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张花花

现在的录音真是越来越NB了

  [复制链接]

12

主题

142

帖子

1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1
注册时间
2014-10-8
发表于 2017-2-16 19: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lqdxy 发表于 2017-2-12 12:03
我去年买过DG2010年录制的杜大美人指挥的《春之祭》,这首曲目之前的好录音比较多,也比较适合录制发烧录音 ...

比较同意,单就录音来说,新的大多总体是比老的好,但是也有很多列外,新的不如老的也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主题

134

帖子

1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1
注册时间
2016-9-2
发表于 2017-2-16 23: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诗醉 于 2017-2-17 00:12 编辑

老录音的单声道有的听着一样很好,现在的录音很多让我无法安静下来去完整的听完一张唱片,旧的就可以,就是这么神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4

主题

7745

帖子

130

积分

禁止访问

积分
130
注册时间
2013-2-20
发表于 2017-2-16 23: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时隔一年再次出碟,请搜我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557

帖子

2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2
注册时间
2014-9-20
发表于 2017-2-17 16: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当下一切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人心浮躁的主流中国社会被物质财富所刺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氛围环境下大公司更注重创收盈利,主流的唱片公司制作古典音乐更是要靠大众市场的流行音乐来扶持,而古典音乐要想获取更庞大的普通群众基础需要不断创新和突破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推出的80,90,00后新人让其摇身一变成为小众市场里的大众化才能留住更多的观众而高颜值演绎风格偏向通俗跨界作品的音乐人更能得到更多的市场分额,而独立音乐人和小型唱片公司可能处于自身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往往和主流大公司背道而驰不屑一顾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创作和录制上只求被部分固有群体认可就好的原则长期以往这些少数群众的心目中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特殊的无可替代的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557

帖子

2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2
注册时间
2014-9-20
发表于 2017-2-17 18: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要谈及录音平心而论自人类发明留声机以来爱迪生功不可没,模拟录音时期的威尔金森,数码录音技术到目前为止 Keith Johnson 最为出色其获得格莱美和其他的录音技术奖项最多,其实细心的听者不难发现顶级的发烧录音一般都集中在音乐文化修养较高科学技术较为发达的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荷兰北欧等欧洲外加日本,早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确定了英国在世界科学技术领先的地位,二战结束后美国的录音技术才逐渐和英国分庭抗礼,真正超越是在数码录音刚起步的80年代初成立于1978年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 Telarc 成为了当时独霸天下的显著的标志性企业其录音技术之高超即使今天看来依然让人顿时肃然起敬要知道那可是数码录音初期时的表现而当时刚接触音响的老烧至今还过目不忘尤其是那张 Round Up 更是人类录音史上的一绝至今好评如潮至此美国人的录音彻底被业内人士和音响迷认可为世人所折服紧随其后成立于旧金山的 RR 更是如此佳作不断之后的1986年成立于纽约的 chesky 在录制爵士作品中大量采用了黑科技的人头录音音响效果大放异彩,这时西海岸的录音技术奋勇前进全美各地唱片公司遍地开花为以后的优秀的发烧录音音乐氛围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22

主题

10万

帖子

3764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4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发表于 2017-2-17 19:27:55 | 显示全部楼层
cralane 发表于 2017-2-16 16:45
只谈音质的话,我也不能赞成新录音完全一定好过老录音这种说法的。如果能够承认录音是一件“艺术与技术”同 ...

审美趣味一定是存在差异,但主要原因还是设备的进步。现在的录音设备、拾音器、录音机,都比五六十年代好太多了,频宽和动态范围不断加大,失真度一直在降低。另外模拟录音的顶峰时期其实并不是在五六十年代,而是最末期,七八十年代。我听过的一些模拟录音末期的录音,水准也非常高了,甚至比早期的数字录音更好。所以这个客观规律还是普遍适用的——我们的技术在不断进步。录音历史的每10年,都会比上一个10年看到进步和更好的录制质量。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202

帖子

3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3
注册时间
2016-9-23
发表于 2017-2-18 10: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麦昆2016 于 2017-2-18 11:00 编辑

