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俱乐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9211|回复: 123

谈发烧: 尊重主观听感,承认存在"未知领域"

[复制链接]

4213

主题

10万

帖子

3764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4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发表于 2009-6-6 10: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感谢关注耳机俱乐部网站,注册后有更多权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有一些关于音响发烧的感想和领悟,与大家分享.

我今天主要想说的是,我们必须承认在HI-FI里存在一些mystery,一些我们目前无法完全解释的东西.

承认这个事实,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 它代表一种认真的,科学的态度.

什么是我说的"mystery"? 什么是我们目前无法完全解释的东西? 我想举几个例子. 凑巧的是,这几个例子都与数码音频有关.

因为确实,数码音频尽管已诞生,发展了30余年,但我们对它的了解——不要说我们对它的了解,即使是真正数码音频专家们对它的了解——仍是不够全面和彻底的.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09-6-6 10:28 编辑 ]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3

主题

10万

帖子

3764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4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6-6 10:28:1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个例子. 有这么一种思路在不少发烧友中很有市场,很有人信奉. 那就是依靠缓存+精确的时钟Re-clock,可以彻底消除来自前面环节(比如CD转盘,电脑声卡)的jitter.

OK,这个方案从理论上我们找不出漏洞. 似乎是应该如此的. 前面环节传输过来的数字信号,不管它有多少jitter,统统排队送入一个缓存,然后依靠一个高度精确的Clock晶振把信号重新依序输出. 只要这个Clock够精确,似乎前面环节的jitter就应该在缓存里被消灭了,对吧? 就象一条小河的水流入一个湖泊后,原先的水流特征,都应该消失了. 缓存之后重新输出的信号即使有jitter,也应该与前面进入缓存前的jitter无关,最多只是这个新时钟存在的微小jitter而已.

看起来就是这个样子的.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09-6-6 10:29 编辑 ]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13

主题

10万

帖子

3764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4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6-6 10:34: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我们现在知道,事实不完全是这个样子的. 貌似无懈可击的完美理论,并没有表现出同样完美的事实结果. 现代很多解码器都在PLL环节设置了一个缓存+重新Re-clock的机制,甚至少数机器采用了双重PLL线路,目的就是对前面环节的jitter进行"过滤",力图消灭前端信号环节的jitter.

它们也确实起作用了. 我认为现代解码器的这个设计,在很大程度上确实减轻了来自前端数字源的jitter. 它使得不同CD转盘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 但它并没有象有些理想主义者认为的那样,"彻底消除"了前面环节的jitter. 不同数字源的声音,接入同一台解码器后,仍是不同的,即使在进入解码器之前经过了缓存+Re-clock的机制.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13

主题

10万

帖子

3764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4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6-6 10:4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这么一种态度是我很赞赏的. 那就是承认我们无法完满解释这个现象. 承认这是个"神秘区域". 美国Stereophile杂志在对Genesis Digital Lens这款产品(见图)进行评论时,就注意到了,虽然这款旨在减轻jitter的机器采用的正是缓存+Re-clock的方式,理论上似乎应该把前面环节的jitter都干净彻底地消灭掉,但它实际上并没有彻底消除前端的jitter,而只是起到了某种减轻jitter的作用.

下面我摘录一段Stereophile评论的原文:

The Mark Levinson No.31 still sounded better than the Sonic Frontiers SFT-1 and Parasound C/BD-2000, for the same reasons it sounded better without the Lens. Moreover, the SFT-1 was still more forward-sounding than the No.31 or C/BD-2000, and the Parasound transport's softish bass and more laid-back presentation remained with the Lens in the signal path. The Lens, however, reduced the magnitud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ransports, leaving only traces of their musical characteristics. How the transports' jitter signatures got through the Lens's RAM and ended up at the DAC, where it influenced the sound, is a total mystery.






好一个"total mystery"! 它代表的是这样一种成熟的发烧态度: 1) 我相信我的主观听感,我听出来使用了Digital Lens之后不同的CD转盘音质仍是不同的,虽然它们之间的差异有所减小. 2) 我承认存在未知领域. 不同CD转盘的不同jitter特征是如何渗透了Digital Lens里的缓存机制,影响到了DAC及最终音质,我不知道.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13

主题

10万

帖子

3764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4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6-6 10: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我觉得有些发烧友是过于乐观了. 世界是复杂的,有些东西是神秘的,我们目前无法了解底细的. 在CD音频刚问世时,人们还不知道存在jitter这么一个"数码音频杀手",仍认为数码音频似乎很完美. 你要是乘坐时间机器,回到八十年代,和当时的人们辩论数码音频的缺陷,当时的人们是很难理解你的,因为当时人们对jitter还不了解.

现在我们知道了,jitter是影响数码音频的音质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我们正设法减轻,消除jitter,能消灭一个环节是一个环节, 能减轻一些是一些. 但我们焉知除了jitter之外,就没有其他影响数码音频音质的因素了? 很可能存在目前我们未知的因素.

成熟的态度是,如果目前的理论无法解释一些现象(可靠的主观听感),那说明还有未知的领域. 而不是把这些无法解释的现象否定掉.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

主题

8121

帖子

223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23
注册时间
2007-10-20
发表于 2009-6-6 10:58:3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只要能出响的都敢叫hifi,80年代还没这个词呢……

大部分人都实在是太小看两声道系统的表现能力了,只是听了几个几万块人民币的系统,窥见了冰山一角就觉得自己已经得道,其实还远远未达到入门的地步……
三伏闭门披一衲
兼无松竹阴房廊
安禅不必须山水
灭却心头火自凉

esoteric p03 d03 g0rb
lyra connoisseur 5.0L
glassmaster sd2
krell lat2
accuphase ps510
cse ip20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主题

1263

帖子

5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50
注册时间
2007-11-6
发表于 2009-6-6 11: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13

主题

10万

帖子

3764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4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6-6 11: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我想举第二个例子.

