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单尼

[发烧理念] 转载 CD为什么会死?黑胶唱片又为何能死灰复燃?

  [复制链接]

150

主题

4889

帖子

111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11
注册时间
2005-8-9
发表于 2015-11-17 16: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ramos 于 2015-11-17 16:37 编辑

引用篇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Amene Amakawa
链接: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011396/answer/20205346
来源:知乎

我必須聲明,是的!!膠片已經離開這個市場了,但是這個題目是為什麼電影用膠片,所以我也只是回答 對比起數碼,為什麼電影用膠片,而不是說膠片100%比數碼好。這是行業裡面大家認為 “為什麼還是用膠片” 的理由。

至於為甚麼膠片會作為拍電影的一種媒介,這個是科學發展的一個神奇結果,這個牽扯到科學,歷史,以及人類藝術文化的表達和傳承的欲望和本能,略複雜,我就不延伸。
這裡主要是講述,相對數碼這種新一代方便快捷的媒介,現在電影拍攝為甚麼還選擇用膠片作為電影媒介的小部份原因。

順便先看看紀錄片 “side by side” :)link:阴阳相成 (豆瓣)
他們說話會比較有信服力,而且比看我的回答更心平氣和。

==========================================

這個是最近一直都在討論的問題。
數碼作為一種新媒介,一開始幾乎都是抱著完全替代膠片的態度,但是我依然覺得,數碼還不夠成熟,作為一種新的媒介,其相關的理論學說,其所持有的態度和價值,以及其社會意義,與其說數碼不足以完全替代膠片,更不如說這就是兩種媒介!數碼拍攝現在出到7K,但是沒有鏡頭能配上6K那麼大的傳感器(sensor);而4K的拍攝和放映在即HD後,在平民化,這不是壞事兒,只是指出其發展的根源更傾向商業化。儘管數碼張牙舞爪地在發展,數碼製作的片子也越來越多,但是昇華電影藝術的作品的比例在減少,所以我相信這個是好萊塢一堆大導演在這樣一個非常商業化的時代,拼命擁護膠片製作和膠片的尊嚴的最主要原因。

電影用膠片主要有 三 個原因,
拍攝原因,
放映原因,
和數據庫保存原因。

直到《阿凡達》等3D/IMAX等,必須用特效的片子的出現才算是完全顯示出數碼的優勢,所以從那以後,北美市場的3D電影和數碼放映幾乎在4年間侵占了全部市場。加上現在各種錄像設備的視覺媲美膠片的感覺,導致一直沒有在改變的膠片行業接近死亡。
順便一提,先是聲音在《星球大戰》中率先數碼化,隨後是《英國病人》的數碼剪輯。90mins主流劇情片放棄膠片拍攝是很後面的事情。


接下來是正題。為什麼要用膠片。

關於拍攝
用膠片拍攝都能夠保證工作的流程和畫面質量(35mm)。
"Be able of doing film doesn't mean that you are good at doing films."

現在變化很多,但是用膠片拍攝會有種莊嚴感,因為在導演action後就燒的是錢了,演員必須演好,錄音必須也做好,所有都要到位。所有東西都要正確,有理由,正當。你用數碼,這裡也拍拍,那裡也拍拍,演員也會鬆散一些,還有些演員因為能馬上回放,而會要求觀看自己的表演,但是這樣其實會跳出角色,來評判自己的表演,這樣會讓演員的自我意識過強。
而且,剪輯師在後期看到這大量的數據,他們會哭。
目前喜歡用膠片的人,大部份人還是喜歡膠片那種質感,和膠片給人帶來的那種職業感。用膠卷拍攝,對拍攝現場的要求更嚴格,攝像導演一定要知道技術上面所要面對的,還要同時創造藝術和電影的魔法奇蹟。
一旦換成了數碼,整個工業流程,以及權力分配就都變了,然而現在的數碼拍攝還是在延用膠片拍攝工業秩序,是無法把利益最大化的。膠片的秩序在離開,但是新的數碼的秩序還沒有建立。比如,以前都是攝影導演決定畫面的效果,因為只有攝影導演能看到畫面,於是給予攝影導演很多光環。後來出現數碼,就有了數碼調色,本來是攝像導演是決定視覺效果的,然後現在確由一個調色師來決定你畫面的效果;甚至現在還會評論攝影導演的畫面,攝像導演的光環就消失了,意見越來越多,導演的主見也越來越多,完全打破的片廠的權利制衡。甚至,CGI的出現,讓攝像導演的角色失去了藝術性,更像只是保證素材的人,畫面的藝術性更依賴後期,同時也更依賴數碼的數據。
變成數碼後,整個行業都變得很匆促,沒有休息,不停拍,不停發行,但是沒有一個能利益最大化的秩序
Christopher Nolan(諾兰?)評判了數碼攝像馬上能看到數據的功能,他說:“馬上能看到素材是自欺欺人,因為觀眾會在35英吋的屏幕上面看,一個還是剪輯過的,電影,而不是一個顯示屏上面看電影。”(當然這個也在變,現在很多人在手機上面看電影,但是大家去電影院也都還是為了感受那大屏幕的現場感。)

