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nostic
发表于 2015-11-17 16:18:46
wodedellx51v 发表于 2015-11-17 13: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作为一个版主,我对你的言论表示失望。
您不知道很多黑胶生产线重新维护开放复产的消息吗?
很多是多少,占整个音频软件行业的比例是多少?有利可图就有人会做,要真想以市场来说事情,LP终究是淘汰了多少年的东西了。
ramos
发表于 2015-11-17 16:18:48
agnostic 发表于 2015-11-17 16:1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如果只考虑正版的话,纯以数字形式贩卖的资源还是不如CD
继续放嘴炮,也证明不了你的观点啊?
ramos
发表于 2015-11-17 16:19:07
agnostic 发表于 2015-11-17 16: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在你分得清好坏之前,请不要冒充什么内行。这世界上没有人因为买了几张LP就有资格自称内行的。就像连胶片 ...
继续放嘴炮,也证明不了你的观点啊?
wodedellx51v
发表于 2015-11-17 16:19:08
agnostic 发表于 2015-11-17 16: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在你分得清好坏之前,请不要冒充什么内行。这世界上没有人因为买了几张LP就有资格自称内行的。就像连胶片 ...
在你分得清好坏之前,请不要冒充什么内行。这世界上没有人因为买了几张CD和数字文件而没听过LP就有资格自称内行的。就像连数码画质不如胶片都不愿意承认的,你不过是自得其乐的内行而已。
agnostic
发表于 2015-11-17 16:20:05
4realms 发表于 2015-11-17 13: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反正有些东西确实是事实这个就不用纠缠了, cd曲目不是lp曲目的超集但量上当然还是要多的, 哪怕仅算古典也是 ...
AES的人还认为SACD比CD音质没有实质的提升。当然那些只是工程师,井底之蛙,水平不能和发烧友比的。
wodedellx51v
发表于 2015-11-17 16:21:41
agnostic 发表于 2015-11-17 16:1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在你分得清好坏之前,请不要冒充什么内行。这世界上没有人因为买了几张LP就有资格自称内行的。就像连胶片 ...
为什么现在IMAX拍摄还要用70毫米胶片而不是数码后背?
agnostic
发表于 2015-11-17 16:21:49
wodedellx51v 发表于 2015-11-17 16:1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在你分得清好坏之前,请不要冒充什么内行。这世界上没有人因为买了几张CD和数字文件而没听过LP就有资格自 ...
你觉得胶片好,拿证据出来啊。否则你就只能是个自负的井底之蛙
阳光枫林
发表于 2015-11-17 16:25:50
本帖最后由 阳光枫林 于 2015-11-17 16:30 编辑
agnostic 发表于 2015-11-17 16:10
如果只考虑正版的话,纯以数字形式贩卖的资源还是不如CD
就算只考虑正版,数字资源绝对不比CD少。朋友付费上德国一个数字音乐厅网站,过往的四百多场现场音乐会和每年五十场音乐会随便听,这些音乐会绝大多数都没有CD。百度搜狐音乐之类的就不说了,谁的流行音乐CD收藏能敌得过?
空山鸟语sshong
发表于 2015-11-17 16:31:08
本帖最后由 空山鸟语sshong 于 2015-11-17 16:35 编辑
agnostic 发表于 2015-11-17 16:14
在你分得清好坏之前,请不要冒充什么内行。这世界上没有人因为买了几张LP就有资格自称内行的。就像连胶片 ...
的确,你没有资格和我讨论黑胶问题,满嘴胡言乱语,见谁咬谁,有意义吗?请自重!
