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ms_19ZrcTFJ 发表于 2024-11-1 16:47:34

entwine 发表于 2024-11-1 15:54
集中统一回复下几位,就不单独聊了

1.金瑯没有调音就是没有调音,你可以说八大菜系爱吃哪个,都是个人自 ...

感谢回帖!
第一,关于调音。
在看到老兄回复之后,我还专门给陈永强打了电话(陈总在西安养病),他的回复是:金琅主动箱,追求是高保真,输入到箱子的信号,尽量把它100%还原出来。这就是金琅主动箱要做的事情。当然了,目前100%是做不到的。但是我们尽量朝这个方向去努力。这个是金瑯的回复。
我的理解也差不多。至于食材跟菜系,这是个比喻。有人喜欢吃清蒸鳜鱼,也有人喜欢吃臭鳜鱼。有人喜欢吃香辣蟹,也有人喜欢吃清蒸螃蟹。美食当然不仅仅是清蒸鱼和水煮菜,生蚝是美食,酱油鸡同样是。最高境界还是食物的本味。
第二,我这两天在说振膜。不同的振膜材料肯定有本底声。鱼有腥味,熊掌同样腥味,豆腐还有豆腥味,好的料理就是扬长避短。喇叭的道理是一样的。至于你坚持说金琅“不会调音也不是借口”,只要你认为的,都对。
至于,你说不同的监听音箱声音不同,也有音染,你说真力和ME声音不同,ok,都是事实,然后呢?金琅为啥要和他们一样有明显音染?(陈总语),在这里我赞同陈永强,为啥要跟他们一样?
第三,本真演奏和录音,同样乐器,不同的声音不同,麦克风不同设备不同,录出来的声音也不同。这是常识,大家都知道。录出来好听就好听啊,没说就不好听啊?
第四,很羡慕老兄听了这么多现场,没有护照出不去的我非常羡慕。国内音乐厅我也听了不少,周日就去西安音乐厅听维也纳爱乐。你说的都对,不同厅,声音效果是不同的,同一个厅不同的位置,声音也不同。没人对这一点提出异议,这个也是常识。烟台的苹果和延安的苹果味道也不同,这也是常识。
第五,至于音乐审美和音乐修养,我不知道老兄是说金琅的陈永强没有,还是说国内所有人都没有?至于陈总的音乐审美和音乐修养,我就不替他解释了,以我对他的了解,不算很深吧,至少是很优秀。我个人没有像老兄这么学了十几年的乐器,但一直陪女儿上钢琴课和笛子课,有个堂弟研究生是男中音,还有两个朋友,同样也是声乐系教授。我个人认为我还是具备最起码的音乐审美和音乐修养,站在了音乐的门口,不会是音乐的文盲。

第六,同样以古典音乐为例,我在家听的是音乐文件,不管这个音乐文件是cd还是sacd,我对设备的要求是把音乐文件载体的信息,尽可能多地还原。
至于这个音乐文件记载了,哪个演奏家或者演奏团体,在什么时候,在录音棚还是在现场,是哪个录音团队或者录音师用了什么样的设备,后期是在哪里制作的,是由谁或者哪个团队制作。这个层面又是另外一回事。这里的版本和故事就更加多了。这个不在我们讨论范围之内。我们讨论的只是还原音乐文件载体的信息。
至于老兄说的啥英国声美国声瑞士声,这是我不需要的。至于谈到刷器材,更加不是金琅主动用户所追求的。至于唱片演奏家的说法,我个人是持不同意见的。

第七,最后总结:在一些事情上,看法不同。各自发表各自的观点即可,无需再讨论下去。
而且,我觉得双方的观点都已经表达的够清楚。

小小.虫 发表于 2024-11-1 17:45:01

风云不变 发表于 2024-11-1 08:23
如果听古典乐多,还是艺雅好一些。

我是人声个室内乐多一些。耳机系统。

msms_xgIB3iBr 发表于 2024-11-2 00:15:32

entwine 发表于 2024-11-1 15:54
集中统一回复下几位,就不单独聊了

1.金瑯没有调音就是没有调音,你可以说八大菜系爱吃哪个,都是个人自 ...