總而言之,數碼讓電影變得平易近人,確實是更便宜,更方便,更容易發行了。但是儘管很多人都在拍,但是質量並沒有變好,爛片越來越多。


用膠片拍攝都能夠保證工作的流程和畫面質量。

最近也還是有很多電影是用膠片拍的。



關於 film projector (膠片放映?)

但是說來可笑,儘管現在不管數碼怎麼進步,數碼在一開始的時候都還是在追求一點,就是膠片的感覺,所以不管怎樣,經管現在數碼也有數碼拍攝和放映的流程,獨立的審美特質,和數碼自己的一套理論系統/學說,(總體而言就是數碼也形成了自己的一種獨立的性格)但是作為一種媒介同樣服務電影的情況下,就勢必會拿來和膠片比較,甚至會上綱上線到比較它們各自的性格。

所謂膠片的感覺很抽象,但是看完一部用膠卷放映機,放映的35mm膠片電影的感覺,就是感動那種質感的視覺,非常人性,自然,隨性,舒暢。因為膠片放映機裡面出來的只是一張張的照片,但是膠片放映機24fps地放映連貫地畫面,你的腦子就會開始合成這些畫面,所以我們看到的電影,一直都只是我們腦內製造的幻覺,這個是令我們自己舒服的感受。(Quote 自崑丁的interview)所以膠片的感覺就是一種人體自然而然產生的幻覺,是保留這種讓人舒服自在的幻覺體驗。

但是依據每部片子自身想達到的效果,說不定為了達到某種酷炫的觀影效果,會有人專門選擇數碼放映,畢竟數碼放映也是播放一楨楨的在播放。

不管怎樣,膠片和數碼各自都是一種媒介,是不同的表現手段,它們都有著作為媒介而有的一系列符號和內涵。儘管老一代的電影人很執著於用膠片,但是畢竟現在數碼的拍攝放映也獨立了起來,所以,應該考慮的不是應該用膠片還是數碼拍攝,而是這一部電影更適合哪種表現手段。比如《sin city》的拍攝就是在膠片時代所不能想像的。




關於 archive (數據庫保存與管理)


是關於轉換格式和備份的問題,必須不停得去保存原格式和複製新的;而原格式是film 本身。

電影的數據庫一直是個問題。而且不只是電影的數據管理不夠完善。
一部90mins的劇情片電影剪輯完畢,要用15T至120T。1T是1024G,可想而知,一部電影有多大。而數據保存,這些都要轉換格式。
但是膠片本身不存在這個問題,只要有一點光,就可以看到畫面了,膠片本身是拍攝格式,也是儲存格式,一餅35mm膠片可以正常情況下保存100年。但是隨著各種格式的各種出現,每年都在各種轉換格式,先是film變成SD,再轉成HD,現在有把數據轉換成2K,4K,blue ray,mp4,avi,mkv 等等。但是每年都有新片,每年都有舊片子要數碼化,每年也還有新的數碼格式出現,這個也給數據庫的文件管理提高了難度每次換主流格式,就會選擇片子去換格式,於是這個換格式的過程中就有很多電影被扔掉。於是這就造成數據庫的流失。如果理想化,全部膠片的片子都轉換成數碼,這個估計遠遠不止幾萬T,而且每次出現新的儲存格式,就都要進行大型的轉格式工程,這個也會耗資很大的勞動力和時間。

真事。前兩天去 panavision canada 借相機,和技術人員聊天,他們說 MGM 把 Wizard of Oz 數碼化後,就扔掉了原來的print,然後他們想重新做成3D的時候,那份文件損失了20%,幸好UCLA保存了原本的負片,他們才能重新掃描並且製作3D。
還有就是pixar,他們store and ignore,把 toy story I,放在SSD後就不理了,然後很久後才打開,10%的文件丟失。