ramos
发表于 2015-11-17 16:33:06
本帖最后由 ramos 于 2015-11-17 16:37 编辑
引用篇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Amene Amakawa
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011396/answer/20205346
来源:知乎
我必須聲明,是的!!膠片已經離開這個市場了,但是這個題目是為什麼電影用膠片,所以我也只是回答 對比起數碼,為什麼電影用膠片,而不是說膠片100%比數碼好。這是行業裡面大家認為 “為什麼還是用膠片” 的理由。
至於為甚麼膠片會作為拍電影的一種媒介,這個是科學發展的一個神奇結果,這個牽扯到科學,歷史,以及人類藝術文化的表達和傳承的欲望和本能,略複雜,我就不延伸。
這裡主要是講述,相對數碼這種新一代方便快捷的媒介,現在電影拍攝為甚麼還選擇用膠片作為電影媒介的小部份原因。
順便先看看紀錄片 “side by side” :)link:阴阳相成 (豆瓣)
他們說話會比較有信服力,而且比看我的回答更心平氣和。
==========================================
這個是最近一直都在討論的問題。
數碼作為一種新媒介,一開始幾乎都是抱著完全替代膠片的態度,但是我依然覺得,數碼還不夠成熟,作為一種新的媒介,其相關的理論學說,其所持有的態度和價值,以及其社會意義,與其說數碼不足以完全替代膠片,更不如說這就是兩種媒介!數碼拍攝現在出到7K,但是沒有鏡頭能配上6K那麼大的傳感器(sensor);而4K的拍攝和放映在即HD後,在平民化,這不是壞事兒,只是指出其發展的根源更傾向商業化。儘管數碼張牙舞爪地在發展,數碼製作的片子也越來越多,但是昇華電影藝術的作品的比例在減少,所以我相信這個是好萊塢一堆大導演在這樣一個非常商業化的時代,還拼命擁護膠片製作和膠片的尊嚴的最主要原因。
電影用膠片主要有 三 個原因,
拍攝原因,
放映原因,
和數據庫保存原因。
直到《阿凡達》等3D/IMAX等,必須用特效的片子的出現才算是完全顯示出數碼的優勢,所以從那以後,北美市場的3D電影和數碼放映幾乎在4年間侵占了全部市場。加上現在各種錄像設備的視覺媲美膠片的感覺,導致一直沒有在改變的膠片行業接近死亡。
順便一提,先是聲音在《星球大戰》中率先數碼化,隨後是《英國病人》的數碼剪輯。90mins主流劇情片放棄膠片拍攝是很後面的事情。
接下來是正題。為什麼要用膠片。
關於拍攝
-用膠片拍攝都能夠保證工作的流程和畫面質量(35mm)。
"Be able of doing film doesn't mean that you are good at doing films." -
現在變化很多,但是用膠片拍攝會有種莊嚴感,因為在導演action後就燒的是錢了,演員必須演好,錄音必須也做好,所有都要到位。所有東西都要正確,有理由,正當。你用數碼,這裡也拍拍,那裡也拍拍,演員也會鬆散一些,還有些演員因為能馬上回放,而會要求觀看自己的表演,但是這樣其實會跳出角色,來評判自己的表演,這樣會讓演員的自我意識過強。
而且,剪輯師在後期看到這大量的數據,他們會哭。
目前喜歡用膠片的人,大部份人還是喜歡膠片那種質感,和膠片給人帶來的那種職業感。用膠卷拍攝,對拍攝現場的要求更嚴格,攝像導演一定要知道技術上面所要面對的,還要同時創造藝術和電影的魔法奇蹟。
一旦換成了數碼,整個工業流程,以及權力分配就都變了,然而現在的數碼拍攝還是在延用膠片拍攝工業秩序,是無法把利益最大化的。膠片的秩序在離開,但是新的數碼的秩序還沒有建立。比如,以前都是攝影導演決定畫面的效果,因為只有攝影導演能看到畫面,於是給予攝影導演很多光環。後來出現數碼,就有了數碼調色,本來是攝像導演是決定視覺效果的,然後現在確由一個調色師來決定你畫面的效果;甚至現在還會評論攝影導演的畫面,攝像導演的光環就消失了,意見越來越多,導演的主見也越來越多,完全打破的片廠的權利制衡。甚至,CGI的出現,讓攝像導演的角色失去了藝術性,更像只是保證素材的人,畫面的藝術性更依賴後期,同時也更依賴數碼的數據。
變成數碼後,整個行業都變得很匆促,沒有休息,不停拍,不停發行,但是沒有一個能利益最大化的秩序。
Christopher Nolan(諾兰?)評判了數碼攝像馬上能看到數據的功能,他說:“馬上能看到素材是自欺欺人,因為觀眾會在35英吋的屏幕上面看,一個還是剪輯過的,電影,而不是一個顯示屏上面看電影。”(當然這個也在變,現在很多人在手機上面看電影,但是大家去電影院也都還是為了感受那大屏幕的現場感。)
總而言之,數碼讓電影變得平易近人,確實是更便宜,更方便,更容易發行了。但是儘管很多人都在拍,但是質量並沒有變好,爛片越來越多。
用膠片拍攝都能夠保證工作的流程和畫面質量。
最近也還是有很多電影是用膠片拍的。
https://pic4.zhimg.com/f21c51f0fe44b710eca04cd7b1cdf2b7_b.jpghttps://pic4.zhimg.com/480e3ac2ec916731ad274b77dd3280df_b.jpghttps://pic1.zhimg.com/bd4d97745f4c8d7d67923fb0437e79f0_b.jpghttps://pic3.zhimg.com/f1c3e9980e698da8c6597e8ea152397e_b.jpghttps://pic2.zhimg.com/ca90b7c9c370125824453741d138639d_b.jpghttps://pic4.zhimg.com/7027f66fe682a71bf8338f7852ff949f_b.jpghttps://pic2.zhimg.com/bc7668fc60c34ff1ae3a842771af0361_b.jpg
關於 film projector (膠片放映?)
