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cdcdwalkman

[复制链接]

51

主题

1万

帖子

199

积分

荣誉会员

俱乐部理事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9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2-8-9 08: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饼,我的转盘又换线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739

帖子

2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2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2-8-9 1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BLOCKQUOTE><font size="1" face="宋体">引用:</font><HR>发起人 谷雨:
<B> 你说是高音单元重要还是低音单元重要?
或者功放重要还是音箱重要?
所以我说SPRINGSUN的观点才是对的,在解吗器有相当素质的前提下,不同解吗器的声音表现不同。&lt></B><HR></BLOCKQUOTE>
高音低音缺了哪个都能出声,不过缺了哪个都没法听.全音域单元最好,自然.&lt>功放和喇叭是音响系统上的一个环节,缺一不可,没有谁更重要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1根信号线的重要程度和功放 喇叭一样,缺了谁都不行.&lt>解码器的声音表现不同,那是当然了,数字/模拟信号转换电路的性能差异不小,对声音的影响自然也有很大的影响。&lt>对音响系统音质(或音色)影响最大的当属喇叭(音箱)。
对于高端产品,很多是厂家用于炫耀技术实力的本钱,从音质上讲,不见得好多少,因为如此天价的东西没几个人能听到,所以没太大意义。&lt>谷雨兄既然说解码器要到一定素质才能如何如何,看来也是同意解码器比转盘的影响来得大了。那就没啥可说的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4

主题

8581

帖子

256

积分

荣誉会员

俱乐部理事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6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2-8-9 1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谷雨兄既然说解码器要到一定素质才能如何如何,看来也是同意解码器比转盘的影响来得大了。那就没啥可说的了。&lt>我从来没有不同意这个说法,看来大家白争了。我只是说,同一高素质解码器下,(线、扬声器等等都相同),AB切换两个转盘,声音不同,所以,转盘声音走向不同。我具体切换的是777ES的磁悬浮和15的CDM4 PRO。&lt>停了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3312

帖子

216

积分

荣誉会员

俱乐部理事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6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2-8-9 10: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全音域单元最好,自然.&lt>应当说是完美的单元系统声音最好,现有的全音域单元声音并不好,问题非常多。&lt>功放和喇叭是音响系统上的一个环节,缺一不可,没有谁更重要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1根信号线的重要程度和功放 喇叭一样,缺了谁都不行.
解码器的声音表现不同,那是当然了,数字/模拟信号转换电路的性能差异不小,对声音的影响自然也有很大的影响。
对音响系统音质(或音色)影响最大的当属喇叭(音箱)。&lt>完全同意,所以在谈到比较某一件器材时,其他的器材不够成“瓶颈”才有意义。&lt>对于高端产品,很多是厂家用于炫耀技术实力的本钱,从音质上讲,不见得好多少,因为如此天价的东西没几个人能听到,所以没太大意义。&lt>高端产品的音质音色大大好于同厂兄弟,有高级产品听音经验的人都知道,实际听过后就没什么可怀疑的。没听过就怀疑也没意义。当然,不想买也就没必要浪费时间听。&lt>
谷雨兄既然说解码器要到一定素质才能如何如何,看来也是同意解码器比转盘的影响来得大了。那就没啥可说的了。&lt>开始我就说过,这种谁比谁重要的说法根本就不科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主题

3150

帖子

3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1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2-8-9 11: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BLOCKQUOTE><font size="1" face="宋体">引用:</font><HR>发起人 电视:
<B>大饼,我的转盘又换线了!</B><HR></BLOCKQUOTE>
哈!梦一看还以为是你的转盘又掉线了~~~&lt>&l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1458

帖子

1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7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2-8-9 12: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BLOCKQUOTE><font size="1" face="宋体">引用:</font><HR>发起人 peng7788:
<B>
发起人 电视:
[B]大饼,我的转盘又换线了!</B><HR></BLOCKQUOTE>
哈!梦一看还以为是你的转盘又掉线了~~~&lt>[/B]
&lt>你还没醒啊~~太阳晒屁股啦~~&lt>这帖多长知识啊~~&lt>好好看~~&lt>咱俩少答茬~~&lt>隐先~~&l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559