所以要人經常去給這些SSD 或者 HHD 通電,這個也是個很大的勞動力。

這就是為什麼現在的趨勢是數碼,但是就數據保存和管理的方面,膠片無法完全被代替的原因。保存film 是保存了電影的那份靈魂。

好萊塢關於用數碼還是用膠片的爭議很大,大家都知道趨勢是數碼,但是大家都還是很喜歡film的質感。推薦去看 《Side By Side》阴阳相成 (豆瓣))。這部紀錄片,是講 analog vs. digital, 膠片和數碼的爭執。導演是《駭客帝國》裡面的男主。人人字幕有全片翻譯且下載的資源。

總結:

大家都還是抱著數碼是趨勢,還會進步的態度。
而柯達,唯一的35mm電影膠片供應商,合併了以後,聲明會讓膠片起死回生,但是全世界能洗35mm電影膠片的地方卻越來越少。

而我自己在這段學生期間,用膠片拍過短片,自己去洗,自己真的用剪刀去剪輯,放到膠片放映機裡面放映是我覺得拍短片以來最實在的一段時間,有種作為匠人同時也是藝術家的集合體,電影人,的一種自豪感。這是一種親手,真的是親手完成作品的感覺,電影就是在我手中慢慢成型的感覺真的很棒。

希望這些資料,多少回答了你,為什麼要用膠片。:)


但是我更建議大家視數碼或者是膠片為一種工具,各有各的好。適合用膠片拍就用,適合數碼就數碼;不用因為數碼的出現就一定要用數碼,“It is there, but it doesn't mean that you have to use it.”。


個人經歷,僅供參考。

点评

谢谢兄弟拿出了 相对的参考,呵呵~~很多人都觉得新就是好,技术发达就是全面超越,宽容看待会屎啊。。。  发表于 2015-11-17 20:50
It is there, but it doesn't mean that you have to accept it。  发表于 2015-11-17 16:38
电处:嗓子PS1230
音源:LINN Klimax DSM/3
耳放:HE1、HEV90、EC STUDIO B
耳机:HE1、HE90、STAX SR-X9000、GRADO PS1、HE60、ATH WOODIE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2535

帖子

1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2
注册时间
2005-12-13
发表于 2015-11-17 16:37:53 | 显示全部楼层
空山鸟语sshong 发表于 2015-11-17 16:31
的确,你没有资格和我讨论黑胶问题,满嘴胡言乱语,见谁咬谁,有意义吗?请自重!

没人和你讨论黑胶问题啊,黑胶和CD比音质,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仅仅是告诉你一个几十年前就广泛被认可的事实,LP音质总体而言输给CD,尤其是管弦乐,LP完全不可能也不应该去和CD比音质。

点评

问下老兄现在用的什么LP系统?  发表于 2015-11-17 16: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2535

帖子

1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2
注册时间
2005-12-13
发表于 2015-11-17 16: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阳光枫林 发表于 2015-11-17 16:25
就算只考虑正版,数字资源绝对不比CD少。朋友付费上德国一个数字音乐厅网站,过往的四百多场现场音乐会 ...

但那是没法下载的。spotify这类资源当然比任何一个人可以拥有的CD更多。可以相信以后发展,音乐都在云端了。但是聆听体验则又完全不同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主题

1万

帖子

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76
注册时间
2009-1-25
发表于 2015-11-17 16:45:03 | 显示全部楼层
空山鸟语sshong 发表于 2015-11-17 13:55
FM94.7广告不多,都是经典音乐,尤其晚上十一点以后那档爵士节目,夜深人静,真心好听。

94.7的纵横经典、音乐b超啥的挺有意思。
爵士夜上海那节目也不错,不过似乎有时候有点口水。。。
退烧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2535

帖子

1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2
注册时间
2005-12-13
发表于 2015-11-17 16: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wodedellx51v 发表于 2015-11-17 16:21
为什么现在IMAX拍摄还要用70毫米胶片而不是数码后背?

