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
俱乐部理事

- 积分
- 3765
- 注册时间
- 2001-11-21
  
|

楼主 |
发表于 2009-6-6 13:24:49
|
显示全部楼层
Kanex提到的人的心理因素,其实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这个话题可以发挥出一个专门的帖子的,但在这里就不必了. 对这个问题我的个人看法是:
1.科学界公认的"双盲测试"(Double Blind Test)就是一个彻底排除人的心理因素的科学实验方法. 可惜在HI-FI领域里严格的双盲试听很难做. 没有一个人能长时间有毅力地保持警醒的聆听状态,然后在A和B之间盲听十次甚至几十次(次数足够才有统计学意义). 每次试听都这么来的话,估计没人愿意听器材了. 太痛苦了. 而且人的听觉疲劳的产生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我经常做试听,我很清楚保持一个灵敏的试听状态,这样的时间不长. 有些细微的音质差别,只在最初听觉最灵敏的时候能清晰察觉到.
2.老资格的,经常试听器材的发烧友,应该懂得在主观上尽量排除心理因素,也就是说,在试听一件具体器材时,全神贯注,把注意力都放在听到的声音上. 所以心理因素容易影响一些资格浅的,经验不够丰富的烧友,但不容易影响到专业的,经常试听的,经验丰富的聆听者. 所以国内外HI-FI杂志的器材主观对比试听,很少是在盲听环境下做的. 无须盲听环境也可作出比较可靠的结论. 这主要就是人的素质,经验,听力来决定的. (抱歉我又宣扬了一次精英文化.)
而且不少情况下,看到一件陌生的器材,很难会产生具体的心理期待. 比方我从未听过高丘25MF脚钉,第一次听,你说我凭什么去在心里预先得到一个"它声音如何如何"的期待呢? 具体它如何改变声音,还是靠实践之后,听出来的,而不是YY出来.
[ 本帖最后由 小白 于 2009-6-6 13:28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