帖子

1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2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2-8-9 12: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lt>真要科学地分析转盘之间是否有差异?差异是什么引起的?靠耳朵听是不够的,其实很方便,把转盘接计算机上比较一下读同一张CD的数据是否相同就行了。&l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主题

1万

帖子

199

积分

荣誉会员

俱乐部理事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99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2-8-9 12: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单元系统,五路六单元,西湖,125000美金。。。。。我的宝贝,只能看照片,但我想着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4

主题

1641

帖子

3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3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2-8-9 01: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BLOCKQUOTE><font size="1" face="宋体">引用:</font><HR>发起人 螺旋测微器 :
<B>&lt>真要科学地分析转盘之间是否有差异?差异是什么引起的?靠耳朵听是不够的,其实很方便,把转盘接计算机上比较一下读同一张CD的数据是否相同就行了。&lt></B><HR></BLOCKQUOTE>&lt>
   螺旋关于误码的说法,我在以前也曾经用相似的语言向别人讲过,可是他们的说法是,CD的格式并没有想象中好,有误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含糊”的方式予以清除。
   我专门找了一本88年的《Enjoy CD player》,里面详细的讲述了CD的格式,首先这个CD的格式并不是很细腻的东西,把音波上的“毛刺”,就是那些使得声音温暖的二次谐波滤除了,声音成为了光滑的曲线。再有CD的格式并不允许真正的大错误出现,比如一点和二点间无信号,本身纠错系统是把他们连起来,人工平滑。另外CD的码是经过一种简单压缩的,压缩过的东西不允许有错误,不过CD没有校验码是事实,这也是和纯数字音频不一样的地方。
  我说的可能有错误,不过大概意思就是这样,我数学不好,也没试验着自己搞搞看。
  另外关于全音域单元,天朗我是始终没听过,KEF Q1我们这里卖,我感觉挺不错,不过不是全面的那种东西,还有英国劳泽在国内听过,破烂,跟B&W801一样糊糊涂涂的声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559