首先前面讲的是照相不是摄像。电影制作和其传统标准以及设备置换的成本都有关系,更新起来当然比摄影更复杂和缓慢。其次数码也还是IMAX公司的发展方向。IMAX家的数码效果还不如胶片,不等于数码不如胶片。因为前者的瓶颈不是数码本身造成的,而是成本和设备以及技术原因综合导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1万

帖子

124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24
注册时间
2012-9-23
发表于 2015-11-17 16:49: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阳光枫林 于 2015-11-17 16:54 编辑
agnostic 发表于 2015-11-17 16:40
但那是没法下载的。spotify这类资源当然比任何一个人可以拥有的CD更多。可以相信以后发展,音乐都在云端了 ...


只要你承认个人可以获得的数字资源远多于个人拥有的CD就OK了,这方面CD的优势荡然无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主题

1万

帖子

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76
注册时间
2009-1-25
发表于 2015-11-17 16:5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明白这么多人空对空打嘴仗有什么意思,对这几种介质后面的发展看不出来任何影响。
退烧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2535

帖子

1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2
注册时间
2005-12-13
发表于 2015-11-17 16: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gnostic 于 2015-11-17 17:00 编辑
阳光枫林 发表于 2015-11-17 16:49
只要你承认数字播放资源远多于个人拥有的CD就OK了

不要混淆概念,恐怕没人会去和广播电台比收藏资源。而目前条件下海外在线的正版音乐资源对中国人而言由于法律和版权的种种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就能获取的。网络电台目前状态也就是在线的广播电台程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1万

帖子

124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24
注册时间
2012-9-23
发表于 2015-11-17 16:54: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不就是空对空的地方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主题

1万

帖子

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76
注册时间
2009-1-25
发表于 2015-11-17 16:56: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ifeng 于 2015-11-17 16:58 编辑

转个kell版转过的帖子,大家看看吧。

——————————————————————————————


DVD-Audio、SACD、LP谁优?
                            摘自《音响论坛》203期     文/刘汉盛

      随便找一位音响迷来问,到底是CD的声音好?还是LP (Long Play)唱片的声音好?我可以猜得到答案应该是:在某些方向LP声音比较好,某些方面CD比较好。如果我再问:CD的声音好?还是DVD-Audio、或SACD好?我想绝大部分的音响迷一定会回答DVD-Audio或SACD比较好。要是更进一步问:到底是DVD-Audio比较好还是SACD比较好?此时的答案可能就不那么肯定了,有人会说DVD-Audio的声音比较好;有人则认为SACD的声音比较好。

真理只有一个
        以上的答案到底是对?还是错?还是有部分是对了?有部分是错的?老实说,以上答案的对错与否可以分成二个层面来探讨,如果以感性或纯听感的层面来看,音响迷各有其支持的音乐软体格式,LP迷绝对死命支持LP的声音好过一切,
   
        DVD-Audio的支持者也信誓旦旦的说这种格式好过SACD,而SACD的支持者当然也不甘示弱,肯定SACD的声音听起来吏自然,更真实。但是,如果我们以纯技术、纯理性的角度来看,则真理只有一个,在上述这些音乐软体格式中,一定只有是最优的,不会有模棱二可的答案。
    为了找出真理,许多人做过各种听感、仪器测试实验,网络上也有不少成果公布,我所读过的几篇相关报告中,以澳洲Christine Tham所做的测试实验最具说服力。以下我就以他的实验结果为核心,让大部份以感性作为判断依据的音响迷了解,这几种不同的音乐软体格式用仪器
来测试时,到底有什么不同的数据。

以Diana Krall的唱片为样本
        首先我们先说数位软体格式之间的异同,也就是CD、DVD-Audio、SACD之间的不同。Christine Tham举最近一般人都可以买到的一张软体为例,那就是DianaKrall[The Look of Love](Verve唱片)。测试时就采用[The Look of Love](二声道)这首歌为样本,为何举这张软体为例呢?第一个原因是这张软体三种数位版本部有,方便比较。第二个原因就是据他所知(唱片公司的人告别),这张唱片从头到尾都是以『类比』录音设备录制而成,最后才转成各种数位格式。如果纯粹以类比转数位的观点来看,纯类比录制的母带对CD、DVD-Audio或SACD都一样公平,也就是立足点相同。同时,唱片公司的人也告诉他,转成DVD-Audio与SACD时都是用同一卷类比母带,这样更增加了比较的客观性。