但是說來可笑,儘管現在不管數碼怎麼進步,數碼在一開始的時候都還是在追求一點,就是膠片的感覺,所以不管怎樣,經管現在數碼也有數碼拍攝和放映的流程,獨立的審美特質,和數碼自己的一套理論系統/學說,(總體而言就是數碼也形成了自己的一種獨立的性格)但是作為一種媒介同樣服務電影的情況下,就勢必會拿來和膠片比較,甚至會上綱上線到比較它們各自的性格。
所謂膠片的感覺很抽象,但是看完一部用膠卷放映機,放映的35mm膠片電影的感覺,就是感動那種質感的視覺,非常人性,自然,隨性,舒暢。因為膠片放映機裡面出來的只是一張張的照片,但是膠片放映機24fps地放映連貫地畫面,你的腦子就會開始合成這些畫面,所以我們看到的電影,一直都只是我們腦內製造的幻覺,這個是令我們自己舒服的感受。(Quote 自崑丁的interview)所以膠片的感覺就是一種人體自然而然產生的幻覺,是保留這種讓人舒服自在的幻覺體驗。
但是依據每部片子自身想達到的效果,說不定為了達到某種酷炫的觀影效果,會有人專門選擇數碼放映,畢竟數碼放映也是播放一楨楨的在播放。
不管怎樣,膠片和數碼各自都是一種媒介,是不同的表現手段,它們都有著作為媒介而有的一系列符號和內涵。儘管老一代的電影人很執著於用膠片,但是畢竟現在數碼的拍攝放映也獨立了起來,所以,應該考慮的不是應該用膠片還是數碼拍攝,而是這一部電影更適合哪種表現手段。比如《sin city》的拍攝就是在膠片時代所不能想像的。
關於 archive (數據庫保存與管理)
是關於轉換格式和備份的問題,必須不停得去保存原格式和複製新的;而原格式是film 本身。
電影的數據庫一直是個問題。而且不只是電影的數據管理不夠完善。
一部90mins的劇情片電影剪輯完畢,要用15T至120T。1T是1024G,可想而知,一部電影有多大。而數據保存,這些都要轉換格式。
但是膠片本身不存在這個問題,只要有一點光,就可以看到畫面了,膠片本身是拍攝格式,也是儲存格式,一餅35mm膠片可以正常情況下保存100年。但是隨著各種格式的各種出現,每年都在各種轉換格式,先是film變成SD,再轉成HD,現在有把數據轉換成2K,4K,blue ray,mp4,avi,mkv 等等。但是每年都有新片,每年都有舊片子要數碼化,每年也還有新的數碼格式出現,這個也給數據庫的文件管理提高了難度。每次換主流格式,就會選擇片子去換格式,於是這個換格式的過程中就有很多電影被扔掉。於是這就造成數據庫的流失。如果理想化,全部膠片的片子都轉換成數碼,這個估計遠遠不止幾萬T,而且每次出現新的儲存格式,就都要進行大型的轉格式工程,這個也會耗資很大的勞動力和時間。
真事。前兩天去 panavision canada 借相機,和技術人員聊天,他們說 MGM 把 Wizard of Oz 數碼化後,就扔掉了原來的print,然後他們想重新做成3D的時候,那份文件損失了20%,幸好UCLA保存了原本的負片,他們才能重新掃描並且製作3D。
還有就是pixar,他們store and ignore,把 toy story I,放在SSD後就不理了,然後很久後才打開,10%的文件丟失。
所以要人經常去給這些SSD 或者 HHD 通電,這個也是個很大的勞動力。
這就是為什麼現在的趨勢是數碼,但是就數據保存和管理的方面,膠片無法完全被代替的原因。保存film 是保存了電影的那份靈魂。
好萊塢關於用數碼還是用膠片的爭議很大,大家都知道趨勢是數碼,但是大家都還是很喜歡film的質感。推薦去看 《Side By Side》(阴阳相成 (豆瓣))。這部紀錄片,是講 analog vs. digital, 膠片和數碼的爭執。導演是《駭客帝國》裡面的男主。人人字幕有全片翻譯且下載的資源。
總結:
大家都還是抱著數碼是趨勢,還會進步的態度。
