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随笔 听音标准的树立 本来这篇文章应该是作为家访来写的,但昨晚一系列的戏剧性转折让我从不想写到想写不同题材的随笔。早在两个月前,就有一位老友请我去玩,说自己最近大半年修炼成果颇丰,想请我共同鉴赏。最近因琐事缠身,拖到现在,想来也该去听一下了。在此,由于涉及到敏感问题,所以全文不提及任何品牌,只讲事情的来龙去脉。
这套系统就喇叭而言当属Hiend入门系统,但从功放到讯源逐级下降档次,但还是能听出Hiend风范。去年我给朋友摆了一次位,当时我对这对喇叭印象颇深,高密度、中性,临场感强,这些特质让我翘起大拇指。即使前端的搭配由于朋友预算原因逐级下降也丝毫掩盖不了喇叭的光芒。可昨晚开头的聆听让我有些失望。
我这朋友有个哥哥也是发烧友,昨晚他哥恰好也在,使得话题变得多样化。我一进屋,他先播了一张钢琴CD给我听。我皱着眉头说道:“这就是你要我来听的好声音?”朋友道:“我知道你对数播不太感冒,所以先播CD给你听,说实话,我也觉得CD播出来的声音不怎么样。”边聊,我边从大脑硬盘区调取去年的声音记忆,这完全就不是一套系统发出的声音。在去的路上,一位朋友还跟我提到朋友用的这对喇叭国内有仿制品出现,我要不是去年听过那感人的好声音,我还真以为他用的是赝品。
“那就播他擅长的数播吧,”我道。可数播一开声还是不对劲,声音的透明度差,没有鲜活感。现在的声音充其量只是耐听,不吵耳而已,但是离感动和真实还差远了。我问道:“动过哪里了”?朋友说:“我把机器原配脚都拆了,垫了不同品牌的垫材。喇叭线也换了,还换了保险丝,摆位没动。”我先对垫材进行调整,试了两种摆法后,声音比原来更立体。但问题的本质还是没有解决。想换回原来的喇叭线,可喇叭线不在朋友身边。
我边摇头,边对朋友苦笑。我说道:“现在的鲜活感比我上次来你家差很多”。朋友说,这点我不太认同,我觉得鲜活感还可以啊。” 我问道:“你多久没听现场了?”朋友说差不多两个月。现在的声音全频段被“柔光”了,而且中高频的明亮度不够,音色暗淡,缺少水分。“你家里哪怕再差一点喇叭线也没有了?经我这么一提醒,他一下子想起来有一副闲置多年的喇叭线,赶紧换上去。
一开声,我已经感觉到音色上的差异,中高频明亮度回来了,声音虽然也有点“没睡醒”和些许火气,但总体走向是健康自然的。大约边听边聊过了个把小时,喇叭线逐渐进入状态,精气神出来了,火气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良好的乐器音色辨识度和宝贵的鲜活感。当他播放到Elissa Lee Koljonen 的《Heartbreak RomanticEncores For Violin》专辑时,我明显感觉到小提琴与钢琴水乳交融的美感。同时小提琴的松香味和不同把位擦弦时弓与弦的接触面的变化,还有高频区域自然延伸开后带来的空间感。
朋友仿佛也感觉到了差别,但貌似还有些不确定两幅喇叭线到底差多少,我们当下换线进行AB对比。琴声响起,我第一反应:“还是刚才那首曲子吗?”小提琴与钢琴遥相呼应的美感全无,各顾各地演奏。结像大了一号不止,声音有些瘫。如果说刚才是在吃新鲜的清蒸鱼,现在整个画面被裹了一层淀粉,一副惹人讨厌的“朦胧美”夹杂着“烟熏妆”,根本没有任何音色辨识度,每一张唱片都是这个调调。如果原本毛刺严重的系统,用这线上去还真是一剂“良药”。可本身平衡的系统用了这线就是扭曲和“自我放弃”。
朋友大哥终于忍不住在此时吐露真言:“我今天听的时候就觉得纳闷,照理说你上次来帮忙调整过,以我对你的了解不可能对刚才的声音满意。原来是我老弟自己把原本调平衡的系统又折腾成这样的。”我笑道:“这也不是第一次碰到这种情况了,烧友就是一群爱折腾的人。”
写到这里我简单总结几点:首先,我不是个顽固不化的人,我也确实在近期听到了让我感动的数播系统。所以,调试系统拿什么当音源来做参考还是要看音源本身的档次来决定。
其次,今天这个案例不是特例,还有蛮多这样的情况发生。要做到始终对声音有比较准确的把握,一方面是在长期的修炼中树立一杆秤在心中,多听现场是所有人都受用的。但天生的敏感度也不可或缺,我并没有要自我吹捧的意思。举例来说,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好多烧友在对比一件产品时,一定要听自己熟悉的唱片。这点很重要,我也认同。但如果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也就是测试条件变得苛刻,有什么就听什么的前提下,有些烧友就会拿捏不准。怎么办?还是得建议您多听现场,至于每个人对声音的记忆留存时间那又是一个个体差异问题。只能说当您快要忘记真实乐器声音或声音记忆模糊的时候再去音乐厅“打疫苗”。
再来说说听音观。我一直对朋友说,我可以接受“化妆的声音”,但我不能忍受“整容的声音”。听音乐不仅仅是为了放松,更多的应该是被感动和带入。如果所有的音符都是靡靡之音,至少是有违作曲家本身意愿的。另外,我们在对比试听时,一定要注意一件器材/附件的声音辨识度。要能分得清Decca和DG录音风格的区别,要能听出不同录音场所的自然残响区别,要能分清琴与琴之间音色的区别。当把这些音乐要素把握住了,您就会真正在家中步入音乐的殿堂。 关于长期未用的线材一定要给予一定的热身时间,否则会误判。这种热身前后的区别不亚于热机。线材在连接时,也务必让线身自然摆放,尽量不要卷曲或犟着。有条件的可以用架线器,但不要给线材乱垫各种物品,窃以为避震了,实际导入了垫材本身的谐振声音特质。我比较推崇美国TAS获奖的CableIsolator,可惜现在买不到了。看着像泡沫,其实完全不是普通泡沫可以取代的。当然,这是在系统调平衡后才需要考虑的细节,切勿本末倒置。 朋友还跟我说了一个观点,他认为保险丝的方向会随着系统的调整而调整,这点我想说的是:保险丝方向一旦确认就无需调整。我们可以简单从听感上来判断:当方向正确时,声音是流畅、自然、饱满的。反之,则声音边缘不够平滑、发虚、中空。有些,如增益可能会因为换了周边器材或线材后,需要进行调整。总之,调系统犹如高空走钢丝,每个人手中都握着一根“平衡杆”,这根杆子与您心中的那杆秤相连。当系统调整到高度平衡后,哪怕是动一个很细微的地方都会让声音变化很大,我称之为“平衡木”阶段。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儿,以后还有更多话题和大家分享、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