗎?來吧,不要遲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2554

帖子

3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1
注册时间
2006-6-25
发表于 2010-10-6 17: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LP唱片保養基本知識

圖222:這些老唱片現在都珍貴得跟寶一樣
圖223-1:義大利A.R.T.推出非常好用的清潔劑
圖223-2:這些黑色溝紋上很容易聚集灰塵,需要細心保養。
圖224-1:市售唱盤售價一覽表
圖224-2:市售LP相關附件售價一覽表
圖225-1:市售唱頭售價一覽表
圖225-2:市售唱頭放大一覽表
圖225-3:市售唱臂售價一覽表

唱片的大敵是什麼
最嚴重的大敵有二個,一個是生黴;另一個是灰塵。如果在歐美,這二個問題並不嚴重,更嚴重的是靜電。但是在台灣,由於氣候潮濕,空氣又髒,所以唱片容易生黴,空氣中的灰塵更像雨點般落在唱片上。唱片一旦生黴,唱針就像田犁般,不斷的將黴犁起。只不過幾分鐘,就會因為針尖沾滿黴茵而無法唱下去。再者,唱片上的黴菌會一直深入唱片膠質,將唱片咬壞。即使能夠將黴菌輕洗乾淨,雜音也消除了。

至於灰塵,它的破壞性並不至於生黴。為什麼?因為灰塵的顆粒以肉眼看起來雖然很小,但是掉在溝槽裡時就像石頭卡在溝槽裡般。有此較軟質的灰塵顆粒會被走過的針尖碾碎,但是也有很多是針尖碾不碎的。碰上這種灰塵,針尖只有跳過一途,那就是跳針的原因之一。當然,如果灰塵太多,除了雜音、跳針之外,針尖與唱片本身的磨損也是相當驚人的。

到底要如何避免生黴與灰塵這二種天敵呢
有人用帶有封口的塑膠帶將唱片封起,要聽時才拿出來。有人將唱片放在房間中,日夜以除濕機伺候。這些都是勉強有效的辨法。有一種說法是將唱片放在通風處比封起來還不會生黴。理論上,能夠通風的地方黴菌比較難生長。不過,在經常多濕高溫的台灣,即使通風恐怕也很難避免生黴。至於灰塵,除了用較好的唱片刷來有限度的去的唱片刷來有限度的去除灰塵之外,我想不出有什麼方法可以禁止空氣中的灰塵掉到唱片本身就很容易吸灰塵。說來說去,其實就是告讓您這二種天敵都很難去除。

如果要用唱片刷,到底那種比較有效
理論上,絨布刷最糟糕,因為絨布與唱片摩擦之後會產生靜電,灰塵根本去不掉。比較好用的是碳纖維刷也只不過是把灰塵從這頭掃到那頭而已,它仍然無法真正的拿掉灰塵。

有人在聽唱片時會先用洗唱片機伺候,這樣對清除灰塵與黴菌有效嗎
我想,這大概是最有效的清除灰塵與徽菌的方法。不過,一來很麻煩,每次聽時都要先洗一次。再者,洗的次數多了多少都會磨傷唱片。

除了市面上賣的洗唱片機,還有別的方法來清除唱片上的黴茵嗎
有,那就是自已用蒸鎦水洗。記得在音響論壇創刊那期,我們就曾經教讀者怎麼洗唱片。在此我簡單的說一遍,您要先準備大量的蒸鎦水,一瓶中性洗髮精(乾脆用莊臣嬰兒洗髮精),一支女人化妝洗臉用的軟刷。先將生黴的唱片放在加了中性洗髮精的蒸鎦水中,用刷子刷洗。然後再放到乾淨的蒸鎦水中清乾淨。清乾淨後的唱片用鐵絲串起來,吊在浴室中,等滴過水幾分鐘後,再用乾淨的純綿毛巾將剩餘的水份吸掉。最後,拿一支新的吹風機(舊的裡面早已經累積很多灰塵),將唱片二面吹一吹,讓它乾淨。請注意,吹風機不要拿得太近,也不要吹太久,以免唱片被熱風吹彎了。要記得,清潔過後的唱片要換乾淨的內套。話雖如此,我實在懷疑哪裡還可以買得到唱片內套。

對了,唱片彎曲後要如何讓它恢復平坦呢
很多人,包括我自已,都曾試過多種讓唱片恢復平坦的方法。例如拿書來壓,夾在二片玻璃中再用吹風機吹,甚至將唱片放在床墊底下睡它一星期。剛處理時,可以看到唱片的確是平了一些。可是放不了幾天,它又恢復原來的彎曲。其實,唱片彎了之後壓不平的道理很容易可以想通。想想看,唱片彎曲的原因就是一面的膠質被外力延展了;而另一面的的膠質則被擠縮。您可能將已被延展的那面縮回、而被擠縮的那面展回原狀嗎?不可能!所以,別傻了。

即然唱片彎了就沒救,那麼要怎麼放才不彎曲呢
最正確的方法就是豎直著放,而要緊緊的豎直。換句話說,斜斜鬆垮的直放也會讓唱片彎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2554

帖子

3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1
注册时间
2006-6-25
发表于 2010-10-6 17:4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是音響論壇的過期老文章,應該算是我看過最全面的入門指引了,大概就是這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4773

帖子

100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00
注册时间
2009-7-2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6 17:4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音乐之神 于 2010-10-6 17:38 发表

