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1-18 21: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唱片演奏家论》是菅野先生于1996年首次刊登在《立体声》杂志上的,然后2005年大幅度增补修订为单行本《新唱片演奏家论》发行,而最近一次在杂志上发表20年前的旧文,则是2015年。
"录音/播放音的物理忠实性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存在,这一点明明白白。"
最近20年间我不再从事之前的唱片制作,取而代之以评论的工作为中心,结果比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地投入到了唱片音乐和音响的诸多问题重新思考的过程中。我从“录音只有经过播放才算完结”这个看起来极其理所当然的命题中,明确认识到了播放的自由与责任的重大意义,以及唱片音乐作为载体艺术的特质。下面将要讲到的唱片演奏家论,就是以我在从事录音制作工作的时代怀有的问题意识为启示而产生的,现在的我的音响观。
一般认为,在台上的音乐会中,一千个听众同时听到的音响和音乐,有一千种不同感受性带来的理解。当然这种个人差异所带来的不同是没有办法确认的,但如果假设在各人头脑中回响的声音和音乐能够正确地再现出来的话,应该会有一千种声音和音乐响起吧。这是一个不值一提的想象,如果你觉得这很傻并付诸一笑,那么再继续读下去也是枉然。
绝大部分的录音制作者都应该用心想要忠实地录下演奏家的声音和音乐。而音响爱好者应该也希望能够忠实地播放节目源。要将现场声音全部收录进去或者要将收入唱片中的声音全部无遗地播放出来。双方都在费尽心机追求更加优秀的机器,以及将其进行最大限度运用的方法。那么对双方而言,声音和音乐的忠实录音播放,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可能的呢?物理性的声音忠实性究竟能否在技术的进步下成为可能呢?音乐的忠实性又如何能够确认呢?唱片音乐理想的录音播放究竞应该是怎样的呢?
的确,在唱片制作的现场,录音播放的时空间隔很小,只要不是在严密的意味上说,与原音之间的比较还是可能的。而且在相同的监听音箱和监听室,进行瞬间切换下的录音前与录音后的比较也是可能的。因此包括转换系统整体在内,对声音的近似性进行确认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在家庭中的唱片播放却不能这么做,因为这样一来时空的间隔就大了。不言而喻,这种时空的不一致是难以撼动的现实,同时也正是录音播放机能存在的基础,是载体艺术的特质本身。录音播放的物理忠实性的逻辑,除非将录音和播放双方的空间,或者至少播放单方的空间规定为无回响空间,此外是根本不成立的。
如果仅仅录音空间是无回响空间,由于播放时会加入播放空间的回响,忠实性的逻辑就不成立。而且就算是时空间隔小的同一空间进行的录音和播放,只要是有回响空间,间接音的相互影响效果也是一个问题,在逻辑上仍然是不成立的。
也就是说,我们将会发现,在逻辑上要让忠实的录音播放音成立,在转换放大系统的物理特性之外,还必须有时空上的条件,而且比起录音条件来播放条件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而这个必要最小条件是,播放空间必须为完美的无回响空间。但是能够具备这个条件的无回响室,遗憾的是,与舒适的居住空间之间相距甚远。不用说只能是异常而不自然的空间。既不是能欣赏音乐的空间,也不是日常的生活空间。这一点现在已经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录音播放音的物理忠实性无论是在逻辑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是不成立的,这一点明明白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