你说你在国外听无数现场音乐会,学十几年小提琴和吉它,自认有极高音乐修养和音乐审美观吗?请问得到贝多芬莫扎特认可了吗?得到国外专业机构评定证书了吗?还是自嗨的?
    说实在的我觉得听多少场音乐会学N年乐器与音乐修养和音乐审美观的高低无必然联系!我邻居大妈练了三十年钢琴,按道理应该琴声行云流水,乐感迷倒众生才对,偏偏每次大妈弹琴楼上大爷就不停跺地板伴奏!直到大妈停止弹琴。两人因此成仇。
你说国人自小没受音乐熏陶,没有音乐修养和音乐审美观。你可能是例外的

王琤 发表于 2024-11-2 09:17:05

entwine 发表于 2024-11-1 15:54
集中统一回复下几位,就不单独聊了

1.金瑯没有调音就是没有调音,你可以说八大菜系爱吃哪个,都是个人自 ...

还是就事论事哈
第一,您以什么样的身份发表言论!
第二,这个世界是多元化的,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都各自的文化和科技传承,当然都有不同的发展时期,暂时也共同存在于这个星球,拥有共同的文化艺术生活的美好追求!你所摒弃的可能是别人的热爱,反之亦是如此,所以相互尊重彼此是一种美德!这与对错无关!和认知爱好有关!与学识无关,和品德行为有关!
第三,我所交往并熟悉专家学者或者一些领域的佼佼者(国际认可的科学家),都很谦逊严谨,当然可能没有您走访这么多国家结识的多,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理论以事实为准则,同时尊重事事务的变化和时代的进步,不用过去的经验妄断眼前的人和事!
第四,无论什么菜系,做菜是大厨的事情,选择进怎样的餐馆就吃怎样的菜,为什么非要进粤菜馆吃川菜呢?然后说这个餐厅没有厨艺修养,从小没好好学习……,然后一副悲天悯人的状态教粤菜馆怎么做川菜……拜托……大厨不是不会做川菜好嘛!这是哪儿跟哪儿?就是胡搅蛮缠,只能报警了!同样:1,喜欢听怎样的音乐和怎样的声线是个人的事情;2,至于音乐的制作是另一个专业领域;3,音响器材的重点应该是尽量还原前端给到的内容,而不是添加其他本来不存在的东西,就好比粤菜大厨做的美味用一个碗碟盛出川菜?当然也可以碗里放辣椒什么的(无知的认为这就是川菜),怎么高兴怎么来呗!还是那句话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于对错无关,只是个人爱好或者趣味相投罢了!

风云不变 发表于 2024-11-2 15:03:11

本帖最后由 风云不变 于 2024-11-3 23:30 编辑

entwine 发表于 2024-11-1 15:54
集中统一回复下几位,就不单独聊了

1.金瑯没有调音就是没有调音,你可以说八大菜系爱吃哪个,都是个人自 ...