        为了便于测试,一切都以电脑来分析(内装AudiotrakProdigy 7.1音效卡)。而为了能够让电脑分析音乐资科,不管是CD或DVD-Audio、SACD的讯号都是从旨响器材的类比输出取得,再以电脑音乐编辑软体Fasofi's n-Track Studio、Cool Edit或Exact Audio Copy转换成测试时所需的格式,例如96/24格式,或32bit Floating Point。音响器材则有Denon AVC-A1SE,Sony SCD-XA777ESSACD播放机、Panasonic DVD-RP82DVD-A/V播放机、Denon DVD-2200兼容机等。

并非使用专业测试仪器,但无损大方向
        在此读者们一定有一个疑问:这些器材的可信度高吗?电脑音效卡的优劣也一定会影响测试精准。没错,这样的怀疑是合理的,不过此处的测试并非求取最高精确程度,而是想得到共同的走向与结果,因此我们不必太在意于他所使用的是否专业测试仪器。

        有关电脑转换时的技术问题,假若您是电脑行家,又喜欢用电脑来录制各种音乐,多相信您对这些编辑软体一定很熟悉。如果您不是电脑行家,也从来不在电脑上玩音乐,您也没必要了解这些音乐编辑软体,只要了解其中过程以及最后结果就可以了。为了慎重起见,Christine Tham前后共做了三次,并在2004年先后发表了三篇文章,内中图(测试图)文并茂,不过我只浓缩其中结论,详情有兴趣的人不妨上网查看原文。假若读者们对SACD与DVD-Audio谁优还有兴趣,可以参考论坛第191期[DVD-Audio vs SACD,到底何者才是音质冠军],内中有更学术性的比较。

        从频谱的分析中,可以清楚的看到DVD-Audio与SACD在22kHz以上的音乐资讯含量都远超过CD,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CD的原始取样规格只有16bit/44.1kHz,理论上22kHz以上是不会有音乐讯号的,只会有一些微弱的噪音讯号,这些噪音讯号可能是来自于重播器材或录制器材、音效卡等。而无论是SACD或DVD-Audio,其原始取样规格部远高于CD,因此音乐讯号可以一直延伸到22kHz以上到36kHz,甚至更高频域(视取样规格而有不同)。

SACD的超高频域噪音含量较高,但动态较大
        再来,从频谱的分析中,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SACD在超高频(35kHz)以上的频域中,其噪音含量多于DVDAudio。而CD则是因为22kHz以上频域就破滤掉了,因此不会有超高频噪音的问题。或许有用过SACD唱盘的人会发现,有些厂牌会在背板上加装超高频滤波开关,其用途就在于滤除这些超高频噪音。也因为DVD-Audio的超高频噪音含量少过SACD,因此当小音量聆听时,DVD-Audio的声音纯度可能会胜过SACD。最后谈到动态/压缩比较,测试中显示,CD的压缩隔度最大,DVD-Audio次之,SACD压缩幅度最小。换句话说,SACD的动态是三者之中最大者。
   
        以上所言都是测试分析,并非人耳实际聆听所得结果。或许您会怀疑,上述测试结果与人耳聆听经验能够一致吗?甚至.您可能会怀疑:人耳的频率响应最高只到20kHz,超过20kHz的音乐讯号我们听得到吗?就算听得到,对音乐的听感有什么影响?甚至:音响器材能够再生超过20kHz的频域吗?首先我要回答,根据我自己的实测经验,找无法听到20kHz的频域,更不要说高达30kHz、40kHz的频域,我猜大部分人也跟我一样,无法听到那么高频域的声音。再来,我要说,音响器材绝对可以再生超过20kHz的频域,扩大叽可以到达100kHz没问题,喇叭一般部可以到达20kHz以上,更优者还可以到达50kHz。至于数位讯源,CD在22kHz以上就全部滤除,SACD与DVD-Audio则毫无疑问可以达到100kHz左右(视取样频率而定)。

20kHz以上人耳虽听不到,但却会影响听感
        虽然人耳无法听到20kHz以上的频域,但这并不代表,20kHz以上频域的有无对20kHz以下的频域毫无关联或毫无影响。许多人都认为如果20kHz以上还存在着音乐讯号,将会有助于20kHz以内音乐的好听,这也是SACD或DVD-Audio要将再生频域拓展至将近100kHz的原因。有关这个问题,扩大机设计大师NelsonPass曾说过一段话,可以作为您的参考。他说人耳虽然无法听到超过20kHz以上的频率,但是20kHz以上频率的延伸滚降却会影响到20kHz以内的桕位失真与频率强度。例如,如果在30kHz处开始每八度衰减6dB,就会在10kHz处产牛9度的相位落后,以及0.5dB的强度衰减。此外,他也说人耳虽然对20kHz以上的频率响应不敏感,但足对于相位失真却很敏感,即使是很小的相位失真也会影响到音乐的传真程度。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因为人耳无法听到20kHz以上的频域,就否定20kHz以上频域存在的价值。

