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winniemon123 于 2011-6-14 10:51 发表 
个人观点:乐理多少和欣赏基本无关。
我以前基本也持这种观点的。
但是前段时间我看了一个文章,我现在对此观点有点动摇。
======================================
那篇文章是某个弹钢琴的家伙来分析贝钢奏《悲怆》。摘其中两小段来看看:
在这里我提到《命运》交响曲,是因为我发现它与《悲怆》之间存在着一个惊人的相似点,那就是调性。两部作品第一乐章,都开始于“悲怆”、“斗争”的c小调,呈示部的中间都转到了平行大调--降E大调。这个转调没什么特别,近乎定式。惊喜由第二乐章开始。两部作品的第二乐章都是降A大调,而且中段都去了降a小调!两部作品的第三乐章居然又都回到了悲惨然而不屈的c小调!--当然,调性相同,不等于情绪相同,但这里存在的某种若隐若现的关联,却是千真万确的。--哪怕并不是作曲家刻意为之,这种关联还是存在的--也许是某种近似的心理历程?
不过别忘记了,《命运》交响曲还有第四乐章的,《悲怆》没有。摔门而去的c小调是《悲怆》的结局--谈判破裂。然而《命运》!又有谁能不记得第三,第四乐章交接处那个由c小调转到C大调的激动人心的时刻呢?好像拂晓,天慢慢变亮,黑暗,墨绿,深蓝,浅蓝。。。。。。最后是金光万丈的C大调第四乐章主题,胜利与凯旋。贝多芬扼住了命运的喉咙!
摔门而去的《悲怆》写于1799年,贝多芬29岁,《命运》写于1804-1808年,贝多芬34-38岁。
======================================
我不知道你们看完这段有什么感觉,但我自己觉得——“wk,还能这么听?真有点醍醐灌顶的感觉。”
当然这几段仅仅是在谈调性,谈“悲怆”与“命运”内在可能有的联系、对比和区别。但仅仅这些东西我觉得不懂点乐理是理解不到这一层的,甚至于这两个贝多芬最最知名的作品,我压根就没把它们放在一起想过,也根本不知道它们在调性上竟然有这种程度的相似性。
其实那篇文章全文都挺有意思,挺长的,但没有乐理知识的人也能大概看懂。
http://www.douban.com/note/146434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