一、关于审美。你所谓“审美差的问题没得洗”“义务教育期间没好好上美术课音乐课”的说法让我惊讶。二十多年前我接触过一种谬论:“国人的美学修养普遍不高,主要是因为美育的普遍性缺失”。没想到今天流毒仍在。先说基本概念,关于美的定义很多,用一个权威的说法:“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语出丹尼尔贝尔)。审美的过程是对这个意味的发现和体验。审美的能力一部分来自自身接受的美育。但美育的形式却绝不限于学校教育,美育的最佳形式也不是上课,是熏陶、沾染、浸润、体悟。国人真的缺乏美育吗?从娃娃时期不明所以地背诵唐诗宋词的时候,中国人的美育就开始了,只是它往往与知识教育、道德教育融为一体,体现了东方重综合的特点。当我们认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场景是美的,我们就发现了这种美的意味。外国人认为“中国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刻在我们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包含了审美的能力与特点。美的意味有时候是共通的,当北方山水画派的全景构图发展到南派的留白,“马一角、夏半边”成为了美,当我们认同这种美时,自然就会欣赏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因为都以含蓄为美。当我们爱极了徐文长的墨花图、欣赏那些大写意画、赞叹张大千的泼墨泼彩时,自然就接受了莫奈的睡莲、塞尚的雪、梵高的星空,因为同样认同了心灵真实之美。但有时候,美的意味也不共通,中式园林的曲轴对称与欧式园林的中轴对称、范宽的散点透视与伦勃朗的焦点透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所以歌德说:唯有差异,才能无限无限接近完美。上述这些两方面就是朱光潜在《美学》中所说:审美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中国人的美育是中国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宋代时我们的审美甚至达到了人类审美的高峰之一,我们的祖先早已给我们留下了极美的作品、一流的美育方式,中国不缺美,中国人更不缺审美能力。
      那么前面引述的谬论是怎么来的呢?这与我们的学术话语体系有关。美学在现代学术中的话语体系大都来自西方,这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很多其他领域一样面临失语,评价标准、描述方式甚至核心理念大都是舶来品,所谓中国人缺乏美育、审美,本质是指缺乏以西方美学为基础的西方式的美育和审美,这是西方中心论话术的一种体现。西方的美学美育好不好?很好,我很喜欢,《拉奥孔》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但西方美学的特点与其他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类似,重分析,条分缕析,概念逻辑推理判断,这与东方美学的综合观、整体观很不同。钱钟书说:一篇文章就是一个小生灵,我是不会去对它动刀的。《沧浪诗话》中评价唐人之诗,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整体评价可以,分析大可不必,《文心雕龙》对作品的评价也是如此。古人还鼓励摒弃言语甚至思考的审美体悟,《诗经》早已认识到“言语之不足故咏歌之”,写意派画家更是“得其意而忘其形”。东西方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美学。我们经历了百年屈辱,在很多领域失去话语权,甚至对自己的传统也不自信了,在高高在上的西方话语体系影响下,还真以为我们没有审美能力、缺乏美育,这个西方话术与“东亚病夫”是一个路数,阴险得很。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以为我们大多数中国人应该已经识破了这个话术,重拾自信,可似乎太乐观了。
      至于学校教育,增加艺术课程当然是好事。但如果把美局限于艺术领域就狭隘了,数学的简洁之美逻辑之美、建筑设计的自然融合之美……有意味的形式太多,又何止于艺术呢?
      至于严格的审美训练,请不要把审美与技能训练混为一谈,我也从小练钢琴,到现在也没扔,但我从不觉得演奏训练与审美能力有什么决定性的关联,不会弹钢琴的人就不能欣赏钢琴作品吗?我经历过的还有一种训练,是听音训练,训练的主要是一种聚焦能力,能够比常人更为聚焦在一些关键的细节上,这个对于分辨乐器和音响器材很有用,但这与审美能力也无关。感受到美、甚至明白美之所以为美的原因,并充分地浸润在美带来的愉悦中,这才是审美的意义。(待续)

Metaverse 发表于 2024-11-2 22:03:22

都做到这个程度……为啥不做两只箱子一样都有独立的DSP数字板和前级板,两边都直接可以XLR、同轴和I2S进,其实现在有两路相同的数字输出的界面也不算非常少见……要不厂家自己弄一个双路对称输出的数字界面也行,省得分主副箱让某些强迫症患者纠结(比如我这种):lol

风云不变 发表于 2024-11-2 22:16:52

本帖最后由 风云不变 于 2024-11-3 23:25 编辑

entwine 发表于 2024-11-1 15:54
集中统一回复下几位,就不单独聊了

1.金瑯没有调音就是没有调音,你可以说八大菜系爱吃哪个,都是个人自 ...