这就象现在的电影大片,效果惊人,但能流传长久不多。以前的电影黑白的,模拟的,但大师经典意味深远。现在出的音乐初听很震憾,但能听完的不多。以前的东西效果没有那么透亮但总能体会出音乐的深意。你是爱看大片还是爱看经典呢。这恐怕里面还有一个艺术品味与追求的问题。
今年好莱坞翻拍了黑泽明的《七武士》,导演是个黑人,蓝光,七点一声道。我看完了,但一点感觉没有。我觉的老片的那股雨中混战的神韵现代人是如何也做不来了。
就拿勃交全集来说,阿巴多是我收的年代最近的一个指挥,再往后的真还没听的进去。我觉的现代人能真正驾驭德奥音乐的人几乎没有了。
形式永远为内容服务,如果没有拿得出手的真本事,只是搞的震透,也不过徒有其表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4

主题

9204

帖子

170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70
注册时间
2010-2-23

积极参与奖影音发烧友

 楼主| 发表于 2017-2-18 12: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麦昆2016 发表于 2017-2-18 10:58
这就象现在的电影大片,效果惊人,但能流传长久不多。以前的电影黑白的,模拟的,但大师经典意味深远。现在 ...

以前的黑白电影本本都经典?本本都流传?本本都是大师作品?
现在的电影大片都是垃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4

主题

9204

帖子

170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70
注册时间
2010-2-23

积极参与奖影音发烧友

 楼主| 发表于 2017-2-18 12: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录音,随着技术进步肯定越来越好,当然这个是指整体,单就个体而言,新录音不如优秀的老录音的情况也是有的。
演绎,一堆大师挂在墙上,流传下来的经典是有很多。但新录音也有很多优秀演绎的。
一个人时间精力是有限的,有些人喜欢大师作品,有些人喜欢新的演绎,有些各有侧重。交流是把自己认为优秀的推荐介绍出来,而不是只有我在做的才是正确的,你们的都是错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317

帖子

3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30
注册时间
2005-4-23
发表于 2017-2-18 18:3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花花 发表于 2017-2-18 12:51
录音,随着技术进步肯定越来越好,当然这个是指整体,单就个体而言,新录音不如优秀的老录音的情况也是有的 ...

如果没有各种不断涌现的制作精良的新录音,古典音乐可能早就对我不重要了。
从90年代初开始至今,正是因为各种充满新意充满感染力制作精良的新录音层出不穷才使得古典音乐对于我依旧充满无可替代的吸引力。
可能是喜欢大型管弦乐的缘故,我个人觉得新的广受好评的新制作新录音在整体上明显超越了二三十年前的那些当年的优秀录音,虽然那些我曾经也很喜欢。但是我听音乐的角度是相对比较客观的,不会因为一个口碑在半个世纪以上的大师就认为他一定是不可被逾越的。音乐演奏技术是一个相当客观的东西,不管你承认或者是不承认抑或是不想去承认,这种技术的整体质量在进步,而且至少对于管弦乐团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很多年前一些被认为是很难的曲目其实大多演奏得质量是不行的,音色的光泽和柔韧转圜度是大多数老录音的死穴,不要以为我说的是录音质量本身,我可以确认那大多数是演奏的水准问题。对于新不如旧,那其实是一种很安全的自我意识层面的事,这里没有必要去展开。
当然这样的评论一定很多同好不接受。没关系,天下世界那么多唱片,一个人一生能认真聆听的少之又少,能吃透一部作品的所有精髓首先得心里基本能把作品过一遍,做到很熟悉很熟悉每一个细节。那么所花费的精力是不少的。在对应喜欢的曲目喜欢的演绎上聆听自己喜欢的东西,那才是很好的方式。聆听是一种很好的个人爱好,所以大家听自己喜欢的东西,然后偶尔在这样的平台上能谈谈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许对别人是一个意义不小的参考。喜好的东西,难道有正确与否?我想是不存在的。认为自己对,但这仅仅是适合自己的一种聆听方式或者聆听习惯,这属于生活方式的一种。或许你不在意的那些录音里包含着你大脑会轻易忽略并且轻视的那一部分东西,说不定是很好的东西呢?当然可能对你永远没有任何的意义存在,但是总会有一部分人会珍视或者轻易发现那一部分的价值。这太正常了。所以唱片店永远有各种老的经典唱片,也会每月上架很多新品种,都有相对固定的买主。这多好啊。缤纷灿烂。

