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2-1 11: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的紧急通告!
小张受到作者的特别授权,全文转载以下内容,任何个人和单位请勿转贴,否则追究一切责任.谢谢!
寻找绝对的声音 (《新发现》杂志2007年2月号)
(一)以耳机为师
电影《无间道》里,梁朝伟与刘德华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一家音响店。他们之间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对话:
华仔:请问,有没有人啊?
伟仔:什么事啊?
华仔:哦,没有没有,我想试试这个。
伟仔:你用什么喇叭?
华仔:没有,有什么好介绍?
伟仔:这部,标准的港产货,一万多,加上一千多的本地线,抵得上十几万的欧洲货,高音挺,中音纯,底音沉。总之一句话,就是通透。来,过来。
音乐声:(蔡琴 “被遗忘的时光”)
伟仔:感觉到没有,就好像在你面前唱一样。
华仔(从一边拿了另一个喇叭):来,你试试这个,听老音乐呢,用这个比较好。
任何一个音响发烧友看到这里,相信都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音响,如同影片里黑帮贩卖的毒品,一旦沾上,就会变成一种《无间道》主人公之间的那种宿命。在起步的时候,也许仅仅只不过是数百元的CD随身听或MP3,终点呢?没有终点。从整机的CD、功放、喇叭、信号线、电源线,一直到机子里的保险丝、电位器、电容、电阻,每一个环节都有不断升级和无穷折腾的余地,以满足耳朵对声音的越来越夸张的欲望。花几千块钱买3只木头钉子,垫在CD机的下面,这会被视为非常理性的行为。香港的烧友,用超导材料做信号线,价值一百多万港币。梁朝伟向刘德华介绍的那万把块钱的器材,在老烧的眼里只能是个笑话。
我也勉强可以算个半吊子音响迷,属于音响发烧群体中的一个子集:耳机发烧友。不要小看这支队伍,它应该是今天发烧友中最活跃、发展最快的一支队伍了。也不要小看小小一副耳机潜藏的巨大能量。德国森海塞公司出品的奥菲斯耳机,连原配的耳机放大器在内,价值20万人民币。据一位听过的朋友说,他用奥菲斯听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那个声音一出来,他的眼泪也就跟着出来了。音响界著名人士,台湾权威杂志《音响论坛》总编刘汉盛先生写过一篇广为流传的文章,叫《以耳机为师》,他说,“并非语出惊人 ,耳机的音质更美更正确。”
但是要让耳机发出更美更正确的声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耳机放大器的选择和配置。一般的CD机、MP3播放器或声卡都难以提供足够的电压和电流来驱动耳机,需要所谓的耳放来产生对耳机的推力和控制力,以获得较为理想的声场、动态、解析和三频(高频、低频、中频)。一台优秀的耳放,在国外动辄上千甚至上万美元。国内的耳放市场也是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在追寻终极耳放的过程中,我逐渐开始接触到一个庞大的、疯狂迷恋耳机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有一个闪闪发光的名字:叶立和他的8P系列耳放。
这是一个近乎被神话了的人物。他的制作涵盖发烧音响的众多领域,包括解码器、电子管功率放大器、耳机放大器、电源净化器等,在每一个领域的作品都取得了辉煌的名声,被称之为“神器”。拥趸们甚至在网上专门为他设立了论坛。但是,听他的作品的人并不多,能有幸拥有的人就更少了。原因很简单,叶立老师的作品是不对外卖的,只提供给极少数他认为值得拥有的人。
在国内某著名耳机论坛努力打拼两年多以后,我终于赢得了一个耳烧界的高层人士的信任,通过他的牵线搭桥,在一个冬日的下午,我敲响了叶老师家的门。初一照面,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传说中的叶老师,是一个饱经沧桑、德高望重的老人,而我眼前站立的,却是一个满头黑发,英姿焕发的中年人,亲切、和蔼、温润的笑容中蕴涵着高华的气度。但是,传说是对的,叶老师告诉我,他确实已经到了退休的年龄。
环顾四周,我的疑惑立刻被敬畏和艳羡所替代。小小的屋子,朴素简洁,没有时下人们追逐的任何时尚的痕迹。但,这是一座确凿无疑的宝库。所有我们在论坛上好奇的、传闻的、争论不休、可遇而不可求的那些叶氏作品,都随便地散落在各个角落:冰箱旁,餐桌下,书架上。他的工作间,也就是听音室、会客室和卧室。工作台上堆满零件、工具和各类测试仪器,还有那只有着茶垢、上书“为人民服务”的搪瓷杯,其照片曾在网上广为流传。床边上是两只硕大无朋的High End级别的B&W801音箱,其尺寸与斗室的大小完全不成比例。一代名机马兰仕CD15,在这里只能当转盘,输出数码信号,通过叶老师自制的8C解码器,输出到自制的作为前级放大器的8PR,再接到自制的4分体8A后级放大器。
这个8A,我没有见到前就很熟悉,早有网友多人被它惊倒,堪称叶老师登峰造极的怪兽级作品,每个声道单独放大,单独供电,所以需要4只巨大的机箱,里面用到的电子管,数都数不清(要知道市售的高档胆机,一般也就用数只电子管而已),耗电超过1000瓦,冬天可以代替取暖器,夏天则经常必须休息,因为与空调一同开的话,家里的供电会跳断!
不能忍了,立刻就开始听吧。叶老师拿出一只奥地利AKG公司出品的K1000耳机,插在难以令人置信的8A上。这K1000也是一只充满传奇色彩的耳机,不是因为它的价格(现已绝版,市价8000元左右),而是因为它出奇地难以驱动,难出好声。K1000阻抗为120欧,灵敏度仅有76db/mw,一般的耳机放大器根本无法将其制服,出来的声音干涩、单薄、绵软。然而,一旦驱动成功,其品质极为优异。所以,耳烧友们对K1000都是爱恨交织,视为畏途,又难以抵御它那强大的诱惑。叶老师的8A推动的K1000,早被人们评为难以超越的绝配,真实的效果又如何呢?
当场放的是一张小提琴家穆特的名碟,《卡门幻想曲》。穆特不是我喜欢的演奏家,第一首“流浪者之歌”也不是我喜欢的音乐。可是那个声音一出来,我心中一片空白,剩下的唯有难以言表的震惊和感动。刹那间,耳机消失了,8A消失了,只有音乐在流动。我还能够听到穆特的手臂在上下挥弓,她的身子在前后摇动(叶老师后来告诉我,这不是幻觉,而是多普勒效应、高次谐波的成分和相位等因素综合形成的效果)。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种比现场还要现场的感觉,因为穆特不是在遥远的舞台上,而是在我的眼前。那种灵动的感觉,那种鲜活的印象,那种声音造就的虚拟现实! 不要说在中国,就是在全世界,又有多少人听过推到这种程度的K1000?
不能再听了,否则回家后会无法面对自己的耳机。我得提醒自己这样的耳放世上只有一台,那是不计时间,不计心力,不计成本的概念作品。放下K1000,回到现实,我如梦初醒,心有所失,一片茫然。
叶老师理解而同情地看着我,和我随便聊了起来,从他的身世,他的发烧之路,一直聊到音响的本质,靓声的奥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