二、关于录音。你说很多录音师喜欢用胆咪,很多是多少?哪些录音师喜欢用胆咪?你举这个例子的潜在逻辑无非是:录音师也在加音染,何来保真?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我和录音大师陆晓幸有过一些交流,在他看来,是否忠实于现场、忠实于还原,这不是审美选择问题,而是职业道德问题,他的弟子若是胆敢玩音染,马上就会被扫地出门。莱顿、威尔金森、科林伍德、李小沛的访谈网上都可以找到,他们的理念都是一致的,以再现现场为最高目标。在电子管录音时代,威尔金森们只能用电子管设备,没得选,技术限制使然。即使如此,他们也在技术范围内尽可能再现现场,威尔金森的德卡树使得音场前所未有的深,定位前所未有的准。其他的流派,比如模仿人耳听感的人头录音、比如单点麦克风录音(每个录音地点只存在唯一一个合适的咪位)等等,其探索的目标也是高保真。到了今天,电子管已经被淘汰了,录音设备现在还用胆的确实有,我来帮你举例子,比如Tacet公司,以古董胆咪作为卖点,出品的斯图加特室内乐团的布兰登堡协奏曲演录俱佳,比如Manley这个录音设备品牌,产品都是用胆的。但即使这些公司,其理念也是保真。就算是国内一众口水歌发烧碟生产厂商,也不会承认其专辑(比如雨果发烧碟9、蔡琴的金声演奏厅专辑都用古董胆咪)以染色为目标,我个人也从未在专业领域接触过任何以玩调音玩音染为出发点或目标的录音师或混音师。这很好理解,电声还原技术不就是为了高保真吗?否则何以有HiFi这个概念?为何大家都聚在这面旗帜下共同努力发展这个技术?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再现声音。
    那如何理解录音师混音师的再创作?录音师多渠道采集原始声音素材,混音师把多种来源的声音,整合至一个立体音轨或单音音轨中。这些混合声音信号,来源可能分别来自不同的乐器、人声或管弦乐,收录自现场演奏或录音室内。在混音的过程中,混音师将每一个原始信号的频率、动态、音质、定位、残响和声场单独进行调整,让各音轨最佳化,之后再叠加于最终成品上。这个调整的过程,会使用压缩器(压缩动态范围)、各种效果器、各类滤波器,录音师还会调节eq参数,目前随着混音软件的普及和ai的引入,混音越来越便捷。录音师的采集和调节有其主观色彩,但出发点是保真。分类而言,人声录音中,流行人声混音常会用到人声效果器(类似化妆),古典人声录音则注重原汁原味,一般不会使用人声效果器。大型管弦乐的录音混音较复杂,多声道之间的平衡混音考验混音师对现场的认知和理解。而电影的后期制作混音则更具原创性质,有时要用到合成器等设备。尽管以目前的技术,不可能完全还原出现场,但高保真的目标没有变,还是尽最大努力无限接近现场。与此相配合的,监听音箱作为录音师的镜子,也都是以保真还原为设计制造的目标。尽管目标一致,但用途不尽相同,比如前面说过的ATC,中频突出,用在流行乐后期制作较多,比如甜水录音棚就用了大量ATC。比如你说的雅马哈白盆,用在人声缩混、相近声道辨析等前期制作是利器。除了用途差异,不同的音箱设计、技术、材质不同,声底自然不同,但没有一家监听音箱厂家会把目标偏离HiFi。
    至于音乐厅,国内外我也去过一些,但我可不敢说国内音乐厅音效都一般,说这个话要有考证基础的,全国有多少厅?去了多少个?“一般”指的是哪些环节?说话如同做人,要负责任。比如我在不充分了解一个设计师的情况下,绝不会轻易说他缺乏审美,即使他的作品未必合乎我的口味。说回音乐厅,几年前我参与过上海世博文化公园部分建设项目,一直在被上海大歌剧院的几个竞标设计团队强迫灌输各种歌剧厅室内设计方案,不论哪个团队、哪个方案,目标都是忠实传达艺术家的演绎,都用大字写在设计方案的首页(挪威的团队字最大)。明年大歌剧院就要竣工了,我对它的中厅期待最大。
    综上,有的录音师会故意追求音染、监听音箱声音也各不相同、不同音乐厅乃至不同聆听位置其声音也有差异,那是不是所谓高保真就成了伪概念了呢?何为真实的现场?不过是录音师心中的那个现场罢了,既如此,是否就不必在乎是否保真?当然不是。如前所述,尽管在录音制作领域有那么多差异和难点,可每个环节的目标都坚定地指向保真,明知做不到百分百也要尽量做,因为一旦这个目标不明确,以声学电学通讯科学为基础的电声还原科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人类关于声音还原的探索就失去了方向,我们今后听到的声音将与真实无关,这是不可接受的。(待续)