SACD与DVD-Audio肯定好过CD
        至此,可以初步的做个结论:无论是SACD或DVD-Audio,其声音表现都好过CD(撇开器材因素不谈)。再者,SACD或DVD-Audio都会各有其簇拥者,因为这二种音乐格式都有其优缺点,其中SACD的超高频域噪音         多,不过其动态范围也较大。不过,在实际使用中,SACD或DVD-Audio本身器材的好坏恐怕会凌驾于它们本身的优缺点。我的意思是:如果您用优质的DVD-Audio播放机来与一般的SACD唱盘做比较,可能DVD-Audio会大获全胜。反之亦然。

        此外,目前许多欧美制造的SACD唱盘都刻意只采用二声道,而且不含视讯部分,这样的做法是要避免多声道线路与视讯线路所产生的干扰。而大部分DVD-Audio播放机则包含多声道与视讯,这在噪音的千扰上会大过只有二声道的SACD唱盘。到底您要求的是纯二声道音乐?还
是多声道、视讯功能?我想这也会影响播放音乐的表现。也就是因为高价SACD唱盘纯粹只用在二声道音乐的播放,所以更为音响迷所青睐,这也是目前SACD在音响界支持度比较高的原因。

有些SACD软体血统并不纯正
        不过,在此要提醒您,早期甚至现在,仍然有许多SACD软体在录制的过程中,不得不先转成PCM数位讯号,最后再转回DSD数位讯号,甚至还有许多SACD软体根本就是拿PCM数位母带来制造的。像这类的SACD软体并非[纯正]的SACD软体,—定会影响到您对SACD软体的录音效果评价。

        到底您是要买SACD唱盘比较有未来性呢?还是DVD-Audio播放机好?答案很清楚,如果您只喜欢听二声道音乐,SACD唱盘可能是优先选择。假若你坚持还要有多声道、视讯功能,那么SACD播放机与DVD-Audio播放机甚至兼容机都可选择。假若您考量到软体的多寡,目前SACD软体的种类多过DVD-Audio,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过二者在一般唱片行都没有太多的曲目可供选择,您最好是上网购买。至于SACD与DVD-Audio到底未来前途如何?我想您不必考虑了那么元,您只需要把SACD或DVD-Audio当作与LP一样的优质音乐软体格式就好了。说不定,未来会有光雷射音乐软体取代SACD或DVD-Audio;说不定,DVD-Audio与SACD、LP这三者都会成为挑剔音响迷的最爱,关键就在于您喜欢的是类比格式或者数位格式。

LP唱片比数位软体更好吗?
         Christine Tham不仅比较了CD、SACD、DVD-Audio三种数位格式,他也比较了LP与数位音乐软体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同样的,他出是藉助电脑的录制与分析。虽然内中揭露的结果大部分都是LP迷或音响迷甲已知晓者,不过他在测试分析中,告诉『事情为何会这样?』,这才是真正有趣之处。

        通常,一般人对LP唱片的负面观感来自以下几项:
一、表现杂音影响讯躁比。二、动态范围受限。三、频宽有限。四、因振动而引起的污染太高。五、保养不易,容易损坏生霉。六、;因调整功力高低而影响声音表现。这六项负面观感中,第四项无解,无论唱头、唱臂、唱盘做得再好,这三者结合之后,一定会有因振动而引起的音染,优劣之间仅任于程度的不同而已。而第五项有赖使用者的维护,只要小心维持空气湿度,加上唱片清洁工具,问题应该可以解决大半。至于第六项则是LP最迷人之处,也是LP迷可以夸罐之处,调整功力越高,您就可以听到越好的音乐表现,这不仅可以带来美妙的聆乐快乐,还可以得到成就感。所以,第六项对真正的LP迷而言根本不是负数,而是正数。