帖子

1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2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2-8-9 02: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BLOCKQUOTE><font size="1" face="宋体">引用:</font><HR>发起人 hyperma:
<B>
   螺旋关于误码的说法,我在以前也曾经用相似的语言向别人讲过,可是他们的说法是,CD的格式并没有想象中好,有误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含糊”的方式予以清除。
   我专门找了一本88年的《Enjoy CD player》,里面详细的讲述了CD的格式,首先这个CD的格式并不是很细腻的东西,把音波上的“毛刺”,就是那些使得声音温暖的二次谐波滤除了,声音成为了光滑的曲线。再有CD的格式并不允许真正的大错误出现,比如一点和二点间无信号,本身纠错系统是把他们连起来,人工平滑。另外CD的码是经过一种简单压缩的,压缩过的东西不允许有错误,不过CD没有校验码是事实,这也是和纯数字音频不一样的地方。
  我说的可能有错误,不过大概意思就是这样,我数学不好,也没试验着自己搞搞看。
  另外关于全音域单元,天朗我是始终没听过,KEF Q1我们这里卖,我感觉挺不错,不过不是全面的那种东西,还有英国劳泽在国内听过,破烂,跟B&W801一样糊糊涂涂的声音。</B><HR></BLOCKQUOTE>&lt>关于CD的技术细节,网上那些研究机构的网站上其实早已经很多,有空可以找找看。&lt>CD是有校验码的,交叉里德-所罗门编码就是为了纠错的。&lt>CD数据是没有压缩的,相反为了保证资料的正确性,数据是有冗余的。&lt>为什么一张有刮伤或有污点的CD听起来没问题,就是纠错系统和容错系统的作用,CD是以表面的凹凸变化来判读讯号,每秒钟的资料分成 7350 个 block 。每个 block 内有 588bits 的资料。可是这 588bits不是全部用来储存有意义的资料,因为过度密集的凹凸变化会造成介质设计难度的增加,因此每 14 个 bits 中只有 8 个 bits 是有意义的,这就是所谓 EFM 编码(Eight-to-Fourteen-Modulation)。扣除掉 6bits 无意义的资料,每个 block 剩下588*8/14=336bits ,再扣除掉同步与合并 (merge) 资料,剩下 264bits ,等于 264/8=33bytes 。在这 33 个bytes 中,有 1 个 sub-code byte 、 12 个 odd-audio bytes 、 4 个 Q-redundancy bytes 、 12 个 even-audio bytes 和 4 个 P-redundancy bytes ,其中最有意义的就是那 12+12=24 个audio bytes,可是这 24bits 的音讯资料,并非单纯按照出现顺序储存在单一的 block 中,而是打散顺序离散分布在接下来 109 个 block 中,因此若有刮痕造成一部份的资料无法正确读出,可以由前面提到的 P-redundancy bytes 和 Q-redundancy bytes 作同位检查确保资料正确性,进而重建资料,注意这一层纠错是完全恢复的,与原数据完全相同。&lt>如果资料错误实在太多,纠错系统已经无能为力,就会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干脆丢掉错误的数据,因为只要不是连续丢失数据,耳朵是听不出来的,如果是连续严重的丢失,那伺服系统循迹就会出问题,CD机会出现跳轨或在原地反复读取等现象;另一个方法就是根据前后取样点来内插恢复资料,具体就看DSP的编程了。&lt>所以说,当初Sony和Philps的工程师们设计CD的时候基本就把可预见的问题都已经考虑到了,只是CD初期的时候,由于盘片工艺的问题、CD机机械、伺服系统精度等问题,确实有误码问题存在,但现在比CD密度大得多的DVD都漫天飞了,还有必要怀疑区区700多兆的CD吗?我自己也试过,把数据文件当音轨刻录,注意CD-R刻录是一次性的,根本没有纠错的机会,刻上去对就对了,错了也没法改了,这样刻录出来的数据,经过比较完全正确,一个字节都不差,说明只要盘片和机器没毛病,刻没问题,读也不会有问题。&lt>现在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把问题归咎于数字jitter,不过这个我认为有点小题大做。&lt>啊!打字好辛苦,我眼花了&l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739

帖子

2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2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2-8-9 02: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大大”的概念还是有问题,如何理解那是没谱的事。有人认为“平衡感”好了一点就是大大的改善,别的人可能认为改进不大。细节多一些算不算大大的改善?也许吧。可能从无到有或者从有到无都是大大的改善?&lt>顶级转盘在“技术感”上的确要超越一般的转盘或者CD机(那是另一种享受,所谓“玩物丧志”之类的享受),但是对音质的贡献有没有或者到底有多大,是很值得探讨的。&lt>对于常规的CD机来说,实际上是一种合并式设备,是现代化大工业的产物,时髦的名词叫做“系统集成”(计算机CPU整合化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这个设备实际上是 由2部分组成的,一个是光学读出系统,也就是转盘,主要任务是通过光学系统将CD盘片上的一个个“小麻点”转化成连续的数字信号或称为数据流。另一个就是数字-模拟转换系统,也就是解码器,是将数字流进行分解,转换成常规模拟信号,提供给后面的设备使用。
仔细研究这2个部分的细节不是我们这些人的事,而是生产厂家产品设计工程师的事情。对于CD的格式以及标准,绝大多数玩家都处于很粗浅的认识水平甚至完全不了解。但是有一点可以知道,CD发展到今天,早已经进入成熟期,在技术上已经毫无秘密可言,尤其是光学读出系统,已经非常成熟,所谓顶级转盘和普通转盘之间的性能差距也越来越小,早已经不是整个音响系统中的“瓶颈”了。反过来看模拟信号处理系统,虽然多年来改变也不算小,但是其水平基本上还是在原地踏步,尤其是数字/模拟转换部分,还是停留在几十年前的理论水平,像MP3这类的新兴的数字压缩技术还不成熟,从音质上讲反倒是倒退的。至于扬声器系统就更不用说了,现在顶级的喇叭和5、60年前的喇叭结构、原理上没有什么变化。
对于大多数玩家来说,重要的不是掌握这些理论,而是要了解系统中的瓶颈所在,针对系统的弱点来改善自己的系统,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如果把过多的资金花在其实并不很重要的设备上而忽略(或者是妥协)了更重要的环节,其结果不是收效甚微就是适得其反。&lt>本不想说了,又说了一大堆,呵呵。&lt>总之,各位玩家还是用好自己的耳朵,多听多看,自己判断,不要人云亦云(或者人云就做),否则难过的只有自己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559