而柯達,唯一的35mm電影膠片供應商,合併了以後,聲明會讓膠片起死回生,但是全世界能洗35mm電影膠片的地方卻越來越少。
而我自己在這段學生期間,用膠片拍過短片,自己去洗,自己真的用剪刀去剪輯,放到膠片放映機裡面放映是我覺得拍短片以來最實在的一段時間,有種作為匠人同時也是藝術家的集合體,電影人,的一種自豪感。這是一種親手,真的是親手完成作品的感覺,電影就是在我手中慢慢成型的感覺真的很棒。
希望這些資料,多少回答了你,為什麼要用膠片。:)
但是我更建議大家視數碼或者是膠片為一種工具,各有各的好。適合用膠片拍就用,適合數碼就數碼;不用因為數碼的出現就一定要用數碼,“It is there, but it doesn't mean that you have to use it.”。
個人經歷,僅供參考。
agnostic
发表于 2015-11-17 16:37:53
空山鸟语sshong 发表于 2015-11-17 16: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的确,你没有资格和我讨论黑胶问题,满嘴胡言乱语,见谁咬谁,有意义吗?请自重!
没人和你讨论黑胶问题啊,黑胶和CD比音质,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仅仅是告诉你一个几十年前就广泛被认可的事实,LP音质总体而言输给CD,尤其是管弦乐,LP完全不可能也不应该去和CD比音质。
agnostic
发表于 2015-11-17 16:40:12
阳光枫林 发表于 2015-11-17 16:2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就算只考虑正版,数字资源绝对不比CD少。朋友付费上德国一个数字音乐厅网站,过往的四百多场现场音乐会 ...
但那是没法下载的。spotify这类资源当然比任何一个人可以拥有的CD更多。可以相信以后发展,音乐都在云端了。但是聆听体验则又完全不同了。
mifeng
发表于 2015-11-17 16:45:03
空山鸟语sshong 发表于 2015-11-17 13: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FM94.7广告不多,都是经典音乐,尤其晚上十一点以后那档爵士节目,夜深人静,真心好听。
94.7的纵横经典、音乐b超啥的挺有意思。
爵士夜上海那节目也不错,不过似乎有时候有点口水。。。
agnostic
发表于 2015-11-17 16:49:05
wodedellx51v 发表于 2015-11-17 16: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为什么现在IMAX拍摄还要用70毫米胶片而不是数码后背?
首先前面讲的是照相不是摄像。电影制作和其传统标准以及设备置换的成本都有关系,更新起来当然比摄影更复杂和缓慢。其次数码也还是IMAX公司的发展方向。IMAX家的数码效果还不如胶片,不等于数码不如胶片。因为前者的瓶颈不是数码本身造成的,而是成本和设备以及技术原因综合导致的。
阳光枫林
发表于 2015-11-17 16:49:56
本帖最后由 阳光枫林 于 2015-11-17 16:54 编辑
agnostic 发表于 2015-11-17 16:40
但那是没法下载的。spotify这类资源当然比任何一个人可以拥有的CD更多。可以相信以后发展,音乐都在云端了 ...
只要你承认个人可以获得的数字资源远多于个人拥有的CD就OK了,这方面CD的优势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