五张LP唱片做比较
        以下,找们要讨论的其实就是前面三项,这三项都攸关声音表现的优劣好坏,也是LP迷之所以死抱LP唱片不放的关键要素。同样的,Christine Tham仍然以他的电脑作为数位录音与分析,另外还加上他的LP系统,他使用的LP系统只能算是[平价]系统,唱盘是Rega P3,唱头为Dynavector DV-20xL,唱头放大器是Dynavector P-75。至于拿来与CD或DVD-Audio、SACD比较用的LP唱片则选了五张,都是二于货,分别为『火战车』(Vangelis)、[Cafe Blue](The Style Council)、[What's New](LindaRonstadt)、[Robot](The Alan Parsons Project)、[Avalon](Roxy Music)。测试前,他先用VPI唱片清洗机将唱片洗干净,然后透过自己的Denon扩大机类比输出,将LP的音乐讯号以电脑转制成24/96数位格式,用来与相同的数位软体做比较。
  
        他首先比较的是Noise Floor噪音底层的高低,NoiseFloor也就是最小声之处。对LP而言,由于有针尖与唱片沟槽接触的磨擦噪音,还有唱片本身的炒豆子杂音,因此在这方面不用说,LP一定输给数位软体。我想所有的人都会这样想。没错,如果以一般的讯噪比或动态范围的定义来看噪音底层,LP的确不如数位软体。可是,当他更进一步分析时,却发现事实并个是如此,就以[火战车]为例,LP在500Hz以下的频域噪音的确比数位软体还大,那是因为炒豆子杂音与沟槽摩擦杂音所致。可是,从2kHz-10kHz之间,LP的噪音底层实测值为-96dB,远低于数位软体的-88dB(数值越大表示噪音越低)。这代表什么意义呢?代表当实际聆听LP时,聆听者所真正感受到的动态范围还比CD更大,这样的结果恐怕不是CD迷所能够接受的。

理论值与实际聆听大不相同
        —般人总是以为数位软体的讯躁比高达96dB甚至100dB以上,动态范围也是那么高,而LP所标示的动态范围总是几十dB而已,二者之间的胜负很清楚.可是,数位软体的那些高讯噪比或高动态范围仅是[理论值]而已,实际测试时,数位软体的噪音底层竟然不如LP低。此
外,LP的动态范围也不是那么不堪,事实上它只是在500Hz以下受到先天噪音的影响,500Hz以上问题并不大。这也是为什么有LP迷总是说他们可以听到比CD更多的微弱细节的原冈之一,因为LP的噪音底层比数位软体更低。或许您会怀疑,难道LP唱片那些杂旨不会遮盖音乐细节吗?有些人的耳朵(或大脑)对这些规律性的杂音噪音有自动滤除的功能,这也让LP迷可以听到更多的音乐细节与『实际上』更大的动态范围。

相对动态LP胜过数位软体
        为—了更进一步确认LP的实际聆听动态范围,Christine Tham一小段一小段逐一比对,发现如果论最大声与噪音底层之间的范围(一般所谓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数位软体的确大过LP。但是若论取任一个波形上的二点来做dB的强度比较(他所谓的相对动态Relative Dynamic),则LP胜过数位软体。或许读者们不了解这二者之间的差别,简单的说就是:当我们聆听音乐时,并不是随时都在听音乐最大声与最小声之间的动态范围,一般人也不会将音量开很很大来听,所以理论值的动态范围并不是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随时听到的[相对动态],这才是让音乐活生生的重要来源。在相对动态方面,LP的表现胜过数位软体,这也是许多LP迷并下觉得CD动态范围胜过LP的奥秘所在。
  
        接下来谈到频率响应。一般而言,LP的频率响应受限于唱针针尖的细小程度,针尖越细,所能再生的频率越高,反之就越低。在极高频方面,一般唱针大概都不超过20kHz(四声道时代的柴田针尖可达更高频域)。而在极低方面,LP唱盘更受限于唱片本身的弯曲、唱臂与唱针的
共振频率等因素,使得LP唱盘系统无法再生低于10Hz以下的频域。而就数位软体而言,最低可以到0Hz,最高可以到96kHz,就算是最不济的CD,其高频端也可以到达22kHz。因此,在频率响应方面,LP是不是注定要吃瘪呢?