帖子

1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2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2-8-9 02: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lt>打字好累,无心老兄用什么输入法?老是大篇啊!呵呵!CD确实没有什么秘密了,Sony费尽心机搞出个防拷贝CD,电脑上不能放,结果没多久,就被黑客用一支10圆钱的记号笔破解了!哈哈!&l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主题

3312

帖子

216

积分

荣誉会员

俱乐部理事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6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2-8-9 0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必争了,实践出真知,自己比较以下转盘自然会知道转盘到底有没有用,
至于只用12.10作机器的人为什么会大谈转盘无用,大家也都很清楚。他家机器声音什么素质也不用多说。
D/A转换芯片发展够快的吧,700元的DVD机里都是96/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4

主题

8581

帖子

256

积分

荣誉会员

俱乐部理事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6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2-8-9 03: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兰士14用12。X的转盘,15用4 PRO转盘。如果有谁怀疑差距请来我这里比较。&lt>
<BLOCKQUOTE><font size="1" face="宋体">引用:</font><HR>发起人 谷雨:
<B>不必争了,实践出真知,自己比较以下转盘自然会知道转盘到底有没有用,
至于只用12.10作机器的人为什么会大谈转盘无用,大家也都很清楚。他家机器声音什么素质也不用多说。
D/A转换芯片发展够快的吧,700元的DVD机里都是96/24。</B><HR></BLOCKQUOTE>&l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主题

559

帖子

1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2
注册时间
2001-11-21
发表于 2002-8-9 04: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BLOCKQUOTE><font size="1" face="宋体">引用:</font><HR>发起人 无心睡眠:
<B>CD发展到今天,早已经进入成熟期,在技术上已经毫无秘密可言,尤其是光学读出系统,已经非常成熟,所谓顶级转盘和普通转盘之间的性能差距也越来越小,早已经不是整个音响系统中的“瓶颈”了。反过来看模拟信号处理系统,虽然多年来改变也不算小,但是其水平基本上还是在原地踏步,尤其是数字/模拟转换部分,还是停留在几十年前的理论水平,像MP3这类的新兴的数字压缩技术还不成熟,从音质上讲反倒是倒退的。至于扬声器系统就更不用说了,现在顶级的喇叭和5、60年前的喇叭结构、原理上没有什么变化。
对于大多数玩家来说,重要的不是掌握这些理论,而是要了解系统中的瓶颈所在,针对系统的弱点来改善自己的系统,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如果把过多的资金花在其实并不很重要的设备上而忽略(或者是妥协)了更重要的环节,其结果不是收效甚微就是适得其反。</B><HR></BLOCKQUOTE>&lt>很正确。不过无心兄,MP3可不是追求音质发明的,目的是在保持一定音质的基础上大大节约空间啊!追求音质的进步是SACD、DVDA这些啊,不过好象两大阵营到现在还不明朗,再这样下去,说不定大容量的存储芯片出来,成本下去,直接卡片一插就唱,根本就不用机械装置了,什么SACD、DVD、转盘,全都玩完!哈哈!&lt>不过,说不定以后要吵存储芯片的音质了~~~~~~~~~~~~~这几乎是可以预见的~~~~~~~~~~~~~~<img src="http://www.headphoneclub.com/hubb/non/smilies/smile.gif">&l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11-24 00:00 , Processed in 0.099215 second(s), 35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