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 发表于 2009-12-19 23:25:39

原帖由 frui 于 2009-12-19 23:14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完全不认同楼主的观点。
高采样高比特,在实际听感上,最大的优势就是克服红书CD的数码声,细腻优美,在某种意义上是向模拟声的回归。
即使是以16/44的器材来回放 DOWN SAMPLED 24/96/192,也可以感受到这种音质的 ...



我觉得你的看法和楼主还是两个角度的. 低档SACD机播SACD的声音,你听过吗? 你觉得比得上中高档CD机播同一个录音的CD版吗?

szcn 发表于 2009-12-19 23:47:53

原帖由 小白 于 2009-12-19 18:41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作为厂家,很多时候是在用数字吸引顾客. 比方SONY宣传它SA5000耳机的高频延伸可以到12万赫兹,这确实吸引了很多人. 实际听感呢? 多少人喜欢SA5000的声音了? 本质上12万赫兹只是一个可资宣传的卖点而已. 但这种靠数字,靠 ...

哈哈,小白跟sa5000有仇!我觉得sa5000还好啦,只是性价比比较低.

iLLogiCo 发表于 2009-12-19 23:53:55

SA5000的缺点是第一印象声音显得有些低档,尽管仔细品还是可以的

takase 发表于 2009-12-20 01:12:12

SA5000的實際綜合性能並不太好.....日本人太過走火入魔

ricepig 发表于 2009-12-20 05:48:12

比较最好基于差不多等级的器材,不要用最低档和最高档比

lz贴的内容,仅仅是说明了低档高比特率器材声音可能不好,而并没有说明它和高比特率的关系。也就是说,低档的高比特率器材,声音不好的关键很有可能“低档”是重点,而不是高比特率。

高比特率不好搞,搞不好的话声音就很烂,那低比特率呢?搞不好的话声音不是更烂?

frui 发表于 2009-12-20 09:07:11

这不是高比特率的错

原帖由 小白 于 2009-12-19 23:25 发表 http://www.headphoneclub.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我觉得你的看法和楼主还是两个角度的. 低档SACD机播SACD的声音,你听过吗? 你觉得比得上中高档CD机播同一个录音的CD版吗?

云雷 发表于 2009-12-20 09:12:03

低档SACD机不要也罢了,只是多个卖点而已.

czy168 发表于 2009-12-20 16:56:42

引入一个技术词语来讨论这个话题:“抖动容限”,这个在通信技术上很普遍的关于接受端的性能指标,也就是指在不出错的情况下能容忍抖动的程度。

采样速率越高,抖动容限就越小。

所以44.1K 的时候,能容忍的抖动比96K 和192K要大的多,也就是DAC 对前面电路的要求宽松了。

高采样必须以低抖动为前提,否则死的更难看。

激光鼠 发表于 2009-12-20 18:42:41

原帖由 czy168 于 2009-12-20 16:56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
引入一个技术词语来讨论这个话题:“抖动容限”,这个在通信技术上很普遍的关于接受端的性能指标,也就是指在不出错的情况下能容忍抖动的程度。

采样速率越高,抖动容限就越小。

所以44.1K 的时候,能容忍的抖 ...
正解,高采样率不是罪,罪在绝大多数人用不好

nadesicozhao 发表于 2009-12-20 19:02:30

原帖由 iLLogiCo 于 2009-12-19 18:59 发表 http://www.headphoneclub.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有个误区,高采样不是极高频。常见有人说高频亮丽是高采样的功劳,这是不对的。我的感觉,高采样最明显的优点是声场。
不过很多标称高采样的机器声场是一塌糊涂的,徒有高亢的高频,听时间长了耳膜疼
看过一个研究 ...

是的
很多芯片在设计上是能够支持24bit 192KHz的
问题是这样去用这块芯片的话 并非所有指标都会提升

例如DAC-1系列的ultra-lock为什么设定在110KHz而不是直接192KHz

ricepig 发表于 2009-12-20 19:47:14

原帖由 czy168 于 2009-12-20 16:56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引入一个技术词语来讨论这个话题:“抖动容限”,这个在通信技术上很普遍的关于接受端的性能指标,也就是指在不出错的情况下能容忍抖动的程度。采样速率越高,抖动容限就越小。所以44.1K 的时候,能容忍的抖 ... 也就是说,你说死得很难看的产品,会造成误码。这已经不是低档不低档的问题了,而是不合格产品。

ricepig 发表于 2009-12-20 19:48:07

原帖由 nadesicozhao 于 2009-12-20 19:02 发表 http://bbs.headphoneclub.com/images/common/back.gif是的很多芯片在设计上是能够支持24bit 192KHz的问题是这样去用这块芯片的话 并非所有指标都会提升例如DAC-1系列的ultra-lock为什么设定在110KHz而不是直接192KHz

因为芯片的支持电路都满足不了24 192的要求吧,成本所限

kopfhorer 发表于 2009-12-20 22:20:05

同志们讨论了半天,所说的“高比特,高采样”应当是指“回放”过程中的吧!

其实在录制过程中(A/D),“高比特,高采样”是毫无疑问的会得到高音质的回报。

但是在“回放”过程中,CD红皮书所提供的还是16/44.1的格式。不管你的解码多少高比特,多少高采样,回放的时候仍旧按照输入的数据格式进行数码转换的。

当某个解码声称自己有升频功能的时候,D/A解码芯片才有可能工作在24/196的状态下。很不幸,我和一些朋友比较过市面上各个厂家的解码芯片,95%的DAC芯片在192Khz采样下,失真会高于44.1khz/48khz/96khz采样频率。
同时,现在接触到的解码器(我们接触的二手器材要远多于新器材,也就意味着自己玩得东西至少会落后业界前沿产品至少2年)中所用的和数字音频相关的芯片,比如数字接收芯片,还未进入24/196时代。说白了,要么是不支持24/196,要么就是支持的很差。

这也是“回放”中,“高比特,高采样”不怎么能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原因。

反观一些业内顶尖的数字厂商,在十年前就具备了24/196的优质回放能力,比如DCS elgar plus或者他的专业版954解码,无论是软件升频还是硬件升频,都表现出了于24/196应有的素质。

北京有位“热X”兄前段搞得LP转录的CD(用了DCS 24/196的A/D来录,然后通过remaster成CD格式再刻盘),出来的效果也相当不错,尤其是动态上给人于着深刻的印象

小白 发表于 2009-12-20 22:31:45

现在很多人说的不是CD碟,而是少数网站提供付费下载的高规格音频文件,即所谓hi-rez. 那些文件本身就是24/96K或者24/192K的,不同于始终只有16/44.1K的CD碟.

当然,hi-rez音频文件目前范围还很窄,远不能满足乐迷的需要,但毕竟这是未来的趋势.

楼主激光鼠发本贴的意思,我的理解,就是指那些hi-rez高规格文件,在中低档电脑硬件上播放时,效果不佳.

激光鼠 发表于 2009-12-21 08:53:15

原帖由 kopfhorer 于 2009-12-20 22:20 发表 http://www.headphoneclub.com/bbs/images/common/back.gif
同志们讨论了半天,所说的“高比特,高采样”应当是指“回放”过程中的吧!

其实在录制过程中(A/D),“高比特,高采样”是毫无疑问的会得到高音质的回报。

但是在“回放”过程中,CD红皮书所提供的还是16/44.1 ...
说的不错,器材档次上去了,高规格音频的优势才能发挥出来。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高比特高采样率是双刃剑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