LP频宽不输给数位软体
        其实不然。在频谱分析下,LP的频率响应经常都在25kHz以上,有些竟然可以高达48kHz。那些超高频城内的讯号都是音乐讯号吗?不尽然,可以料想到的是很多都是谐波失真,这些超高频域的谐波失真可能也是LP唱盘系统[特殊音色]的来源。不过,尽管有许多谐波失真,但也不能排除内中仍然有音乐讯号(乐器的泛音)在内,这或许也是LP听起来乐器质戚特别好(尤其是小提琴)的原因之一。与CD相较,CD的频率响应在22kHz处就已经完全滤除,在22kHz以上的频谱中并没有任何讯号。换句话说,若要论高端频宽,LP超过CD太多。至于DVD-Audio与SACD,由于其频宽比CD更宽,因此在这方面比较接近LP。至于低端频宽,LP受限于刻片以及共振问题,在实际聆听时谈论20Hz以下频宽是毫无意义的。

LP迷一吐胸中怨气
        看到这里,我想许多LP迷应该可以一吐胸中怨气:原来在实际聆听时,LP唱片所发出的噪音与杂音并不会对音乐的好听与否造成太大的影响;原来实际聆听时,LP唱片可以听到比数位软体更大的相对动态范围,难怪LP听起来就是充满活生感;原来实际聆听时,LP的频宽竟然可以超过数位软体,难怪乐器或人声的质感那么真实。

        在一吐胸中怨气的同时,LP迷也要体认一项事实,那就是LP的失真源多过数位软体,每一部唱盘,每一支唱臂,每一个唱头,每一次的调整,甚至每一张LP唱片的弯曲程度都会导致不同的失真。将这些失真以不同的组合呈现,可能就是每套LP唱盘系统独特的声音个性来源。在LP领域之中,追求高精确性与低失真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反而,如何『创造』出好听的声音才是LP迷真正比功夫的擂台。

        CD、DVD-Audio、SACD这三者谁优?我想答案早已很清楚。LP系统与数位软体哪种好听?答案也告诉您了。终究,找还足要提醒您:让数位的归数位,类比的归类比,这样每位音响迷就能各取所需、各得所爱了。

退烧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3290

帖子

2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2
注册时间
2013-6-21
发表于 2015-11-17 16:57:5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mifeng 发表于 2015-11-17 16:45
94.7的纵横经典、音乐b超啥的挺有意思。
爵士夜上海那节目也不错,不过似乎有时候有点口水。。。

白天的确有些口水内容,不过晚上和周末的古典,爵士的确不错,好几次产生了用开盘录下来的冲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2535

帖子

1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2
注册时间
2005-12-13
发表于 2015-11-17 16:58:11 | 显示全部楼层
mifeng 发表于 2015-11-17 16:56
转个kell版转过的帖子,大家看看吧。

——————————————————————————————

刘汉盛真是大烧,就是比AES的工程师不知道高明到哪里去了。讲好坏拍拍脑袋就可以了。什么LP频率响应好过CD,一看就是毫无概念的胡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0

主题

4889

帖子

111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11
注册时间
2005-8-9
发表于 2015-11-17 16:58:42 | 显示全部楼层
agnostic 发表于 2015-11-17 16:49
首先前面讲的是照相不是摄像。电影制作和其传统标准以及设备置换的成本都有关系,更新起来当然比摄影更复 ...

继续放嘴炮,也证明不了你的观点啊?
电处:嗓子PS1230
音源:LINN Klimax DSM/3
耳放:HE1、HEV90、EC STUDIO B
耳机:HE1、HE90、STAX SR-X9000、GRADO PS1、HE60、ATH WOODIE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主题

1万

帖子

124

积分

超级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积分
124
注册时间
2012-9-23
发表于 2015-11-17 16:59: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agnostic 发表于 2015-11-17 16:54
不要混淆概念,恐怕没人会去和广播电台比收藏资源。而目前条件下海外的正版音乐资源对中国人而言由于法律 ...

个人能够获取的资源数量恰恰是最重要的,远比数字资源或者CD的总量要重要。如果说正版数字资源是一个问题,那要你好几万的真金白银去买几百张正版CD也是很大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2535

帖子

1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2
注册时间
2005-12-13
发表于 2015-11-17 17: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gnostic 于 2015-11-17 17:05 编辑
阳光枫林 发表于 2015-11-17 16:59
个人能够获取的资源数量恰恰是最重要的,远比数字资源或者CD的总量要重要。如果说正版数字资源是一个问题 ...

付费云端资源肯定是以后的发展方向,这个我不否认,事实上很多人听歌就已经依赖于网络了。但是高品质的古典音乐音频和视频,要在中国能够便利地从云端获取,估计还有十年都未必能够实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7-4 06:02 , Processed in 0.113880 second(s), 40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