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9-15 23:3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elenlip 於 2005-11-27 02:50 PM 發表 
黄金十年 之 发烧的日子(三)
昨天执笔忆述有关那段漫无目的地更换器材的日子, 感触良多...整夜难眠. 很多层经用过的器材也续一浮现于脑海之中:
CP Player: Nec, Philips, Sony, Sharp, Meridian...
前级: Dynaco PAS, Krell KPE reference, Mcintosh C-22, Aragon, Spectral DMC..
后级: Mcintosh MC 275, Meridian 205, Spectral DMA, B&K , Aragon 8002, ATL, Bedini....
喇叭: Magnepan MG1.6, Spica T-50, Mission, Canton, B&W DM7, Rogers LS3/5A, Boston Acoustics , 还有一对丹麦做的落地石屎两路, 牌子忘记..
以上的器材以Spectral 前后级加对德国Canton喇叭最为满意,用了也有近半年, 其它最多两月或几天, 对Rogers 仔最后烧了高音收场, Dynaco经常消胆, 对丹麦石屎喇叭不到一星期就退回, 冰冷如雪, 亳无味道... 更换器材对一般音响玩家来说是家常便饭, 但理应每次升级都有进步或提升才对, 但我只有越玩越差, 越换越乱, 最后结束收场.
八六年我与两位行家自组公司, 那时开始经常住韩, 日, 台出差. 这段发烧日子也只好暂时停顿, 而我也需要段冷静期好好检讨一下为何如此这般地乱作一团. 那年我家住楼上出租, 搬来一位中年独身女仕, 我们两伙的门口是连着, 她回家时总要经过我门口, 但在头一个月内我们竟没有踫上. 在那年的新年假期中, 布行全面休业两星期之久, 我只有呆在家中看电视, 也很好奇楼上的新邻居是何许人, 但只知是位女仕也不好意思登门造访. 每晚约八点多总会传来阵阵优美弦乐之声, 不像音响回放似乎像练习拉琴弦之声, 一连几个晚上都是乐韵飘扬, 终于也按制不住, 带备盒朱古力上门拜访.
迎门是位身裁高大的中年女子, 约莫四十, 姓胡名瑜, 国内美专毕业, 来港十多年现任香港管弦乐团小提琴手. 室内摆设很有艺术气味, 她除了音乐也喜欢作画, 油画, 陶瓷满室皆是, 突然眼前一亮...看见对很细小喇叭置于两旁, 系ProAc仔..再须势看到唱盘, (不知名) 和一部合并扩音机(Kenwood). 墙角堆满唱片, 清一色古典曲目. 自我介绍之后也谈到音乐上, 她每星期有最少一晚演出, 逢二四要排练, 其它时间也教琴, 教画. 当说到她的音响组合时似乎她所知不多, 我单看她的器材除了喇叭算是合格之外, 其它也不值一提. 互相寒暄一番之后, 也得告辞回家. 初看胡瑜此人谈吐举止颇有须眉之气, 别看她四十过外 , 除音乐和绘画外其它别的事情所知不多, 可能醉心于某样事物之下, 万物也屏弃于外.
几月后当我在旺角弥敦音响听几位发烧友争论CD与LP之际, 这位胡瑜突然来到, 原来部Kenwood不能再运作需要另寻一部, 老板曾先生落力推消些陈年旧货, 但后来知道是我的邻居也不好意思落手, 最后成交部金嗓子合并机E203内置MC放大, 价钱也颇合理. 胡瑜对在场的人争论LP应否被淘汏很大与趣, 最后大家都应同在低质素的组合中CD的缺点不易被发现, 但在High End 的器材下CD的短处就表露无遗. 这时我才猛然醒觉从前为何中高频总是那么干瘦, 高音尖硬, 音场平板, 严重缺乏空气感. 器材越贵越觉难听. 一路回家途中胡瑜问了很多有关音响问题, 对于我这个过来人真是如数家珍, 唠唠不休.