点评

说的太好了!  发表于 2017-2-19 19:34
非常赞同!要是单声道够好,那还花费巨资研发和生产立体声干嘛?  发表于 2017-2-18 21:09
说的好  发表于 2017-2-18 20:32
A.B.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97

主题

2859

帖子

2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0
注册时间
2006-4-6
发表于 2017-2-18 20:31: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花花 发表于 2017-2-18 12:51
录音,随着技术进步肯定越来越好,当然这个是指整体,单就个体而言,新录音不如优秀的老录音的情况也是有的 ...

同意楼主的意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主题

857

帖子

7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7
注册时间
2013-4-26
发表于 2017-2-19 06:5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白 发表于 2017-2-11 18:12
我也一贯支持新录音领先论,反对一些老烧推崇所谓“模拟录音黄金时期录音最佳”的旧胜于新的理论。老录音有 ...

完全同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557

帖子

2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2
注册时间
2014-9-20
发表于 2017-2-19 16: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如果没有各种不断涌现的制作精良的新录音,古典音乐可能早就对我不重要了。
从90年代初开始至今,正是因为各种充满新意充满感染力制作精良的新录音层出不穷才使得古典音乐对于我依旧充满无可替代的吸引力。赞同楼主的观点,人类科学技术的更新到了21世纪的当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只有创新和突破社会才能前进企业才会发展人的生活质量才能发生本质的提高,那些所谓的模拟录音秒杀现代数码录音荒谬论点真是可笑至极,没有数码录音的飞速发展到目前可能连原始模拟录音的数字音乐格式都无法实现就这一点足以证明当下的数字音频发展领域可谓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录音技术的发展给大众传媒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最终得益于广大群众欣赏音乐的乐趣自在其中,所以自认为老司机的黄金时期模拟录音簇拥者应当真真切切感受到高科技产物带来的方便和实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主题

557

帖子

2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2Rank: 2

积分
2
注册时间
2014-9-20
发表于 2017-2-19 18: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录音技术的角度来看尤其是最近两年的新录音电子合成器进步最快这也成就了流行音乐电子氛围音乐和DJ 现代音乐的爆发式增长,纯器乐弦乐进步最快而难度较高的大编制交响和管弦乐也有了不少提升,打击乐器架子鼓爵士鼓大鼓钢琴都有所突破,而管风琴由于乐器本身的构造较为复杂演奏条件有限使得录制的难度大大增加这点美国发烧小厂的录音在低频和动态上要略占优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22

主题

10万

帖子

3764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4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发表于 2017-2-19 20: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cralane 发表于 2017-2-16 16:45
只谈音质的话,我也不能赞成新录音完全一定好过老录音这种说法的。如果能够承认录音是一件“艺术与技术”同 ...

想再交流一句“厚”和“薄”的问题。老录音厚、新录音听上去显得薄,是很多人注意到的现象。我个人的看法是,老录音的厚是因为当时的频宽和动态还原有限造成的。新录音的频宽延伸和动态范围大得多,但也因此容易听上去薄一些。目前采用的两声道立体声重放系统,就只有这些“表现能力”,一旦频宽扩展、动态范围拓展后,声音就容易听上去显得薄一些。这是一个限制回放质量的严重瓶颈。现代的超频宽超动态录音,需要多声道回放系统来充分体现它的信息量和技术优势,在两声道立体声系统上播放,就是这样的效果了——限制频宽和动态则声音容易听上去厚,拓宽频响和动态厚则容易显得薄一些。

点评

最厚的其实是mono,50年代的mono。如你分析的  发表于 2017-3-6 12:36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QQ|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12-23 11:04 , Processed in 0.109662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