呵呵,玩2w头的都是高烧了,我也就玩玩中低端就行了,声音也可以的,调教好了不比同价位的CD差的~~~


如果是这样,那LP优势何在...2W块钱的CD机只是中档而已...我指望2W块钱LP可以和顶级CD系统打平手(不比动态,信噪比什么的,就比音乐感)。。。
我是有多想追随我内心的想法,但又不背离社会的主流价值。每当在这件事情纠结的时候,我就带上音乐,拿着镜头,带他们一起去看看这个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4773

帖子

100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00
注册时间
2009-7-2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6 17:5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onthuang 于 2010-10-6 17:45 发表
上面是音響論壇的過期老文章,應該算是我看過最全面的入門指引了,大概就是這樣


非常感谢,一定认真阅读~
我是有多想追随我内心的想法,但又不背离社会的主流价值。每当在这件事情纠结的时候,我就带上音乐,拿着镜头,带他们一起去看看这个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6

主题

1万

帖子

481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481
注册时间
2001-11-21

社区建设奖

发表于 2010-10-6 17:5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的都是坏人,把年轻人往火坑里推

建议LZ先搞一个简单的LP系统尝试一下,就算以后觉得没意思也没多大损失。
LP不是每个人都能抗得起来的,这跟性格有关。
都从年轻时候过来的,最关键的是先培养自己的判断力,让理性引导你的行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主题

5779

帖子

256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56
注册时间
2005-6-10
发表于 2010-10-6 17: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陈_Jack 于 2010-10-6 17:47 发表


如果是这样,那LP优势何在...2W块钱的CD机只是中档而已...我指望2W块钱LP可以和顶级CD系统打平手(不比动态,信噪比什么的,就比音乐感)。。。

呵呵,但比乐感的话,2W的LP秒杀CD,信息量,密度,声场,结像能力都是LP占优,CD也只能在信噪比上占点明显优势。
关键是调教额。。。没调好的LP哪怕档次再高也会出恶声的。。。所以刚开始别买太难调教的机子,先熟悉下,等有点经验了再上好的。

[ 本帖最后由 音乐之神 于 2010-10-6 18:0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752

帖子

3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1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10-10-6 18: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ga P5还蛮符合楼主要求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752

帖子

3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1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10-10-6 18: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般买来一台新的唱机后,需要配一个唱头和一个与之相配的唱放。一般唱机都带有输出到唱放的信号线,RCA结构的,如要平衡需要自己修改,唱放也需要买支持平衡输入的(CEC的唱放有这个功能,价格白菜)。然后就是唱放直接用信号线链接去耳放,是不是平衡也要看唱放本身的功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4773

帖子

100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00
注册时间
2009-7-2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6 18: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iLLogiCo 于 2010-10-6 17:54 发表
楼上的都是坏人,把年轻人往火坑里推

建议LZ先搞一个简单的LP系统尝试一下,就算以后觉得没意思也没多大损失。
LP不是每个人都能抗得起来的,这跟性格有关。
都从年轻时候过来的,最关键的是先培养自己的判 ...


是这样,如果一套LP系统只有那么点钱,那LP唱片的钱都贵过系统了...我觉得很不划算...到时候如果玩不好,很心疼这些唱片...

其实我不是说冲动消费~稍微好些的LP系统,首先,声音更好一些~再者,能给我一个调教的动力~这么贵的系统,怎么能就这么浪费?
我是有多想追随我内心的想法,但又不背离社会的主流价值。每当在这件事情纠结的时候,我就带上音乐,拿着镜头,带他们一起去看看这个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4773

帖子

100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00
注册时间
2009-7-2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6 18: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音乐之神 于 2010-10-6 17:59 发表

呵呵,但比乐感的话,2W的LP秒杀CD,信息量,密度,声场,结像能力都是LP占优,CD也只能在信噪比上占点明显优势。
关键是调教额。。。没调好的LP哪怕档次再高也会出恶声的。。。所以刚开始别买太难调教的机子,先 ...



请问信噪比很影响欣赏音乐吗?

比较好的系统都相对难以调教吗?
我是有多想追随我内心的想法,但又不背离社会的主流价值。每当在这件事情纠结的时候,我就带上音乐,拿着镜头,带他们一起去看看这个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主题

4773

帖子

100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00
注册时间
2009-7-2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6 18: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xx 于 2010-10-6 18:15 发表
一般买来一台新的唱机后,需要配一个唱头和一个与之相配的唱放。一般唱机都带有输出到唱放的信号线,RCA结构的,如要平衡需要自己修改,唱放也需要买支持平衡输入的(CEC的唱放有这个功能,价格白菜)。然后就是唱放 ...


唱放要与唱头相匹配,不能随便组合吗?其实是不是平衡都可以~RPX300还建议用RCA输入,然后耳机用平衡驱动,RPX300自己可以将RCA变成平衡信号~

您的REGA我会考虑的,谢谢~
我是有多想追随我内心的想法,但又不背离社会的主流价值。每当在这件事情纠结的时候,我就带上音乐,拿着镜头,带他们一起去看看这个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752

帖子

3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1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10-10-6 18: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陈_Jack 于 2010-10-6 18:26 发表


唱放要与唱头相匹配,不能随便组合吗?其实是不是平衡都可以~RPX300还建议用RCA输入,然后耳机用平衡驱动,RPX300自己可以将RCA变成平衡信号~

您的REGA我会考虑的,谢谢~


阻抗要匹配,脾性也要匹配吧,这2点也有点像耳机和放大器的关系,比如你买一个现在市面上常见的MC唱头,只要唱放支持MC输入,插上直接就能听,但是是不是最完美的搭配,就不得而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QQ|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5-2-24 00:59 , Processed in 0.180568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