msms_19ZrcTFJ 发表于 2024-11-3 07:02:24

风云不变 发表于 2024-11-2 22:16
二、关于录音。你说很多录音师喜欢用胆咪,很多是多少?哪些录音师喜欢用胆咪?你举这个例子的潜在逻辑 ...

       国内发烧友对陆晓幸老师知之甚少,同样还有一位从上海出去的司徒达宏,这二位都是顶尖的录音师。
   司徒达宏一度曾是艾默生四重奏的专门录音师,我买了好多他的作品。司徒老师原来也是学习小提琴的科班生(有兴趣的可以百度)。
   有机会听听他录音的碟片,像真度极高。
   

风云不变 发表于 2024-11-3 21:58:08

本帖最后由 风云不变 于 2024-11-3 23:24 编辑

entwine 发表于 2024-11-1 15:54
集中统一回复下几位,就不单独聊了

1.金瑯没有调音就是没有调音,你可以说八大菜系爱吃哪个,都是个人自 ...

三、关于音响。我妈妈退休前在广电局工作,小时候我们一帮小朋友经常在广电局玩耍。有一天,我们走进了后院的一个角落,那里堆满了废弃的电子管,看着玻璃中复杂精细的奇怪结构,我们像发现新大陆一般惊喜把玩。突然有一个伙伴把管子向地上摔,砰的一声响,于是我们获得了新的乐趣(按现在说法就是很解压),小管子就踩,大管子就摔,完全不惧玻璃碎屑,也不会考虑有害气体。踩了几天,我们又发现了新玩具,地上还堆了一些废弃的开盘带,我们从未见过这么长的绳子,把开盘带在地上一滚,地面就会留下长长的棕色带子,用手扯仿佛总也扯不完,很是有趣。多年后,当我看到发烧友小心翼翼地插拔电子管的时候,看到发烧厂商神秘兮兮地介绍开盘带引得一众烧友赞叹神往的时候,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这不就是我小时候踩摔扯的东西吗?难道得捧着?直到有一天,当我也小心翼翼地插拔电子管的时候,我禁不住反问自己:我到底在干什么?!一种熟悉的冲动涌了上来:这根RCA单屏2A3摔下去是什么声音?
      读初中的时候,邻居送我一盘卡拉扬指挥的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磁带。我太喜欢了,听了一遍又一遍,可惜总觉得声音太糊太不清楚。直到高中时爸妈送我一套爱华随身听,那些磁带的声音变得清楚起来,我的器材探索之旅也自然而然地开始了。玩器材有一种魔力,让人乐此不疲,英国声、美国声、德国声……这个迷宫仿佛看不到尽头,所耗费的时间精力难以计数。有一天,在整理碟片时,一张卡拉扬的田园交响曲出现在眼前,我努力回忆上一次听它是什么时候却想不起来。看着一地器材和手中的田园,不禁反问自己:我到底在干什么?!当初不就是为了听清楚田园吗?这是舍本逐末还是买椟还珠?
