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1-4 14: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小白 于 2012-1-4 12:29 发表 都来胡说八道了,电子合成的东西,你去和什么比较,拿什么作为参照呢? 还说什么"泛音"? 那完全是假的,不是真实乐器发出的泛音,而是软件程序根据对真实乐器的泛音特征而模拟出来的. 还有依靠软件生成所谓"混响",在好的系统里听,也是很虚假的,和真实录音场所的真实混响根本无法去比. 真的就是真的,模拟的/合成的,就是很虚假的东西. 特别是在好的系统里听,虚假得很.
小提琴的声音,熟悉它声音的人都知道真实的小提琴声音,泛音,质感是如何的,所以可以依据系统回放的效果,和自己听觉记忆中的小提琴声做参照,来判断系统的素质.
再说一次: 真的就是真的,是真实的琴弦振动的记录; 假的就是假的,是软件根据真实乐器泛音列的特征去模拟的效果. 真和假是本质不同的两回事. 关键是: 真实录制的录音和唱片并非稀罕之物,非常容易得到,为什么偏要拿电子合成的内容去判断hi-fi?
当然,如果听者对真实乐器的声音没有概念,很少听现场,脑子里没有参照物,那是无所谓了,不管用什么东西,他都是没有能力判断的!
白版啊,我本来是比较尊重你说话就事论事的,不知道你怎么会在这里丧失了对自己的控制。丧失控制是很丢人的。
电子合成的东西也有两类,一类是模仿声学乐器(accustics instrument),另一类才是纯粹人造的(synthetics)。电子音乐之于声学乐器的唯一区别在于录音的部分,不在回放的部分。
每一个乐器发出的声音都是有很多很多的泛音合成的。一个乐器的音色就是:哪些泛音(音高)以什么样比例(强度)构成。音色通过人的听觉和大脑,被简化成“特性轮廓(characterized outline)”,这个特性轮廓不记录所有的泛音,只选取对该音色最具有代表性的那些泛音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因此,就像我们从远处可以认出一个人,而走进了仔细看,越看越觉得古怪一样,我们的大脑只记录“轮廓”。每一个乐器都有自己很特殊的音色,而这个音色其实首先是一个轮廓。如果没有这个简化过程,我们就不可能记住任何一种乐器的特色,因此也不能辨识任何一种乐器。
因此,我们在很烂的录音上依然能够听出来:这是小提琴、这是大提琴。那是因为,即便很烂的录音,特性轮廓依然在某种程度上被保持。如果我们听着都觉得变味儿了,那就是因为特性轮廓没有得到保持。好的录音,就是那些在特性轮廓中被省略的泛音尽可能多地被回放出来。回放的越多,听起来貌似越“真实”、“实在”、“密度越高”。但是,电声回放系统回放出来的泛音无论怎样多,恐怕都仅仅是音源极小的一个部分,这就是大家感觉到的:听电声回放设备与现场感觉的巨大差别。
[ 本帖最后由 zhzh0000 于 2012-1-4 14:20 编辑 ] |
|