回家后帮她把E203接上, 急不及待开声, 用的是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 音色很悦耳, 弦线的质感很好, 空间和音场也颇为宽深, 主要是中高部份很真实, 我再仔细查看过她的唱盘组合, 只是Sharp的全石英自动盘, 唱头是Shure的MC, 但ProAc的表现就是不一般地出息, 它的体积比Rogers LS3/5A还要小但高音的质感比Rogers仔更胜一筹. 胡瑜说这对喇叭是她一个以退休的团友相赠, 说其回放弦乐的音色最像真声, 因胡瑜是小提琴家这个答案由她来讲最具说服力.
但如希望有低频的冲击, 对不起..120Hz以下免问.
此时我也把我年前更换器材之事全盘托出, 她很奇怪地问为何如此? 究竟真正追求是什么? 如果是想利用器材回放现场的効果和音色...她竟说我是白费心机 ! 我追问为何如此肯定, 她立刻拿出她的小提琴站在离我约八呎之外, 作现场示范. 一曲过后我如战败的狮子般呆坐着, 我自问过去多年听了不少顶级组合, 价值连城, 别超的试音室都不知跑多少次, 自己深信只要地方, 金钱, 经验足够的话, 别超的音色不难做到. 但如今放在面前的声音, 比起百万器材又如何? 深觉从前追求是个永远不能实现的梦, 不管多大财力, 耐力...也不能与现场真实和触感相题并论...就是这些通过机器仿造的假象, 使无数HiFi迷如痴如醉 ??
原帖由 belenlip 於 2005-11-29 12:28 PM 發表 
这个是千真万确的小提琴独奏现场感, 毫无造作, 不经任何后天加工. 这种触肤之感是任何器材组合都无法营造的...胡瑜泡出香浓咖啡缓缓说..忘记你刚才听的一切, 不然你只会自寻烦恼, 音响只是一种工具令音乐再生, 它本身并无生命, 无感情, 无个性, 它回放的音乐再真也不能与有血有肉的真人相比. 你把一件死物硬要把它变成生物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不要再往牛角尖裹钻, 退后几步, 深呼吸, 然后再重新评价整件事. 试把自己变成局外人再思考对音响的态度, 可能你有新的启示. 我满面疑团地望着她...胡瑜说...举个例吧...世界知名提琴家马友友在演奏时, 在场的观众根本不会注意他的大提琴是什么牌子, 值多少钱, 低音能潜几深. 我相信如果马友友随便用个普通货色的提琴是无人会理会的, 人们只是醉心欣赏他的演出. 我说...但他的大提琴是天价, 他为何花这笔钱? 随便找来一支也可. 胡瑜说...这是演出者对自己的要求, 完美无缺的乐器更能发挥他的才艺, 更能取悦观众. 我立刻抢着说...对呀! 我也是不眠不休地想着如何使音响发出更美好的声音呀, 这有何不对? 胡瑜笑曰...看似是对, 但你把自己看成是演奏者, 其实如果你只做一个观众是否会舒服点呢?
我似乎明白胡瑜想表达的意思, 在一个音乐演奏者的角度来说, 她的观感是成立的. 她深深知道音乐与音响的界别, 因为她本身就是音乐, 而音响只是模彷她的工具, 胡瑜当然不会为它费神, 而作为聆听者的我想利用音响去接近音乐. 仿真度越高就能越靠近. 所以我们的价值观是有矛盾的. 她的论点我只能赞同一半, 我认为追求音响的回放完美感并无不对但也应该从聆听音乐的角度出发, 享受音乐的意境大于发掘音乐带来的官能剌激. 把重心放在中间, 试找出个平衡位置, 虽说当个纯綷的观众是可以舒服很多, 但当马友友变成牛友友时就不能不管.
[ 本帖最后由 Bomb_Dance 于 2011-9-15 23:37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