      音响是什么?如果把它比喻为镜子,那它反射出的应该都是音乐,可我却在这镜子里分明看到了自己的欲望。每一次购买、占有、兴奋、满足、焦虑似乎都遵循叔本华的欲望模式:得不到就痛苦,得到就无聊,就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荡。至于乐趣,自然是有,可与音乐欣赏相比如何呢?这汹涌的物欲会占去多少欣赏音乐的时间?记得第一次完整欣赏莫扎特的钢协时,就如同瑞士自由行一般美好,火车翻过一座又一座山,下车就是一面粉蓝的湖扑来,转身就邂逅一个布满鲜花的小镇,流畅性与歌唱性使得作品到处充满惊喜的纯美,那时间我完全赞同了那句话——“倘若音乐到莫扎特就终结,我不会觉得有任何不妥。”这种体验,玩器材能比吗?做发烧友更幸福还是爱乐者更幸福?都想要,有那么多时间吗?
      如果只把音响视作工具,那就和录音师站在了一起。我与录音师们交流的过程中,他们总是把民用音响领域的事当笑话讲,虽然出于个人修养不会过分,但那种嘲讽无论如何也掩饰不住,有时甚至让我觉得冒犯。比如说起线材:“你们的线几千几万一米,我们的线十几元几十元一米,范登美、米高美、佳耐美,都不如你们想得美。”比如说起避震:“我们只会用螺丝把器材拧在架子上,把音箱封在墙里,你们却有那么多品种的钉子垫子架子,安装方便,有的还很好看,真有意思。”当然也有尊重民用器材的:“宝华801音箱曾参与过《星球大战》的后期制作,了不起,但是……所以……嗯,你们很难玩好。”“我们只是拿这些东西干活,你们不一样,精致一点也是应该的,钱怎么花不是花呢。”每当这个时候,我只能沉默。“发烧友”这个曾经让我带着自豪说出来的词语,在他们那里似乎回归了“病态”的本义、回归了嘲讽的初衷。想想当年踩的管子、扯的带子,有时也忍不住在心里说一句:音响算什么东西?!
    如果把音响视为艺术,就是那个日本人所说的“唱片演奏家”的概念了。音响要在创作领域插一脚吗?这是个可选项。可以继续与录音师保持同一立场,践行真正的HiFi理念,也可以“得意洋洋地在蒙娜丽莎画作中添上几笔”,毕竟,音响是自己花钱买的,也是自己听,用何种方式讨好自己无可厚非。更何况,人可以化妆,菜可以调味,音响为何不可以调音?既然上升到艺术的高度,那自然要遵循“来自现实又高于现实”的原则。当然,谁敢说自己的音响回放高于母带监听、高于现场?那么至少,化妆可以遮丑,高明的化妆一样可以很自然,调音当然也可以做到。再说,人的需求复杂多样,失真有时是个好玩具,音染有时如同谄媚的奴才般可爱。况且,人从小到大都需要玩具,我女儿画画搭积木时很享受过程,这些都是理由。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这是个好生意。刘汉盛在广州音响展上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烧友没有受到正确的教育,认为被动式(无源)音箱好,实际上是主动式(有源)音箱好,可为什么还是无源音箱多,因为可以玩功放、玩线材,是个很好的生意经,大家都支持。”