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听M PROffice ffice" />
民族乐曲
这张SACD的母带其实是1995年由国内的两位著名音响工程师李小沛和于建兵合作录制完成的,第一版CD在国内发行时原名叫《响韵》,据说是国内第一张,也是NO。1发烧唱片,由国内著名音响类杂志《音响世界》整体策划出版,后来该录音由香港TOP MUSIC购得版权,负责海外发行,更名为《响宴》。由于《响宴》的高水准录音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这些年来TOP MUSIC将此碟一版再版:先是推出Alloy Gold 超合金版;后又重新制成24K纯金版;最近又联合SONY MUSIC在香港开设的SACD录音工作室,推出SACD版,似乎这张唱片具备了挖掘不尽的发烧潜力。
查阅资料,《响宴》的录音在当时堪称先进的中央电视台第一音乐录音棚内完成,制作时摒弃了大型混音台而取小型调音台——Euphonix4000数控模拟调音台,藉此减少大型多轨混音台引发的噪音,因此声音特别清纯逼真,使录音的保真度如虎添翼。再加上SONY PCM-3348HR 24Bit 48轨DASH顶级母带录音机和丹麦B&K话筒收录;甚至连线材等细小环节也非常讲究(数字线材是英国的Canford、模拟线材是日本的Mogami和Canare等;接插件全都是瑞士Neutrik的顶级产品,触点全部镀金……),不过小猪听了连说是味精碟。
我几年前听CD版的《响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无词歌”(第一首,现在变成第二首了)。该曲是运用现代作曲手法创作的中国传统打击乐器合奏,锣、鼓、镲、钹等的演奏,动静疾徐,张弛有度,中间穿插以人声呐喊,MPRO在P1的驱动下能够清楚仔细地区分各种乐器与位置,而且最带劲的几下重鼓声,真实感明显,鼓皮的震颤和鼓腔的共鸣清晰地呈现出来,P1实在是工具!
听TRACK 5的琵琶独奏,正好昨天到大剧院听了上海民族乐团的《上海回响》音乐会,对琵琶的现场声还比较熟悉。演奏P1是自然流畅的声音表现,中高频比较平衡,没有能够一上来就惊艳的段落和手法表现,是开扬而没有压迫感的宽荧幕电影。
8P上的琵琶声是带有抑扬顿挫和演奏氛围的,也就是说,不是随随便便坐下就拉的,中部有向外的扩张感。
2002是细腻幼小的声音特点,什么地方似乎都很小家罢气,小琵琶,小手指,小弦,呵呵,没有P1和8P上面那种的开扬和大气之感,不过可能也别有情趣,当然,通透还是可以交足功课的。
TRACK 4的男女对唱《三十里铺》,人声感觉加了味精而不真实,乐器也有些过于POP,陕西民歌以粗线条的苍凉打动人,而唱片中的《三十里铺》在每一个方面都处理得过于细腻,整首歌处处显出优美和优雅,这样反而隐藏了音乐最能感染人的东西:原始的真挚情感。
8P上的M PRO能够在高潮部分顺利地窜上去,能量感非常强烈!P1上的M PRO可以用两个字概括:通透,缺少些味精碟的甜腻口感,立体感强!2002上的M PRO是人声颇为勾人的,一开声的笛子与琵琶短短几下就非常有质感,但,其音场容易捏在一起,不是很打的开,中下盘的衔接不是最理想。
TRACK 15《放马山歌》是特别收录进SACD的,以前CD版本上没有,HA2002对比8P,就感觉到局促,不能开大声,8P登场,乐器的豪放度与宽松感实在上了大大一个层次,再听女声,吐字圆润饱满,乐器充满光泽。P1也很松弛,但就是太松弛了,缺少凝聚感与紧绷力,鼓点不够密集,迅速上够了,但下潜的分量少一些,深度也不够。人家是《放马山歌》,唱到你这里变成《放绵羊山歌》总不对吧,要走型了,呵呵,尤其是那句“马无夜草,不会胖哟!”听了真好笑。人声不如8P上面那样有密度感与吸引力,低音的丰满与弹跳更少了,让人遗憾!
这张唱片让我有些惊讶,就是有明显的底噪,作为国内LL的发烧录音唱片,还是SACD真让人有些SORRY,听听STEREO SOUND的唱片吧,人家就是教科书。 小结:驱动M PRO,三者当中我认为8P最为出色,HA2002过头些,P1不到位些,而8P是全面而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