在播放数码音频时,CD机的声音,和电脑播放WAV文件的声音,两者是存在细微不同的. 这种不同,不难体现在主观听感中. 简单说就是同一个数码录音,CD机播放其CD碟,和电脑播放其WAV格式文件(这个一般只能是CD碟抓轨出来的),出来的效果是略有不同的. 即使用的是同一个DAC解码,差异只存在于数字源(一个是CD机,一个是电脑).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 我们知道通过EAC之类精确模式抓轨,所得到的,应该是和CD碟面信息完全相同的数据. 从数据的角度看,是完全相同的. 只不过同样的数码音频数据,以两种不同形式,或者叫格式(format),存在于CD碟面和电脑硬盘上而已.

而且我们都知道,CD机播放CD碟的机制,是不如电脑读取硬盘数据那么精确的. 电脑读取硬盘上的WAV音频文件,可以做到一个字节都不差,100%准确,而CD机读取CD碟时,由于是一次过,实时读取,无法回头的,所以读不清的时候,有时要靠猜.  "猜"就是不精确的.

那是否我们可以说,电脑读WAV文件,音质就一般好于CD机读CD碟呢? 奇怪的是并非如此.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13

主题

10万

帖子

3764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4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6-6 11: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博客里有这么一篇文章,有兴趣的可以读读. 是我通过foobar的ABX软件做的盲听实验. 由于是盲听的性质,我认为其结果是可靠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a04300100bd0y.html

这个实验的一个结果,是很有意思的,它表明一张CD碟在一台素质较好的CD机里实际播放,以数字形式转录到SONY PCM-D50形成的WAV文件,与这张CD碟在电脑里用EAC抓轨所形成的WAV文件,两者的听感是有差异的. 而且我主观认为肯定是前者的音质好,体现在结像更饱满鲜明. 而EAC抓轨所得到的WAV文件听感上结像虚一些. (我想从HI-FI角度出发很少有人会认为结像虚的那个音质更好吧.)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主题

2746

帖子

2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0
注册时间
2008-10-10
发表于 2009-6-6 11: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占座看直播了 学习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主题

6096

帖子

2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26
注册时间
2008-4-5
QQ
发表于 2009-6-6 11: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小白 于 2009-6-6 11:13 发表
我的博客里有这么一篇文章,有兴趣的可以读读. 是我通过foobar的ABX软件做的盲听实验. 由于是盲听的性质,我认为其结果是可靠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a04300100bd0y.html

这个实验的一个结果,是 ...


这是一篇神奇的文章,我还是保留意见
想看精选美女图片吗?来耳机俱乐部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13

主题

10万

帖子

3764

积分

版主

俱乐部理事

Rank: 10

积分
3764
注册时间
2001-11-21

优秀版主奖耳机鉴赏奖社区建设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6-6 11: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理论上说,我们可以认为抓轨所得的WAV文件,是100%精确的. 至少从数据观点看是这样. 而CD碟在CD机里播放时,哪怕是很高级的CD机,由于存在我前面说的"无法100%精确,有猜测的做法",反而应该是数据准确度较差的.

那为什么,究竟为什么,会有很多人认为的CD机播CD碟,音质好于电脑播WAV文件的现象呢? 为什么有我前面通过盲听实验发现的"CD机读CD碟"通过实际转录的方式得到的WAV文件,音质好于电脑EAC抓轨所得到的WAV文件?

我个人认为,这也是一个total mystery. 我们可以猜测可能的原因,但实质仍是——我们不知道.
安润上海店:http://anrun.taobao.com
小白的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headphoneclub
欢迎订阅微信公众号“耳机俱乐部小白版主”
B站频道:http://space.bilibili.com/2327210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

主题

4657

帖子

1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积分
13
注册时间
2009-4-1
发表于 2009-6-6 11: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难以理解..............
“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主题

564

帖子

230

积分

核心会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230
注册时间
2006-10-17
QQ
发表于 2009-6-6 12:25:27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对支持这个理念,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还在婴儿阶段。。。
微博:  @jeff摄影与古典音乐

http://jeff888.lofter.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7

主题

1万

帖子

76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76
注册时间
2009-1-25
发表于 2009-6-6 12:34: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对绝大部分东西的认知都还在婴儿阶段,可远不只是hifi了。
所谓绝对科学的领域早都被打破,被证明是靠不住的,把这个世界去人化或者说纯客观化本身就有问题。
没事那些自以为是唯物主义者或者客观理性人到周遭大学听听本科生的哲学导论课,对理解这个世界有点帮助,为什么那么多科学大家对于哲学那么看重,信仰危机严重的甚至到了晚年倒向神学的怀抱?

[ 本帖最后由 mifeng 于 2009-6-6 12:36 编辑 ]
退烧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耳机俱乐部微信
耳机俱乐部微信

联系我们|有害信息举报:010-60152166 邮箱:zx@jd-bbs.com|手机版|Archiver|黑名单|中国耳机爱好者俱乐部 ( 京ICP备09075138号 )

GMT+8, 2024-11-30 08:53 , Processed in 0.097813 second(s), 39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