并且,当人们信奉“唱片演奏家”之说时,仿佛发烧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创造艺术。一个新的音乐现场经由自己之手呈现出来,其意义足以抵消因奢侈消费带来的不安,甚至让人有了使命感,那么钱又算什么呢?投入再多也在所不惜。多么有煽动性的理论!多么巧妙的话术!为拉动消费而发愁的政府官员们实在应该多学习学习。十年前,我也觉得那个日本人的说法似乎有些道理,也会觉得音响器材有所谓“音乐性”。化妆无罪,调音有理,器材赚钱,法国yba先生、英国ear的帕瓦奇尼先生都是个中高手。蔡医生使出降龙十八掌大手一挥,周红衣手下黑衣人立即五体投地,已成了江湖传说。
    但是,我们真的都需要所谓调音吗?染色高级了就无罪吗?若是有缺陷,用来遮丑,我觉得有价值。若是本身极美的事物,还需要吗?九寨沟的照片需要加滤镜吗?龙石种的翡翠需要熏染上色吗?威尔金森的作品需要yba插上一脚吗?当然,若是觉得蒙娜丽莎没有眉毛好难看,加上两条黑线后觉得好多了,也没问题,毕竟录音师们每次听完我介绍新烧物时都会说:“你开心就好。”虽然我换一个电容、调一个保险丝,就可能让他们忙乎半天的成果付之东流,但他们始终面带神秘的微笑,显得十分宽容。
    如今年纪日长,开始喜欢回忆,经常想起那盘田园磁带,那是我的初心,我终究要回去那里。音响算什么东西?不过脚下之物,不过工具而已,也配产生什么唱片演奏家?简直是笑话!人类堂堂万物之灵长,万物皆为我所用,岂能拜物?难道我们还要为一条电源线的真假而烦恼?
    英国声、美国声、德国声,理念审美有不同,但也有历史上的技术瓶颈原因,BBC用35a作近场人声监听是没办法的事,那时候就那个水平,顾不了全频就只好突出中频来讨巧,技术上去了,英国声就变了,美其名曰新英国声。只追求保真就会造成千篇一律吗?放宽心,你自己不也说监听音箱声音都各不相同吗?何况民用音响。
    说了那么多看不起音响的话,我不是还在推荐金瑯有源吗?是的,就是因为我已逐渐厌倦刷器材,只想做一个省心的爱乐者,要折腾也去折腾乐器乐谱现场,音响不配。金瑯有源超越了那些令人爱恨交加的器材搭配调试,是最不像音响的音响,又或者说,音响本就该如此。前面看到羽蛇打算为女儿买大和谐,我很赞同甚至有些感动,一是因为我也会把好东西给孩子,二是因为我们的耳朵已衰退,很多频率听不见了,尤其是金瑯最擅长的高频,但女儿可以充分感受。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让她从小就觉得,音响本就是这个样子,应该就是这个样子,准确地还原声音就是如此简单容易,高保真天经地义理所当然,那些迷宫与我的孩子无关。就像我们的先辈一脚血一脚泥地把新世界交到我们手里,让我们觉得生活就该如此简单美好。
    未来的音响会怎样?应该会变得更简单更容易吧,不会变的,也许是音乐的美,和我们热爱音乐的初心,也许是深入骨肉的东方审美,和我们中国爱乐者的自信。真与美本不矛盾,也不应该矛盾,相信未来爱乐者的智慧,定会超越今日的争论。(完)

polygram0416 发表于 2024-11-3 22:06:40

又一次人性和哲学的探讨,拜读夏总的高作

msms_19ZrcTFJ 发表于 2024-11-3 22:47:13

风云不变 发表于 2024-11-3 21:58
三、关于音响。我妈妈退休前在广电局工作,小时候我们一帮小朋友经常在广电局玩耍。有一天,我们走进了后 ...

羽蛇说买大和谐,买了没?

msms_19ZrcTFJ 发表于 2024-11-3 22:59:22

风云不变 发表于 2024-11-3 21:58
三、关于音响。我妈妈退休前在广电局工作,小时候我们一帮小朋友经常在广电局玩耍。有一天,我们走进了后 ...

   今天来西安听了维也纳爱乐,值!
   看了老夏的回贴,几杯黄汤下肚,也忍不住蠢蠢欲动,狗尾续貂。

   音乐审美和音乐修养,学术上没有一个绝对的定义,所以暂时也不存在绝对的水平高低。
    如果说,必须要有一个结论,并且需要精准给出定义和范围,那么这应该是和人民音乐生活相关的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的工作。
    事实上,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说明以及描述中国人的生活和音乐之间的关系。但是,即使有学者做了相关研究,也只是其中一个维度而已。
   如果说,要说明国内的某一种现象,就需要和世界范围内相关的文献做对比。查阅质料得知,目前国内做相关音乐人类学项目还是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音乐审美和音乐修养到底是啥,我个人有一个简单理解: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音乐中的和弦的作用,理解了旋律,理解了节奏,理解了情感,以及理解了同一乐曲不同版本,不同演奏对象之间的区别。
   老兄提及我国落后的音乐基础教育,以及反对我们的“洗白”,我个人不认同这种“高屋建瓴”的批评方式。
      每逢有人说起“我国国民”音乐修养落后……诸如此类表述,那么就必须知道和理解到,这本身就是涉及到音乐民族的问题。这里面必须先强调相对客观。旗帜鲜明的我反对说国人就缺乏音乐审美和音乐修养。我同样反对说,国人音乐欣赏水平低,不懂得欣赏。
   这种论点主要说舶来音乐。
   世界各地的音乐类型,都一样受到地域,民族文化,和历史影响。西非农奴被奴役到美洲,在棉花田里劳作时候用来表达悲伤的调调,现在叫做布鲁斯。但是根据调查得知,西非原住黑人就没有过这种音乐形式。布鲁斯的出现是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的。有人就说中国人欣赏不了布鲁斯,音乐修养差。也同样有人说国人欣赏不了古典音乐,同理这合适吗????
   布鲁斯起源的历史条件,古典音乐起源的历史背景,非洲人民表达艺术思想的形式,欧洲人民表达音乐思想的方法,中国都没有。都不同。丝毫不管历史背景,就说国内欣赏水平低下,显然过于武断。
    中国音乐的音乐理论,是不同于西方音乐理论的。事实上西方的音乐理论,古典和爵士也是截然不同。
   中国传统音乐,类型纷繁复杂,雅俗共赏,戏曲音乐包罗万象,这些独立于西方音乐文化存在千年,并将继续存在。就在当代,就在国内农村,这些音乐仍然在当地人的生活,占据举足亲重的地位。
   中国传统音乐,节奏高度自由。这种自由音乐是靠口传心授来传承。每一代艺人在传承的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的思考,探索,和发展。哪怕近现代流行音乐,国内在80年代也是世界流行音乐中是顶尖水平。
      做出任何结论之前,需要扎实的知识和踏实的基础调研研究,而不是盲目的一腔热忱。看得出老兄挺担心国内的音乐审美和音乐修养水平。越是担心,越应该踏实去做调查。
      关于“美”,我就不说了,水平不够。有兴趣的看官,可以了解一下国内在50年代那一场轰轰烈烈的美学大讨论。

风云不变 发表于 2024-11-3 23:53:53

msms_19ZrcTFJ 发表于 2024-11-3 22:59
今天来西安听了维也纳爱乐,值!
   看了老夏的回贴,几杯黄汤下肚,也忍不住蠢蠢欲动,狗尾续貂 ...

这可不是狗尾续貂,是我这块砖引来你的玉。其实有时候习惯的力量很强大。有一次旅游时体验吃唐宴,习惯坐椅子的我被告知跪坐是唐代最端庄的吃饭礼仪,我尽力一试,吃完饭想起身,突然觉得腿部酸软,这才明白人若是跪得太久,会起不来的。

风云不变 发表于 2024-11-4 00:30:24

msms_19ZrcTFJ 发表于 2024-11-3 22:47
羽蛇说买大和谐,买了没?

都已三英战吕布,娶个貂蝉有何难事?

sunnygod 发表于 2024-11-4 03:06:08

西方古典音乐听,国内的民乐基本也到场,明晚维也纳到广州演出,看看跟6年前对比如何,留白的音乐形式在美学思维层面上更困难形成,我们和西方差别在他们的古典音乐多数是宫廷、宗教音乐流散出来,皇朝破败如斯,你也可以说他们对平民开放,但多数来说,到近代都是以贵族教育音乐为主。我们缺失的是到底我们秦汉隋唐宋明的宫廷、宗教音乐到底是啥,肯定不止高山流水、霸王卸甲、春江花月夜这种种民间文人间的养心闲暇陶冶情绪的音乐,不止九歌、疑问只有秦王破阵乐?
页: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查看完整版本: 最值得推荐的器材——金瑯有源系列音箱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